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五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音在二部,于四部合韻,不必易字就韻而乖義乎。
陸氏于三詩無定說,彼此互異,由不知古義也。
毛雲:大夫乘驕。
以此推之,當是天子乘龍,諸侯乘騋,卿乘馬。
從馬喬聲。
舉喬切。
二部。
《詩》曰:“我馬維驕。
”皇皇者華二章也。
可以此訂周南訛字。
一曰野馬。
凡驕恣之意當是由此引伸,旁義行而本義廢矣。
女部曰:□,驕也。
心部曰:怚,驕也。
皆旁義也。
俗制嬌、憍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騋lái 注解:馬七尺為騋,八尺為龍。
周禮廋人曰:馬八尺以上為龍,七尺以上為騋,六尺以上為馬。
庸風:騋牝三千。
毛傳:馬七尺以上曰騋。
鄭司農以月令駕蒼龍說周禮。
龍俗作駥。
從馬來聲。
洛哀切。
一部。
《詩》曰:“騋牝骊牝。
”下牝字各本作牡,今正。
詩曰:騋牝三千。
毛傳曰:騋牝,騋馬與牝馬也。
釋嘼曰:騋牝骊牝。
今爾雅訛作骊牡,而音義不誤,可考。
音義曰:騋牝頻忍反,下同。
下同者,卽謂骊牝也。
此以骊牝釋詩之騋牝。
骊與騋以雙聲為訓,謂騋馬骊色,亦兼牝馬也。
此與詩曰不□,不來也,合偁詩爾雅正同。
若鄭注周禮則引騋句絕,牡骊牝□句絕,駒句絕,褭骖句絕。
孫叔然讀亦如是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驩huān 注解:馬名。
古叚為歡字。
從馬雚聲。
呼官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驗yàn 注解:馬名。
今用為譣字,證也,征也,效也。
不知其何自始。
驗行而譣廢矣。
從馬佥聲。
魚窆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□cǐ 注解:馬名。
從馬此聲。
雌氏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□xiū 注解:馬名。
從馬休聲。
許尤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馼wén 注解:□馬,赤鬣缟身,目若黃金,名曰吉皇之乘。
各本名曰之下有□字,今删正。
海内北經曰:犬封國曰犬戎,國有文馬,缟身朱鬣,目若黃金,名曰吉量之乘。
量一作良。
郭注引周書、六韬、大傳說其狀略同。
周書作名曰吉黃之乘,六韬作名曰雞斯之乘。
周成王時犬戎獻之。
成,各本作文,誤,今正。
許引成王時周靡獻□□,成王時蜀人獻大翰,成王時揚州獻鰅,皆逸周書王會篇也。
王會篇又言犬戎文馬,是其事矣。
或因尚書大傳散宜生之犬戎取美馬駁身朱鬣雞目者獻纣,乃改此成王為文王,而不顧其文義。
從馬文,文亦聲。
無分切。
十三部。
大徐左馬右文作馼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□馬百驷。
”見宣二年。
左傳作文馬。
按許書當作文馬。
此言春秋傳之文馬,非周書之□馬也,恐人惑故辯之。
文馬,二字今補。
畫馬也。
杜注亦雲:畫馬為文四百匹。
孔子世家:文馬三十驷。
亦謂畫馬。
西伯獻纣□全其身。
此八字葢或取尚書大傳事箋記于此,遂緻誤入正文。
文理不貫,當删。
要自春秋傳以下恐皆非許語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馶zhī 注解:馬強也。
從馬支聲。
章移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駜bì 注解:馬飽也。
魯頌有駜曰:有駜有駜。
傳曰:駜,馬肥強皃。
馬肥強則能升高進遠,臣強力則能安國。
按許義小别。
鄭箋亦雲:此言僖公用臣,必先緻其祿食,祿食足而臣莫不盡其忠也。
從馬必聲。
毗必切。
十二部。
《詩》雲:“有駜有駜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駫jiōnɡ 注解:馬肥盛也。
各本作盛肥,今依廣韻訂。
從馬光聲。
古熒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駫駫牡馬。
”各本作四牡駫駫。
陸氏德明所見作駫駫牡馬,按卽魯頌之駉駉牡馬也。
駉駉牡馬古本作牧馬,傳言牧之垧野,自當是牧字。
周禮:凡馬特居四之一。
又不當雲良馬有骘無騲也。
詩釋文曰:駉,古熒反,《說文》作骁,又作駫,同。
作骁又三字當删。
雲《說文》作駫,同。
玉篇亦曰:駫,古熒切,駉同。
則知《說文》作駫駫牧馬,而讀古熒反,十部、十一部之音轉也。
以今考之,實則毛詩作駫駫。
許偁駫駫,而後人訛亂作駉駉。
陸所見《說文》不誤。
今本《說文》則誤甚耳。
毛傳曰:駫駫,良馬腹幹肥張也。
許言肥盛,卽腹幹肥長張,從馬光會意,而光亦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騯pénɡ 注解:馬盛也。
也當作皃。
從馬旁聲。
旁,溥也。
此舉形聲包會意。
薄庚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四牡騯騯。
”小雅北山:四牡彭彭。
傳曰:彭彭然不得息。
大雅烝民:四牡彭彭。
箋雲:彭彭,行皃。
大明:四騵彭彭。
箋雲:馬強。
疑皆非許所偁。
鄭風清人:驷介旁旁。
葢許偁此,而驷介轉寫訛四牡耳。
許所據旁作騯,毛傳本有騯騯盛皃之語,後逸之。
二章曰:麃麃,武皃。
三章曰:陶陶,驅馳皃。
則知首章當有騯騯,盛皃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□ànɡ 注解:□,馬怒皃。
從馬卬聲。
吾郞切。
十部。
廣韻平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骧xiānɡ 注解:馬之低仰也。
低當作氐。
馬之或俛或仰謂之骧。
吳都賦:四骐龍骧。
古多叚襄為骧。
從馬襄聲。
息良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蓦mò 注解:上馬也。
吳都賦曰:蓦六駁。
上馬必捷。
故引伸為猝乍之偁。
從馬□聲。
莫白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騎qí 注解:跨馬也。
兩髀跨馬謂之騎,因之人在馬上謂之騎。
今分平去二音。
曲禮曰:前有車騎。
正義曰:古人不騎馬,故經典無言騎者。
今言騎,當是周末時禮。
按左傳:左師展将以昭公乘馬而歸。
此必謂騎也,然則古人非無騎矣。
趙旃以其良馬二,濟其兄與叔父,非單騎乎。
從馬奇聲。
渠羁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駕jià 注解:馬在轭中也。
毛傳曰:轭,烏噣也。
烏噣卽釋名之烏啄。
轅有衡,衡,橫也,橫馬頸上,其扼馬頸者曰烏啄。
下向叉馬頸,似烏開口向下啄物時也。
駕之言以車加于馬也。
從馬加聲。
古訝切。
十七部。
□,籒文駕。
從牛。
釋名曰:轭所以扼牛頸也。
各聲者,古音五部與十七部相合,如春秋傳以辂為訝,是其理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騑fēi 注解:骖也,旁馬也。
各本無上也字,不可通,今補。
考禮記正義、文選注引《說文》,或作旁馬也三字,或作骖旁馬也四字,正由有二也字而奪一耳。
騑馬,經典皆謂之骖,故曰骖也。
下文雲駕三馬曰骖,許意古為駕三馬之名,後乃駕四駕六,其旁馬皆得骖名矣。
故又申之曰旁馬。
旁者,冡上在轭中言之。
不當衡下者謂之骖,亦謂之騑。
駕三駕四所同也。
若小雅傳曰:騑騑,行不止之皃。
别為一義。
從馬非聲。
甫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
陸氏于三詩無定說,彼此互異,由不知古義也。
毛雲:大夫乘驕。
以此推之,當是天子乘龍,諸侯乘騋,卿乘馬。
從馬喬聲。
舉喬切。
二部。
《詩》曰:“我馬維驕。
”皇皇者華二章也。
可以此訂周南訛字。
一曰野馬。
凡驕恣之意當是由此引伸,旁義行而本義廢矣。
女部曰:□,驕也。
心部曰:怚,驕也。
皆旁義也。
俗制嬌、憍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騋lái 注解:馬七尺為騋,八尺為龍。
周禮廋人曰:馬八尺以上為龍,七尺以上為騋,六尺以上為馬。
庸風:騋牝三千。
毛傳:馬七尺以上曰騋。
鄭司農以月令駕蒼龍說周禮。
龍俗作駥。
從馬來聲。
洛哀切。
一部。
《詩》曰:“騋牝骊牝。
”下牝字各本作牡,今正。
詩曰:騋牝三千。
毛傳曰:騋牝,騋馬與牝馬也。
釋嘼曰:騋牝骊牝。
今爾雅訛作骊牡,而音義不誤,可考。
音義曰:騋牝頻忍反,下同。
下同者,卽謂骊牝也。
此以骊牝釋詩之騋牝。
骊與騋以雙聲為訓,謂騋馬骊色,亦兼牝馬也。
此與詩曰不□,不來也,合偁詩爾雅正同。
若鄭注周禮則引騋句絕,牡骊牝□句絕,駒句絕,褭骖句絕。
孫叔然讀亦如是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驩huān 注解:馬名。
古叚為歡字。
從馬雚聲。
呼官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驗yàn 注解:馬名。
今用為譣字,證也,征也,效也。
不知其何自始。
驗行而譣廢矣。
從馬佥聲。
魚窆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□cǐ 注解:馬名。
從馬此聲。
雌氏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□xiū 注解:馬名。
從馬休聲。
許尤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馼wén 注解:□馬,赤鬣缟身,目若黃金,名曰吉皇之乘。
各本名曰之下有□字,今删正。
海内北經曰:犬封國曰犬戎,國有文馬,缟身朱鬣,目若黃金,名曰吉量之乘。
量一作良。
郭注引周書、六韬、大傳說其狀略同。
周書作名曰吉黃之乘,六韬作名曰雞斯之乘。
周成王時犬戎獻之。
成,各本作文,誤,今正。
許引成王時周靡獻□□,成王時蜀人獻大翰,成王時揚州獻鰅,皆逸周書王會篇也。
王會篇又言犬戎文馬,是其事矣。
或因尚書大傳散宜生之犬戎取美馬駁身朱鬣雞目者獻纣,乃改此成王為文王,而不顧其文義。
從馬文,文亦聲。
無分切。
十三部。
大徐左馬右文作馼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□馬百驷。
”見宣二年。
左傳作文馬。
按許書當作文馬。
此言春秋傳之文馬,非周書之□馬也,恐人惑故辯之。
文馬,二字今補。
畫馬也。
杜注亦雲:畫馬為文四百匹。
孔子世家:文馬三十驷。
亦謂畫馬。
西伯獻纣□全其身。
此八字葢或取尚書大傳事箋記于此,遂緻誤入正文。
文理不貫,當删。
要自春秋傳以下恐皆非許語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馶zhī 注解:馬強也。
從馬支聲。
章移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駜bì 注解:馬飽也。
魯頌有駜曰:有駜有駜。
傳曰:駜,馬肥強皃。
馬肥強則能升高進遠,臣強力則能安國。
按許義小别。
鄭箋亦雲:此言僖公用臣,必先緻其祿食,祿食足而臣莫不盡其忠也。
從馬必聲。
毗必切。
十二部。
《詩》雲:“有駜有駜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駫jiōnɡ 注解:馬肥盛也。
各本作盛肥,今依廣韻訂。
從馬光聲。
古熒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駫駫牡馬。
”各本作四牡駫駫。
陸氏德明所見作駫駫牡馬,按卽魯頌之駉駉牡馬也。
駉駉牡馬古本作牧馬,傳言牧之垧野,自當是牧字。
周禮:凡馬特居四之一。
又不當雲良馬有骘無騲也。
詩釋文曰:駉,古熒反,《說文》作骁,又作駫,同。
作骁又三字當删。
雲《說文》作駫,同。
玉篇亦曰:駫,古熒切,駉同。
則知《說文》作駫駫牧馬,而讀古熒反,十部、十一部之音轉也。
以今考之,實則毛詩作駫駫。
許偁駫駫,而後人訛亂作駉駉。
陸所見《說文》不誤。
今本《說文》則誤甚耳。
毛傳曰:駫駫,良馬腹幹肥張也。
許言肥盛,卽腹幹肥長張,從馬光會意,而光亦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騯pénɡ 注解:馬盛也。
也當作皃。
從馬旁聲。
旁,溥也。
此舉形聲包會意。
薄庚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四牡騯騯。
”小雅北山:四牡彭彭。
傳曰:彭彭然不得息。
大雅烝民:四牡彭彭。
箋雲:彭彭,行皃。
大明:四騵彭彭。
箋雲:馬強。
疑皆非許所偁。
鄭風清人:驷介旁旁。
葢許偁此,而驷介轉寫訛四牡耳。
許所據旁作騯,毛傳本有騯騯盛皃之語,後逸之。
二章曰:麃麃,武皃。
三章曰:陶陶,驅馳皃。
則知首章當有騯騯,盛皃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□ànɡ 注解:□,馬怒皃。
從馬卬聲。
吾郞切。
十部。
廣韻平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骧xiānɡ 注解:馬之低仰也。
低當作氐。
馬之或俛或仰謂之骧。
吳都賦:四骐龍骧。
古多叚襄為骧。
從馬襄聲。
息良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蓦mò 注解:上馬也。
吳都賦曰:蓦六駁。
上馬必捷。
故引伸為猝乍之偁。
從馬□聲。
莫白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騎qí 注解:跨馬也。
兩髀跨馬謂之騎,因之人在馬上謂之騎。
今分平去二音。
曲禮曰:前有車騎。
正義曰:古人不騎馬,故經典無言騎者。
今言騎,當是周末時禮。
按左傳:左師展将以昭公乘馬而歸。
此必謂騎也,然則古人非無騎矣。
趙旃以其良馬二,濟其兄與叔父,非單騎乎。
從馬奇聲。
渠羁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駕jià 注解:馬在轭中也。
毛傳曰:轭,烏噣也。
烏噣卽釋名之烏啄。
轅有衡,衡,橫也,橫馬頸上,其扼馬頸者曰烏啄。
下向叉馬頸,似烏開口向下啄物時也。
駕之言以車加于馬也。
從馬加聲。
古訝切。
十七部。
□,籒文駕。
從牛。
釋名曰:轭所以扼牛頸也。
各聲者,古音五部與十七部相合,如春秋傳以辂為訝,是其理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 标題:騑fēi 注解:骖也,旁馬也。
各本無上也字,不可通,今補。
考禮記正義、文選注引《說文》,或作旁馬也三字,或作骖旁馬也四字,正由有二也字而奪一耳。
騑馬,經典皆謂之骖,故曰骖也。
下文雲駕三馬曰骖,許意古為駕三馬之名,後乃駕四駕六,其旁馬皆得骖名矣。
故又申之曰旁馬。
旁者,冡上在轭中言之。
不當衡下者謂之骖,亦謂之騑。
駕三駕四所同也。
若小雅傳曰:騑騑,行不止之皃。
别為一義。
從馬非聲。
甫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十卷□馬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