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二部分

關燈
ave 注解:教行也。

    教行于上,則化成于下。

    賈生曰:此五學者旣成于上,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。

    老子曰:我無為而民自化。

    從□人,上□之而下從□謂之化。

    化篆不入人部而入□部者,不主謂□于人者,主謂□人者也。

    今以化為變□字矣。

    □亦聲。

    呼跨切。

    十七部。

    文四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□部 标題:匕bǐ 注解:相與比叙也。

    比者,密也。

    叙者,次弟也。

    以妣籒作□,□或作□,秕或作□等求之,則比亦可作匕也。

    此制字之本義。

    今則取飯器之義行而本義廢矣。

    從反人。

    相與比叙之意也。

    卑□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匕,亦所□用比取飯,□者,用也。

    用字衍。

    比當作匕。

    漢人曰匕黍稷,匕牲體。

    凡用匕曰匕也,匕卽今之飯匙也。

    少牢饋食禮注所謂飯橾也。

    少牢饋食禮:廪人摡甑獻匕與敦。

    注曰:匕所以匕黍稷者也。

    此亦當卽飯匙。

    按禮經匕有二,匕飯、匕黍稷之匕葢小,經不多見。

    其所以别出牲體之匕,十七篇中屢見。

    □用桑為之,祭用棘為之。

    又有名疏名挑之别。

    葢大于飯匙,其形制略如飯匙,故亦名匕。

    鄭所雲有淺鬥,狀如飯橾者也。

    以之别出牲體謂之匕載,猶取黍稷謂之匕黍稷也。

    匕牲之匕,易、詩亦皆作匕。

    大東傳、震卦王注皆雲:匕所以載鼎實是也。

    禮記雜記乃作枇。

    本亦作朼。

    鄭注特牲引之,而曰朼畢同材曰朼載。

    葢古經作匕,漢人或作朼。

    非器名作匕,匕載作朼,以此分别也。

    若士□、士虞、特牲有司篇匕載字皆作朼,乃是淺人竄改所為。

    鄭注易亦雲匕牲體薦鬯,未嘗作朼牲體也。

    注中容有木旁之朼,經中必無。

    劉昌宗分别,非是。

    一名柶。

    木部曰:禮有柶。

    柶,匕也。

    所以取飯。

    凡匕之屬皆從匕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匙chí 注解:匕也。

    方言曰:匕謂之匙。

    蘇林注漢書曰:北方人名匕曰匙。

    玄應曰:匕或謂之匙。

    今江蘇所謂□匙、湯匙也,亦謂之調羹,實則古人取飯、載牲之具。

    其首葢鋭而薄,故左傳矢族曰匕,昭卄六年傳是也。

    劍曰匕首,周禮桃氏注是也。

    亦作鍉。

    玄應曰:方言作□。

    從匕是聲。

    是支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地理志朱提縣讀如此字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□bǎo 注解:相次也。

    從匕十。

    十者,數之具也。

    比叙之則必有其次矣。

    博抱切。

    鸨亦作□,包聲,古音在三部,則鸨古音亦在三部也。

    鸨從此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□qì 注解:頃也。

    頃者頭不正也。

    小雅大東:跂彼織女。

    傳曰:跂,隅皃。

    按隅者,陬隅不正。

    而角織女三星成三角,言不正也。

    許所據作□。

    今本乃改為俗企字,音同而義不同矣。

    從匕支聲。

    去智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匕,頭頃也。

    說從匕之意。

    小徐無此四字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“□彼織女。

    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頃qīnɡ 注解:頭不正也。

    匕頭角而不正方,故頭不正從匕曰頃。

    引伸為凡傾仄不正之偁。

    今則傾行而頃廢,專為俄頃、頃畝之用矣。

    谥法:敏以敬愼曰頃,甄心動懼曰頃,祗勤追懼曰頃。

    從匕頁。

    頁者,頭也。

    匕其頭,是不正也。

    義主于不正,故入匕部,不入頁部。

    去營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匘nǎo 注解:頭□也。

    □者,骨中脂也。

    頭□者,頭骨中脂也。

    左傳:晉侯夢與楚子搏,楚子伏己而盬其腦。

    服注:如俗語相罵雲啑汝腦矣。

    服語正謂吸其頭髓也。

    從匕。

    匕,相匕箸也。

    匕箸猶比箸。

    箸,直略切。

    釋從匕之意。

    巛□象發。

    巛卽鬊也。

    見□字下。

    囟象□形。

    □形各本作匘形。

    今依韻會本正。

    囟者,頭之會,腦之葢也。

    頭□在□中,故□曰腦葢。

    □字上開,象小皃□不合,故曰象形。

    頭□不可象,故言其比箸于鬊與□,以三字會意。

    奴晧切。

    古音當在三部。

    □工記作□,乃訛體。

    俗作腦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卬yǎnɡ 注解:望也。

    铉無也,非。

    卬與仰義别,仰訓舉,卬訓望。

    今則仰行而卬廢,且多改卬為仰矣。

    小雅車舝曰:高山卬止。

    箋雲:卬慕。

    過秦論:常以十倍之地、百萬之衆,卬關而攻秦。

    俗本作叩、作仰,皆字誤、聲誤耳。

    晉語:如川然,有原,以禦浦而後大。

    孔晁本作卬浦。

    牛亮反。

    言川仰浦而大,人仰教而成。

    廣雅:仰,恃也。

    仰亦卬之誤。

    大雅傳曰:颙颙卬卬,盛皃。

    引伸之義也。

    釋诂、毛傳皆曰:卬,我也。

    語言之叚借也。

    欲有所庶及也。

    從匕卪。

    匕同比,庶及意。

    庶及猶庶幾也。

    卪者,其欲庶及之所也。

    伍岡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亦讀去聲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“高山卬止。

    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卓zhuō 注解:高也。

    論語:如有所立,卓爾。

    凡言卓荦,謂殊絕也,亦作卓跞。

    按稽部□,特止也。

    辵部逴,遠也。

    人部倬,箸大也。

    皆一義之引伸。

    觐禮:匹馬卓上,九馬随之。

    注:卓讀如卓王孫之卓,卓猶旳也,以素旳一馬為上。

    素旳一馬,謂白馬也。

    鄭意白馬出衆故謂之卓。

    史記:多叚淖為卓。

    早匕為卓,此上當有從匕早三字。

    匕同比。

    早比之,則高出于後比之者矣。

    匕卪為卬,皆同意。

    意舊作義,今正。

    此與凡雲某與某同,意同也。

    竹角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二部。

    □,古文□。

    漢隸及今隸從蔔,用古文而小篆廢矣,又疑古文恐是篆文之誤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艮ɡèn 注解:很也。

    很者,不聽從也,一曰行難也,一曰盭也。

    易傳曰:艮,止也。

    止可兼很三義。

    許不依孔子訓止者。

    止,下基也,足也。

    孔子取其引伸之義,許說字之書,嫌雲止則義不明審,故易之。

    此字書與說經有不同。

    實無二義也。

    方言曰:艮,堅也。

    釋名曰:艮,限也。

    從匕目。

    會意。

    古恨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匕目,猶目相匕,目相匕卽目相比,謂若怒目相視也。

    不相下也。

    很之意也。

    《易》曰:“艮其限。

    ”艮九三爻辭。

    獨引艮其限者,以限與艮音義皆同也。

    匕目為□。

    匕音化。

    目為眞。

    亦言二字同意。

    文九惟匙取匕飯之意。

    以下皆取比叙之意。

    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匕部 标題:從cónɡ 注解:相聽也。

    聽者,聆也。

    引伸為相許之偁。

    言部曰:許,聽也。

    按從者今之從字,從行而從廢矣。

    周禮司儀:客從拜辱于朝。

    陸德明本如此,許書凡雲從某,大徐作從,小徐作從。

    江氏聲曰:作從者是也。

    以類相與曰從。

    從,二人。

    疾容切。

    九部。

    以今音言之,從,亦可去聲。

    凡從之屬皆從從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從部 标題:從cónɡ 注解:随行也。

    以從辵,故雲随行。

    齊風:并驅從兩肩兮。

    傳曰:從,逐也,逐亦随也。

    釋诂曰:從,自也。

    其引伸之義也,又引伸訓順。

    春秋經:從祀先公。

    左傳曰:順祀先公,是從訓順也。

    左傳:使亂大從。

    王肅曰:從,順也。

    左傳:大伯不從,是以不嗣。

    謂不肎順其長幼之次也。

    引伸為主從,為從橫,為操從。

    亦假縱為之。

    從從辵,舊作辵從,今正。

    從辵者,随行也。

    主從不主辵,故不入辵部。

    從亦聲。

    慈用切。

    九部。

    按大徐以去韻别于平韻,非也。

    當疾容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八卷□從部 标題:幷bìnɡ 注解:相從也。

    從,舊作從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合也、兼也。

    從從幵聲。

    府盈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一曰從持二幹為□。

    幹舊奪。

    今依韻會本補。

    上言形聲,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