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二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膳夫、食醫之食用六谷也。
賓客之車米、筥米,喪紀之飯米,不外黍粱稻稷四者。
凡谷必中有人而後謂之秀,故秀從禾人。
象禾黍之形。
大徐作禾實,非是。
米謂禾黍,故字象二者之形。
四點者,聚米也。
十其閑者,四米之分也。
篆當作四圜點以象形,今作長點,誤矣。
莫禮切。
十五部。
凡米之屬皆從米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粱liánɡ 注解:禾米也。
各本作米名也,今正。
古訓诂多不言某名,如毛傳但言水也,山也,艹也,木也皆是。
上文粟與米皆兼禾黍言,粱則專為禾米,故别言之。
淺人不得其解,乃□禾字矣。
生曰苗,秀曰禾,稾實幷刈曰禾,其實曰粟,粟中人曰米,米可食曰粱。
禮經:簠陳稻粱,簋陳黍稷。
聘禮:米百筥,設于中庭,十以為列,黍粱稻皆二行,稷四行。
内則:飯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白黍、黃粱。
食醫:六食,犬宜粱。
喪大記:君用粱,大夫用稷,士用粱。
凡黍稷稻之米無别名,禾之米則曰粱,自□以至侍禦皆粱也。
小雅黃鳥:無啄我粟。
兼禾黍言之。
二章言粱,三章言黍,其目也。
粟言連秠,粱黍言米,又其别也。
從米,梁省聲。
呂張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□zhuō 注解:早取谷也。
内則稰穛注雲:孰獲曰稰,生獲曰穛。
正義曰:穛是斂縮之名,明以生獲,故其物縮斂也。
按穛卽□字,亦作穱。
古爵與焦同音通用也。
大招、七發皆雲穱麥,王逸雲:擇麥中先孰者也。
大招以為飯,七發以飤馬。
吳都賦雲:穱秀苽穗。
廣韻雲:穱者,稻處種麥。
皆與早取之義合。
凡早取榖皆得名穱,不獨麥也。
從米焦聲。
側角切。
二部。
一曰小。
謂榖之小者也,取揫斂之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粲cànp331上 注解:稻重一□,為粟二十鬥,見禾部。
為米十鬥曰毇。
此當有奪文。
當以為米十鬥句絕。
下雲為米九鬥曰毇,稻粟二十鬥為米十鬥者,九章筭術所謂稻率六十粝米率三十也。
稻粟二十鬥為米十鬥,今目驗猶然,其米甚粗,不得曰毇明矣。
為米九鬥曰毇者,下文雲米一斛舂為九鬥曰毇是也。
毇卽粺。
禾黍言粺,稻言毇。
稻米九鬥而舂為八鬥則亦曰糳,八鬥而舂為六鬥大半鬥則曰粲,猶之禾黍糳米為七鬥則曰侍禦也。
禾黍米至于侍禦,稻米至于粲,皆精之至矣。
不言亦曰粝不言為米八鬥亦曰糳者,名各有所系,欲讀者參伍而得之。
為米六鬥大半鬥曰粲。
謂以八鬥舂為六鬥大半鬥也。
以今目驗言之,稻米十鬥舂之為六鬥大半鬥,精無過此者矣。
漢□法有鬼薪、白粲。
白粲謂舂也,粲米冣白,故為鮮好之稱。
谷粱:粲然皆笑。
謂見齒也。
鄭風傳曰:粲,餐也。
此謂粲為餐之叚借也。
從米□聲。
舂之義亦與□相近。
倉案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□lì 注解:粟重一□,為十六鬥大半鬥,見禾部。
不言禾黍者,粟本禾黍實之名。
稻□粟則借辭也。
舂為米一斛曰□。
粟十六鬥大半鬥為米十鬥,卽九章筭術粟米之法。
粟率五十粝米三十也。
張晏曰:一斛粟七鬥米為粝。
與九章筭術率異。
從米萬聲。
今皆作粝,從厲,古從萬聲,與牡蠇字正同。
漢書司馬遷傳:□粱之食。
與許篆體合。
洛帶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精jīnɡ 注解:擇米也。
米字各本奪,今補。
擇米謂□擇之米也。
莊子人閑世曰:□筴播精。
司馬雲:簡米曰精。
簡卽柬,俗作□者是也。
引伸為凡冣好之偁。
撥雲霧而見青天亦曰精。
韓詩于定之方中雲:星,精也/從米青聲。
子盈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粺bài 注解:毇也。
粺者,粝米一斛舂為九鬥也。
大雅:彼疏斯粺。
傳雲:彼宜食疏,今反食精粺。
箋雲:米之率粝十、粺九、□八、侍禦七。
按漢九章筭術雲:粝米三十,粺米二十七,糳米二十四,禦米二十一。
卽鄭說所本。
粺謂禾黍米,毇謂稻米,而可互偁,故以毇釋粺。
從米卑聲。
旁卦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粗cūp331下 注解:疏也。
大雅:彼疏斯粺。
箋雲:疏,麤也,謂粝米也。
麤卽粗,正與許書互相證。
疏者,通也,引伸之猶大也,故粗米曰疏。
粝米與粺米挍,則粝為粗。
稷與黍稻粱挍,則稷為粗。
九谷考雲:凡經言疏食者,稷食也。
論語:疏食菜羹。
卽玉藻之稷食菜羹。
左傳:粱則無矣,麤則有之。
麤對粱而言,稷之謂也。
儀禮昏禮:婦饋舅姑,有黍無稷。
特着其文,葢婦道成以孝養,不進疏食也。
按引伸叚借之凡物不精者皆謂之粗。
從米且聲。
徂古切。
五部。
今皆讀平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粊bì 注解:惡米也。
粟之不成者曰秕,米之惡者曰粊,其音同也。
莊子:塵垢粃康。
粃卽粊字。
從米比聲。
各本篆作粊,解雲北聲,今正。
粊在古音十五部,不當用一部之北諧聲也,經典釋文、五經文字皆不誤。
若廣韻作□,注雲:說文作□。
葢由說文之誤已久。
玉篇作□,用□,人□,皆雲惡米,而皆粊之誤。
兵媚切。
十五部。
《周書》有《粊誓》。
尚書粊誓,卽今所用衛包妄改本之費誓也。
周禮、禮記曾子問鄭注皆雲粊誓。
裴骃、司馬貞注史記皆雲尚書作粊。
司馬貞當開元時,衛包本猶未行,到包乃改作費。
至宋開寳,陳谔乃将尚書音義之粊改費。
學者莫知古本矣。
貞之改粊為費也,直謂粊卽季氏費邑,不知漢費縣故城在今兖州府費縣西北二十裡,去曲阜且三百裡。
粊誓全篇乃初出師時語,未必遠在今費縣。
史記作肹誓。
徐廣曰:一作鮮,一作狝。
葢伏生作肹,作鮮,作狝,古文作粊,音正相近,不當從一部北聲可知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糱niè 注解:牙米也。
牙同芽。
芽米者,生芽之米也。
凡黍稷稻粱米已出于穅者不牙。
麥豆亦得雲米,本無穅,故能芽。
芽米謂之糵猶伐木餘謂之□,庶子謂之孼也。
按許雲芽米,葢容谷言之,散文則粟得偁米。
月令:乃命大酋,秫稻必齊,曲糵必時。
注雲:古者獲稻而漬米曲,至春而為酒。
按漬米、漬曲是二事。
漬米卽大酋之糵也,此糵不必有芽。
以凡谷漬之則有芽,故名漬米曰糵。
從米辥聲。
魚列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粒lì 注解:糂也。
按此當作米粒也,米粒是常語。
故訓釋之例如此。
與□篆下雲□米也正同。
玉篇、廣韻粒下皆雲米粒,可證。
淺人不得其解,乃妄改之,以與糂下一曰粒也相合,不知粒乃糂之别義,正謂米粒。
如妄改之文,則粒為以米和羹矣,而一曰粒也何解乎。
今俗語謂米一顆曰一粒。
孟子:樂歲粒米狼戾。
趙注雲:粒米,粟米之粒也。
皐陶谟:烝民乃粒。
周頌:立我烝民。
鄭箋:立當作粒。
詩書之粒皆王制所謂粒食,始食艱食、鱻食,至此乃粒食也。
從米立聲。
力入切。
七部。
按此篆不與糂篆相屬,亦可證其□不作糂也。
□,古文從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□shìp332上 注解:潰米也。
大雅曰:釋之叜叜。
傳曰:釋,淅米也。
叜叜,聲也。
按漬米,淅米也。
漬者初湛諸水,淅則淘汏之。
大雅作釋,□之叚借字也。
從米□聲。
施隻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糂sǎn 注解:□米和羹也。
古之羹必和以米。
墨子:藜羹不糂十日。
呂覧作藜羹不斟,七日不粒。
不斟正不糂之誤。
内則注曰:凡羹齊宜五味之和,米□之糁。
從米甚聲。
桑感切。
七部。
一曰粒也。
今南人俗語曰:米糁飯。
糁謂孰者也。
釋名曰:糁,黏也,相黏□也。
按廣韻,集韻、類篇、幹祿字書皆有□字,雲蜜漬瓜食也。
桑感切。
葢糁有零星之義,故今之小菜古謂之糁,别制其字作□,通鑒:盧循遺劉裕益智□,宋廢帝殺江夏王義恭,以蜜漬目睛,謂之鬼目□。
廣韻二仙:枸橼樹皮可作□。
南方艹物狀。
建安八年,交州刺史張津以益智子□饷魏武帝。
俗多改粽字。
胡三
賓客之車米、筥米,喪紀之飯米,不外黍粱稻稷四者。
凡谷必中有人而後謂之秀,故秀從禾人。
象禾黍之形。
大徐作禾實,非是。
米謂禾黍,故字象二者之形。
四點者,聚米也。
十其閑者,四米之分也。
篆當作四圜點以象形,今作長點,誤矣。
莫禮切。
十五部。
凡米之屬皆從米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粱liánɡ 注解:禾米也。
各本作米名也,今正。
古訓诂多不言某名,如毛傳但言水也,山也,艹也,木也皆是。
上文粟與米皆兼禾黍言,粱則專為禾米,故别言之。
淺人不得其解,乃□禾字矣。
生曰苗,秀曰禾,稾實幷刈曰禾,其實曰粟,粟中人曰米,米可食曰粱。
禮經:簠陳稻粱,簋陳黍稷。
聘禮:米百筥,設于中庭,十以為列,黍粱稻皆二行,稷四行。
内則:飯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白黍、黃粱。
食醫:六食,犬宜粱。
喪大記:君用粱,大夫用稷,士用粱。
凡黍稷稻之米無别名,禾之米則曰粱,自□以至侍禦皆粱也。
小雅黃鳥:無啄我粟。
兼禾黍言之。
二章言粱,三章言黍,其目也。
粟言連秠,粱黍言米,又其别也。
從米,梁省聲。
呂張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□zhuō 注解:早取谷也。
内則稰穛注雲:孰獲曰稰,生獲曰穛。
正義曰:穛是斂縮之名,明以生獲,故其物縮斂也。
按穛卽□字,亦作穱。
古爵與焦同音通用也。
大招、七發皆雲穱麥,王逸雲:擇麥中先孰者也。
大招以為飯,七發以飤馬。
吳都賦雲:穱秀苽穗。
廣韻雲:穱者,稻處種麥。
皆與早取之義合。
凡早取榖皆得名穱,不獨麥也。
從米焦聲。
側角切。
二部。
一曰小。
謂榖之小者也,取揫斂之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粲cànp331上 注解:稻重一□,為粟二十鬥,見禾部。
為米十鬥曰毇。
此當有奪文。
當以為米十鬥句絕。
下雲為米九鬥曰毇,稻粟二十鬥為米十鬥者,九章筭術所謂稻率六十粝米率三十也。
稻粟二十鬥為米十鬥,今目驗猶然,其米甚粗,不得曰毇明矣。
為米九鬥曰毇者,下文雲米一斛舂為九鬥曰毇是也。
毇卽粺。
禾黍言粺,稻言毇。
稻米九鬥而舂為八鬥則亦曰糳,八鬥而舂為六鬥大半鬥則曰粲,猶之禾黍糳米為七鬥則曰侍禦也。
禾黍米至于侍禦,稻米至于粲,皆精之至矣。
不言亦曰粝不言為米八鬥亦曰糳者,名各有所系,欲讀者參伍而得之。
為米六鬥大半鬥曰粲。
謂以八鬥舂為六鬥大半鬥也。
以今目驗言之,稻米十鬥舂之為六鬥大半鬥,精無過此者矣。
漢□法有鬼薪、白粲。
白粲謂舂也,粲米冣白,故為鮮好之稱。
谷粱:粲然皆笑。
謂見齒也。
鄭風傳曰:粲,餐也。
此謂粲為餐之叚借也。
從米□聲。
舂之義亦與□相近。
倉案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□lì 注解:粟重一□,為十六鬥大半鬥,見禾部。
不言禾黍者,粟本禾黍實之名。
稻□粟則借辭也。
舂為米一斛曰□。
粟十六鬥大半鬥為米十鬥,卽九章筭術粟米之法。
粟率五十粝米三十也。
張晏曰:一斛粟七鬥米為粝。
與九章筭術率異。
從米萬聲。
今皆作粝,從厲,古從萬聲,與牡蠇字正同。
漢書司馬遷傳:□粱之食。
與許篆體合。
洛帶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精jīnɡ 注解:擇米也。
米字各本奪,今補。
擇米謂□擇之米也。
莊子人閑世曰:□筴播精。
司馬雲:簡米曰精。
簡卽柬,俗作□者是也。
引伸為凡冣好之偁。
撥雲霧而見青天亦曰精。
韓詩于定之方中雲:星,精也/從米青聲。
子盈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粺bài 注解:毇也。
粺者,粝米一斛舂為九鬥也。
大雅:彼疏斯粺。
傳雲:彼宜食疏,今反食精粺。
箋雲:米之率粝十、粺九、□八、侍禦七。
按漢九章筭術雲:粝米三十,粺米二十七,糳米二十四,禦米二十一。
卽鄭說所本。
粺謂禾黍米,毇謂稻米,而可互偁,故以毇釋粺。
從米卑聲。
旁卦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粗cūp331下 注解:疏也。
大雅:彼疏斯粺。
箋雲:疏,麤也,謂粝米也。
麤卽粗,正與許書互相證。
疏者,通也,引伸之猶大也,故粗米曰疏。
粝米與粺米挍,則粝為粗。
稷與黍稻粱挍,則稷為粗。
九谷考雲:凡經言疏食者,稷食也。
論語:疏食菜羹。
卽玉藻之稷食菜羹。
左傳:粱則無矣,麤則有之。
麤對粱而言,稷之謂也。
儀禮昏禮:婦饋舅姑,有黍無稷。
特着其文,葢婦道成以孝養,不進疏食也。
按引伸叚借之凡物不精者皆謂之粗。
從米且聲。
徂古切。
五部。
今皆讀平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粊bì 注解:惡米也。
粟之不成者曰秕,米之惡者曰粊,其音同也。
莊子:塵垢粃康。
粃卽粊字。
從米比聲。
各本篆作粊,解雲北聲,今正。
粊在古音十五部,不當用一部之北諧聲也,經典釋文、五經文字皆不誤。
若廣韻作□,注雲:說文作□。
葢由說文之誤已久。
玉篇作□,用□,人□,皆雲惡米,而皆粊之誤。
兵媚切。
十五部。
《周書》有《粊誓》。
尚書粊誓,卽今所用衛包妄改本之費誓也。
周禮、禮記曾子問鄭注皆雲粊誓。
裴骃、司馬貞注史記皆雲尚書作粊。
司馬貞當開元時,衛包本猶未行,到包乃改作費。
至宋開寳,陳谔乃将尚書音義之粊改費。
學者莫知古本矣。
貞之改粊為費也,直謂粊卽季氏費邑,不知漢費縣故城在今兖州府費縣西北二十裡,去曲阜且三百裡。
粊誓全篇乃初出師時語,未必遠在今費縣。
史記作肹誓。
徐廣曰:一作鮮,一作狝。
葢伏生作肹,作鮮,作狝,古文作粊,音正相近,不當從一部北聲可知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糱niè 注解:牙米也。
牙同芽。
芽米者,生芽之米也。
凡黍稷稻粱米已出于穅者不牙。
麥豆亦得雲米,本無穅,故能芽。
芽米謂之糵猶伐木餘謂之□,庶子謂之孼也。
按許雲芽米,葢容谷言之,散文則粟得偁米。
月令:乃命大酋,秫稻必齊,曲糵必時。
注雲:古者獲稻而漬米曲,至春而為酒。
按漬米、漬曲是二事。
漬米卽大酋之糵也,此糵不必有芽。
以凡谷漬之則有芽,故名漬米曰糵。
從米辥聲。
魚列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粒lì 注解:糂也。
按此當作米粒也,米粒是常語。
故訓釋之例如此。
與□篆下雲□米也正同。
玉篇、廣韻粒下皆雲米粒,可證。
淺人不得其解,乃妄改之,以與糂下一曰粒也相合,不知粒乃糂之别義,正謂米粒。
如妄改之文,則粒為以米和羹矣,而一曰粒也何解乎。
今俗語謂米一顆曰一粒。
孟子:樂歲粒米狼戾。
趙注雲:粒米,粟米之粒也。
皐陶谟:烝民乃粒。
周頌:立我烝民。
鄭箋:立當作粒。
詩書之粒皆王制所謂粒食,始食艱食、鱻食,至此乃粒食也。
從米立聲。
力入切。
七部。
按此篆不與糂篆相屬,亦可證其□不作糂也。
□,古文從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□shìp332上 注解:潰米也。
大雅曰:釋之叜叜。
傳曰:釋,淅米也。
叜叜,聲也。
按漬米,淅米也。
漬者初湛諸水,淅則淘汏之。
大雅作釋,□之叚借字也。
從米□聲。
施隻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米部 糂sǎn 注解:□米和羹也。
古之羹必和以米。
墨子:藜羹不糂十日。
呂覧作藜羹不斟,七日不粒。
不斟正不糂之誤。
内則注曰:凡羹齊宜五味之和,米□之糁。
從米甚聲。
桑感切。
七部。
一曰粒也。
今南人俗語曰:米糁飯。
糁謂孰者也。
釋名曰:糁,黏也,相黏□也。
按廣韻,集韻、類篇、幹祿字書皆有□字,雲蜜漬瓜食也。
桑感切。
葢糁有零星之義,故今之小菜古謂之糁,别制其字作□,通鑒:盧循遺劉裕益智□,宋廢帝殺江夏王義恭,以蜜漬目睛,謂之鬼目□。
廣韻二仙:枸橼樹皮可作□。
南方艹物狀。
建安八年,交州刺史張津以益智子□饷魏武帝。
俗多改粽字。
胡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