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二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言會意。
幹,經典用為竿,如孑孑幹旄是也。
二人持二竿,是人持一竿,幷合之意。
或曰:當出〈人下幵〉篆。
解雲:□或從人,人持二幹為〈人下幵〉。
人持二幹為〈人下幵〉者,猶又持二禾為兼也。
俗幷字之所本也。
漢隸作幷。
1370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從部 标題:比bǐ 注解:密也。
今韻平上去入四聲皆錄此字,要宻義足以括之,其本義謂相親密也。
餘義俌也、及也、次也、校也、例也、類也、頻也、擇善而從之也、阿黨也,皆其所引伸。
許書無篦字。
古隻作比,見蒼颉篇、釋名、漢書匈奴傳。
周禮或叚比為庀。
二人為從,反從為比。
猶反人為匕也。
毗二切。
按四聲俱收。
其義本一,其音強分耳,唐人詩多讀入聲者。
十五部。
凡比之屬皆從比。
夶,古文比。
按葢從二大也。
二大者,二人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比部 标題:毖bì 注解:愼也。
釋诂曰:毖,愼也。
大雅:為謀為毖。
傳曰:毖,愼也。
從比必聲。
兵媚切。
古音如必。
十二部。
《周書》曰:“無毖于恤。
”大诰文。
某氏傳雲:無勞于憂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比部 标題:北bèi 注解:□也。
乖者,戾也。
此于其形得其義也。
軍奔曰北,其引伸之義也,謂背而走也。
韋昭注國語曰:北者,古之背字,又引伸之為北方。
尙書大傳、白虎通,漢律曆志皆言北方、伏方也。
陽氣在下,萬物伏藏,亦乖之義也。
從二人相背。
博墨切。
一部。
凡北之屬皆從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北部 标題:冀jì 注解:北方州也。
周禮曰:河内曰冀州。
爾雅曰:兩河閑曰冀州。
據許說是北方名冀,而因以名其州也,叚借為望也、幸也。
葢以冀同觊也。
觊者,□幸也。
從北異聲。
幾利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1373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北部 标題:丘qiū 注解:土之高也。
大司徒注曰:土高曰丘。
非人所為也。
釋丘曰:非人為之丘,謂非人力所為也。
從北從一。
會意。
去鸠切。
古音在一部,讀如欺。
漢時讀入今之尤韻。
故禮記嫌名注曰:宇與禹、丘與區之類,漢時區亦去鸠切也。
一,地也。
釋從一之意。
人凥在丠南,故從北。
釋從北之意。
中邦之凥,在昆侖東南。
昆侖下當有丘字,嫌人居不必在丘南,故言倉颉造字之初,取意于此。
一曰四方高,中央下為丘。
淮南墬形訓注曰:四方而高曰丘。
象形。
與上會意别。
凡丘之屬皆從丘。
□,古文從土。
從土猶從一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丘部 标題:虛xū 注解:大丠也。
昆侖丠謂之昆侖虛。
昆侖丘,丘之至大者也。
釋水曰:河出昆侖虛。
海内西經曰:海内昆侖之虛在西北。
帝之下都,卽西山經昆侖之丘,實惟帝之下都也。
水部曰:泑津在昆侖虛下。
按虛者,今之墟字。
猶昆侖,今之昆崘字也。
虛本謂大丘,大則空曠,故引伸之為空虛。
如魯、少皞之虛,衛、颛顼之虛,陳、大皞之虛,鄭、祝融之虛,皆本帝都,故謂之虛。
又引伸之為凡不實之稱。
邶風:其虛其邪。
毛曰:虛,虛也。
謂此虛字乃謂空虛,非丘虛也。
一字有數義數音,則訓诂有此例。
如許書巳、巳也。
謂此辰巳之字,其義為巳甚也。
虛訓空,故丘亦訓空。
如漢書丘亭是。
自學者□能會通,乃分用墟虛字。
别休居邱于二切。
而虛之本義廢矣。
古者九夫為井,四井為邑,四邑為丠,丠謂之虗。
此又引小司徒職文,言丘亦名虗,皆說虗篆從丘之意也。
丘虛語之轉,易□九三,升虛邑。
馬雲:虛,丘也,虛猶聚也,居也。
引伸為虛落,今作墟。
庸風:升彼虗矣。
傳曰:虛,漕虛也。
從丠虍聲。
邱如切。
又朽居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丘部 标題:屔ní 注解:反頂受水丠也。
釋丘曰:水潦所止,泥丘。
釋文曰:依字又作屔。
郭雲:頂上洿下者。
孔子世家:叔梁纥與顔氏女禱于尼丘,得孔子,生而首上圩頂,故因名曰丘,字仲尼。
按白虎通曰:孔子反宇,是謂尼丘。
德澤所興,藏元通流,葢頂似尼丘,故以類命為象。
屔是正字,泥是古通用字,尼是假借字。
水潦所止是為泥淖。
儀禮注曰:淖者,和也。
劉瓛述張禹之說:仲者,中也。
尼者,和也。
孔子有中和之德,故曰仲尼。
張固從泥淖得解。
顔氏家訓乃曰: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,兩字非體,三蒼尼旁益丘,說文屍下施幾,如此之類,何由可從。
玉裁謂:若言駭俗則難依,若言古義則不可不知也。
又漢碑有作仲泥者,淺人深非之,豈知其合古義哉。
從丠,從泥省。
不但曰尼聲,必曰從泥省者,說水潦所止之意也。
泥亦聲。
奴低切。
十五部。
文三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丘部 标題:□yín 注解:衆立也。
玉篇作衆也。
從三人。
會意。
國語曰:人三為衆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讀若欽崟。
山部曰:崟,山之岑崟也。
欽崟,葢卽岑崟。
公羊傳及上林賦又皆有嵚岩字。
□讀如崟。
魚音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衆zhònɡ 注解:多也。
從□目,衆意。
之仲切。
九部。
古平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聚jù 注解:會也。
公羊傳曰:會猶冣也。
注雲:冣,聚也。
按冖部曰:冣,積也。
積以物言,聚以人言,其義通也。
古亦叚埾為聚。
從□取聲。
才句切。
古音在四部。
一曰邑落曰聚。
平帝紀:立學官。
郡國曰學、縣道邑侯曰校、鄉曰庠、聚曰序。
張晏曰:聚,邑落名也。
韋昭曰:小鄉曰聚。
按邑落,謂邑中村落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臮jì 注解:衆與□也。
與詞各本誤倒。
今依廣韻正。
衆與者,多與也,所與非一人也。
詞者,意内言外之謂,或假洎為之,如鄭詩諩偁無逸爰洎小人是也,亦假曁為之。
如公羊傳及者何,與也。
會及曁,皆與也。
曁猶曁曁也。
釋诂曰:曁,與也。
釋訓曰:曁,不及也。
按不及、及也,卽公羊所謂猶曁曁也。
從□自聲。
其冀切。
按冀當作洎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虞當作唐。
說見禾部,“臮咎繇。
”堯典文,今書作曁。
□,古文臮。
此篆轉寫旣久。
今不可得其會意形聲,姑從宋本作。
〖注〗古文暨字。
文四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壬tǐnɡ 注解:善也。
從人士。
會意。
他鼎切。
十一部。
士,事也。
說從士之意。
人各事其事,是善也。
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。
壬挺疊韻。
此說象形,與前說别。
上象挺出形,下當是土字也。
古土與士不甚可分如此。
凡壬之屬皆從壬。
〖注〗□、壬形近易混。
又□、□,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壬部 标題:征zhēnɡ 注解:召也。
召者,□也。
周禮司禮注、鄉飮酒禮注、鄉射禮注皆曰:征,召也。
按征者,證也、驗也。
有證驗,斯有感召,有感召,而事以成,故士昏禮注、禮運注又曰:征,成也。
依文各解,義則相通。
從□,從微省。
會意。
微卽□也。
陟陵切。
六部。
□征為征。
嫌上文未顯,故又明之,已上九字各本訛奪,不可讀。
今補正。
行于微而聞達者,卽征也。
聞各本作文,今依韻會訂。
又說□微之意。
言行于隐微而聞達,挺箸于外,是乃感召之意也。
□,古文。
〖注〗□、□、□,古文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壬部
幹,經典用為竿,如孑孑幹旄是也。
二人持二竿,是人持一竿,幷合之意。
或曰:當出〈人下幵〉篆。
解雲:□或從人,人持二幹為〈人下幵〉。
人持二幹為〈人下幵〉者,猶又持二禾為兼也。
俗幷字之所本也。
漢隸作幷。
1370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從部 标題:比bǐ 注解:密也。
今韻平上去入四聲皆錄此字,要宻義足以括之,其本義謂相親密也。
餘義俌也、及也、次也、校也、例也、類也、頻也、擇善而從之也、阿黨也,皆其所引伸。
許書無篦字。
古隻作比,見蒼颉篇、釋名、漢書匈奴傳。
周禮或叚比為庀。
二人為從,反從為比。
猶反人為匕也。
毗二切。
按四聲俱收。
其義本一,其音強分耳,唐人詩多讀入聲者。
十五部。
凡比之屬皆從比。
夶,古文比。
按葢從二大也。
二大者,二人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比部 标題:毖bì 注解:愼也。
釋诂曰:毖,愼也。
大雅:為謀為毖。
傳曰:毖,愼也。
從比必聲。
兵媚切。
古音如必。
十二部。
《周書》曰:“無毖于恤。
”大诰文。
某氏傳雲:無勞于憂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比部 标題:北bèi 注解:□也。
乖者,戾也。
此于其形得其義也。
軍奔曰北,其引伸之義也,謂背而走也。
韋昭注國語曰:北者,古之背字,又引伸之為北方。
尙書大傳、白虎通,漢律曆志皆言北方、伏方也。
陽氣在下,萬物伏藏,亦乖之義也。
從二人相背。
博墨切。
一部。
凡北之屬皆從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北部 标題:冀jì 注解:北方州也。
周禮曰:河内曰冀州。
爾雅曰:兩河閑曰冀州。
據許說是北方名冀,而因以名其州也,叚借為望也、幸也。
葢以冀同觊也。
觊者,□幸也。
從北異聲。
幾利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1373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北部 标題:丘qiū 注解:土之高也。
大司徒注曰:土高曰丘。
非人所為也。
釋丘曰:非人為之丘,謂非人力所為也。
從北從一。
會意。
去鸠切。
古音在一部,讀如欺。
漢時讀入今之尤韻。
故禮記嫌名注曰:宇與禹、丘與區之類,漢時區亦去鸠切也。
一,地也。
釋從一之意。
人凥在丠南,故從北。
釋從北之意。
中邦之凥,在昆侖東南。
昆侖下當有丘字,嫌人居不必在丘南,故言倉颉造字之初,取意于此。
一曰四方高,中央下為丘。
淮南墬形訓注曰:四方而高曰丘。
象形。
與上會意别。
凡丘之屬皆從丘。
□,古文從土。
從土猶從一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丘部 标題:虛xū 注解:大丠也。
昆侖丠謂之昆侖虛。
昆侖丘,丘之至大者也。
釋水曰:河出昆侖虛。
海内西經曰:海内昆侖之虛在西北。
帝之下都,卽西山經昆侖之丘,實惟帝之下都也。
水部曰:泑津在昆侖虛下。
按虛者,今之墟字。
猶昆侖,今之昆崘字也。
虛本謂大丘,大則空曠,故引伸之為空虛。
如魯、少皞之虛,衛、颛顼之虛,陳、大皞之虛,鄭、祝融之虛,皆本帝都,故謂之虛。
又引伸之為凡不實之稱。
邶風:其虛其邪。
毛曰:虛,虛也。
謂此虛字乃謂空虛,非丘虛也。
一字有數義數音,則訓诂有此例。
如許書巳、巳也。
謂此辰巳之字,其義為巳甚也。
虛訓空,故丘亦訓空。
如漢書丘亭是。
自學者□能會通,乃分用墟虛字。
别休居邱于二切。
而虛之本義廢矣。
古者九夫為井,四井為邑,四邑為丠,丠謂之虗。
此又引小司徒職文,言丘亦名虗,皆說虗篆從丘之意也。
丘虛語之轉,易□九三,升虛邑。
馬雲:虛,丘也,虛猶聚也,居也。
引伸為虛落,今作墟。
庸風:升彼虗矣。
傳曰:虛,漕虛也。
從丠虍聲。
邱如切。
又朽居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丘部 标題:屔ní 注解:反頂受水丠也。
釋丘曰:水潦所止,泥丘。
釋文曰:依字又作屔。
郭雲:頂上洿下者。
孔子世家:叔梁纥與顔氏女禱于尼丘,得孔子,生而首上圩頂,故因名曰丘,字仲尼。
按白虎通曰:孔子反宇,是謂尼丘。
德澤所興,藏元通流,葢頂似尼丘,故以類命為象。
屔是正字,泥是古通用字,尼是假借字。
水潦所止是為泥淖。
儀禮注曰:淖者,和也。
劉瓛述張禹之說:仲者,中也。
尼者,和也。
孔子有中和之德,故曰仲尼。
張固從泥淖得解。
顔氏家訓乃曰: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,兩字非體,三蒼尼旁益丘,說文屍下施幾,如此之類,何由可從。
玉裁謂:若言駭俗則難依,若言古義則不可不知也。
又漢碑有作仲泥者,淺人深非之,豈知其合古義哉。
從丠,從泥省。
不但曰尼聲,必曰從泥省者,說水潦所止之意也。
泥亦聲。
奴低切。
十五部。
文三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丘部 标題:□yín 注解:衆立也。
玉篇作衆也。
從三人。
會意。
國語曰:人三為衆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讀若欽崟。
山部曰:崟,山之岑崟也。
欽崟,葢卽岑崟。
公羊傳及上林賦又皆有嵚岩字。
□讀如崟。
魚音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衆zhònɡ 注解:多也。
從□目,衆意。
之仲切。
九部。
古平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聚jù 注解:會也。
公羊傳曰:會猶冣也。
注雲:冣,聚也。
按冖部曰:冣,積也。
積以物言,聚以人言,其義通也。
古亦叚埾為聚。
從□取聲。
才句切。
古音在四部。
一曰邑落曰聚。
平帝紀:立學官。
郡國曰學、縣道邑侯曰校、鄉曰庠、聚曰序。
張晏曰:聚,邑落名也。
韋昭曰:小鄉曰聚。
按邑落,謂邑中村落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臮jì 注解:衆與□也。
與詞各本誤倒。
今依廣韻正。
衆與者,多與也,所與非一人也。
詞者,意内言外之謂,或假洎為之,如鄭詩諩偁無逸爰洎小人是也,亦假曁為之。
如公羊傳及者何,與也。
會及曁,皆與也。
曁猶曁曁也。
釋诂曰:曁,與也。
釋訓曰:曁,不及也。
按不及、及也,卽公羊所謂猶曁曁也。
從□自聲。
其冀切。
按冀當作洎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虞當作唐。
說見禾部,“臮咎繇。
”堯典文,今書作曁。
□,古文臮。
此篆轉寫旣久。
今不可得其會意形聲,姑從宋本作。
〖注〗古文暨字。
文四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部 标題:壬tǐnɡ 注解:善也。
從人士。
會意。
他鼎切。
十一部。
士,事也。
說從士之意。
人各事其事,是善也。
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。
壬挺疊韻。
此說象形,與前說别。
上象挺出形,下當是土字也。
古土與士不甚可分如此。
凡壬之屬皆從壬。
〖注〗□、壬形近易混。
又□、□,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壬部 标題:征zhēnɡ 注解:召也。
召者,□也。
周禮司禮注、鄉飮酒禮注、鄉射禮注皆曰:征,召也。
按征者,證也、驗也。
有證驗,斯有感召,有感召,而事以成,故士昏禮注、禮運注又曰:征,成也。
依文各解,義則相通。
從□,從微省。
會意。
微卽□也。
陟陵切。
六部。
□征為征。
嫌上文未顯,故又明之,已上九字各本訛奪,不可讀。
今補正。
行于微而聞達者,卽征也。
聞各本作文,今依韻會訂。
又說□微之意。
言行于隐微而聞達,挺箸于外,是乃感召之意也。
□,古文。
〖注〗□、□、□,古文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壬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