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哲婦,懿亦同抑。
鄭雲:抑之言噫,有所痛傷之聲也。
從反印,用印者必下向,故緩言之曰印,急言之曰□。
詩賓筵抑與怭韻,假樂與秩韻。
古音在十二部,□卽印之入聲也。
今音于棘切,入二十四職。
抑,俗從手。
旣從反爪矣,又從手,葢非是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印部 标題:色sè 注解:顔氣也。
顔者,兩眉之閑也。
心達于氣,氣達于眉閑是之謂色。
顔氣與心若合符卪,故其字從人卪。
記曰:孝子之有深愛者,必有和氣,有和氣者必有愉色,有愉色者必有婉容。
又曰:戎容,盛氣阗實陽休。
玉色。
孟子曰:仁義理智根于心,其生色也。
睟然見于面,此皆從人卪之理也。
主色而後見于面,所謂陽氣浸淫。
幾滿大宅。
許曰:面顔前也,是也。
魯頌:載色載笑。
傳曰:色,色溫潤也。
大雅:令儀令色。
箋雲:善威儀,善顔色也。
内則曰:柔色以溫之。
玉藻曰:色容莊,色容顚顚,色容厲肅。
論語曰:色難,色思溫,色勃如也。
正顔色。
引伸之為凡有形可見之偁。
從人卪。
此部不與從人為伍而從卪為伍者,重卪也。
所力切,一部。
凡色之屬皆從色。
□,古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色部 标題:艴bó 注解:色艴如也。
按此當作艴怒色也。
孟子:曾西艴然不悅。
趙曰:艴,愠怒色也。
從色弗聲。
蒲沒切。
十五部。
《論語》曰:色艴如也。
見鄉黨篇。
今論語作勃,木部引論語作孛。
葢必有古,魯、齊之别在其閑矣。
或曰:依論語則非怒色也,不知怒者盛氣之偁,不嫌同□。
孟子,王勃然變乎色,不與今鄉黨同□乎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色部 标題:艵pīnɡ 注解:缥色也。
缥者,帛靑白色也。
李善注神女賦,頩薄怒以自持。
引方言:頩怒色靑皃。
今方言無此語。
玉篇引楚辭:玉色艵以脕顔,今遠遊作頩,頩與艵同也。
按許不雲怒色缥,但雲缥色者,人或色靑不必怒也。
遠遊,玉色艵以脕顔,謂光澤鮮好,不謂怒色。
大招說美人亦雲:靑色直眉。
從色幷聲。
普丁切,十一部。
文三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色部 标題:□qīnɡ() 注解:事之制也。
從卪□。
卪□,今人讀節奏,合乎節奏乃為能制事者也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阙,此阙謂阙其音也。
其義其形旣憭矣,而讀若某則未聞也。
今說文去京切。
玉篇、廣韻皆雲:說文音卿,此葢淺人肊以卿讀讀之。
卿用卵為義形,不為聲形也。
玉篇子兮切,取卪字平聲讀之。
廣韻子禮切,取卪上聲讀之。
葢其音必有所受之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□部 标題:卿qīnɡ 注解:章也。
此以□韻為訓,白虎通曰:卿之為言章也,章善明理也。
六卿:天官冢宰、地官司徒、春官宗伯、夏官司馬、秋官司寇、冬官司空。
周禮之六卿也。
周禮曰:治官之屬,太宰卿一人。
教官之屬,大司徒卿一人。
禮官之屬,大宗伯卿一人,政官之屬,大司馬卿一人。
□官之屬,大司寇卿一人。
其一則事官之屬,大司空卿一人也。
天子六鄉,鄉老二,鄉則公一人。
鄉大夫每鄉卿一人,卽此六卿也。
從□皀聲。
皀下曰:又讀若香,卿字正從此讀為聲也。
古音在十部,讀如羌。
今音去京切。
烏部鵖字皀聲,則在古音七部。
1511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□部 标題:辟bì 注解:法也。
法當作灋。
小雅:辟言不信。
大雅:無自立辟。
傳皆曰:辟,法也。
又文王有聲箋,抑箋,周禮鄉師注,戎右注,小司寇注,曲禮下注皆同。
引伸之為罪也。
見釋诂:謂犯法者,則執法以罪之也。
又引伸之為辟除。
如周禮阍人為之辟,孟子行辟人,以及辟寒,辟惡之類是也。
又引伸之為盤辟。
如禮經之辟,鄭注:逡遁是也。
又引申為一邊之義。
如左傳曰:阙西辟是也。
或借為僻,或借為避,或借為譬,或借為辟,或借為壁,或借為襞。
從卪辛,節制其辠也;節當作卪。
俗所改也。
以卪制說卪,以辠說辛,辛從□,□辠也。
故辛亦訓辠。
從口,逗。
用法者也,用法上當再出口字,以用法說從口。
辟合三字會意。
必益切,十六部。
凡辟之屬皆從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辟部 标題:□bì 注解:法也。
各本作治也。
今依尚書釋文正。
金縢雲:我之弗辟。
某氏雲:治也。
馬鄭音避,謂避居東都,說文作□,雲必亦反,法也。
從辟井。
□字下引易曰:井者,法也。
辟亦聲。
必益切。
十六部。
《周書》曰:我之不□。
許所據壁中古文也。
葢孔安國以今字讀之,乃易為辟字。
馬鄭所注者,從孔讀不今尚書作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辟部 标題:□yì 注解:治也。
丿部曰:乂,芟艹也。
今則乂訓治而□廢矣。
詩作艾。
小雅小旻傳曰:艾,治也。
從辟乂聲。
魚廢切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當作唐書,說詳禾部。
有能俾□。
見堯典。
今□作乂。
葢亦自孔安國以今字讀之已然矣。
計□□字秦漢不行,小篆不用,倉颉等篇不取,而許獨存之者,尊古文經也。
尊古文也。
凡尊經、尊古文之例視此。
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辟部 标題:勹bāo 注解:裹也。
今字包行而勹廢矣。
象人曲形,有所包裹。
包當作勹。
淺人改也。
布交切。
以包苞匏字例之。
古音在三部。
凡勹之屬皆從勹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□jū 注解:曲□也。
此論語鄉黨,聘禮記鞠躬之正字也。
聘禮鞠躬亦作鞠窮,史記魯世家作匑□。
徐廣雲:見三蒼,謹敬皃也,音穹窮。
廣雅亦曰:匑□,謹敬也。
漢書注曰:鞠躬,謹敬也。
葢上字丘弓切,下字巨弓切。
為□韻。
如左傳鞠窮之卽□藭耳。
上字亦讀丘六切,仍是聯綿字。
孔注論語曰斂身,許曰曲脊,葢未有謹敬而不伛偻者也。
許無匑□字者,以□躬為正字。
鞠則□之假借字也,鞠躬行而□廢矣。
從勹,□省聲。
巨六切,三部。
音□入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匍pú 注解:手行也。
今人以手摸□。
其語薄乎切。
當作此字。
從勹甫聲。
薄乎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匐fú 注解:伏地也。
匐伏□韻。
釋名曰:匍匐,小皃時也,匍猶捕也。
藉索可執取之言也。
匐伏也,伏地行也。
人雖長大,及其求事□力之勤,猶亦稱之。
詩曰:凡民有□,匍匐救之是也。
按二篆可合用,可析言。
從勹畐聲。
蒲北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匊jū 注解:在手曰匊。
唐風椒聊之實,蕃衍盈匊。
小雅:終朝采綠,不盈一匊。
毛皆雲:兩手曰匊,此雲在手。
恐傳寫之誤。
手部曰:持,握也。
握,搤持也。
搤,捉也。
捉,搤也。
把,握也。
然則在手曰捉,曰搤,曰握,曰持,曰把,不曰匊也。
據篇、韻所言則許書之訛久矣。
玉篇曰:古文作臼。
此語尤誤。
臼者,叉手也。
叉者,手指相錯也,廣韻以兩手奉物訓臼。
誤矣。
方言曰:掬,離也。
燕之外郊朝鮮洌水之閑曰掬。
此方俗殊語。
不系乎本字也。
從勹米。
會意。
米至□,兩手兜之而聚。
居六切。
三部。
俗作掬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勻yún 注解:少也。
少當作帀。
字之誤也。
帀者,□也。
□者,帀徧也。
徧者,帀也。
是可以得勻之義矣。
廣韻曰:勻,徧也,齊也。
作少必訛。
從勹二。
羊倫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
鄭雲:抑之言噫,有所痛傷之聲也。
從反印,用印者必下向,故緩言之曰印,急言之曰□。
詩賓筵抑與怭韻,假樂與秩韻。
古音在十二部,□卽印之入聲也。
今音于棘切,入二十四職。
抑,俗從手。
旣從反爪矣,又從手,葢非是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印部 标題:色sè 注解:顔氣也。
顔者,兩眉之閑也。
心達于氣,氣達于眉閑是之謂色。
顔氣與心若合符卪,故其字從人卪。
記曰:孝子之有深愛者,必有和氣,有和氣者必有愉色,有愉色者必有婉容。
又曰:戎容,盛氣阗實陽休。
玉色。
孟子曰:仁義理智根于心,其生色也。
睟然見于面,此皆從人卪之理也。
主色而後見于面,所謂陽氣浸淫。
幾滿大宅。
許曰:面顔前也,是也。
魯頌:載色載笑。
傳曰:色,色溫潤也。
大雅:令儀令色。
箋雲:善威儀,善顔色也。
内則曰:柔色以溫之。
玉藻曰:色容莊,色容顚顚,色容厲肅。
論語曰:色難,色思溫,色勃如也。
正顔色。
引伸之為凡有形可見之偁。
從人卪。
此部不與從人為伍而從卪為伍者,重卪也。
所力切,一部。
凡色之屬皆從色。
□,古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色部 标題:艴bó 注解:色艴如也。
按此當作艴怒色也。
孟子:曾西艴然不悅。
趙曰:艴,愠怒色也。
從色弗聲。
蒲沒切。
十五部。
《論語》曰:色艴如也。
見鄉黨篇。
今論語作勃,木部引論語作孛。
葢必有古,魯、齊之别在其閑矣。
或曰:依論語則非怒色也,不知怒者盛氣之偁,不嫌同□。
孟子,王勃然變乎色,不與今鄉黨同□乎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色部 标題:艵pīnɡ 注解:缥色也。
缥者,帛靑白色也。
李善注神女賦,頩薄怒以自持。
引方言:頩怒色靑皃。
今方言無此語。
玉篇引楚辭:玉色艵以脕顔,今遠遊作頩,頩與艵同也。
按許不雲怒色缥,但雲缥色者,人或色靑不必怒也。
遠遊,玉色艵以脕顔,謂光澤鮮好,不謂怒色。
大招說美人亦雲:靑色直眉。
從色幷聲。
普丁切,十一部。
文三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色部 标題:□qīnɡ() 注解:事之制也。
從卪□。
卪□,今人讀節奏,合乎節奏乃為能制事者也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阙,此阙謂阙其音也。
其義其形旣憭矣,而讀若某則未聞也。
今說文去京切。
玉篇、廣韻皆雲:說文音卿,此葢淺人肊以卿讀讀之。
卿用卵為義形,不為聲形也。
玉篇子兮切,取卪字平聲讀之。
廣韻子禮切,取卪上聲讀之。
葢其音必有所受之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□部 标題:卿qīnɡ 注解:章也。
此以□韻為訓,白虎通曰:卿之為言章也,章善明理也。
六卿:天官冢宰、地官司徒、春官宗伯、夏官司馬、秋官司寇、冬官司空。
周禮之六卿也。
周禮曰:治官之屬,太宰卿一人。
教官之屬,大司徒卿一人。
禮官之屬,大宗伯卿一人,政官之屬,大司馬卿一人。
□官之屬,大司寇卿一人。
其一則事官之屬,大司空卿一人也。
天子六鄉,鄉老二,鄉則公一人。
鄉大夫每鄉卿一人,卽此六卿也。
從□皀聲。
皀下曰:又讀若香,卿字正從此讀為聲也。
古音在十部,讀如羌。
今音去京切。
烏部鵖字皀聲,則在古音七部。
1511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□部 标題:辟bì 注解:法也。
法當作灋。
小雅:辟言不信。
大雅:無自立辟。
傳皆曰:辟,法也。
又文王有聲箋,抑箋,周禮鄉師注,戎右注,小司寇注,曲禮下注皆同。
引伸之為罪也。
見釋诂:謂犯法者,則執法以罪之也。
又引伸之為辟除。
如周禮阍人為之辟,孟子行辟人,以及辟寒,辟惡之類是也。
又引伸之為盤辟。
如禮經之辟,鄭注:逡遁是也。
又引申為一邊之義。
如左傳曰:阙西辟是也。
或借為僻,或借為避,或借為譬,或借為辟,或借為壁,或借為襞。
從卪辛,節制其辠也;節當作卪。
俗所改也。
以卪制說卪,以辠說辛,辛從□,□辠也。
故辛亦訓辠。
從口,逗。
用法者也,用法上當再出口字,以用法說從口。
辟合三字會意。
必益切,十六部。
凡辟之屬皆從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辟部 标題:□bì 注解:法也。
各本作治也。
今依尚書釋文正。
金縢雲:我之弗辟。
某氏雲:治也。
馬鄭音避,謂避居東都,說文作□,雲必亦反,法也。
從辟井。
□字下引易曰:井者,法也。
辟亦聲。
必益切。
十六部。
《周書》曰:我之不□。
許所據壁中古文也。
葢孔安國以今字讀之,乃易為辟字。
馬鄭所注者,從孔讀不今尚書作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辟部 标題:□yì 注解:治也。
丿部曰:乂,芟艹也。
今則乂訓治而□廢矣。
詩作艾。
小雅小旻傳曰:艾,治也。
從辟乂聲。
魚廢切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當作唐書,說詳禾部。
有能俾□。
見堯典。
今□作乂。
葢亦自孔安國以今字讀之已然矣。
計□□字秦漢不行,小篆不用,倉颉等篇不取,而許獨存之者,尊古文經也。
尊古文也。
凡尊經、尊古文之例視此。
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辟部 标題:勹bāo 注解:裹也。
今字包行而勹廢矣。
象人曲形,有所包裹。
包當作勹。
淺人改也。
布交切。
以包苞匏字例之。
古音在三部。
凡勹之屬皆從勹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□jū 注解:曲□也。
此論語鄉黨,聘禮記鞠躬之正字也。
聘禮鞠躬亦作鞠窮,史記魯世家作匑□。
徐廣雲:見三蒼,謹敬皃也,音穹窮。
廣雅亦曰:匑□,謹敬也。
漢書注曰:鞠躬,謹敬也。
葢上字丘弓切,下字巨弓切。
為□韻。
如左傳鞠窮之卽□藭耳。
上字亦讀丘六切,仍是聯綿字。
孔注論語曰斂身,許曰曲脊,葢未有謹敬而不伛偻者也。
許無匑□字者,以□躬為正字。
鞠則□之假借字也,鞠躬行而□廢矣。
從勹,□省聲。
巨六切,三部。
音□入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匍pú 注解:手行也。
今人以手摸□。
其語薄乎切。
當作此字。
從勹甫聲。
薄乎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匐fú 注解:伏地也。
匐伏□韻。
釋名曰:匍匐,小皃時也,匍猶捕也。
藉索可執取之言也。
匐伏也,伏地行也。
人雖長大,及其求事□力之勤,猶亦稱之。
詩曰:凡民有□,匍匐救之是也。
按二篆可合用,可析言。
從勹畐聲。
蒲北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匊jū 注解:在手曰匊。
唐風椒聊之實,蕃衍盈匊。
小雅:終朝采綠,不盈一匊。
毛皆雲:兩手曰匊,此雲在手。
恐傳寫之誤。
手部曰:持,握也。
握,搤持也。
搤,捉也。
捉,搤也。
把,握也。
然則在手曰捉,曰搤,曰握,曰持,曰把,不曰匊也。
據篇、韻所言則許書之訛久矣。
玉篇曰:古文作臼。
此語尤誤。
臼者,叉手也。
叉者,手指相錯也,廣韻以兩手奉物訓臼。
誤矣。
方言曰:掬,離也。
燕之外郊朝鮮洌水之閑曰掬。
此方俗殊語。
不系乎本字也。
從勹米。
會意。
米至□,兩手兜之而聚。
居六切。
三部。
俗作掬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 标題:勻yún 注解:少也。
少當作帀。
字之誤也。
帀者,□也。
□者,帀徧也。
徧者,帀也。
是可以得勻之義矣。
廣韻曰:勻,徧也,齊也。
作少必訛。
從勹二。
羊倫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九卷□勹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