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二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書,不雲唐書,參差不畫一,未得其解。
□謂尚書鄭贊雲:三科之條,五家之敎。
三科者,古文家說虞夏書、商書、周書是也。
五家者,今文家說唐書、虞書、夏書、商書、周書是也。
虞夏同科則自堯典至甘誓為虞夏書。
湯誓以下為商書。
大誓、牧誓以下為周書。
五家:堯典為唐書,臯陶谟為虞書,禹貢、甘誓為夏書,湯誓以下為商書,大誓、牧誓以下為周書。
論衡曰:唐虞夏殷周者,土地之名。
重本不忘始,故以為号,若人之有姓矣。
說尚書謂五者,功德之名,盛隆之意。
唐之為言蕩蕩也。
虞者,樂也。
夏者,大也。
殷者,中也。
周者,至也。
其褒五家大矣,然而失其初意。
王充業今文,此五家之說之證也。
伏生有五家之敎,故尚書大傳有唐傳、虞傳、夏傳、殷傳、周傳之目,見唐人正義所偁引。
大傳旣亡。
近惠氏定宇搜集之為書,乃标堯典之首曰:虞夏傳唐傳。
标禹貢之首曰:虞夏傳夏傳。
以古文家之目羼入今文家,殊為不可通。
許君雲唐書者,從今文家說也。
曷為從今文有說也,堯典紀唐事。
紀舜皆紀堯也,則謂之唐書。
臯陶谟紀虞事,則謂之虞書。
禹貢紀禹之切,則謂之夏書。
勝于古文家之□偁虞夏書未得其實也。
曷為自言偁書孔氏古文而從今文說也。
古文、今文家标目皆非孔子所題,皆學之者為之說耳。
說則可擇善而從,無足異也。
若左傳以昚徽五典六句系之虞書,以敷内言三句系之夏書,洪範一篇系之商書,亦與古文家說不同。
許于洪範則依左傳謂之商書,于堯典、臯陶谟、禹貢則依今文五家之敎謂之唐書、虞書、夏書,葢合諸說而折其衷矣。
凡今本說文以堯典系虞書者二十五,皆淺人所妄改,許不應自相觤戾如是。
文八十七 重十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秝lìp329上 注解:稀疏适秝也。
各本無秝字,今依江氏聲、王氏念孫說補。
适秝。
上音的,下音曆,疊韻字也。
玉篇曰:稀疏曆曆然。
葢凡言曆曆可數,曆錄束文者當作秝,曆行而秝廢矣。
周禮遂師,及窆抱磿。
鄭雲:磿者,适曆,執綍者名也。
遂人主陳之,而遂師以名行挍之。
賈公彥雲:天子千人分布于六綍之上,稀疏得所,名為适曆也。
王氏念孫廣雅疏證雲:子虛賦、七發、楊雄蜀都賦、南都賦、論衡譴告篇、嵇康聲無哀樂論皆雲勺藥。
伏俨、文穎、晉灼、李善皆說是調和之名。
上丁削反,下旅酌反。
勺藥之言适曆也。
周禮注及說文皆雲适曆。
說文曆字下雲治也,□字下雲調也。
凡均調謂之适曆。
從二禾。
禾之疏密有章也。
凡秝之屬皆從秝,讀若曆。
郞擊切。
十六部 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秝部 兼jiānp329下 注解:幷也。
幷,相從也。
從又持秝。
會意。
古甜切。
七部。
兼持二禾,秉持一禾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秝部 黍shǔ 注解:許雲雨省聲,則篆體當如是。
引孔子曰者,其别說也。
禾屬而黏者也。
九谷考曰:以禾況黍。
謂黍為禾屬而黏者,非謂禾為黍屬而不黏者也。
禾屬而黏者,禾屬而不黏者□。
對文異,散文則通偁黍。
謂之禾屬,要之皆非禾也。
今山西人無論黏與不黏統呼之曰□黍。
太原以東則呼黏者為黍子,不黏者為□子。
黍宜為酒,為羞笾之餌餈,為酏粥;□宜為飯。
禾黍稻稷各有黏不黏二種。
按黍為禾屬者,其米之大小相等也。
其□異,禾穗下垂如椎而粒聚,黍□略如稻而舒散。
□大暑而穜,故謂之黍。
大衍字也。
九谷考曰:伏生尚書大傳、淮南劉向說苑皆雲:大火中種黍菽。
而呂氏春秋則雲:日至樹麻與菽。
麻正□之誤。
又夏小正:五月初昏大火中種黍菽糜。
糜字因下文誤衍。
諸書皆言種黍以夏至,說文獨言以大暑,葢言種暑之極時,其正時實夏至也。
玉裁謂:種植有定時,古今所同,非可叚借。
許書經轉寫妄增一字耳。
以暑種故謂之黍,猶二月生,八月孰得中和,故謂之禾,皆以疊韻訓釋。
從禾,雨省聲。
舒呂切。
五部。
孔子曰:“黍可為酒。
”如稬與秫皆宜酒。
故從禾入水也。
依廣韻補故從二字。
此說字形之異說也。
凡雲孔子曰者,通人所傳。
以禾入水不見其必為酒,故先雨省聲之說,而禾入水會意之說次之。
今之隸書則從禾入水,不從雨省。
凡黍之屬皆從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méip330上 注解:穄也。
穄見禾部。
□,黍之不黏者,如稴為稻之不黏者,稷為秫之不黏者也。
高注呂氏春秋曰:穄,關西謂之□,冀州謂之□。
九谷考曰:特牲饋食禮,屍嘏主人有抟黍之儀,必是炊□為飯,不相黏箸,故令佐食者抟之而後授屍。
按周禮土訓注雲:荊揚地宜稻,幽幷地宜麻。
依李氏、聶氏皆忙皮反,則麻本作□。
九谷考雲:鄭據職方氏為說也,幽州宜三種,幷州宜五種,内皆有黍。
從黍麻聲。
靡為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bǐ 注解:黍屬也。
禾之别為稗,黍之屬為□,言别而屬見,言屬而别亦見。
□之于黍猶稗之于禾也。
九谷考曰:餘目驗之,□與榖皆如黍。
農人謂之野稗,亦曰水稗。
從黍□聲。
幷弭切。
十六部。
篇、韻又皆平懈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黏nián 注解:相箸也。
有叚溓為黏者。
如考工記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是。
從黍占聲。
女廉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hú 注解:黏也。
從黍古聲。
戶吳切。
五部。
俗作糊。
□,黏或從米作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nì 注解:黏也。
從黍日聲。
尼質切。
十二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不義不□。
”隐元年左傳文。
今左傳作昵。
昵或昵字,日近也。
考工記弓人:凡昵之類不能方。
故書昵或作樴。
杜子春雲:樴讀為不義昵之昵。
或為□。
□,黏也。
按許所據左傳作□為長。
□與昵音義皆相近。
□,□或從刃。
刃聲也。
據杜子春說,考工記弓人昵或為□。
方言曰:□,黏也。
齊魯靑徐自關而東或曰□,或曰□。
□,黏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黎lí 注解:履黏也。
釋诂曰:黎,衆也。
衆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。
古亦以為黧黑字。
從黍,□省聲。
□省者,不欲重禾也。
郞奚切。
十五部。
□,此依刀部作。
古文利。
作履黏□黍米也。
說從黍之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bó 注解:治黍禾豆下潰葉也。
潰葉煙□,恐其傷谷,故必治之,治之者當以杷以鉏。
此今農人所當知也。
從黍畐聲。
蒲北切。
一部。
文八汲古閣妄增□,非。
重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香xiānɡ 注解:芳也。
艹部曰:芳,艹香也。
芳謂艹,香則泛言之。
大雅曰:其香始□。
從黍從甘。
會意。
許良切。
十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黍稷馨香。
”約舉左傳僖五年文。
此非為香證,說香必從黍之意也。
凡□之屬□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香部 馨xīnp330下 注解:□之遠聞也。
同大雅鳬鹥傳。
按唐風椒□一章曰:椒□且,遠修且。
傳曰:修,長也。
二章:椒□且。
遠條且,傳曰:條言馨之遠聞也。
今本前後章皆作條,則毛不應别為傳矣,而足利古本尚可證。
經言修者,枝條之長。
條者,芬香條鬯之謂。
傳馨字今訛聲。
從□殸聲。
呼形切。
十一部。
殸,籒文磬。
文二徐铉新附馥字。
按毛詩苾字,韓詩作馥。
許于艹部已錄苾,故不收馥,不從韓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香部 米mǐ 注解:粟實也。
□部曰:粟,嘉谷實也。
嘉谷者,禾黍也。
實當作人。
粟舉連秠者言之,米則秠中之人,如果實之有人也。
果人之字古書皆作人,金刻本艹尚無作仁者,至明刻乃□改為仁。
鄭注冢宰職:九榖不言粟。
注倉人掌粟入之藏雲:九榖□藏焉,以粟為主。
粟正謂禾黍也。
禾者,民食之大同,黍者,食之所貴,故皆曰嘉谷。
其去秠存人曰米,因以為凡谷人之名,是故禾黍曰米,稻稷麥苽亦曰米。
舍人注所謂六米也,六米卽
□謂尚書鄭贊雲:三科之條,五家之敎。
三科者,古文家說虞夏書、商書、周書是也。
五家者,今文家說唐書、虞書、夏書、商書、周書是也。
虞夏同科則自堯典至甘誓為虞夏書。
湯誓以下為商書。
大誓、牧誓以下為周書。
五家:堯典為唐書,臯陶谟為虞書,禹貢、甘誓為夏書,湯誓以下為商書,大誓、牧誓以下為周書。
論衡曰:唐虞夏殷周者,土地之名。
重本不忘始,故以為号,若人之有姓矣。
說尚書謂五者,功德之名,盛隆之意。
唐之為言蕩蕩也。
虞者,樂也。
夏者,大也。
殷者,中也。
周者,至也。
其褒五家大矣,然而失其初意。
王充業今文,此五家之說之證也。
伏生有五家之敎,故尚書大傳有唐傳、虞傳、夏傳、殷傳、周傳之目,見唐人正義所偁引。
大傳旣亡。
近惠氏定宇搜集之為書,乃标堯典之首曰:虞夏傳唐傳。
标禹貢之首曰:虞夏傳夏傳。
以古文家之目羼入今文家,殊為不可通。
許君雲唐書者,從今文家說也。
曷為從今文有說也,堯典紀唐事。
紀舜皆紀堯也,則謂之唐書。
臯陶谟紀虞事,則謂之虞書。
禹貢紀禹之切,則謂之夏書。
勝于古文家之□偁虞夏書未得其實也。
曷為自言偁書孔氏古文而從今文說也。
古文、今文家标目皆非孔子所題,皆學之者為之說耳。
說則可擇善而從,無足異也。
若左傳以昚徽五典六句系之虞書,以敷内言三句系之夏書,洪範一篇系之商書,亦與古文家說不同。
許于洪範則依左傳謂之商書,于堯典、臯陶谟、禹貢則依今文五家之敎謂之唐書、虞書、夏書,葢合諸說而折其衷矣。
凡今本說文以堯典系虞書者二十五,皆淺人所妄改,許不應自相觤戾如是。
文八十七 重十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秝lìp329上 注解:稀疏适秝也。
各本無秝字,今依江氏聲、王氏念孫說補。
适秝。
上音的,下音曆,疊韻字也。
玉篇曰:稀疏曆曆然。
葢凡言曆曆可數,曆錄束文者當作秝,曆行而秝廢矣。
周禮遂師,及窆抱磿。
鄭雲:磿者,适曆,執綍者名也。
遂人主陳之,而遂師以名行挍之。
賈公彥雲:天子千人分布于六綍之上,稀疏得所,名為适曆也。
王氏念孫廣雅疏證雲:子虛賦、七發、楊雄蜀都賦、南都賦、論衡譴告篇、嵇康聲無哀樂論皆雲勺藥。
伏俨、文穎、晉灼、李善皆說是調和之名。
上丁削反,下旅酌反。
勺藥之言适曆也。
周禮注及說文皆雲适曆。
說文曆字下雲治也,□字下雲調也。
凡均調謂之适曆。
從二禾。
禾之疏密有章也。
凡秝之屬皆從秝,讀若曆。
郞擊切。
十六部 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秝部 兼jiānp329下 注解:幷也。
幷,相從也。
從又持秝。
會意。
古甜切。
七部。
兼持二禾,秉持一禾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秝部 黍shǔ 注解:許雲雨省聲,則篆體當如是。
引孔子曰者,其别說也。
禾屬而黏者也。
九谷考曰:以禾況黍。
謂黍為禾屬而黏者,非謂禾為黍屬而不黏者也。
禾屬而黏者,禾屬而不黏者□。
對文異,散文則通偁黍。
謂之禾屬,要之皆非禾也。
今山西人無論黏與不黏統呼之曰□黍。
太原以東則呼黏者為黍子,不黏者為□子。
黍宜為酒,為羞笾之餌餈,為酏粥;□宜為飯。
禾黍稻稷各有黏不黏二種。
按黍為禾屬者,其米之大小相等也。
其□異,禾穗下垂如椎而粒聚,黍□略如稻而舒散。
□大暑而穜,故謂之黍。
大衍字也。
九谷考曰:伏生尚書大傳、淮南劉向說苑皆雲:大火中種黍菽。
而呂氏春秋則雲:日至樹麻與菽。
麻正□之誤。
又夏小正:五月初昏大火中種黍菽糜。
糜字因下文誤衍。
諸書皆言種黍以夏至,說文獨言以大暑,葢言種暑之極時,其正時實夏至也。
玉裁謂:種植有定時,古今所同,非可叚借。
許書經轉寫妄增一字耳。
以暑種故謂之黍,猶二月生,八月孰得中和,故謂之禾,皆以疊韻訓釋。
從禾,雨省聲。
舒呂切。
五部。
孔子曰:“黍可為酒。
”如稬與秫皆宜酒。
故從禾入水也。
依廣韻補故從二字。
此說字形之異說也。
凡雲孔子曰者,通人所傳。
以禾入水不見其必為酒,故先雨省聲之說,而禾入水會意之說次之。
今之隸書則從禾入水,不從雨省。
凡黍之屬皆從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méip330上 注解:穄也。
穄見禾部。
□,黍之不黏者,如稴為稻之不黏者,稷為秫之不黏者也。
高注呂氏春秋曰:穄,關西謂之□,冀州謂之□。
九谷考曰:特牲饋食禮,屍嘏主人有抟黍之儀,必是炊□為飯,不相黏箸,故令佐食者抟之而後授屍。
按周禮土訓注雲:荊揚地宜稻,幽幷地宜麻。
依李氏、聶氏皆忙皮反,則麻本作□。
九谷考雲:鄭據職方氏為說也,幽州宜三種,幷州宜五種,内皆有黍。
從黍麻聲。
靡為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bǐ 注解:黍屬也。
禾之别為稗,黍之屬為□,言别而屬見,言屬而别亦見。
□之于黍猶稗之于禾也。
九谷考曰:餘目驗之,□與榖皆如黍。
農人謂之野稗,亦曰水稗。
從黍□聲。
幷弭切。
十六部。
篇、韻又皆平懈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黏nián 注解:相箸也。
有叚溓為黏者。
如考工記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是。
從黍占聲。
女廉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hú 注解:黏也。
從黍古聲。
戶吳切。
五部。
俗作糊。
□,黏或從米作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nì 注解:黏也。
從黍日聲。
尼質切。
十二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不義不□。
”隐元年左傳文。
今左傳作昵。
昵或昵字,日近也。
考工記弓人:凡昵之類不能方。
故書昵或作樴。
杜子春雲:樴讀為不義昵之昵。
或為□。
□,黏也。
按許所據左傳作□為長。
□與昵音義皆相近。
□,□或從刃。
刃聲也。
據杜子春說,考工記弓人昵或為□。
方言曰:□,黏也。
齊魯靑徐自關而東或曰□,或曰□。
□,黏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黎lí 注解:履黏也。
釋诂曰:黎,衆也。
衆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。
古亦以為黧黑字。
從黍,□省聲。
□省者,不欲重禾也。
郞奚切。
十五部。
□,此依刀部作。
古文利。
作履黏□黍米也。
說從黍之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□bó 注解:治黍禾豆下潰葉也。
潰葉煙□,恐其傷谷,故必治之,治之者當以杷以鉏。
此今農人所當知也。
從黍畐聲。
蒲北切。
一部。
文八汲古閣妄增□,非。
重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黍部 香xiānɡ 注解:芳也。
艹部曰:芳,艹香也。
芳謂艹,香則泛言之。
大雅曰:其香始□。
從黍從甘。
會意。
許良切。
十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黍稷馨香。
”約舉左傳僖五年文。
此非為香證,說香必從黍之意也。
凡□之屬□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香部 馨xīnp330下 注解:□之遠聞也。
同大雅鳬鹥傳。
按唐風椒□一章曰:椒□且,遠修且。
傳曰:修,長也。
二章:椒□且。
遠條且,傳曰:條言馨之遠聞也。
今本前後章皆作條,則毛不應别為傳矣,而足利古本尚可證。
經言修者,枝條之長。
條者,芬香條鬯之謂。
傳馨字今訛聲。
從□殸聲。
呼形切。
十一部。
殸,籒文磬。
文二徐铉新附馥字。
按毛詩苾字,韓詩作馥。
許于艹部已錄苾,故不收馥,不從韓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香部 米mǐ 注解:粟實也。
□部曰:粟,嘉谷實也。
嘉谷者,禾黍也。
實當作人。
粟舉連秠者言之,米則秠中之人,如果實之有人也。
果人之字古書皆作人,金刻本艹尚無作仁者,至明刻乃□改為仁。
鄭注冢宰職:九榖不言粟。
注倉人掌粟入之藏雲:九榖□藏焉,以粟為主。
粟正謂禾黍也。
禾者,民食之大同,黍者,食之所貴,故皆曰嘉谷。
其去秠存人曰米,因以為凡谷人之名,是故禾黍曰米,稻稷麥苽亦曰米。
舍人注所謂六米也,六米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