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六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從水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汃bīn 注解:西極之水也。
從水八聲。
府巾切。
十二部。
爾雅曰:西至于汃國,謂之四極。
釋地曰:東至于大遠,西至于邠國,南至于濮鉛,北至于祝栗,謂之四極。
釋文:邠本或作豳。
說文作汃,同。
彼貧反。
案汃之作豳,聲之誤也。
作邠則更俗矣。
而可證唐以前早有以邠代豳者。
許意西極汃國必以汃水得名。
言水必先汃,與邑部言地先鄯善,皆自西而東,如禹貢之先弱水,黑水也。
許不以溺水先于河者,水莫尊于河與江也。
南都賦:砏汃輣軋。
李善汃,音八。
引埤蒼汃,大聲也。
此假借别為一義。
其音亦可讀如邠。
砏汃疊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河hé 注解:河水。
各本水上無河字。
由盡□篆下複舉隸字,因幷不可□者而□之也。
許君原本當作河水也三字。
河者,篆文也。
河水也者其義也。
此以義釋形之例。
毛傳雲:洽,水也。
渭,水也。
此釋經之例。
出敦煌塞外昆侖山。
發原注海。
敦,锴作炖,铉作焞,皆誤,今正。
唐朝乃作炖煌,見元和郡縣志。
前此皆作敦。
郦氏書引應劭地理風俗記曰:敦,大也。
煌,盛也。
地理志、郡國志皆有敦煌郡,縣六,首敦煌。
許但雲敦煌,謂郡也。
明之沙州衛。
今甘肅之安西州敦煌縣、玉門縣皆漢郡地也。
史記大宛傳曰:于寘之西,水皆西流,注西海。
其東,水東流。
注鹽澤。
鹽澤潛行地下。
其南,則河源出焉,多玉石。
河(此四字當作為積石河)注中國。
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裡。
又曰:張骞死後,漢使竆河源。
河源出于寘。
其山多玉石,采來,天子案古圖書,名河所出山曰昆侖雲。
漢書西域傳曰:西域以孝武時始通。
本三十六國,東則接漢,阸以玉門、陽關,西則限以蔥嶺,其南山東出金城,與漢南山屬焉。
其河有兩源,一出蔥嶺,一出于阗。
于阗在南山下,其河北流,與蔥嶺河合。
東注蒲昌海。
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。
去玉門、陽關千三百餘裡(千字依水經注)。
廣衺三四(此字依小司馬增)百裡,其水亭居,冬夏不增減,皆以為潛行地下。
南出于積石為中國河雲。
地理志曰:金城郡河關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。
河水行塞外,東北入塞内,至勃海郡章武入海,過郡十六,行九千四百裡。
按于阗今之和阗也。
班雲積石山者,卽禹貢之道河積石。
今甘肅西甯府西南境之大積石也。
許雲出敦煌塞外者,卽班志雲河水行塞外也。
雲昆侖山者,卽馬班所雲出蔥嶺于寘,天子案古圖書名其山曰昆侖也。
雲發原注海者,釋水文。
卽志所雲東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也。
史漢所雲古圖書者,謂禹本紀山海經皆雲河出昆侖也。
馬班皆不信禹本紀山海經之言,而許雲出昆侖山者,許從漢武帝所詺也。
塞外之山至高大者皆可謂之昆侖,故武帝取以詺蔥嶺于阗山,而不取荒誕之說。
爾雅釋水曰:江、河、淮、濟為四渎。
四渎者,發源注海者也。
河出昆侖虛,色白,所渠幷千七百,一川色黃。
爾雅但言出昆侖虛,而絕無禹本紀、山海經荒誕之言,故許取為說。
從水可聲。
乎哥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泑yōu 注解:泑澤。
澤上補一字。
在昆侖虛下。
宋本河泑下皆昆侖。
趙鈔本:侖,作侖,非。
虛字各本無。
今依太平禦覽所引補。
昆侖虛見爾雅、山海經、水經。
丠部曰:虛,大丘也。
昆侖丘謂之昆侖虛。
山海經西山經曰:不周之山,東望泑澤,河水所潛也。
其源渾渾泡泡。
西山經之泑澤,郭景純、郦善長皆雲卽史漢之鹽澤。
一名蒲昌海者也。
雲河水所潛,卽史漢書所謂潛行地下南出于積石也。
泑澤歫于阗山漢武詺之昆侖者不甚遠,故曰在昆侖虛下。
從水幼聲。
讀與□同。
□同呦。
于糾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涷dōnɡ 注解:凍水。
水上補涷字。
以下皆同。
出發鸠山,入河。
北山經曰:又二百裡曰發鸠之山,漳水出焉,東流注于河。
水經注濁漳篇曰:漳水,又東,涷水注之。
涷水西出發鸠山,東徑餘吾縣故城南。
又東徑屯留縣故城北。
又東流,注于漳。
故許愼曰:水出發鸠山,入關。
從水東聲也。
案郦注作入關,不可通。
說文雲入于河,亦與水道不合。
又但雲出發鸠山,不言發鸠所在郡縣。
葢許所據山海經作涷水出焉,東流注于河。
故許仍舊立文。
如下文涻出北嚣山,入邙澤。
亦全用北山經語。
涷作漳,正如今北山經作涔,許作涻,及木部引樜出發鸠山今作柘之比。
泑涷字皆出山海經,故類舉之耳。
若依水經注,則涷入濁漳,濁漳徑入海,不入河。
發鸠山,淮南子注、水經、山海經注皆雲:在上黨長子縣西。
今山西潞安府長子縣縣西五十裡有發鸠山。
從水東聲。
德紅切。
九部。
按方言泷涿謂之沾漬。
泷涿亦曰泷涷。
又爾雅,楚辭有涷雨。
王雲:暴雨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汃bīn 注解:西極之水也。
從水八聲。
府巾切。
十二部。
爾雅曰:西至于汃國,謂之四極。
釋地曰:東至于大遠,西至于邠國,南至于濮鉛,北至于祝栗,謂之四極。
釋文:邠本或作豳。
說文作汃,同。
彼貧反。
案汃之作豳,聲之誤也。
作邠則更俗矣。
而可證唐以前早有以邠代豳者。
許意西極汃國必以汃水得名。
言水必先汃,與邑部言地先鄯善,皆自西而東,如禹貢之先弱水,黑水也。
許不以溺水先于河者,水莫尊于河與江也。
南都賦:砏汃輣軋。
李善汃,音八。
引埤蒼汃,大聲也。
此假借别為一義。
其音亦可讀如邠。
砏汃疊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河hé 注解:河水。
各本水上無河字。
由盡□篆下複舉隸字,因幷不可□者而□之也。
許君原本當作河水也三字。
河者,篆文也。
河水也者其義也。
此以義釋形之例。
毛傳雲:洽,水也。
渭,水也。
此釋經之例。
出敦煌塞外昆侖山。
發原注海。
敦,锴作炖,铉作焞,皆誤,今正。
唐朝乃作炖煌,見元和郡縣志。
前此皆作敦。
郦氏書引應劭地理風俗記曰:敦,大也。
煌,盛也。
地理志、郡國志皆有敦煌郡,縣六,首敦煌。
許但雲敦煌,謂郡也。
明之沙州衛。
今甘肅之安西州敦煌縣、玉門縣皆漢郡地也。
史記大宛傳曰:于寘之西,水皆西流,注西海。
其東,水東流。
注鹽澤。
鹽澤潛行地下。
其南,則河源出焉,多玉石。
河(此四字當作為積石河)注中國。
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裡。
又曰:張骞死後,漢使竆河源。
河源出于寘。
其山多玉石,采來,天子案古圖書,名河所出山曰昆侖雲。
漢書西域傳曰:西域以孝武時始通。
本三十六國,東則接漢,阸以玉門、陽關,西則限以蔥嶺,其南山東出金城,與漢南山屬焉。
其河有兩源,一出蔥嶺,一出于阗。
于阗在南山下,其河北流,與蔥嶺河合。
東注蒲昌海。
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。
去玉門、陽關千三百餘裡(千字依水經注)。
廣衺三四(此字依小司馬增)百裡,其水亭居,冬夏不增減,皆以為潛行地下。
南出于積石為中國河雲。
地理志曰:金城郡河關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。
河水行塞外,東北入塞内,至勃海郡章武入海,過郡十六,行九千四百裡。
按于阗今之和阗也。
班雲積石山者,卽禹貢之道河積石。
今甘肅西甯府西南境之大積石也。
許雲出敦煌塞外者,卽班志雲河水行塞外也。
雲昆侖山者,卽馬班所雲出蔥嶺于寘,天子案古圖書名其山曰昆侖也。
雲發原注海者,釋水文。
卽志所雲東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也。
史漢所雲古圖書者,謂禹本紀山海經皆雲河出昆侖也。
馬班皆不信禹本紀山海經之言,而許雲出昆侖山者,許從漢武帝所詺也。
塞外之山至高大者皆可謂之昆侖,故武帝取以詺蔥嶺于阗山,而不取荒誕之說。
爾雅釋水曰:江、河、淮、濟為四渎。
四渎者,發源注海者也。
河出昆侖虛,色白,所渠幷千七百,一川色黃。
爾雅但言出昆侖虛,而絕無禹本紀、山海經荒誕之言,故許取為說。
從水可聲。
乎哥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泑yōu 注解:泑澤。
澤上補一字。
在昆侖虛下。
宋本河泑下皆昆侖。
趙鈔本:侖,作侖,非。
虛字各本無。
今依太平禦覽所引補。
昆侖虛見爾雅、山海經、水經。
丠部曰:虛,大丘也。
昆侖丘謂之昆侖虛。
山海經西山經曰:不周之山,東望泑澤,河水所潛也。
其源渾渾泡泡。
西山經之泑澤,郭景純、郦善長皆雲卽史漢之鹽澤。
一名蒲昌海者也。
雲河水所潛,卽史漢書所謂潛行地下南出于積石也。
泑澤歫于阗山漢武詺之昆侖者不甚遠,故曰在昆侖虛下。
從水幼聲。
讀與□同。
□同呦。
于糾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 标題:涷dōnɡ 注解:凍水。
水上補涷字。
以下皆同。
出發鸠山,入河。
北山經曰:又二百裡曰發鸠之山,漳水出焉,東流注于河。
水經注濁漳篇曰:漳水,又東,涷水注之。
涷水西出發鸠山,東徑餘吾縣故城南。
又東徑屯留縣故城北。
又東流,注于漳。
故許愼曰:水出發鸠山,入關。
從水東聲也。
案郦注作入關,不可通。
說文雲入于河,亦與水道不合。
又但雲出發鸠山,不言發鸠所在郡縣。
葢許所據山海經作涷水出焉,東流注于河。
故許仍舊立文。
如下文涻出北嚣山,入邙澤。
亦全用北山經語。
涷作漳,正如今北山經作涔,許作涻,及木部引樜出發鸠山今作柘之比。
泑涷字皆出山海經,故類舉之耳。
若依水經注,則涷入濁漳,濁漳徑入海,不入河。
發鸠山,淮南子注、水經、山海經注皆雲:在上黨長子縣西。
今山西潞安府長子縣縣西五十裡有發鸠山。
從水東聲。
德紅切。
九部。
按方言泷涿謂之沾漬。
泷涿亦曰泷涷。
又爾雅,楚辭有涷雨。
王雲:暴雨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一卷□水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