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旖yǐ
注解:旖施,旗皃。
旖斿疊韻字,在十七部。
許于旗曰旖施,于木曰檹施,于禾曰倚移,皆讀如阿那。
桧風:猗傩其枝。
傳雲:猗傩,柔順也。
楚辭九辨、九歎則皆作旖旎。
上林賦:旖旎從風。
張揖曰:旖旎猶阿那也。
文□作猗狔,漢書作椅柅,考工記注則作倚移,與許書禾部合。
知以音為用,制字日多。
廣韻、集韻曰妸娜,曰□謻,曰□袲,日□橠皆其俗體耳。
本謂旌旗柔順之皃,引伸為凡柔順之偁。
倚移與旖同,許以從□從禾别之。
從□奇聲。
于離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施shī 注解:旗旖施也。
大人賦說旌旗曰:又旖旎以招搖。
施字俗改為旎,從尼聲,殊失音理。
從□也聲。
式支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按經傳叚此為□□字。
□之形,施之本義俱廢矣。
毛傳曰:施,移也。
此謂施卽延之叚借。
大雅:施于條枚。
呂氏春秋、韓詩外傳、新序(見黃琬傳注)皆引作延。
上林賦:貤丘陵,下平原。
司馬彪曰:貤,延也。
按貤丘陵與詩施中谷、施條枚同,貤亦延之叚借。
□栾施字子旗,見左氏傳。
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。
知施者旗也。
自叚施為□,而施從□之意隐矣,故明之。
○此二篆各本轉寫訛舛,據全書連綿字通例更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旚piāo 注解:旌旗旚繇也。
繇今之搖字,小徐作搖。
旚今字作飄。
飄搖行而旚繇廢矣。
廣成頌曰:羽旄紛其髟鼬。
髟鼬卽旚搖之叚借字也。
從□□聲。
匹昭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□biāo 注解:旌旗飛揚皃。
扶搖風曰飙,義略相近。
從□猋聲。
甫遙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遊yóu 注解:旌旗之流也。
流,宋刊皆同,集韻、類篇乃作旒,俗字耳。
旗之遊如水之流,故得偁流也。
大常十有二遊,旗九遊,旟七遊,旗六遊,旐四遊。
周禮:王建大常,十有二遊。
上公建旗,九遊。
侯伯七遊。
子男五遊。
孤卿建旜。
大夫士建物。
其遊各視其命之數。
禮緯含文嘉雲: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,諸侯七仞九旒齊轸,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,士三仞五旒齊首,皆不言其命數,未可信。
旗之正幅為縿,遊則屬焉。
節服氏:六人維王之大常。
注:王旌十二旒,□以縷綴連,旁三人持之。
然則旗之制,遊屬于□旁。
十二遊者,一旁六遊。
九遊,則□旁一四一五,已下可知也。
曳地、齊轸皆謂遊。
其正幅之長,爾雅曰:旐長□。
餘未聞。
遊亦曰旓,楊雄賦有此字。
大人賦作髾遊,周禮省作斿。
引伸為凡垂流之偁,如弁師說冕弁之斿是。
又引伸為出遊、嬉遊,俗作遊。
從□汓聲。
以周切。
三部。
此字省作斿,俗作旒。
集韻雲:斿亦作□。
按此說必有據。
上文□篆與此同義,而居非其次,當移此下。
正之曰:遊或作□。
□,古文遊。
從辵者,流行之義也。
從□者,汓省聲也。
俗作遊者,合二篆為一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旇pīp311下 注解:旌旗披靡也。
披靡當是指□之誤,淺人所改也。
爾雅曰:旄謂之藣。
集韻、類篇皆作麾謂之旇。
爾雅藣字卽許之旇字,大人賦張揖注雲:指橋,随風指□也。
今□誤靡。
從□皮聲。
敷羁切。
古音在十三部。
披靡皆上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旋xuán 注解:周旋,旌旗之指摩也。
左傳曰:師之耳目,在吾旗□,進退從之。
手部□下曰:旌旗所以指□者也。
旗有所鄉,必運轉其杠,是曰周旋,引伸為凡轉運之偁。
從□疋。
疋,足也。
杠之柱地者是旌旗之足也。
似沿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旄máo 注解:幢也。
劉煕曰:幢,童也。
其皃童童也。
廣雅曰:幢謂之□。
爾雅曰:翢,□也。
毛傳曰:翿者,□也,翳也。
羽部曰:□者,翳也,所以舞也。
人部曰:俦者,翳也。
按或用羽,或用牦牛尾,或兼用二者。
翢俦翿實一字。
□俗作纛,亦卽□字,爾雅、毛傳皆以今字釋古字耳。
幢亦卽□字,古□聲、周聲與童聲轉移,如詩以調韻同,漢縣鲖陽讀如纣之比。
其始隻有□字,繼乃有□,繼乃有幢,皆後出,故許書不列□幢二篆。
此釋旄必雲幢,不雲□者,□嫌舞者所持。
旄是旌旗之名。
漢之羽葆幢,以牦牛尾為之,如鬥,在乘與左騑馬頭上。
用此知古以牦牛尾注竿首,如鬥童童然,故詩言幹旄,言建旄,言設旄。
有旄則亦有羽,羽或全或析。
言旄不言羽者舉一以晐二。
其字從□從毛,亦舉一以晐二也。
以牦牛尾注旗竿,故謂此旗為旄。
因而謂牦牛尾曰旄,謂牦牛曰旄牛,名之相因者也。
禹貢□言羽旄,周禮旄人、旄舞,皆謂牦牛尾曰旄也。
從□毛聲。
舉形聲包會意。
莫袍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旛fānp312上 注解:幅胡也。
各本作幅胡也,今依葉石林抄宋本及韻會所據本訂。
韻會作幡胡,幡卽旛之俗。
序例,所以書幡信,字亦從俗。
叚巾部之幡為旛而旛廢矣。
旛胡葢古語,如□磚之名□瓳,見廣雅。
漢堯廟碑作墦□。
玉曰璠玙,艹木盛曰緐庑,皆雙聲字。
凡旗正幅謂之縿,亦謂之旛胡。
廣韻雲:旛者,旗旐總名。
古通謂凡旗正幅曰旐,是則凡旗幅曰旛胡也。
吳語:建肥胡。
韋注:肥胡,幡也。
幡卽旛字,與許互相發明,旛胡卽肥胡,謂大也。
吳都賦作祀姑,誤。
謂旗幅之下□者。
集韻、類篇、韻會皆有此七字,今據補。
從□番聲。
孚袁切。
十四部。
按當依符袁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旅lǚ 注解:軍之五百人。
大司徒:五人為伍,五伍為兩,四兩為卒,五卒為旅,五旅為師,五師為軍,以起軍旅。
注雲:此皆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。
欲其恩足相恤,義足相救,服容相别,音馨相識。
引伸為凡衆之偁。
小雅:旅力方剛。
傳雲:旅,衆也。
又引伸之義為陳。
小雅:殽核維旅。
傳雲:旅,陳也。
又凡言羁旅,義取乎廬。
廬,寄也,故大雅廬旅猶處處,言言語語也。
又古叚為盧弓之盧,俗乃制玈字。
從□從從。
從□者,旌旗所以屬人耳目。
從,俱也。
說從從之意。
力舉切。
五部。
□,古文旅。
左傳: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,曰為魯夫人。
正義曰:隸書起于秦末,手文必非隸書。
石經古文虞作□,魯作□。
手文容或似之。
者字以為聲。
古文□為魯衛之魯。
此言古文叚借也。
周本紀:周公受禾東土,魯天子之命。
卽書序旅天子之命。
旅者,陳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族zú 注解:矢鏠也。
今字用镞,古字用族。
金部曰:镞者,利也。
則不以為矢族字矣。
束之族族也。
族族,聚皃。
毛傳雲:五十矢為束。
引伸為凡族類之偁。
從□從矢。
會意。
□所□标衆,衆矢之所集。
此說從□之意。
□所以标衆者,亦謂旌旗所以屬人耳目,旌旗所在而矢鹹在焉,衆之意也。
韻會、集韻、類篇皆引此,而衍一曰從三字,則不可解矣。
昨木切。
三部。
文二十三 小徐本作二十二,疑本無□字。
重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冥mínɡp312下 注解:窈也。
窈各本作幽,唐玄應同。
而李善思玄賦、歎逝賦、陶淵明赴假還江陵詩三注皆作窈。
許書多宗爾雅、毛傳。
釋言曰:冥,窈也。
孫炎雲:深闇之窈也。
郭本作幼,釋雲:幼稺者多冥昧,頗纡洄。
小雅斯幹傳曰:正,長也。
冥,窈也。
正謂宮室之寛長深窈處。
王肅本作幼,其說以人之長幼對文,與下君子攸甯不相屬。
然則三
旖斿疊韻字,在十七部。
許于旗曰旖施,于木曰檹施,于禾曰倚移,皆讀如阿那。
桧風:猗傩其枝。
傳雲:猗傩,柔順也。
楚辭九辨、九歎則皆作旖旎。
上林賦:旖旎從風。
張揖曰:旖旎猶阿那也。
文□作猗狔,漢書作椅柅,考工記注則作倚移,與許書禾部合。
知以音為用,制字日多。
廣韻、集韻曰妸娜,曰□謻,曰□袲,日□橠皆其俗體耳。
本謂旌旗柔順之皃,引伸為凡柔順之偁。
倚移與旖同,許以從□從禾别之。
從□奇聲。
于離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施shī 注解:旗旖施也。
大人賦說旌旗曰:又旖旎以招搖。
施字俗改為旎,從尼聲,殊失音理。
從□也聲。
式支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按經傳叚此為□□字。
□之形,施之本義俱廢矣。
毛傳曰:施,移也。
此謂施卽延之叚借。
大雅:施于條枚。
呂氏春秋、韓詩外傳、新序(見黃琬傳注)皆引作延。
上林賦:貤丘陵,下平原。
司馬彪曰:貤,延也。
按貤丘陵與詩施中谷、施條枚同,貤亦延之叚借。
□栾施字子旗,見左氏傳。
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。
知施者旗也。
自叚施為□,而施從□之意隐矣,故明之。
○此二篆各本轉寫訛舛,據全書連綿字通例更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旚piāo 注解:旌旗旚繇也。
繇今之搖字,小徐作搖。
旚今字作飄。
飄搖行而旚繇廢矣。
廣成頌曰:羽旄紛其髟鼬。
髟鼬卽旚搖之叚借字也。
從□□聲。
匹昭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□biāo 注解:旌旗飛揚皃。
扶搖風曰飙,義略相近。
從□猋聲。
甫遙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遊yóu 注解:旌旗之流也。
流,宋刊皆同,集韻、類篇乃作旒,俗字耳。
旗之遊如水之流,故得偁流也。
大常十有二遊,旗九遊,旟七遊,旗六遊,旐四遊。
周禮:王建大常,十有二遊。
上公建旗,九遊。
侯伯七遊。
子男五遊。
孤卿建旜。
大夫士建物。
其遊各視其命之數。
禮緯含文嘉雲: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,諸侯七仞九旒齊轸,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,士三仞五旒齊首,皆不言其命數,未可信。
旗之正幅為縿,遊則屬焉。
節服氏:六人維王之大常。
注:王旌十二旒,□以縷綴連,旁三人持之。
然則旗之制,遊屬于□旁。
十二遊者,一旁六遊。
九遊,則□旁一四一五,已下可知也。
曳地、齊轸皆謂遊。
其正幅之長,爾雅曰:旐長□。
餘未聞。
遊亦曰旓,楊雄賦有此字。
大人賦作髾遊,周禮省作斿。
引伸為凡垂流之偁,如弁師說冕弁之斿是。
又引伸為出遊、嬉遊,俗作遊。
從□汓聲。
以周切。
三部。
此字省作斿,俗作旒。
集韻雲:斿亦作□。
按此說必有據。
上文□篆與此同義,而居非其次,當移此下。
正之曰:遊或作□。
□,古文遊。
從辵者,流行之義也。
從□者,汓省聲也。
俗作遊者,合二篆為一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旇pīp311下 注解:旌旗披靡也。
披靡當是指□之誤,淺人所改也。
爾雅曰:旄謂之藣。
集韻、類篇皆作麾謂之旇。
爾雅藣字卽許之旇字,大人賦張揖注雲:指橋,随風指□也。
今□誤靡。
從□皮聲。
敷羁切。
古音在十三部。
披靡皆上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旋xuán 注解:周旋,旌旗之指摩也。
左傳曰:師之耳目,在吾旗□,進退從之。
手部□下曰:旌旗所以指□者也。
旗有所鄉,必運轉其杠,是曰周旋,引伸為凡轉運之偁。
從□疋。
疋,足也。
杠之柱地者是旌旗之足也。
似沿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旄máo 注解:幢也。
劉煕曰:幢,童也。
其皃童童也。
廣雅曰:幢謂之□。
爾雅曰:翢,□也。
毛傳曰:翿者,□也,翳也。
羽部曰:□者,翳也,所以舞也。
人部曰:俦者,翳也。
按或用羽,或用牦牛尾,或兼用二者。
翢俦翿實一字。
□俗作纛,亦卽□字,爾雅、毛傳皆以今字釋古字耳。
幢亦卽□字,古□聲、周聲與童聲轉移,如詩以調韻同,漢縣鲖陽讀如纣之比。
其始隻有□字,繼乃有□,繼乃有幢,皆後出,故許書不列□幢二篆。
此釋旄必雲幢,不雲□者,□嫌舞者所持。
旄是旌旗之名。
漢之羽葆幢,以牦牛尾為之,如鬥,在乘與左騑馬頭上。
用此知古以牦牛尾注竿首,如鬥童童然,故詩言幹旄,言建旄,言設旄。
有旄則亦有羽,羽或全或析。
言旄不言羽者舉一以晐二。
其字從□從毛,亦舉一以晐二也。
以牦牛尾注旗竿,故謂此旗為旄。
因而謂牦牛尾曰旄,謂牦牛曰旄牛,名之相因者也。
禹貢□言羽旄,周禮旄人、旄舞,皆謂牦牛尾曰旄也。
從□毛聲。
舉形聲包會意。
莫袍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旛fānp312上 注解:幅胡也。
各本作幅胡也,今依葉石林抄宋本及韻會所據本訂。
韻會作幡胡,幡卽旛之俗。
序例,所以書幡信,字亦從俗。
叚巾部之幡為旛而旛廢矣。
旛胡葢古語,如□磚之名□瓳,見廣雅。
漢堯廟碑作墦□。
玉曰璠玙,艹木盛曰緐庑,皆雙聲字。
凡旗正幅謂之縿,亦謂之旛胡。
廣韻雲:旛者,旗旐總名。
古通謂凡旗正幅曰旐,是則凡旗幅曰旛胡也。
吳語:建肥胡。
韋注:肥胡,幡也。
幡卽旛字,與許互相發明,旛胡卽肥胡,謂大也。
吳都賦作祀姑,誤。
謂旗幅之下□者。
集韻、類篇、韻會皆有此七字,今據補。
從□番聲。
孚袁切。
十四部。
按當依符袁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旅lǚ 注解:軍之五百人。
大司徒:五人為伍,五伍為兩,四兩為卒,五卒為旅,五旅為師,五師為軍,以起軍旅。
注雲:此皆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。
欲其恩足相恤,義足相救,服容相别,音馨相識。
引伸為凡衆之偁。
小雅:旅力方剛。
傳雲:旅,衆也。
又引伸之義為陳。
小雅:殽核維旅。
傳雲:旅,陳也。
又凡言羁旅,義取乎廬。
廬,寄也,故大雅廬旅猶處處,言言語語也。
又古叚為盧弓之盧,俗乃制玈字。
從□從從。
從□者,旌旗所以屬人耳目。
從,俱也。
說從從之意。
力舉切。
五部。
□,古文旅。
左傳: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,曰為魯夫人。
正義曰:隸書起于秦末,手文必非隸書。
石經古文虞作□,魯作□。
手文容或似之。
者字以為聲。
古文□為魯衛之魯。
此言古文叚借也。
周本紀:周公受禾東土,魯天子之命。
卽書序旅天子之命。
旅者,陳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族zú 注解:矢鏠也。
今字用镞,古字用族。
金部曰:镞者,利也。
則不以為矢族字矣。
束之族族也。
族族,聚皃。
毛傳雲:五十矢為束。
引伸為凡族類之偁。
從□從矢。
會意。
□所□标衆,衆矢之所集。
此說從□之意。
□所以标衆者,亦謂旌旗所以屬人耳目,旌旗所在而矢鹹在焉,衆之意也。
韻會、集韻、類篇皆引此,而衍一曰從三字,則不可解矣。
昨木切。
三部。
文二十三 小徐本作二十二,疑本無□字。
重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冥mínɡp312下 注解:窈也。
窈各本作幽,唐玄應同。
而李善思玄賦、歎逝賦、陶淵明赴假還江陵詩三注皆作窈。
許書多宗爾雅、毛傳。
釋言曰:冥,窈也。
孫炎雲:深闇之窈也。
郭本作幼,釋雲:幼稺者多冥昧,頗纡洄。
小雅斯幹傳曰:正,長也。
冥,窈也。
正謂宮室之寛長深窈處。
王肅本作幼,其說以人之長幼對文,與下君子攸甯不相屬。
然則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