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部分

關燈
從二兄之意。

    從丯聲,丯讀若介。

    此取雙聲也。

    二丯皆聲也。

    讀若矝。

    居陵切。

    六部。

    漢時矝讀如今韻矣。

    一曰兢,此複舉兢字。

    各本誤作競。

    今依葉抄本。

    集韻、類篇無此字。

    敬也。

    小雅:戰戰兢兢。

    傳曰:戰戰,恐也。

    兢兢,戒也。

    小徐本無此五字。

    玉篇引亦無。

    1437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兄部 标題:兂zēn 注解:首笄也。

    竹部曰:笄,簪也。

    二字為轉注。

    古言笄,漢言旡,此謂今之旡卽古之笄也。

    古經無簪字,惟易豫九四:朋盇簪。

    鄭雲:速也。

    實寁之假借字。

    張揖古今字诂,□作撍。

    埤蒼雲:撍,疾也。

    寁□撍同字。

    京作撍。

    經文之簪,古無釋為笄者。

    又士喪禮:複者一人,以爵弁服簪衣于裳。

    注雲:簪,連也。

    然則此實鐕之假借字。

    金部曰:鐕可以衣箸物者,凡經典此二簪字外,無言簪者。

    從兒,匸象形。

    此非相與比叙之匕,乃象兂之形也。

    兂必有岐,故又曰叉,俗作钗。

    釋名曰:叉,枝也。

    因形名之也。

    篆右象其叉,左象其所抵以固弁者。

    側琴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凡兂之屬皆從兂。

    簪,俗兂,今俗行而正廢矣。

    從竹從朁。

    朁聲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兂部 标題:兓jīn 注解:兓兓,各本訛朁朁。

    今依玉篇、集韻正。

    銳意也。

    兂主入,故兩兂為銳之意。

    兓兓,其言所謂意内而言外也。

    凡俗用鑯尖字卽兓字之俗。

    從二兂。

    子林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1440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兂部 标題:皃mào 注解:頌儀也。

    頁部曰:頌,皃也。

    此曰皃,頌儀也。

    是為轉注。

    頌者今之容字。

    必言儀者,謂頌之儀度可皃象也。

    凡容言其内,皃言其外。

    引伸之,凡得其狀曰皃。

    析言則容皃各有當,如叔向曰貌不道容是也。

    絫言則曰容貌,如動容貌斯遠暴慢是也。

    從兒,白象面形。

    上非黑白字,乃象面也。

    莫教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凡皃之屬皆從皃。

    □,皃或從頁,豹省聲。

    按此葢易籒文之皃為頁。

    貌,籒文皃,從豸。

    大徐本作從豹省。

    今字皆用籒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皃部 标題:□biàn 注解:冕也。

    按當雲冕屬,轉寫奪屬字耳。

    冠下雲:弁冕之總名也。

    雲總名則弁與冕固有分矣。

    冕下雲:大夫以上冠也。

    雲大夫以上冠,則士無冕可知。

    士有爵弁,非冕也。

    依禮器,則夏殷之士有冕。

    周之士爵弁,亦冕之亞也。

    周禮掌弁冕之官,但曰弁師。

    周曰□,殷曰籲,夏曰收。

    籲宋本及五音韻諩如此。

    此古本也。

    五經文字曰。

    字林作□。

    經典相承□省作冔。

    然則冔字又出字林後,許書安得有冔。

    白虎通作诩。

    籲诩皆大義。

    士冠禮記曰:周弁,殷冔,夏收。

    鄭曰:弁名出于盤。

    盤,大也。

    言所以自光大也。

    冔名出于幠。

    幠,覆。

    言所以自覆飾也。

    收,言所以收斂發也。

    郊特牲亦曰:周弁,殷冔,夏收。

    弁者,爵弁。

    非冕也。

    而王制有虞氏皇而祭,夏後氏收而祭,殷人冔而祭,周人冕而祭,不言弁言冕。

    鄭曰:皇,冕屬。

    則收冔皆冕屬可知。

    大雅:厥作祼将,常服黼冔。

    傳曰:冔,殷冠也。

    夏後氏曰收,周曰冕,亦不以周弁配夏收,殷冔,而言周冕。

    故知士冠禮,郊特牲之周弁非不可雲周冕。

    葢周之爵弁,卽夏殷之收冔。

    收冔,卽夏殷之冕。

    周禮司服,弁師二職皆不言爵弁,其諸爵弁包于冕與。

    鄭曰:爵弁制如冕,黑色,但無缫耳。

    玉裁謂:周□,殷籲,夏收皆冕也。

    爵弁,卽夏殷之冕。

    則韋弁、皮弁亦冕屬也,故許以冕屬釋之。

    從皃,象形。

    謂篆體小也,葢象皮弁之會。

    鄭曰:會,縫中也。

    皮變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按弁古音同盤。

    其引伸之義為法,如顧命率循大弁是也。

    亦為大,如鄭雲所以自光大是。

    又假借為昪樂字,如詩小弁傳曰弁樂也,卽衛風傳之盤樂也。

    弁樂之反為弁急,如左傳邾莊公卞急是也。

    弁,或覍字。

    今則或字行而正字廢矣。

    □為籒文,則□本古文也。

    人象上覆之形,弁之訛俗為卞,由□書而貤謬也。

    □,籒文覍,從廾,上象形。

    從廾者,敬以承之也。

    〖注〗籒文或作□。

    覍、□,或體。

    文二 重四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皃部 标題:□ɡǔ 注解:廱蔽也。

    廱當作邕。

    俗作壅。

    此字經傳罕見。

    音與蠱同,則亦蠱惑之意也。

    晉語曰:在列者獻詩,使勿兜疑。

    兜或當為□。

    韋曰:兜,惑也。

    從兒,象左右皆蔽形。

    左右當作?又。

    謂?也。

    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
    讀若瞽。

    公戶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□部 标題:兜dōu 注解:兜鍪,首铠也。

    铠者,甲也。

    鍑屬曰鍪,首铠曰兜鍪,謂其形似鍪也。

    冃部曰:冑,兜鍪也。

    古謂之冑,漢謂之兜鍪。

    長楊賦:鞮鍪生虮虱。

    李善曰:鞮鍪卽兜鍪也。

    玉裁謂:鞮,屦也。

    鍪,兜鍪也。

    從□,從皃省。

    會意。

    當矦切。

    四部。

    皃象人頭形也。

    說從皃省之意。

    皃之上體象人面。

    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□部 标題:先xiān 注解:前進也。

    前當作歬,不行而進曰歬。

    凡言歬者緩詞,凡言先者急詞也。

    其為進一也。

    從兒之。

    之者,出也。

    引伸為往也。

    稣前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三部。

    讀若先聲之诜。

    凡先之屬皆從先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先部 标題:兟shēn 注解:進也。

    五經文字兒部曰:兟,色巾反。

    見詩。

    按此謂大雅甡甡其鹿也。

    今大雅作甡。

    傳曰:甡甡,衆多也。

    但玉篇雲:□,多也。

    亦作诜。

    駪〈羽兟〉兟甡字同是衆多之義,可作兟。

    據五經文字,則張參所據大雅作兟,葢并先為衆進之意。

    今石刻五經文字此字已泐。

    而馬刻本乃誤為〈先下兟〉,葢因宋榻模糊而訛耳。

    從二先。

    贊從此。

    阙。

    阙謂阙其讀若也。

    今所臻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〖注〗□字原從羽從先作。

    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先部 标題:秃tū 注解:無發也。

    喪服四制曰:秃者不髽。

    明堂位注曰:齊人謂無發為秃楬。

    周禮醫師注曰:庀,頭瘍。

    亦謂秃也。

    引伸之,凡不銳者曰秃。

    釋名曰:沐,秃皆無上皃之稱。

    沐者,管子雲沐塗樹之枝,謂刊落之也。

    從兒,上象禾粟之形,取其聲。

    按粟當作秀,以避諱改之也。

    □下雲:禾成秀也。

    然則秀□為轉注。

    象禾秀之形者,謂禾秀之穎屈曲下□,莖屈處圓轉光潤如折钗股。

    秃者全無發,首光潤似之,故曰象禾秀之形。

    秀與秃古音皆在三部,故雲秃取秀之聲為聲也。

    許書兩言取其聲。

    世下曰:從卅而曳長之,亦取其聲,謂取曳聲也,此雲象禾秀之形,取其聲。

    謂取秀聲也。

    皆會意兼形聲也。

    其實秀與秃古無二字,殆小篆始分之。

    今人秃頂亦曰秀頂,是古遺語。

    凡物老而椎鈍皆曰秀,如鐡生衣曰鏽。

    他谷切。

    凡秃之屬皆從秃。

    王育說:謂以上為王育說也。

    倉颉出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