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八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注解:正褍裂也。
褍各本作端,今正。
衣部曰:褍,衣正幅也。
此謂帛之正褍。
以别于上文□謂殘帛之裂。
從巾俞聲。
山樞切。
古音在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帖tiè 注解:帛書署也。
木部曰:檢,書署也。
木為之謂之檢,帛為之則謂之帖。
皆謂幖題。
今人所謂簽也。
帛署必黏□,引伸為帖服,為帖妥。
俗制貼字為相附之義,制怗字為安服之義。
從巾占聲。
他葉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帙zhí 注解:書衣也。
書衣謂用裹書者,亦謂之幒。
陸德明□經典釋文三十卷,合為三袟。
今人曰函。
從巾失聲。
直質切。
十二部。
袠,帙或從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jiān 注解:幡幟也。
幡幟,旛識之俗字也。
古有旛無幡,有識無幟。
許書本作旛識,淺人易之。
旛識者,旗有幅可為表識。
□之言箋也。
箋謂表識。
從巾□聲。
則前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幑huīp359下 注解:幑識也。
三字一句。
各本删幑字,識作幟,今正。
□绛帛。
箸于背。
各本绛下衍幑字,誤移識上之幑于此也,今删。
六月詩:識文鳥章。
鄭箋:識,幑識也。
将帥以下衣皆箸焉。
周禮司常:掌九旗之物名,各有屬以待國事。
鄭注:屬謂幑識也。
大傳謂之幑号。
今城門仆射所被及亭長箸绛衣,皆其舊象。
司常又曰:及國之大閱,贊司馬頒旗物。
王建大常,諸矦建旗,孤卿建旜,大夫士建物,帥都建旗,州裡建旟,縣鄙建旐。
道車載□,斿車載旌,皆畫其象焉。
官府各象其事,州裡各象其名,家各象其号。
鄭雲:幑識旌旗之細也。
士喪禮:為銘各以其物,以缁長半幅。
赪末,長終幅,廣三寸,書名于末。
此葢其制也。
大閱禮象而為之,兵兇事,若有死事者,則以相别也。
左傳曰:揚幑者公徒也。
杜注曰:幑,幑識也。
大傳曰:殊幑号。
鄭曰:幑号,旗之名也。
觐禮曰:公矦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。
賈公彥雲:此旗,鄭雖不解。
鄭注夏官:仲夏辨号名。
此表朝位之旗,與銘旌及在軍幑識同,皆以尺易仞小而為之也。
按古朝觐軍禮皆有幑識。
而幑各書作徽,容是叚借。
識各書作幟,則是俗字。
唐初釋□應曰:幟與識本無二音。
若毛詩作織,則亦叚借字也。
許書及杜注皆幑識也三字為句。
淺者皆删去一字不完。
以绛帛者,用绛帛為之。
周禮:九旗之帛皆用绛。
則其細亦皆用绛可知也。
箸于背者,專謂軍禮象銘旌而為之者,下文雲若今救火衣。
鄭注周禮雲:今城門仆射所被及亭長箸绛衣,皆其舊象。
葢此等皆箸于背以為表識也。
衣部卒下曰:衣有題識者。
卽鄭所雲亭長箸绛衣也。
從巾,微省聲。
許歸切。
十五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揚幑者公徒。
”昭公二十一年左傳文。
按曰揚則旌旗而非箸背者。
若今救火衣然也。
此與箸于背相屬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幖biāo 注解:□識也。
亦三字一句。
各本作幟也二字,今正。
通俗文曰:幑号曰幖,私記曰幟。
周禮肆師:表齍盛告絜。
鄭注:故書表為剽。
剽表皆謂幑識也。
按剽表皆叚借字,幖其本字也。
凡物之幖識亦曰幑識。
今字多作标牓,标行而幖廢矣。
從巾□聲。
方招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yuān 注解:幡也。
幡者,下文雲書兒抵觚布也,與上文□下雲幡幟回别。
許書□部旛下曰:旛,胡也,謂旗幅之下垂者,與幡各義。
自俗書從便,旗旛字皆作幡。
冣目曰:鳥蟲書所以書旛信也。
今本亦改為幡信,而此部□之幡識,鮮知其當作旛矣。
□與幑幖伍,旌旗類也。
□與幡同物,拭觚布也。
廣韻翻字下雲:翻□,亂取。
此今義,非許義。
從巾夗聲。
于袁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幡fānp360上 注解:書兒拭觚布也。
拭本作飾,淺人所改也。
飾拭正俗字。
許書有飾無拭。
顔師古曰:觚者學書之牍,或以記事,削木為之,其形或六面,或八面,皆可書。
觚者,棱也,以有棱角,故謂之觚,卽孔子所歎也。
按觚以學書或記事,若今書童及貿易人所用粉版,旣書,可拭去□書。
楊雄赍油素四尺,亦謂素之可拭者也。
拭觚之布謂之幡,亦謂之□,反□可用之意。
從巾番聲。
甫煩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là 注解:刜也。
刜當作拂,字之誤也。
刀部曰:刜,擊也。
手部曰。
拂,過擊也。
過擊者所過而擊箸。
與拭之義近。
上下文皆言拭,可證必當作拂矣。
玉篇注作拂也,廣韻注作拂箸。
從巾剌聲。
盧達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jiān 注解:拭也。
其義少見。
字林:幖□記。
則音義同簽。
從巾韱聲。
精廉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飾shì 注解:□也。
又部曰:□,飾也。
二篆為轉注,飾拭古今字。
許有飾無拭,凡說解中拭字皆淺人改飾為之。
而彡下雲:毛飾畫文也。
聿下雲:聿飾也。
皆卽拭字,淺人不解而不之改。
若□下雲:飾也。
則五經文字所據尚不誤。
周禮司尊彜注雲:涚酌者,捝飾勺而酌也。
釋文作飾,今本作拭,實無二義。
凡物去其塵垢卽所以增其光采,故□者飾之本義。
而凡踵事增華皆謂之飾,則其引伸之義也,若席下雲純飾,□下雲弁飾,缛下雲緐采飾是也。
凡許書之義例,依此求之,無不可得者。
聘禮拭圭字今作拭,葢古經必作飾。
鄭雲:拭,淸也。
此必經文作飾而以淸訓之,倘經本作拭又何用此注乎。
釋诂雲:試,淸也。
爾雅少古字,故往往與經典不合,古本當不作拭耳。
管子輕重曰:桓公使八使者式璧而聘之。
式者飾之叚借。
從巾從人,拭物者巾也,用巾者人也。
從□聲,讀若式。
賞隻切。
按廣韻賞職切,與唐韻異。
一部。
飾篆各本皆在幠後帏前,此不知許因上文四篆言飾故□承以飾篆,而誤移其次也。
一曰襐飾。
此别一義。
衣部襐下曰:襐,飾也。
急就篇曰:襐飾刻畫無等雙。
漢平帝後傳曰:令孫建世子襐飾,将醫往問疾。
顔注,襐飾,盛飾也。
一曰首飾,在兩耳後後,刻镂而為之。
廣韻曰:襐,未笄冠者之首飾也。
玉篇曰:首飾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幝chǎnp360下 注解:車敝皃。
敝各訛作弊,今正。
皃,釋文引作也。
小雅杕杜曰:檀車幝幝。
傳曰:檀車,役車也。
幝幝,敝貌。
釋文曰:幝韓詩作□。
纟部曰:□,偏緩也。
○按古本當是巾敝皃,故從巾。
詩以為車敝字則其引伸之義也。
釋文引說文:巾敝也。
從巾單。
今本釋文乃巾訛車,殊失陸意。
從巾單聲。
昌善切。
十四部。
《詩》曰:“檀車幝幝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
褍各本作端,今正。
衣部曰:褍,衣正幅也。
此謂帛之正褍。
以别于上文□謂殘帛之裂。
從巾俞聲。
山樞切。
古音在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帖tiè 注解:帛書署也。
木部曰:檢,書署也。
木為之謂之檢,帛為之則謂之帖。
皆謂幖題。
今人所謂簽也。
帛署必黏□,引伸為帖服,為帖妥。
俗制貼字為相附之義,制怗字為安服之義。
從巾占聲。
他葉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帙zhí 注解:書衣也。
書衣謂用裹書者,亦謂之幒。
陸德明□經典釋文三十卷,合為三袟。
今人曰函。
從巾失聲。
直質切。
十二部。
袠,帙或從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jiān 注解:幡幟也。
幡幟,旛識之俗字也。
古有旛無幡,有識無幟。
許書本作旛識,淺人易之。
旛識者,旗有幅可為表識。
□之言箋也。
箋謂表識。
從巾□聲。
則前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幑huīp359下 注解:幑識也。
三字一句。
各本删幑字,識作幟,今正。
□绛帛。
箸于背。
各本绛下衍幑字,誤移識上之幑于此也,今删。
六月詩:識文鳥章。
鄭箋:識,幑識也。
将帥以下衣皆箸焉。
周禮司常:掌九旗之物名,各有屬以待國事。
鄭注:屬謂幑識也。
大傳謂之幑号。
今城門仆射所被及亭長箸绛衣,皆其舊象。
司常又曰:及國之大閱,贊司馬頒旗物。
王建大常,諸矦建旗,孤卿建旜,大夫士建物,帥都建旗,州裡建旟,縣鄙建旐。
道車載□,斿車載旌,皆畫其象焉。
官府各象其事,州裡各象其名,家各象其号。
鄭雲:幑識旌旗之細也。
士喪禮:為銘各以其物,以缁長半幅。
赪末,長終幅,廣三寸,書名于末。
此葢其制也。
大閱禮象而為之,兵兇事,若有死事者,則以相别也。
左傳曰:揚幑者公徒也。
杜注曰:幑,幑識也。
大傳曰:殊幑号。
鄭曰:幑号,旗之名也。
觐禮曰:公矦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。
賈公彥雲:此旗,鄭雖不解。
鄭注夏官:仲夏辨号名。
此表朝位之旗,與銘旌及在軍幑識同,皆以尺易仞小而為之也。
按古朝觐軍禮皆有幑識。
而幑各書作徽,容是叚借。
識各書作幟,則是俗字。
唐初釋□應曰:幟與識本無二音。
若毛詩作織,則亦叚借字也。
許書及杜注皆幑識也三字為句。
淺者皆删去一字不完。
以绛帛者,用绛帛為之。
周禮:九旗之帛皆用绛。
則其細亦皆用绛可知也。
箸于背者,專謂軍禮象銘旌而為之者,下文雲若今救火衣。
鄭注周禮雲:今城門仆射所被及亭長箸绛衣,皆其舊象。
葢此等皆箸于背以為表識也。
衣部卒下曰:衣有題識者。
卽鄭所雲亭長箸绛衣也。
從巾,微省聲。
許歸切。
十五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揚幑者公徒。
”昭公二十一年左傳文。
按曰揚則旌旗而非箸背者。
若今救火衣然也。
此與箸于背相屬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幖biāo 注解:□識也。
亦三字一句。
各本作幟也二字,今正。
通俗文曰:幑号曰幖,私記曰幟。
周禮肆師:表齍盛告絜。
鄭注:故書表為剽。
剽表皆謂幑識也。
按剽表皆叚借字,幖其本字也。
凡物之幖識亦曰幑識。
今字多作标牓,标行而幖廢矣。
從巾□聲。
方招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yuān 注解:幡也。
幡者,下文雲書兒抵觚布也,與上文□下雲幡幟回别。
許書□部旛下曰:旛,胡也,謂旗幅之下垂者,與幡各義。
自俗書從便,旗旛字皆作幡。
冣目曰:鳥蟲書所以書旛信也。
今本亦改為幡信,而此部□之幡識,鮮知其當作旛矣。
□與幑幖伍,旌旗類也。
□與幡同物,拭觚布也。
廣韻翻字下雲:翻□,亂取。
此今義,非許義。
從巾夗聲。
于袁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幡fānp360上 注解:書兒拭觚布也。
拭本作飾,淺人所改也。
飾拭正俗字。
許書有飾無拭。
顔師古曰:觚者學書之牍,或以記事,削木為之,其形或六面,或八面,皆可書。
觚者,棱也,以有棱角,故謂之觚,卽孔子所歎也。
按觚以學書或記事,若今書童及貿易人所用粉版,旣書,可拭去□書。
楊雄赍油素四尺,亦謂素之可拭者也。
拭觚之布謂之幡,亦謂之□,反□可用之意。
從巾番聲。
甫煩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là 注解:刜也。
刜當作拂,字之誤也。
刀部曰:刜,擊也。
手部曰。
拂,過擊也。
過擊者所過而擊箸。
與拭之義近。
上下文皆言拭,可證必當作拂矣。
玉篇注作拂也,廣韻注作拂箸。
從巾剌聲。
盧達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jiān 注解:拭也。
其義少見。
字林:幖□記。
則音義同簽。
從巾韱聲。
精廉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飾shì 注解:□也。
又部曰:□,飾也。
二篆為轉注,飾拭古今字。
許有飾無拭,凡說解中拭字皆淺人改飾為之。
而彡下雲:毛飾畫文也。
聿下雲:聿飾也。
皆卽拭字,淺人不解而不之改。
若□下雲:飾也。
則五經文字所據尚不誤。
周禮司尊彜注雲:涚酌者,捝飾勺而酌也。
釋文作飾,今本作拭,實無二義。
凡物去其塵垢卽所以增其光采,故□者飾之本義。
而凡踵事增華皆謂之飾,則其引伸之義也,若席下雲純飾,□下雲弁飾,缛下雲緐采飾是也。
凡許書之義例,依此求之,無不可得者。
聘禮拭圭字今作拭,葢古經必作飾。
鄭雲:拭,淸也。
此必經文作飾而以淸訓之,倘經本作拭又何用此注乎。
釋诂雲:試,淸也。
爾雅少古字,故往往與經典不合,古本當不作拭耳。
管子輕重曰:桓公使八使者式璧而聘之。
式者飾之叚借。
從巾從人,拭物者巾也,用巾者人也。
從□聲,讀若式。
賞隻切。
按廣韻賞職切,與唐韻異。
一部。
飾篆各本皆在幠後帏前,此不知許因上文四篆言飾故□承以飾篆,而誤移其次也。
一曰襐飾。
此别一義。
衣部襐下曰:襐,飾也。
急就篇曰:襐飾刻畫無等雙。
漢平帝後傳曰:令孫建世子襐飾,将醫往問疾。
顔注,襐飾,盛飾也。
一曰首飾,在兩耳後後,刻镂而為之。
廣韻曰:襐,未笄冠者之首飾也。
玉篇曰:首飾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幝chǎnp360下 注解:車敝皃。
敝各訛作弊,今正。
皃,釋文引作也。
小雅杕杜曰:檀車幝幝。
傳曰:檀車,役車也。
幝幝,敝貌。
釋文曰:幝韓詩作□。
纟部曰:□,偏緩也。
○按古本當是巾敝皃,故從巾。
詩以為車敝字則其引伸之義也。
釋文引說文:巾敝也。
從巾單。
今本釋文乃巾訛車,殊失陸意。
從巾單聲。
昌善切。
十四部。
《詩》曰:“檀車幝幝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