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一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牖yǒu
注解:穿壁□木為交窗也。
交窗者,以木橫直為之,卽今之窗也。
在牆曰牗,在屋曰窗,此則互明之。
必言以木者,字從片也。
古者室必有戶有牖,牖東戶西,皆南鄉。
毛詩曰:向,北出牖也。
北或有穴通明,至冬塞之。
然士虞禮祝啟牖鄉注雲:鄉,牖一名。
明堂位達鄉注:牖屬。
是南牖亦名向。
士喪禮:東首于墉下。
喪大記作北墉下。
今本墉皆訛牗,非也。
牗所以通明,故叚為誘。
召南吉士誘之、大雅天之牖民傳皆訓曰:道也。
道卽導。
從片,戶甫聲。
葢用合韻為聲也。
與久切。
三部。
譚長□為:譚長者,博采通人之一。
甫上。
日也,非戶也。
牖,所□見日。
說從日之意也。
許篆作牖,而偁譚說者,字久從戶作。
譚說有理,故偁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牏tóu 注解:築牆短版也。
木部栽下曰:築牆長版也。
長版用于□邊,短版用于□端,一縮一橫也。
此牏之本義。
史、漢萬石君傳:石建取親中裙廁牏,身自浣滌。
蘇林曰:牏音投。
賈逵解周官雲:牏,行淸也。
孟康曰:廁,行淸。
牏,行淸中受糞函者也。
東南人謂□木空中如曹謂之牏。
依蘇、孟說則史、漢之牏卽窬之叚借字。
穴部曰:窬,空中也。
徐廣謂讀牏為窦,是也。
至若晉灼雲:今世謂反閉小袖衫為侯牏,則尤為叚借字。
釋名曰:齊人謂如衫而小袖曰侯頭。
侯頭猶言解渎,□直通之言。
是則其語本無正字。
從片俞聲,讀若俞。
度侯切。
四部。
徐廣曰:音住。
葢本說文音隐,住卽侸。
一曰若紐。
此音則入三部。
文八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丬p319上 注解:反片為丬,讀若牆。
各本無此。
按六書故雲。
唐本有丬部,葢從晁氏以道說也。
今不别立一部,依彳部終于反彳為亍之例補焉。
說詳木部床下。
文八新補一。
共文九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鼎dǐnɡ 注解:三足□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
三足□耳謂器形,非謂字形也。
九家易曰:鼎三足以象三台也。
易曰:鼎黃耳。
和當作盉,許亦從俗通用。
象析木□炊。
已下次第依韻會所據小徐本訂。
片者,判木也。
反片為丬。
一木析為二之形。
炊鼎必用薪,故像之。
唐張氏參誤會三足□耳為字形,乃高析木之□旁為耳。
唐人皆作鼎,非也。
唐氏玄度旣辨之矣。
貞省聲。
大徐本無,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。
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。
或曰離為日,□為木。
鼎卦上離下□,何不以此說字乎?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,若六書之會意,必使二字相合成文,如人言止戈是。
目與木不相合也,故釋下體為象形,上體為諧聲。
古叚鼎為丁,如賈誼傳春秋鼎盛、匡衡傳匡鼎來皆是。
鼎之言當也,正也。
都挺切。
十一部。
昔禹收九牧之金,鑄鼎荊山之下,入山林川澤者,此字依韻會補。
離魅蛧蜽莫能逢之,□協承天休。
離俗用螭,依禸部則當作離。
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。
傳不言鑄鼎荊山之下。
尙書古文疏證雲:陜西同州朝邑,縣西南三十二裡有懷德城,漢縣也。
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:禹貢北條荊山在南。
皇甫谧帝王世紀:禹鑄鼎于荊山,在馮翊懷德之南,山下有荊渠。
郦氏水經注: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,沙苑之南。
禹貢北條荊山在南,山下有荊渠,卽夏後鑄九鼎處也。
《易》卦:□木于下者為鼎。
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,與□下引易證從日一例。
古文□貝為鼎。
籒文□鼎為貝。
二貝字小徐皆作貞。
郭忠恕佩觿雲:古文以貞為鼎,籒文以鼎為則。
亦誤,今正。
京房說貞字鼎聲,此古文以貝為鼎之證也。
許說□□□□者,籒文之則員霣妘字,此籒文以鼎為貝之證也。
凡鼎之屬皆從鼎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鼒zīp319下 注解:鼎之圜掩上者。
周頌:鼐鼎及鼒。
釋器曰:圜弇上謂之鼒。
手部曰:掩,斂也。
小上曰掩。
廾部曰:弇,葢也。
然則此依許作掩為正字。
從鼎才聲。
子之切。
一部。
《詩》曰:“鼐鼎及鼒。
”镃,俗鼒從金茲聲。
茲各本作茲,今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鼐nài 注解:鼎之絕大者。
釋器曰:鼎絕大謂之鼐。
周頌傳曰:大鼎謂之鼐,小鼎謂之鼒。
傳與爾雅說鼒異,說鼐則略同。
絕大謂函牛之鼎也。
九家易曰:牛鼎受一斛,羊鼎五鬥,豕鼎三鬥。
乃者,詞之難也,故從乃為大。
才者,艹木之初也,故從才為小。
從鼎乃聲。
奴代切。
一部。
《魯詩》說鼐,小鼎。
魯詩說,謂傳魯申公之學者也。
惠氏棟雲:說苑曰:詩自堂徂基,自羊徂牛。
言自内及外,以小及大也。
魯詩者,劉向家學。
故說鼐小鼒大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□mì 注解:□木橫貫鼎耳而舉之。
貫當作毌,許亦從俗也。
禮經十七篇多言扃、鼏,注多言今文扃為铉,古文鼏為密。
按扃者,叚借字。
□者,正字。
铉者,音近義同字也。
以木橫毌鼎耳是曰□。
□手舉其木之端是曰扛鼎□,橫于鼎葢之上。
故禮經必先言抽扃,乃後取鼏,猶扃為戶外閉之關,故或以扃代之也。
從鼎冂聲。
五篇有冂部,此從之為聲。
古熒切。
十一部。
按大小徐篆皆作□,解作冂聲,莫狄切,以鼎葢字之音,加諸橫毌鼎耳之義,誤矣。
廣韻、集韻、禮部韻略、玉篇、類篇皆佚此字。
然廣韻、玉篇皆雲亡狄切,鼎葢也,則□字尚未亡。
集韻、類篇引橫貫鼎耳雲雲于錫韻冥狄切。
而□字亡矣。
惟匡謬正俗及毛晃禮部韻略增字獨不誤。
《周禮》:“廟門容大□七個。
”考工記匠人文。
今本作大扃七個。
許所據作□,用此知禮經古文本亦作□。
古文以□密連文,今文以铉密連文。
鄭上字從古文,下字從今文,遂□鼏連文。
轉寫恐其易混,則上字易為扃耳。
韻會無大。
卽《易》“玉铉大吉”也。
鼎上九爻辭。
金部铉下曰:所以舉鼎也。
易謂之铉,禮謂之□,據此則許所據禮古文作□。
鄭則據禮今文作铉,同易也。
□铉異字同義。
或讀铉古冥反,則非矣。
韻會無大吉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鼏mì 注解:鼎覆也。
從鼎冖,冖亦聲。
此九字各本無。
以鼏篆□解牛頭馬脯而合之,今補正。
鼏見禮經,所以覆鼎,用茅為之。
今本作鼏,正字也。
禮古文作密,叚借字也。
從鼎冖者,冖覆也。
冖亦聲者據冥字之解知之。
古者覆巾謂之幎,鼎葢謂之鼏,而禮經時亦通用。
□部□從鼏聲,亦作蜜。
虎部□讀若鼏。
是知鼏古音同冥,亦同密,在十一十二部之閑。
今音莫狄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文四今補一,共文五。
重一 克kèp320上 注解:肩也。
周頌傳曰:仔,肩,克也。
人部曰:仔,克也。
此曰:克,肩也。
然則周頌仔肩絫言之,毛謂二字皆訓克也。
肩謂任,任事以肩,故任謂之肩,亦謂之克,釋诂雲:肩,克也。
又曰:肩,勝也。
鄭箋雲:仔肩,任也。
許雲:勝,任也。
任,保也。
保,當也。
凡物壓于上謂之克。
今蘇常俗語如是。
釋言曰:克,能也,其引伸之義。
左傳曰:凡師得儁曰克。
于鄭伯克段于鄢曰:如二君,故曰克。
卽得儁之說也。
榖梁曰:克者何,能也。
何能也,能殺也。
此釋言之說也。
公羊曰:克之者何,殺之也。
此以相勝為義。
大雅毛傳雲:掊克,自伐而好勝人也。
俗作克。
象屋下刻木之形。
上象屋,下象刻木彔彔形。
木堅而安居屋下栔刻之,能事之意也,相勝之意也。
苦得切。
一部。
刻克疊韻。
凡克之屬皆從克。
□,古文克。
□,亦古文克。
文一 重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克部 彔lù 注解:刻木彔彔也。
小徐曰:彔彔猶曆曆也,一一可數之皃。
按剝下曰:彔,刻割也。
彔彔,麗廔嵌空之皃。
毛詩車曆錄亦當作曆彔。
象形。
盧谷切。
三部。
凡錄之屬皆從錄。
文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彔部 禾hé 注解:嘉榖也。
嘉禾疊韻。
生民詩曰:
交窗者,以木橫直為之,卽今之窗也。
在牆曰牗,在屋曰窗,此則互明之。
必言以木者,字從片也。
古者室必有戶有牖,牖東戶西,皆南鄉。
毛詩曰:向,北出牖也。
北或有穴通明,至冬塞之。
然士虞禮祝啟牖鄉注雲:鄉,牖一名。
明堂位達鄉注:牖屬。
是南牖亦名向。
士喪禮:東首于墉下。
喪大記作北墉下。
今本墉皆訛牗,非也。
牗所以通明,故叚為誘。
召南吉士誘之、大雅天之牖民傳皆訓曰:道也。
道卽導。
從片,戶甫聲。
葢用合韻為聲也。
與久切。
三部。
譚長□為:譚長者,博采通人之一。
甫上。
日也,非戶也。
牖,所□見日。
說從日之意也。
許篆作牖,而偁譚說者,字久從戶作。
譚說有理,故偁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牏tóu 注解:築牆短版也。
木部栽下曰:築牆長版也。
長版用于□邊,短版用于□端,一縮一橫也。
此牏之本義。
史、漢萬石君傳:石建取親中裙廁牏,身自浣滌。
蘇林曰:牏音投。
賈逵解周官雲:牏,行淸也。
孟康曰:廁,行淸。
牏,行淸中受糞函者也。
東南人謂□木空中如曹謂之牏。
依蘇、孟說則史、漢之牏卽窬之叚借字。
穴部曰:窬,空中也。
徐廣謂讀牏為窦,是也。
至若晉灼雲:今世謂反閉小袖衫為侯牏,則尤為叚借字。
釋名曰:齊人謂如衫而小袖曰侯頭。
侯頭猶言解渎,□直通之言。
是則其語本無正字。
從片俞聲,讀若俞。
度侯切。
四部。
徐廣曰:音住。
葢本說文音隐,住卽侸。
一曰若紐。
此音則入三部。
文八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丬p319上 注解:反片為丬,讀若牆。
各本無此。
按六書故雲。
唐本有丬部,葢從晁氏以道說也。
今不别立一部,依彳部終于反彳為亍之例補焉。
說詳木部床下。
文八新補一。
共文九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鼎dǐnɡ 注解:三足□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
三足□耳謂器形,非謂字形也。
九家易曰:鼎三足以象三台也。
易曰:鼎黃耳。
和當作盉,許亦從俗通用。
象析木□炊。
已下次第依韻會所據小徐本訂。
片者,判木也。
反片為丬。
一木析為二之形。
炊鼎必用薪,故像之。
唐張氏參誤會三足□耳為字形,乃高析木之□旁為耳。
唐人皆作鼎,非也。
唐氏玄度旣辨之矣。
貞省聲。
大徐本無,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。
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。
或曰離為日,□為木。
鼎卦上離下□,何不以此說字乎?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,若六書之會意,必使二字相合成文,如人言止戈是。
目與木不相合也,故釋下體為象形,上體為諧聲。
古叚鼎為丁,如賈誼傳春秋鼎盛、匡衡傳匡鼎來皆是。
鼎之言當也,正也。
都挺切。
十一部。
昔禹收九牧之金,鑄鼎荊山之下,入山林川澤者,此字依韻會補。
離魅蛧蜽莫能逢之,□協承天休。
離俗用螭,依禸部則當作離。
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。
傳不言鑄鼎荊山之下。
尙書古文疏證雲:陜西同州朝邑,縣西南三十二裡有懷德城,漢縣也。
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:禹貢北條荊山在南。
皇甫谧帝王世紀:禹鑄鼎于荊山,在馮翊懷德之南,山下有荊渠。
郦氏水經注: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,沙苑之南。
禹貢北條荊山在南,山下有荊渠,卽夏後鑄九鼎處也。
《易》卦:□木于下者為鼎。
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,與□下引易證從日一例。
古文□貝為鼎。
籒文□鼎為貝。
二貝字小徐皆作貞。
郭忠恕佩觿雲:古文以貞為鼎,籒文以鼎為則。
亦誤,今正。
京房說貞字鼎聲,此古文以貝為鼎之證也。
許說□□□□者,籒文之則員霣妘字,此籒文以鼎為貝之證也。
凡鼎之屬皆從鼎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鼒zīp319下 注解:鼎之圜掩上者。
周頌:鼐鼎及鼒。
釋器曰:圜弇上謂之鼒。
手部曰:掩,斂也。
小上曰掩。
廾部曰:弇,葢也。
然則此依許作掩為正字。
從鼎才聲。
子之切。
一部。
《詩》曰:“鼐鼎及鼒。
”镃,俗鼒從金茲聲。
茲各本作茲,今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鼐nài 注解:鼎之絕大者。
釋器曰:鼎絕大謂之鼐。
周頌傳曰:大鼎謂之鼐,小鼎謂之鼒。
傳與爾雅說鼒異,說鼐則略同。
絕大謂函牛之鼎也。
九家易曰:牛鼎受一斛,羊鼎五鬥,豕鼎三鬥。
乃者,詞之難也,故從乃為大。
才者,艹木之初也,故從才為小。
從鼎乃聲。
奴代切。
一部。
《魯詩》說鼐,小鼎。
魯詩說,謂傳魯申公之學者也。
惠氏棟雲:說苑曰:詩自堂徂基,自羊徂牛。
言自内及外,以小及大也。
魯詩者,劉向家學。
故說鼐小鼒大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□mì 注解:□木橫貫鼎耳而舉之。
貫當作毌,許亦從俗也。
禮經十七篇多言扃、鼏,注多言今文扃為铉,古文鼏為密。
按扃者,叚借字。
□者,正字。
铉者,音近義同字也。
以木橫毌鼎耳是曰□。
□手舉其木之端是曰扛鼎□,橫于鼎葢之上。
故禮經必先言抽扃,乃後取鼏,猶扃為戶外閉之關,故或以扃代之也。
從鼎冂聲。
五篇有冂部,此從之為聲。
古熒切。
十一部。
按大小徐篆皆作□,解作冂聲,莫狄切,以鼎葢字之音,加諸橫毌鼎耳之義,誤矣。
廣韻、集韻、禮部韻略、玉篇、類篇皆佚此字。
然廣韻、玉篇皆雲亡狄切,鼎葢也,則□字尚未亡。
集韻、類篇引橫貫鼎耳雲雲于錫韻冥狄切。
而□字亡矣。
惟匡謬正俗及毛晃禮部韻略增字獨不誤。
《周禮》:“廟門容大□七個。
”考工記匠人文。
今本作大扃七個。
許所據作□,用此知禮經古文本亦作□。
古文以□密連文,今文以铉密連文。
鄭上字從古文,下字從今文,遂□鼏連文。
轉寫恐其易混,則上字易為扃耳。
韻會無大。
卽《易》“玉铉大吉”也。
鼎上九爻辭。
金部铉下曰:所以舉鼎也。
易謂之铉,禮謂之□,據此則許所據禮古文作□。
鄭則據禮今文作铉,同易也。
□铉異字同義。
或讀铉古冥反,則非矣。
韻會無大吉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鼏mì 注解:鼎覆也。
從鼎冖,冖亦聲。
此九字各本無。
以鼏篆□解牛頭馬脯而合之,今補正。
鼏見禮經,所以覆鼎,用茅為之。
今本作鼏,正字也。
禮古文作密,叚借字也。
從鼎冖者,冖覆也。
冖亦聲者據冥字之解知之。
古者覆巾謂之幎,鼎葢謂之鼏,而禮經時亦通用。
□部□從鼏聲,亦作蜜。
虎部□讀若鼏。
是知鼏古音同冥,亦同密,在十一十二部之閑。
今音莫狄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鼎部 文四今補一,共文五。
重一 克kèp320上 注解:肩也。
周頌傳曰:仔,肩,克也。
人部曰:仔,克也。
此曰:克,肩也。
然則周頌仔肩絫言之,毛謂二字皆訓克也。
肩謂任,任事以肩,故任謂之肩,亦謂之克,釋诂雲:肩,克也。
又曰:肩,勝也。
鄭箋雲:仔肩,任也。
許雲:勝,任也。
任,保也。
保,當也。
凡物壓于上謂之克。
今蘇常俗語如是。
釋言曰:克,能也,其引伸之義。
左傳曰:凡師得儁曰克。
于鄭伯克段于鄢曰:如二君,故曰克。
卽得儁之說也。
榖梁曰:克者何,能也。
何能也,能殺也。
此釋言之說也。
公羊曰:克之者何,殺之也。
此以相勝為義。
大雅毛傳雲:掊克,自伐而好勝人也。
俗作克。
象屋下刻木之形。
上象屋,下象刻木彔彔形。
木堅而安居屋下栔刻之,能事之意也,相勝之意也。
苦得切。
一部。
刻克疊韻。
凡克之屬皆從克。
□,古文克。
□,亦古文克。
文一 重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克部 彔lù 注解:刻木彔彔也。
小徐曰:彔彔猶曆曆也,一一可數之皃。
按剝下曰:彔,刻割也。
彔彔,麗廔嵌空之皃。
毛詩車曆錄亦當作曆彔。
象形。
盧谷切。
三部。
凡錄之屬皆從錄。
文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彔部 禾hé 注解:嘉榖也。
嘉禾疊韻。
生民詩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