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八部分

關燈
帶dài 注解:紳也。

    纟部曰:紳,大□也。

    男子鞶帶,婦人帶絲。

    古本皆如此。

    毛本依小徐,誤。

    内則曰:男鞶革,女鞶絲。

    革部鞶下雲:大□也。

    男子□鞶,婦人帶絲。

    按古有大□,有革□。

    革□以系佩韨而後加之大□,則革□統于大□,故許于紳、于鞶皆曰大□,實則内則之鞶專謂革□。

    此偁内則者,謂鞶統于紳,佩系于鞶也。

    象系佩之形。

    謂卌也。

    佩必有巾,從重巾。

    謂凧也。

    當葢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帻zé 注解:發有巾曰帻。

    方言曰:□髻謂之帻巾,或謂之承露,或謂之□□。

    獨斷曰:帻,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。

    漢以後服之,其制日詳。

    詳見司馬氏輿服志。

    從巾□聲。

    側革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xún 注解:領端也。

    從巾旬聲。

    相倫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篇、韻皆無此字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帔pèi 注解:弘農謂帬帔也。

    謂帬曰帔也。

    方言曰:帬,陳魏之閑謂之帔,自關而東謂之襬。

    從巾皮聲。

    披義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七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帬qún 注解:繞領也。

    方言:繞袊領謂之帬。

    廣雅本之,曰繞領。

    帔,帬也。

    袊領今古字。

    領者,劉熙雲總領衣體為端首也。

    然則繞領者,圍繞于領,今男子婦人披肩其遺意。

    劉熙曰:帔,披也。

    披之肩背,不及下也。

    葢古名帬,弘農方言曰帔。

    若常則曰下帬,言帬之在下者。

    亦集衆幅為之,如帬之集衆幅被身也。

    如李善引梁典:任昉諸子冬月着葛巾、帔、練裙。

    自是上下三物。

    水經注:淮南王廟,安及八士像皆羽扇、裙帔、巾壸、枕物一如常居。

    亦帬帔并言,自釋名裙系下,帔系上,後人乃不知帔帬之别,擅改說文矣。

    從巾君聲。

    渠雲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按此篆之解各本改為下裳也,無義。

    又移其次于常下帴上,今皆更正。

    裠,帬或從衣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常chánɡp358下 注解:下帬也。

    釋名曰:上曰衣,下曰裳。

    裳,障也,以自障蔽也。

    士冠禮:爵弁,服纁裳。

    皮弁,服素積。

    □端,□裳,黃裳,雜裳可也。

    禮記深衣:續衽鈎邊,要縫半下。

    今字裳行而常廢矣。

    從巾尚聲。

    從巾者,取其方幅也,引伸為經常字。

    市羊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裳,常或從衣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帴sàn 注解:帬也。

    衣部褿下曰:帴也。

    一曰帗也。

    帗,一幅巾也。

    一曰婦人脅衣。

    釋名所謂心衣。

    小徐作脅巾。

    從巾戋聲,讀若末殺之殺。

    末殺亦見漢書谷永傳。

    服□注左傳作末□,皆卽水部之瀎□,拭滅皃也。

    今京師有此語。

    所八切。

    古音十四、十五部合韻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kūn 注解:幒也。

    方言:裈,陳楚江淮之閑謂之□。

    釋名:裈,貫也,貫兩腳上系腰中也。

    按今之套褲,古之绔也。

    今之滿裆褲,古之裈也。

    自其渾合近身言曰□,自其兩襱孔穴言曰幒。

    方言:無□之袴謂之襣。

    郭雲:卽犢鼻裈。

    從巾軍聲。

    古渾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裈,□或從衣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幒zhōnɡ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從巾怱聲。

    職茸切。

    九部。

    方言錯勇反。

    一曰帙。

    書衣也。

    □,幒或從松。

    方言作□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lán 注解:楚謂無緣衣也。

    方言:無緣之衣謂之褴。

    又曰:裯謂之褴。

    又雲:楚謂無緣之衣曰褴,紩衣謂之褛。

    又曰:襜褕以布而無緣,敝而紩之謂之褴褛。

    從巾監聲。

    魯甘切。

    八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幎mì 注解:幔也。

    謂冡其上也。

    周禮注曰:以巾□物曰幎。

    禮經:鼎有鼏,尊彜有幎。

    其字亦作幂,俗作羃,筭家幎積是此字。

    魏都賦注引左傳:幂館宮室。

    塗曁曰幂者,亦謂冡其上也。

    今本作塓,乃俗字。

    從巾冥聲。

    莫狄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一部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有“幎人”。

    天官所屬,掌供巾幎。

    今周禮作幂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幔màn 注解:幎也。

    幎各本作幕,由作幂而誤耳,今正。

    凡以物冡其上曰幔,與幎雙聲而互訓。

    釋名、玉篇、廣韻以帷幔釋之,今義非古義也。

    從巾曼聲。

    莫半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帱chóu 注解:禅帳也。

    襌,不重也。

    古樂府:紅羅複鬥帳。

    則帳多複者。

    召南抱衾與裯傳:襌被也。

    箋雲:裯,床帳也。

    按鄭謂裯為□之叚借也。

    不言襌者,統辭也。

    釋訓曰:帱謂之帳。

    引伸為□帱。

    見左傳及中庸。

    中庸注曰:帱或作焘。

    從巾□聲。

    直由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liánp359上 注解:帷也。

    釋名曰:□,廉也。

    自障蔽為廉恥也。

    戶□,施之于戶外也。

    按與竹部簾異物,□以布為之,簾以竹為之。

    從巾,鄭雲:帷以布為之。

    兼聲。

    力鹽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帷wéi 注解:在旁曰帷。

    周禮注同。

    釋名曰:帷,圍也,所以自障圍也。

    從巾隹聲。

    洧悲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□,古文帷。

    锴曰:從匚象周帀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帳zhànɡ 注解:張也。

    以疊韻為訓。

    釋名曰:帳,張也,張施于床上也。

    小帳曰鬥帳,形如□鬥也。

    古亦借張字為之。

    從巾長聲。

    知諒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幕mù 注解:帷在上曰幕。

    周禮注曰:在上曰幕。

    幕或在地,展陳于上。

    疏雲:聘禮布幕,官陳币,史展币,皆于幕下。

    又賓入境至館皆展幕。

    是幕在地,展陳于上也。

    按大徐本此下有□食案亦曰幕六字,葢淺人所增。

    從巾□聲。

    慕各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按周禮尚有幄帟字。

    鄭雲:四合象宮室曰幄,王所居之帳也。

    帟,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,皆以缯為之。

    許無幄字者,木部有楃本巾車。

    帟則葢叚亦為之,亦之言重也,其皆周禮故書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bǐ 注解:□裂也。

    謂殘帛裂也。

    急就篇曰:□敝囊橐不直錢。

    方言:器破而未離,南楚之閑謂之□。

    聲同義近。

    亦作□。

    從巾匕聲。

    □履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xiè 注解:殘帛也。

    廣韻曰:□縷桃花。

    類篇曰:今時剪缯為華者。

    按與碎音義略相近。

    從巾祭聲。

    所例切。

    廣韻音雪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巾部 □sh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