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二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也。
铨者,衡也。
聲類曰:铨所以稱物也。
稱俗作秤。
按爯,幷舉也。
偁,揚也。
今皆用稱,稱行而爯偁廢矣。
從禾爯聲。
處陵切。
六部。
廣韻又昌孕切,是也,等也。
铨義之引伸。
春分而禾生。
上文雲,以二月生。
日夏至,晷景可度,禾有秒,謂其時禾乃有芒也。
秋分而秒定。
上文雲,以八月孰,孰時芒乃定。
律數:十二。
十二謂六律六呂也。
十二秒而當一分。
十二兩字舊奪,今補。
下文雲十髪為程,一程為分,十分為寸。
然則十二禾秒而當十髪,淮南天文訓作十二蔈而當一粟。
十分而寸。
天文訓用十二粟而當一寸。
其□為重,以衡輕重也。
十二粟為一分,此粟謂禾粟。
十二分為一铢。
百四十四粟也。
天文訓曰:十二粟而當一分,十二分而當一铢,十二铢而當半兩。
衡有左右,因倍之,故二十四铢為一兩。
按金部铢下曰:權十分黍之重也。
十分黍有訛,依此則當雲十二分粟之重也。
許用淮南說,與說苑、律曆志說異。
故諸程品皆從禾。
度起于十二秒,權起于十二粟。
諸程品之字,謂稱以下七篆也。
此釋稱從禾之意,并釋科以下六字從禾之意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科kēp327下 注解:程也。
廣韻曰:程也,條也,本也,品也。
又科,□也。
按實一義之引伸耳。
論語曰:為力不同科。
孟子曰:盈科而後進。
趙岐曰:科,坎也。
按盈科為盈等也。
從禾鬥。
依韻會所據小徐本。
苦禾切。
十七部。
鬥者,量也。
說從鬥之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程chénɡ 注解:程品也。
大徐無程字。
按此三字為句,與□米也一例。
淺人□謂複字而□之。
品者,衆庶也。
因衆庶而立之法則,斯謂之程品。
上文言諸程品可證矣。
荀卿曰:程者,物之準也。
月令:陳祭器,按度程。
注:程謂器所容也。
漢書:張蒼定章程。
如淳雲:章,曆數之章術也。
程者,權衡丈尺鬥斛之平法也。
十發為程,一程為分,一俗本作十,誤。
大小徐舊本、漢制考、小學绀珠皆不誤。
百髪為分,□無是理。
十分為寸。
十髪為程,度起于此。
十髪當禾秒十二,故字從禾。
從禾呈聲。
直貞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稯zōnɡ 注解:布之八十縷為稯。
按此當有奪文。
聘禮記曰:禾四秉曰筥。
十筥曰稯。
十稯曰秅。
許下文五稯為秭,二秭為秅。
正本記文,若先之曰布八十縷為稯,則下文不為四百縷為秭,八百縷為秅乎。
知其□不然矣,葢必雲:禾四十秉為稯。
從禾,□聲。
一曰布之八十縷為稯,轉寫奪漏而亂之耳。
秉見又部,雲禾把也,從又持禾。
雲四十秉為稯,則上下相屬成文。
鄭注周禮雲:禾,稾實幷刈者也。
秉,手把也。
稯猶束也。
國語:其歲,收田一井出稯禾、秉刍、缶米,不是過也。
稯禾謂禾四十秉,秉刍謂刍一把。
韋注殊誤。
布八十縷為稯者,史記孝景本紀:令徒隸衣七稯布。
索隐、正義皆雲:葢七□布用五百六十縷。
漢書王莽傳:一月之祿,十緵布二匹。
孟康雲:緵,八十縷也。
考鄭注喪服曰:八十縷為□。
□登。
登,成也。
今之禮皆登為□,俗誤已行久矣。
賈公彥雲:今亦雲布八十縷謂之宗。
宗卽古之□也。
是則宗緵登□一語之轉,聘禮今文作稯,古文作緵。
許從今文,故纟部無緵。
布縷與禾把皆數也,故同名。
纟部缌下雲:十五□布,謂十五稯布也。
從禾□聲。
子紅切。
九部。
□,籒文稯省。
□亦兇聲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秭zǐp328上 注解:五稯為秭。
禾二百秉也。
周禮掌客注有秅秭麻荅之文。
秅秭連文,則非詩之秭也,謂五稯也。
從禾□聲。
将幾切。
十五部。
一曰數□至萬曰秭。
□各本作億,今依心部正。
周頌兩言萬億及秭。
毛曰:數萬至萬曰億,數億至萬曰秭。
定本集注、釋文皆作數億至萬。
釋文所記别本及正義及前此甄鸾五經筭術皆作數億至億。
許書多襲毛傳,此雲:□□至萬曰秭,似當出于毛。
然心部雲:十萬曰□不從毛之萬萬曰億,而從古數。
則說秭亦不必同毛。
葢毛作數億至億曰秭,許别有所受作數億至萬與。
秭不見他經,惟見周頌。
鄭内則注:萬億曰兆。
依許則秭卽他經之兆與。
五經筭術曰:黃帝為法,數有十等,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是也。
及其用也,乃有上中下三等。
下數,十十變之。
中數,萬萬變之。
上數,數窮則變。
以中數言之,毛傳應雲數垓至億曰秭,而言數億至億曰秭,有所未詳。
玉裁按:十等之說起于漢末,取周頌雲秭,國語雲經姟者演之。
三等之說取鄭雲今數古數者演之。
許、鄭所不言,未可□信。
數億至萬亦不為不多矣,不必從毛之數億至億也。
秭之言積也,韓詩雲陳谷曰秭,亦取積義。
如笫箦之為一物,其例也。
○釋诂雲:曆秭筭數也。
郭雲:今以十億為秭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秅chá 注解:二秭為秅。
禾四百秉也。
周禮掌客曰:上公交車禾視死牢。
牢十車,車三秅。
注雲:禾,實幷刈者也。
聘禮:四秉曰筥,十筥曰稯,十稯曰秅。
每車三秅,則三十稯也。
聘禮注雲:一車之禾三秅,為千二百秉,三百筥,三十稯也。
〇按小徐本作秭也,廣韻從之,是則秅卽秭,為今數。
二秭為秅,為古數也。
小徐非奪字,仍記于此。
從禾乇聲。
宅加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丁故反。
《周禮》曰:周禮當是本作禮記,淺人所改也。
許書之例,謂周官經曰周禮,謂十七篇曰禮,十七篇之記謂之禮記。
如偁钘毛牛藿羊芐豕薇,系之禮記是也。
四秉為筥以下聘禮記文。
“二百四十斤為秉。
此七字妄人所增,當删。
聘禮記曰:十鬥曰斛,十六鬥曰籔,十籔曰秉,二百四十鬥。
雲二百四十鬥者,經緻饔米三十車,每車秉有五籔計之,得二十四斛,為二百四十鬥也。
此說米之數,與禾無涉。
鄭君所謂米禾之秉筥,字同數異。
妄人乃益之曰為秉,與下文言禾之四秉曰筥相屬。
而轉寫又鬥訛斤,曾謂許君而有此乎。
國語:稯禾,秉刍,缶禾。
韋注:當本雲稯禾,四十秉也。
秉,把也。
缶,庾也。
庾米,十六鬥也。
聘禮曰:十六鬥曰庾。
四秉曰筥。
十筥曰稯。
今本亦不知何人妄改。
緻不可讀,要之許、韋不可誣也。
若廣雅之廖誤,又無論矣。
四秉曰筥,秉見又部,曰禾秉也,從又持禾。
秝部雲:持一為秉,持二為兼。
詩毛傳雲:秉,把也。
四秉冡又部言之,謂禾四把也。
禾者,稾實兼刈者也。
鄭注禮雲:筥,穧名也。
若今萊陽之閑刈稻聚把有名為筥者。
詩雲:彼有遺秉。
又雲:此有不斂穧。
按鄭意筥卽穧,刈禾盈乎曰秉。
盈手者四聚于一處為一穧,穧十而總束之則為稯,故曰稯猶束也。
周禮注雲:筥讀如棟梠之梠,謂一穧也。
疑今禮注奪去一字。
十筥曰稯,十稯曰秅,四百秉為一秅。
”〖注〗按小徐本作秭也。
廣韻從之。
是則秅卽秭,為今數。
二秭為秅為古數也。
小徐三非奪字。
仍記于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□shíp328下 注解:百二十斤也。
律曆志曰:五權之制。
铢者,物繇忽微至于成着,可殊異也。
本起于黃鐘之重,一龠容千二百黍,重十二铢。
兩者,兩黃鐘律之重也,二十四铢而成兩。
斤者,明也,十六兩成斤。
鈞者,均也,三十斤成鈞。
石者,大也,權之大者也。
四鈞為石。
古多叚石為□,月令鈞衡石是也。
有假□為山石者,楚辭悲任□之何益是也。
稻一□,為粟二十鬥。
禾黍一□,為粟十六鬥大半鬥。
鬥,宋刻皆訛□,毛本又誤改斤,今正。
稻亦可偁粟,猶凡谷皆可偁米也。
□不專用諸谷而從禾,故舉稻與禾黍之粟各一□合于量者言之。
從禾石聲。
常隻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稘jī 注解:複其時也。
言帀也。
十二月帀為期年,中庸一月帀為期月,左傳旦至旦亦為期。
今皆假期為之,期行而稘廢矣。
從禾,從禾者,取舊谷□新谷□也。
其聲。
居之切。
一部。
《唐書》曰:“稘三百有六旬。
”堯典文。
今堯曲作期,葢壁中古文作稘,孔安國以今字讀之,易為期也。
唐書,大徐作虞書。
考心部偁唐書五品不愻,大小徐本同。
此則小徐作唐書,大徐作虞書。
他偁堯典者凡二十五,皆雲虞
铨者,衡也。
聲類曰:铨所以稱物也。
稱俗作秤。
按爯,幷舉也。
偁,揚也。
今皆用稱,稱行而爯偁廢矣。
從禾爯聲。
處陵切。
六部。
廣韻又昌孕切,是也,等也。
铨義之引伸。
春分而禾生。
上文雲,以二月生。
日夏至,晷景可度,禾有秒,謂其時禾乃有芒也。
秋分而秒定。
上文雲,以八月孰,孰時芒乃定。
律數:十二。
十二謂六律六呂也。
十二秒而當一分。
十二兩字舊奪,今補。
下文雲十髪為程,一程為分,十分為寸。
然則十二禾秒而當十髪,淮南天文訓作十二蔈而當一粟。
十分而寸。
天文訓用十二粟而當一寸。
其□為重,以衡輕重也。
十二粟為一分,此粟謂禾粟。
十二分為一铢。
百四十四粟也。
天文訓曰:十二粟而當一分,十二分而當一铢,十二铢而當半兩。
衡有左右,因倍之,故二十四铢為一兩。
按金部铢下曰:權十分黍之重也。
十分黍有訛,依此則當雲十二分粟之重也。
許用淮南說,與說苑、律曆志說異。
故諸程品皆從禾。
度起于十二秒,權起于十二粟。
諸程品之字,謂稱以下七篆也。
此釋稱從禾之意,并釋科以下六字從禾之意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科kēp327下 注解:程也。
廣韻曰:程也,條也,本也,品也。
又科,□也。
按實一義之引伸耳。
論語曰:為力不同科。
孟子曰:盈科而後進。
趙岐曰:科,坎也。
按盈科為盈等也。
從禾鬥。
依韻會所據小徐本。
苦禾切。
十七部。
鬥者,量也。
說從鬥之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程chénɡ 注解:程品也。
大徐無程字。
按此三字為句,與□米也一例。
淺人□謂複字而□之。
品者,衆庶也。
因衆庶而立之法則,斯謂之程品。
上文言諸程品可證矣。
荀卿曰:程者,物之準也。
月令:陳祭器,按度程。
注:程謂器所容也。
漢書:張蒼定章程。
如淳雲:章,曆數之章術也。
程者,權衡丈尺鬥斛之平法也。
十發為程,一程為分,一俗本作十,誤。
大小徐舊本、漢制考、小學绀珠皆不誤。
百髪為分,□無是理。
十分為寸。
十髪為程,度起于此。
十髪當禾秒十二,故字從禾。
從禾呈聲。
直貞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稯zōnɡ 注解:布之八十縷為稯。
按此當有奪文。
聘禮記曰:禾四秉曰筥。
十筥曰稯。
十稯曰秅。
許下文五稯為秭,二秭為秅。
正本記文,若先之曰布八十縷為稯,則下文不為四百縷為秭,八百縷為秅乎。
知其□不然矣,葢必雲:禾四十秉為稯。
從禾,□聲。
一曰布之八十縷為稯,轉寫奪漏而亂之耳。
秉見又部,雲禾把也,從又持禾。
雲四十秉為稯,則上下相屬成文。
鄭注周禮雲:禾,稾實幷刈者也。
秉,手把也。
稯猶束也。
國語:其歲,收田一井出稯禾、秉刍、缶米,不是過也。
稯禾謂禾四十秉,秉刍謂刍一把。
韋注殊誤。
布八十縷為稯者,史記孝景本紀:令徒隸衣七稯布。
索隐、正義皆雲:葢七□布用五百六十縷。
漢書王莽傳:一月之祿,十緵布二匹。
孟康雲:緵,八十縷也。
考鄭注喪服曰:八十縷為□。
□登。
登,成也。
今之禮皆登為□,俗誤已行久矣。
賈公彥雲:今亦雲布八十縷謂之宗。
宗卽古之□也。
是則宗緵登□一語之轉,聘禮今文作稯,古文作緵。
許從今文,故纟部無緵。
布縷與禾把皆數也,故同名。
纟部缌下雲:十五□布,謂十五稯布也。
從禾□聲。
子紅切。
九部。
□,籒文稯省。
□亦兇聲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秭zǐp328上 注解:五稯為秭。
禾二百秉也。
周禮掌客注有秅秭麻荅之文。
秅秭連文,則非詩之秭也,謂五稯也。
從禾□聲。
将幾切。
十五部。
一曰數□至萬曰秭。
□各本作億,今依心部正。
周頌兩言萬億及秭。
毛曰:數萬至萬曰億,數億至萬曰秭。
定本集注、釋文皆作數億至萬。
釋文所記别本及正義及前此甄鸾五經筭術皆作數億至億。
許書多襲毛傳,此雲:□□至萬曰秭,似當出于毛。
然心部雲:十萬曰□不從毛之萬萬曰億,而從古數。
則說秭亦不必同毛。
葢毛作數億至億曰秭,許别有所受作數億至萬與。
秭不見他經,惟見周頌。
鄭内則注:萬億曰兆。
依許則秭卽他經之兆與。
五經筭術曰:黃帝為法,數有十等,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是也。
及其用也,乃有上中下三等。
下數,十十變之。
中數,萬萬變之。
上數,數窮則變。
以中數言之,毛傳應雲數垓至億曰秭,而言數億至億曰秭,有所未詳。
玉裁按:十等之說起于漢末,取周頌雲秭,國語雲經姟者演之。
三等之說取鄭雲今數古數者演之。
許、鄭所不言,未可□信。
數億至萬亦不為不多矣,不必從毛之數億至億也。
秭之言積也,韓詩雲陳谷曰秭,亦取積義。
如笫箦之為一物,其例也。
○釋诂雲:曆秭筭數也。
郭雲:今以十億為秭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秅chá 注解:二秭為秅。
禾四百秉也。
周禮掌客曰:上公交車禾視死牢。
牢十車,車三秅。
注雲:禾,實幷刈者也。
聘禮:四秉曰筥,十筥曰稯,十稯曰秅。
每車三秅,則三十稯也。
聘禮注雲:一車之禾三秅,為千二百秉,三百筥,三十稯也。
〇按小徐本作秭也,廣韻從之,是則秅卽秭,為今數。
二秭為秅,為古數也。
小徐非奪字,仍記于此。
從禾乇聲。
宅加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丁故反。
《周禮》曰:周禮當是本作禮記,淺人所改也。
許書之例,謂周官經曰周禮,謂十七篇曰禮,十七篇之記謂之禮記。
如偁钘毛牛藿羊芐豕薇,系之禮記是也。
四秉為筥以下聘禮記文。
“二百四十斤為秉。
此七字妄人所增,當删。
聘禮記曰:十鬥曰斛,十六鬥曰籔,十籔曰秉,二百四十鬥。
雲二百四十鬥者,經緻饔米三十車,每車秉有五籔計之,得二十四斛,為二百四十鬥也。
此說米之數,與禾無涉。
鄭君所謂米禾之秉筥,字同數異。
妄人乃益之曰為秉,與下文言禾之四秉曰筥相屬。
而轉寫又鬥訛斤,曾謂許君而有此乎。
國語:稯禾,秉刍,缶禾。
韋注:當本雲稯禾,四十秉也。
秉,把也。
缶,庾也。
庾米,十六鬥也。
聘禮曰:十六鬥曰庾。
四秉曰筥。
十筥曰稯。
今本亦不知何人妄改。
緻不可讀,要之許、韋不可誣也。
若廣雅之廖誤,又無論矣。
四秉曰筥,秉見又部,曰禾秉也,從又持禾。
秝部雲:持一為秉,持二為兼。
詩毛傳雲:秉,把也。
四秉冡又部言之,謂禾四把也。
禾者,稾實兼刈者也。
鄭注禮雲:筥,穧名也。
若今萊陽之閑刈稻聚把有名為筥者。
詩雲:彼有遺秉。
又雲:此有不斂穧。
按鄭意筥卽穧,刈禾盈乎曰秉。
盈手者四聚于一處為一穧,穧十而總束之則為稯,故曰稯猶束也。
周禮注雲:筥讀如棟梠之梠,謂一穧也。
疑今禮注奪去一字。
十筥曰稯,十稯曰秅,四百秉為一秅。
”〖注〗按小徐本作秭也。
廣韻從之。
是則秅卽秭,為今數。
二秭為秅為古數也。
小徐三非奪字。
仍記于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□shíp328下 注解:百二十斤也。
律曆志曰:五權之制。
铢者,物繇忽微至于成着,可殊異也。
本起于黃鐘之重,一龠容千二百黍,重十二铢。
兩者,兩黃鐘律之重也,二十四铢而成兩。
斤者,明也,十六兩成斤。
鈞者,均也,三十斤成鈞。
石者,大也,權之大者也。
四鈞為石。
古多叚石為□,月令鈞衡石是也。
有假□為山石者,楚辭悲任□之何益是也。
稻一□,為粟二十鬥。
禾黍一□,為粟十六鬥大半鬥。
鬥,宋刻皆訛□,毛本又誤改斤,今正。
稻亦可偁粟,猶凡谷皆可偁米也。
□不專用諸谷而從禾,故舉稻與禾黍之粟各一□合于量者言之。
從禾石聲。
常隻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禾部 稘jī 注解:複其時也。
言帀也。
十二月帀為期年,中庸一月帀為期月,左傳旦至旦亦為期。
今皆假期為之,期行而稘廢矣。
從禾,從禾者,取舊谷□新谷□也。
其聲。
居之切。
一部。
《唐書》曰:“稘三百有六旬。
”堯典文。
今堯曲作期,葢壁中古文作稘,孔安國以今字讀之,易為期也。
唐書,大徐作虞書。
考心部偁唐書五品不愻,大小徐本同。
此則小徐作唐書,大徐作虞書。
他偁堯典者凡二十五,皆雲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