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部分

關燈
徐本無,今依小徐。

    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□部 □hàn 注解:艹木□□實也。

    艹字依玉篇補。

    從木□,小徐本及大徐宋本皆同,惟趙抄宋本作從木□,□亦聲。

    五音韻譜有同之者,殊誤。

    葢篆體一□在木中,寫者屈曲反複似從二□,因改此解。

    又于前部末增□篆耳。

    □音胡先切,則用為聲之篆,不當胡感切也。

    □亦聲。

    胡感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七部。

    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□部 □wéi 注解:束也。

    束之訓于從韋得之。

    從□。

    小徐曰:言束之象木華實之相累也。

    韋聲。

    于非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□部 □tiáo 注解:艹木實□□□然。

    □□,□皃。

    莊子曰:之調調,之刀刀。

    之,此也。

    調調謂長者,刀刀謂短者。

    調調卽□□也。

    □之隸變為卣。

    周書雒诰曰:秬鬯二卣。

    大雅江漢曰:秬鬯一卣。

    毛雲:卣,器也。

    鄭注周禮廟用修曰:修讀曰卣。

    卣中尊。

    凡彜為上尊,卣為中尊,罍為下尊。

    中尊謂獻象之屬。

    按如許說則木實□者其本義,叚借為中尊字也。

    象形。

    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
    讀若調。

    徒遼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按調本周聲。

    中尊之義羊久反。

    又音由。

    乃部之□用□為聲。

    古三部與二部合音冣近。

    □,籒文三□作。

    然則□為古文,小篆用之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□部 □lìp317下 注解:栗木也。

    三字句。

    舊□栗字,非也。

    叚借為戰栗。

    從□木,□字今補。

    會意。

    力質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其實下□,故從□。

    說從□之意。

    □,古文□,古,锴作籒,今依大徐。

    籒文□從三□,則籒文□亦當從三□。

    玉篇曰:□籒文是也。

    疑許書本一古一籒并載,轉寫佚亂之。

    從西。

    □部曰:卥古文□。

    疑篆體當從□,隸變作栗者,□取古文從西之意。

    從二□。

    徐巡說:木至西方戰栗也。

    引徐說,說從西之意。

    後漢書杜林傳曰:泲南徐巡始師事衛宏,後更受林學。

    林于西州得桼書古文尙書一卷,雖遭艱困,握持不離。

    衛、徐能傳之,于是古文遂行。

    論語:周人以栗,曰使民戰栗。

    字從西者,取西方揫斂戰栗之意。

    葢堯典、臯陶谟寛而栗,壁中古文尙書作□,而徐巡說之如此也。

    陧,兇也,亦徐說秦誓語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□部 □sù 注解:嘉榖實也。

    禾下曰:嘉榖也。

    黍下曰:禾屬而黏者也。

    然則嘉榖謂禾黍也。

    大雅曰:誕降嘉榖,惟秬惟秠,惟虋惟芑。

    秬秠謂黍,虋芑謂禾。

    許于秠下曰:秬秠者,天賜後稷之嘉榖也。

    虋下曰:赤苗嘉榖也。

    芑下曰:白苗嘉榖也。

    毛魏風傳釋苗為嘉榖。

    苗者,禾也。

    生民傳釋黃為嘉榖。

    黃者,黃梁,謂禾也。

    古者民食莫重于禾黍,故謂之嘉榖。

    榖者,百榖之總名。

    嘉者,美也。

    嘉榖字見詩生民,許書及典引注可據。

    改為嘉種者,非。

    嘉榖之實曰粟,粟之皮曰穅,中曰米。

    從□,自其□言之。

    從米。

    自其蕰言之。

    相玉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“粟之為言續也。

    ”孔子以疊韻為訓也。

    嘉種不絕,蒸民乃粒,禹稷之功也。

    □,籒文□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□部 文三 重三 齊qí 注解:禾麥吐穗上平也。

    象形。

    從二者,象地有高下也。

    禾麥随地之高下為高下,似不齊而實齊。

    參差其上者,蓋明其不齊而齊也。

    引伸為凡齊等之義。

    古叚為臍字,亦叚為□字。

    徂兮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凡齊之屬皆從齊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齊部 □qí 注解:等也。

    齊等字當作此。

    齊行而□廢矣。

    從□妻聲。

    妻者,齊也。

    此舉形聲包會意。

    徂兮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齊部 文二 朿cìp318上 注解:木芒也。

    芒者,艹端也,引伸為凡鑯銳之偁。

    今俗用鋒铓字古隻作芒。

    朿今字作刺,刺而朿廢矣。

    方言曰:凡草木刺人,北燕朝鮮之閑謂之茦,或謂之壯。

    自關而東或謂梗,或謂之刿。

    自關而西謂之刺。

    江湘之閑謂之棘。

    象形。

    不言從木者,朿附于木,故但言象形也。

    凡朿之屬皆從朿。

    讀若刺。

    七賜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朿部 棗zǎo 注解:羊棗也。

    羊葢衍文。

    羊棗卽木部之梬,爾雅諸棗中之一,與常棗絕殊,不當專取以為訓,葢此當雲棗木也。

    棗樹随地有之,□人所識。

    赤心而外朿,非羊棗也,必轉寫妄改之誤。

    從重朿。

    釋木曰:槐、棘,醜喬。

    棘卽棗也,析言則分棗、棘,統言則曰棘。

    周禮:外朝九棘三槐。

    棘正謂棗,故注雲:取其赤心而外刺。

    上句曰喬,故從重朿會意。

    子晧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朿部 棘jí 注解:小棗叢生者。

    此言小棗則上文謂常棗可知。

    小棗樹叢生,今亦随在有之,未成則為棘而不實,已成則為棗。

    魏風:園有棘,其實之食。

    唐風:肅肅鸨翼,集于苞棘。

    小雅:有捄棘匕。

    毛傳曰:棘,棗也。

    此謂統言不别也。

    邶風:吹彼棘心,吹彼棘薪。

    左傳:除翦其荊棘。

    此則主謂未成者。

    古多叚棘為亟字,如棘人栾栾兮、我是用棘、匪棘其欲皆是。

    棘亟同音,皆謂急也。

    從并朿。

    棘庳于棗而朿尤多,故從并朿會意。

    己力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朿部 片piàn 注解:判木也。

    謂一分為二之木。

    片判以疊韻為訓,判者,分也。

    周禮媒氏:掌萬民之判。

    喪服傳曰:夫妻胖合也。

    牉當作片,片卽媒氏判字。

    鄭注周禮雲:判,半也。

    得耦為合,主合其半成夫婦也。

    按夫婦各半而合,故取象于合□。

    漢書一半冰,亦叚半為片字。

    從半木。

    木字之半也。

    匹見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凡片之屬皆從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版bǎn 注解:片也。

    舊作判也,淺人所改,今正。

    凡施于宮室器用者皆曰版,今字作闆。

    古叚為反字。

    大雅:上帝闆闆。

    傳雲:闆闆,反也。

    謂版卽反之叚借也。

    從片反聲。

    布绾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□bì 注解:片也。

    片各本作判,今正。

    副者,判也。

    □則判木也。

    廣韻曰:□版,出通俗文。

    從片畐聲。

    芳逼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牍dúp318下 注解:書版也。

    牍專謂用于書者,然則周禮之版,禮經之方皆牍也。

    小宰注曰:版,戶籍也。

    宮正注曰:版,其人之名籍也。

    聘禮注曰:策,簡也。

    方,版也。

    李賢蔡邕傳注引說文而曰長一尺。

    按漢人多雲尺牍。

    史記:缇萦通尺牍,此臣得用于君也。

    漢書:陳遵與人尺牍,主皆藏去。

    此施于侪輩者也。

    木部雲:椠,牍樸也。

    然則粗者為椠,精者為牍。

    顔師古曰:形若今之木笏,但不挫其角耳。

    從片賣聲。

    徒谷切,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牒dié 注解:劄也。

    木部雲:劄,牒也。

    左傳曰:右師不敢對,受牒而退。

    司馬貞曰:牒,小木劄也。

    按厚者為牍,薄者為牒。

    牒之言枼也,葉也。

    竹部□義略同。

    史記叚諜為牒。

    從片枼聲。

    徒葉切。

    八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 牑biān 注解:床版也。

    方言曰:床其上版,衛之北郊趙魏之閑謂之牒,或曰牑。

    按左傳楄柎藉幹,義與牑近。

    從片扁聲,讀若邊。

    方田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片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