第九十八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是從水絫聲。
其山曰絫頭山,故其水曰〈氵絫〉水。
今字絫作累,又與累相亂。
水經注作濕水者〈氵絫〉作漯乃又訛濕也。
〈氵絫〉餘水亦訛作濕餘。
又或訛作溫餘。
一曰治水也。
各本作或曰,今依集韻、類篇作一曰,謂□水一名治水,見漢志。
郦氏亦雲一曰治水。
師古曰:治,弋之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jū 注解:□水。
出北地直路西,東入洛。
北地郡直路,見前志。
今未聞。
前志直路下曰:沮水出東,西入洛。
水經曰:沮水,出北地直路縣,東過馮翊祋祤縣北,東入于洛。
按前志當雲出西,東入,今本誤倒。
洛者,上文出北地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之水也。
郦注謂沮水下流合銅官,注鄭渠,而東入洛。
自鄭渠湮廢,沮水故道難考矣。
今沮水出陜西鄜州中部縣西北子午山,東流經駱駝岡翟道山南,俗曰沮水,有子午河自西來會。
又東有慈烏河西南來會,東南流經縣城南。
又東稍北三十餘裡入洛河。
葢非班、許、水經所謂也。
禹貢道渭自鳥鼠同穴,東會于沣。
又東會于泾。
又東過漆沮,入于河。
尚書某氏傳雲:漆沮,一水名。
亦曰洛水。
水經:渭水又東過華陰縣北。
注雲:洛水入焉。
阚骃以為漆沮之水也。
是則洛水之下流,古稱漆沮。
炳焉可信。
尚書傳雲:漆沮,一水名。
亦曰洛水。
正義申之曰:孔以為洛水一名漆沮,文理甚明。
言一水名者,正恐人疑為二水也。
今版本皆作二水名。
然則亦曰洛水者,謂漆乎,謂沮乎。
不可通矣。
若周頌傳雲漆沮,岐周之二水也。
此言泾西之漆沮為二水,以别于泾東之漆沮為一水。
雅頌皆舉泾西之二水,禹貢舉泾東之一水,各不同也。
郦曰:濁水入沮至白渠,俗謂之漆水,又謂之為漆沮水。
此洛水所以得名漆沮與。
從水虘聲。
側加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子餘切。
與出漢中房陵之沮各字。
漢書、水經不别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泒ɡū 注解:泒水。
起鴈門葰人戍夫山,東北入海。
葰人縣,後志無。
前志屬太原郡。
此屬鴈門者,二郡境相接,容有改屬也。
葰如淳音瑣。
師古音山寡反。
史記周勃、樊哙二傳作靃人,左傳襄十年之霍人也。
今山西代州繁峙縣縣南有葰人故城。
戍夫山,卽泰戲之山也。
北山經曰:泰戲之山,虖沱之水出焉。
而東流注于溇水。
郭雲:今虖沱水出鴈門鹵城縣南武夫山。
李吉甫曰:泰戲山,一名武夫山,在繁峙縣東南,虖沱水出焉。
通典:虖沱水出繁峙縣東南泒阜山。
明統志謂之小泒山、大泒山。
然則戍夫卽武夫,卽泰戲也。
泒水卽虖沱之源也。
從水瓜聲。
古胡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滱kòu 注解:滱水。
起北地靈丘,東入河。
北地當作代郡。
前志曰:代郡靈丘。
今山西大同府靈邱縣東有靈丘故城。
靈丘下曰:滱水東至文安入大河,過郡五,行九百四十裡。
水經曰:滱水,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,東南過廣昌縣南。
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,恒水從西來注之。
又東過唐縣南。
又東過安憙縣南。
又東過安國縣北。
又東過博陵縣南。
又東北注于易。
今直隸唐河,卽古滱水也。
出大同府渾源州南。
今翠屏山,卽古高氏山。
東南流入靈邱縣。
又東南流入直隸易州廣昌縣界,由倒馬關流入,徑完縣西北、唐縣西南界。
又東南過定州,入慶都縣南界。
又徑祁州南。
會沙滋二水。
又東北徑博野,蠡二縣南。
又東北徑高陽縣東。
又北徑安州東,入白洋澱。
一統志曰:據水經注,葢滱水故道本由今淸苑縣東南與濡博諸水合流注易,後徙而東,不入縣境。
按前志入大河,有誤。
大河之名亦非志所有。
從水寇聲。
苦候切。
四部。
滱水卽漚夷水,漚當作嘔。
幷州川也。
職方氏:幷州,其川虖池,嘔夷。
鄭曰:嘔夷,祁夷與。
出平舒。
按前志平舒下雲:祁夷水北至桑幹入治。
(治卽□,今本作沽,誤。
)今出大同府廣靈縣之壺流河也,與靈丘之滱河劃然二事。
班雲滱河幷州川,是亦謂滱卽嘔夷,為許所本。
古寇聲、區聲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涞lái 注解:涞水。
起北地廣昌,東入河。
北地當作代郡。
代郡廣昌,見前志。
後志屬中山國。
今直隸易州廣昌縣縣北有廣昌故城。
職方氏曰:幷州,其浸涞、易。
鄭雲:涞出廣昌。
前志廣昌下曰:涞水東南至容城入河,過郡三,行五百裡。
幷州浸。
水經曰:巨馬河,出代郡廣昌縣涞山。
巨馬河卽涞水也,東過逎縣北。
又東南過容城縣北。
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東,入于海。
郦雲:巨馬水于東平舒北,南入于滹沱,而同歸于海也。
今涞水一名巨馬河,源出廣昌縣南東,流轉南,徑易州涞水縣東。
又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畍,至縣南為白溝河。
又東南徑容城縣東北。
又東徑新城縣南。
又東南徑雄縣西。
又東入保定縣界。
非郦注舊迹也。
從水來聲。
洛哀切。
一部。
幷州浸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泥ní 注解:泥水。
出北地郁郅北蠻中。
北地郡郁郅,見前志。
今甘肅慶陽府安化縣治,卽郁郅故城也。
前志郁郅下曰:泥水,出北蠻夷中。
泥陽下應注曰:泥水,出郁郅北蠻中。
一統志曰:東河在安化縣東,卽白馬水也。
元和志:延慶縣西臨白馬州。
寰字記:白馬水,出北塞夷中。
引水經注雲洛川志徑尉李城東北,合馬嶺水,号白馬水。
明統志:東河來自沙漠,至安化城北,合懷安及靈溝水南流,至合水縣為馬蓮河。
東河及下流馬蓮河皆卽古泥水也。
按馬蓮,卽馬嶺之轉語。
從水尼聲。
奴低切。
十五部。
按今字皆用為塗泥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湳nǎn 注解:西河美稷保東北水。
宋本及集韻、類篇皆同。
一本無北字。
西河郡美稷,見前志。
今蒙古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南有漢美稷故城,在故勝州之西南也。
檀弓注曰:保縣邑小城。
保堡古今字。
水經注河水篇曰:河水,又南,樹頹水注之。
河水,又左,得湳水口,水出西河郡美稷縣,東南流。
又東南流入長城東,鹹水入之。
又東南渾波水注之。
又東徑西河富昌縣故城南。
又東流入于河。
按漢富昌城在鄂爾多斯在翼前旗界。
湳水,未審今鄂爾多斯何水也。
從水南聲。
乃感切。
古音在七部。
郦曰:羌人因湳水為姓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漹yān 注解:漹水。
出西河中陽北沙,南入河。
北沙、水經注引作之西。
西河郡中陽,二志同。
戴先生曰:水經:河水,南過西河圁陽縣東。
又南過離石縣西。
又南過中陽縣西。
又南過土軍縣西。
據地望考之,中陽西濵河,當在今汾州府甯鄉縣境,趙世家秦取我西都及中陽是也。
道元乃雲中陽故城在東,東翼汾水,不濵于河也。
元和志于孝義縣下雲:魏移西河郡中陽于今理。
此條可證明水經之中陽其所本之書,道元偶失檢。
道元汾水篇注所言邬澤北起大陵,南接邬,正今平遙之西,孝義之東,介休之北,最為洿下。
汾川轉徙不常之地。
說文之漹水乃入河,非入汾。
漢中陽西濱黃河,說文亦一證。
道元就漹字與邬字牽合,謂漹水卽邬澤,謬矣。
玉裁按:漹水今未得其證。
從水焉聲。
乙幹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涶tuō 注解:河津也。
在西河西。
河津名涶,猶浢津、孟津也。
在西河西,謂在西河郡之西。
今未詳其地。
從水□聲。
土禾切。
十七部。
按口部以為□重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yú 注解:□水也。
未詳。
從水旟聲。
以諸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洵xún 注解:濄水出也。
各本誤作過水中也,今正。
釋水曰:水自濄出為洵。
大水溢出别為小水之名也。
水經注引字林曰:洵,濄水也。
經有假借洵為均者,如洵直且侯是也。
有假為恂者,如洵美且都,洵籲且樂是也。
有假為夐者,如于嗟洵兮,卽韓詩之于嗟夐兮是也。
有假有為泫者,國語無洵涕是也。
從水旬聲。
相倫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涻shè 注解:涻水。
水名。
出北嚣山,入卬澤。
卬,俗本作邙,誤。
今依舊抄系傳本。
北山經曰:鈎吾之山,又北三百裡曰北嚣之山,涔水出焉。
而東流注于卬澤。
許所據涔作涻,如柘作樜,□作劦,皆與今本不同也。
其地未詳。
從水舍聲。
始夜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niàn 注解:□水也。
集韻、類篇引說文有出上黨三字。
又沴□與淟涊同。
沴□,濕相箸也。
亦垢濁也。
從水刃聲。
乃 見切。
古音在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淔chì 注解:淔水也。
集韻、類篇曰:出颍川。
從水直聲。
恥力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淁qiè 注解:淁水也。
從水妾聲。
七接切。
八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涺jū 注解:涺水也。
從水居聲。
九魚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jì 注解:□水也。
從水臮聲。
其冀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沋yóu 注解:沋水也。
廣韻曰:在高密。
按葢卽左傳尤水,上文之治水也。
從水尤聲。
羽求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洇yīn 注解:洇水也。
從水因聲。
此字玉篇及小徐皆作涃,困聲。
廣韻洇涃并收。
集韻、類篇引說文互異。
而今存宋本皆作洇,因聲,于眞切。
毛斧季改為困聲,苦頓切,非是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淉ɡuǒ 注解:淉水也。
從水果聲。
古火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溑suǒ 注解:溑水也。
從水□聲,讀若瑣。
稣果切。
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浝mánɡ 注解:浝水也。
從水尨聲。
莫江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nǒu 注解:□水也。
從水乳聲。
乃後切。
四部。
或以為酒醴維醹之醹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汷zhōnɡ 注解:汷水也。
廣韻、集韻皆曰在襄陽。
從水□聲。
□,古文終。
職戎切。
九部。
古文終,見仌部。
〖注〗夂,古文終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洦pò 注解:淺水也。
顔氏家訓曰:遊趙州,見栢人城北有一小水,土人亦不知名。
後讀城西門徐整碑雲:洦流東指。
案說文此字古泊字也。
泊,淺水貌。
此水無名,直以淺貌目之,或當卽以洦為名乎。
玉裁按顔書今本訛誤,為正之,可讀如此。
說文作洦,隸作泊,亦古今字也。
犬部狛字下雲:讀若淺泊。
淺水易停,故泊又為停泊。
淺作薄,故泊亦為厚薄字。
又以為憺怕字。
今韻以泊入铎,以洦入陌,由不知古音耳。
但上下文皆水名,此字次第不應在此,葢轉寫者以從百從千類之。
從水百聲。
匹白切。
按當作旁各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
其山曰絫頭山,故其水曰〈氵絫〉水。
今字絫作累,又與累相亂。
水經注作濕水者〈氵絫〉作漯乃又訛濕也。
〈氵絫〉餘水亦訛作濕餘。
又或訛作溫餘。
一曰治水也。
各本作或曰,今依集韻、類篇作一曰,謂□水一名治水,見漢志。
郦氏亦雲一曰治水。
師古曰:治,弋之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jū 注解:□水。
出北地直路西,東入洛。
北地郡直路,見前志。
今未聞。
前志直路下曰:沮水出東,西入洛。
水經曰:沮水,出北地直路縣,東過馮翊祋祤縣北,東入于洛。
按前志當雲出西,東入,今本誤倒。
洛者,上文出北地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之水也。
郦注謂沮水下流合銅官,注鄭渠,而東入洛。
自鄭渠湮廢,沮水故道難考矣。
今沮水出陜西鄜州中部縣西北子午山,東流經駱駝岡翟道山南,俗曰沮水,有子午河自西來會。
又東有慈烏河西南來會,東南流經縣城南。
又東稍北三十餘裡入洛河。
葢非班、許、水經所謂也。
禹貢道渭自鳥鼠同穴,東會于沣。
又東會于泾。
又東過漆沮,入于河。
尚書某氏傳雲:漆沮,一水名。
亦曰洛水。
水經:渭水又東過華陰縣北。
注雲:洛水入焉。
阚骃以為漆沮之水也。
是則洛水之下流,古稱漆沮。
炳焉可信。
尚書傳雲:漆沮,一水名。
亦曰洛水。
正義申之曰:孔以為洛水一名漆沮,文理甚明。
言一水名者,正恐人疑為二水也。
今版本皆作二水名。
然則亦曰洛水者,謂漆乎,謂沮乎。
不可通矣。
若周頌傳雲漆沮,岐周之二水也。
此言泾西之漆沮為二水,以别于泾東之漆沮為一水。
雅頌皆舉泾西之二水,禹貢舉泾東之一水,各不同也。
郦曰:濁水入沮至白渠,俗謂之漆水,又謂之為漆沮水。
此洛水所以得名漆沮與。
從水虘聲。
側加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子餘切。
與出漢中房陵之沮各字。
漢書、水經不别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泒ɡū 注解:泒水。
起鴈門葰人戍夫山,東北入海。
葰人縣,後志無。
前志屬太原郡。
此屬鴈門者,二郡境相接,容有改屬也。
葰如淳音瑣。
師古音山寡反。
史記周勃、樊哙二傳作靃人,左傳襄十年之霍人也。
今山西代州繁峙縣縣南有葰人故城。
戍夫山,卽泰戲之山也。
北山經曰:泰戲之山,虖沱之水出焉。
而東流注于溇水。
郭雲:今虖沱水出鴈門鹵城縣南武夫山。
李吉甫曰:泰戲山,一名武夫山,在繁峙縣東南,虖沱水出焉。
通典:虖沱水出繁峙縣東南泒阜山。
明統志謂之小泒山、大泒山。
然則戍夫卽武夫,卽泰戲也。
泒水卽虖沱之源也。
從水瓜聲。
古胡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滱kòu 注解:滱水。
起北地靈丘,東入河。
北地當作代郡。
前志曰:代郡靈丘。
今山西大同府靈邱縣東有靈丘故城。
靈丘下曰:滱水東至文安入大河,過郡五,行九百四十裡。
水經曰:滱水,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,東南過廣昌縣南。
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,恒水從西來注之。
又東過唐縣南。
又東過安憙縣南。
又東過安國縣北。
又東過博陵縣南。
又東北注于易。
今直隸唐河,卽古滱水也。
出大同府渾源州南。
今翠屏山,卽古高氏山。
東南流入靈邱縣。
又東南流入直隸易州廣昌縣界,由倒馬關流入,徑完縣西北、唐縣西南界。
又東南過定州,入慶都縣南界。
又徑祁州南。
會沙滋二水。
又東北徑博野,蠡二縣南。
又東北徑高陽縣東。
又北徑安州東,入白洋澱。
一統志曰:據水經注,葢滱水故道本由今淸苑縣東南與濡博諸水合流注易,後徙而東,不入縣境。
按前志入大河,有誤。
大河之名亦非志所有。
從水寇聲。
苦候切。
四部。
滱水卽漚夷水,漚當作嘔。
幷州川也。
職方氏:幷州,其川虖池,嘔夷。
鄭曰:嘔夷,祁夷與。
出平舒。
按前志平舒下雲:祁夷水北至桑幹入治。
(治卽□,今本作沽,誤。
)今出大同府廣靈縣之壺流河也,與靈丘之滱河劃然二事。
班雲滱河幷州川,是亦謂滱卽嘔夷,為許所本。
古寇聲、區聲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涞lái 注解:涞水。
起北地廣昌,東入河。
北地當作代郡。
代郡廣昌,見前志。
後志屬中山國。
今直隸易州廣昌縣縣北有廣昌故城。
職方氏曰:幷州,其浸涞、易。
鄭雲:涞出廣昌。
前志廣昌下曰:涞水東南至容城入河,過郡三,行五百裡。
幷州浸。
水經曰:巨馬河,出代郡廣昌縣涞山。
巨馬河卽涞水也,東過逎縣北。
又東南過容城縣北。
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東,入于海。
郦雲:巨馬水于東平舒北,南入于滹沱,而同歸于海也。
今涞水一名巨馬河,源出廣昌縣南東,流轉南,徑易州涞水縣東。
又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畍,至縣南為白溝河。
又東南徑容城縣東北。
又東徑新城縣南。
又東南徑雄縣西。
又東入保定縣界。
非郦注舊迹也。
從水來聲。
洛哀切。
一部。
幷州浸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泥ní 注解:泥水。
出北地郁郅北蠻中。
北地郡郁郅,見前志。
今甘肅慶陽府安化縣治,卽郁郅故城也。
前志郁郅下曰:泥水,出北蠻夷中。
泥陽下應注曰:泥水,出郁郅北蠻中。
一統志曰:東河在安化縣東,卽白馬水也。
元和志:延慶縣西臨白馬州。
寰字記:白馬水,出北塞夷中。
引水經注雲洛川志徑尉李城東北,合馬嶺水,号白馬水。
明統志:東河來自沙漠,至安化城北,合懷安及靈溝水南流,至合水縣為馬蓮河。
東河及下流馬蓮河皆卽古泥水也。
按馬蓮,卽馬嶺之轉語。
從水尼聲。
奴低切。
十五部。
按今字皆用為塗泥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湳nǎn 注解:西河美稷保東北水。
宋本及集韻、類篇皆同。
一本無北字。
西河郡美稷,見前志。
今蒙古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南有漢美稷故城,在故勝州之西南也。
檀弓注曰:保縣邑小城。
保堡古今字。
水經注河水篇曰:河水,又南,樹頹水注之。
河水,又左,得湳水口,水出西河郡美稷縣,東南流。
又東南流入長城東,鹹水入之。
又東南渾波水注之。
又東徑西河富昌縣故城南。
又東流入于河。
按漢富昌城在鄂爾多斯在翼前旗界。
湳水,未審今鄂爾多斯何水也。
從水南聲。
乃感切。
古音在七部。
郦曰:羌人因湳水為姓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漹yān 注解:漹水。
出西河中陽北沙,南入河。
北沙、水經注引作之西。
西河郡中陽,二志同。
戴先生曰:水經:河水,南過西河圁陽縣東。
又南過離石縣西。
又南過中陽縣西。
又南過土軍縣西。
據地望考之,中陽西濵河,當在今汾州府甯鄉縣境,趙世家秦取我西都及中陽是也。
道元乃雲中陽故城在東,東翼汾水,不濵于河也。
元和志于孝義縣下雲:魏移西河郡中陽于今理。
此條可證明水經之中陽其所本之書,道元偶失檢。
道元汾水篇注所言邬澤北起大陵,南接邬,正今平遙之西,孝義之東,介休之北,最為洿下。
汾川轉徙不常之地。
說文之漹水乃入河,非入汾。
漢中陽西濱黃河,說文亦一證。
道元就漹字與邬字牽合,謂漹水卽邬澤,謬矣。
玉裁按:漹水今未得其證。
從水焉聲。
乙幹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涶tuō 注解:河津也。
在西河西。
河津名涶,猶浢津、孟津也。
在西河西,謂在西河郡之西。
今未詳其地。
從水□聲。
土禾切。
十七部。
按口部以為□重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yú 注解:□水也。
未詳。
從水旟聲。
以諸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洵xún 注解:濄水出也。
各本誤作過水中也,今正。
釋水曰:水自濄出為洵。
大水溢出别為小水之名也。
水經注引字林曰:洵,濄水也。
經有假借洵為均者,如洵直且侯是也。
有假為恂者,如洵美且都,洵籲且樂是也。
有假為夐者,如于嗟洵兮,卽韓詩之于嗟夐兮是也。
有假有為泫者,國語無洵涕是也。
從水旬聲。
相倫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涻shè 注解:涻水。
水名。
出北嚣山,入卬澤。
卬,俗本作邙,誤。
今依舊抄系傳本。
北山經曰:鈎吾之山,又北三百裡曰北嚣之山,涔水出焉。
而東流注于卬澤。
許所據涔作涻,如柘作樜,□作劦,皆與今本不同也。
其地未詳。
從水舍聲。
始夜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niàn 注解:□水也。
集韻、類篇引說文有出上黨三字。
又沴□與淟涊同。
沴□,濕相箸也。
亦垢濁也。
從水刃聲。
乃 見切。
古音在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淔chì 注解:淔水也。
集韻、類篇曰:出颍川。
從水直聲。
恥力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淁qiè 注解:淁水也。
從水妾聲。
七接切。
八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涺jū 注解:涺水也。
從水居聲。
九魚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jì 注解:□水也。
從水臮聲。
其冀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沋yóu 注解:沋水也。
廣韻曰:在高密。
按葢卽左傳尤水,上文之治水也。
從水尤聲。
羽求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洇yīn 注解:洇水也。
從水因聲。
此字玉篇及小徐皆作涃,困聲。
廣韻洇涃并收。
集韻、類篇引說文互異。
而今存宋本皆作洇,因聲,于眞切。
毛斧季改為困聲,苦頓切,非是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淉ɡuǒ 注解:淉水也。
從水果聲。
古火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溑suǒ 注解:溑水也。
從水□聲,讀若瑣。
稣果切。
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浝mánɡ 注解:浝水也。
從水尨聲。
莫江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□nǒu 注解:□水也。
從水乳聲。
乃後切。
四部。
或以為酒醴維醹之醹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汷zhōnɡ 注解:汷水也。
廣韻、集韻皆曰在襄陽。
從水□聲。
□,古文終。
職戎切。
九部。
古文終,見仌部。
〖注〗夂,古文終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洦pò 注解:淺水也。
顔氏家訓曰:遊趙州,見栢人城北有一小水,土人亦不知名。
後讀城西門徐整碑雲:洦流東指。
案說文此字古泊字也。
泊,淺水貌。
此水無名,直以淺貌目之,或當卽以洦為名乎。
玉裁按顔書今本訛誤,為正之,可讀如此。
說文作洦,隸作泊,亦古今字也。
犬部狛字下雲:讀若淺泊。
淺水易停,故泊又為停泊。
淺作薄,故泊亦為厚薄字。
又以為憺怕字。
今韻以泊入铎,以洦入陌,由不知古音耳。
但上下文皆水名,此字次第不應在此,葢轉寫者以從百從千類之。
從水百聲。
匹白切。
按當作旁各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