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九部分

關燈
曰:旆旆然長也。

    沛然而垂則長,故毛雲爾也。

    又旆為旗幟之總名,如左傳狐毛設二旆而退之、晉亡大旆之左旃是也。

    又假茷為旆,如左傳綪茷卽蒨旆、詩帛茷央央卽帛旆是也。

    亦有與末通用者。

    士喪禮:書銘于末日某氏某之柩。

    注曰:今文銘皆為名,末為旆。

    從□巿聲。

    蒲葢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旌jīnɡp309下 注解:遊車載旌,司常職文。

    注雲:遊車木路也,王以田以鄙。

    析羽注旄首也,司常職曰:析羽為旌。

    爾雅釋天曰:注旄首曰旌。

    李巡注爾雅曰:以牦牛尾着旌首。

    郭雲:載旄于竿頭,如今之幢亦有旒。

    鄭注周禮雲:全羽、析羽皆五采,系之于旞旌之上,所謂注旄于幹首也。

    周禮舉羽以晐旄,爾雅舉旄以晐羽,許、鄭則兼舉之,合周禮、爾雅以立文。

    鄭雲:明堂位曰:夏後氏之緌,緌以旄牛尾為之,綴于橦上。

    所謂注旄于幹首者,葢夏後氏但用旄牛尾,周人加用析羽。

    夏時徒緌不旒,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。

    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,故許雲析羽注旄首。

    孫炎雲:析五采羽注旄上也。

    孫、郭皆雲:其下亦有旒縿。

    庸風:孑孑幹旄。

    傳雲:孑孑,幹旄之皃。

    注旄于幹首,大夫之旃也。

    此可證大常旗旃□旗旟旐七者,皆得注羽旄于首矣。

    左傳言晉人假羽旌于鄭,言範宣子假羽旌于齊,則在春秋時諸侯少有此者。

    所□精進士卒也。

    精旌疊韻。

    釋名曰:旌,精也。

    有精光也,引伸為凡表異之偁。

    從□生聲。

    子盈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旟yú 注解:錯革鳥其上,鳥上各本有畫字,妄人所增。

    考韻會所據小徐本無此字,今□。

    司常職曰:鳥隼為旟。

    爾雅曰:錯革鳥曰旟。

    小雅毛傳曰:鳥章,錯革鳥為章也。

    李巡雲:錯革鳥者,以革為之,置于旐端。

    孫炎雲:錯,置也。

    革,急也。

    言畫急疾之鳥于縿,周官所謂鳥隼為旟者矣。

    郭雲:此謂合剝鳥皮毛置之竿頭,卽禮記雲載鴻及鳴鸢。

    三人釋革各不同。

    許仍爾雅原文,許意大約于孫說無異。

    鄭注周禮雲:畫日月,畫交龍,畫熊虎鳥隼龜蛇。

    是則鄭之說錯革鳥,謂畫鳥隼,孫說所本也。

    許雲其上者,謂畫于正幅高處。

    所□進士衆。

    小雅:大人占之,旐維旟矣,室家溱溱。

    傳雲:溱溱,衆也,旐旟所以聚衆也。

    旟旟,宋本集韻皆疊旟字。

    衆也。

    從□與聲。

    按此八字當作從□從與,與與衆也,與亦聲十一字,轉寫訛舛耳。

    楚茨箋雲:與與,蕃庑皃。

    旟從與會意。

    以諸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曰:“州裡建旟。

    ”司常職文。

    大司馬:仲秋敎治兵,百官載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旗qíp310上 注解:旗有衆鈴,爾雅曰:有鈴曰旗。

    司常職曰:交龍為旗。

    許偁爾雅不偁周禮者,錯見其說,欲學者互考也。

    畫交龍于正幅,一□一降,象諸侯□朝下複也。

    周頌曰:龍旗陽陽,和鈴央央。

    傳雲:鈴在旗上。

    李巡雲:以鈴着旐端。

    郭樸雲:縣鈴于竿頭。

    按李說近是,惟羽旄注竿首,鈴非注竿首之物也。

    左傳:钖鸾和鈴,昭其聲也。

    杜雲:鈴在旗。

    李雲:以鈴着旐端。

    公羊疏、左傳疏同。

    周頌疏旐作旒,誤。

    雲旐者,旐亦旗正幅之通偁。

    □令衆也。

    令鈴與旗疊韻。

    令,古音如鄰。

    從□斤聲。

    渠希切。

    按古音如芹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此不偁諸侯建旗者,亦錯見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旞suì 注解:導車所載。

    各本作所以載,今依禦覽訂。

    司常職曰:道車載旞,斿車載旌。

    注雲:道車,象路也,王以朝夕燕出入。

    按道導字異,許、鄭所據不同。

    金氏榜曰:九旗,王建大常,諸侯建旗,孤卿建旜,大夫士建物,師都建旗,州裡建旟,縣鄙建旐。

    此七旗葢無羽,賓祭之所用也。

    其曰旞,曰旌,則以有羽為異。

    道車謂象路,斿車謂革路、木路,變路言車,關孤卿、大夫士也。

    旞、旌皆張縿幅屬旒焉,畫于縿如日月以下,旜與物不畫。

    夏采:以乘車建□複于四郊。

    □當為旞,說文旞亦作□,因訛而為□。

    複者,求之平生常所有事之處,故以道車朝夕燕出入者建旞以複。

    雜記:諸侯死于道,以其綏複。

    又曰:大夫士死于道,以其綏複。

    綏皆旞之訛。

    言其旞者,明異物。

    天子以大常,諸侯以旗,孤卿以旜,大夫士以物。

    鄭君謂去其旒,異之于生,失之矣。

    大司馬:仲秋敎治兵,王載大常,諸侯載旗,軍吏載旗,師都載旜,鄉遂載物,郊野載旐,百官載旟。

    此指師、田所用者凡七旗,卽謂斿車載旌者。

    司馬辨于治兵,司常贊于大閱,胥此也。

    司馬所頒旗物與司常互異,禮尙相變。

    載旞者設旗,宜從司常之序。

    載旌者設旗,宜從司馬之序。

    司常王建大常以下文,與下經皆畫其象為緣起,而與上贊司馬頒旗物文不相屬。

    全羽□為允。

    允旞亦雙聲疊韻也。

    詩:仲允膳夫。

    古今人表作膳夫中術。

    術與遂古同音通用。

    允古音如戈盾之盾,是以漢之大子中盾後世稱大子中允。

    允盾術遂四字音近。

    禦覽改此文雲全羽允允而進也,殊為昧昧。

    允,進也。

    此謂允卽□之叚借。

    □部曰:□,進也。

    引易□升大吉。

    從□遂聲。

    徐醉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□,或從遺作。

    釋名字如此作,轉寫訛為□*。

    〖注〗□*字從匮,不從遺作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旝kuàip310下 注解:旌旗也。

    旌旗有名旝者,下文所偁詩及左傳皆是也。

    從□會聲。

    古會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“其旝如林。

    ”大雅大明文。

    今毛詩作會,鄭箋以盛合其兵衆釋之。

    然則毛作會,三家詩作旝,許偁毛而不廢三家也。

    馬融廣成頌曰:旃旝摻其如林。

    季長所偁同許。

    而旝為旃之類,則說亦同許也。

    飛石起于範蠡兵法。

    左傳雲:親受矢石。

    恐尙非飛石。

    《春秋傳》曰:“旝動而□。

    ”桓五年左氏傳文。

    杜曰:旝,旃也。

    與馬、許合。

    葢左傳舊說多如此,惟賈侍中獨為異說也。

    一曰以下别一義。

    建大木,置石其上,發□機,□槌敵。

    槌依小徐及五經文字。

    大徐作追,非也。

    桓五年左傳疏雲:賈侍中以旝為發石,一曰飛石,引範蠡兵法作飛石之事。

    然則許之别義正用賈說也。

    魏志:大祖乃為發石車,号曰霹靂車。

    裴注引魏氏春秋曰:以古有矢石。

    又傳言旝動而□,說曰發石也,于是為發石車。

    魏氏春秋所雲說曰者,卽謂賈待中。

    ○按此條大小徐二本皆作建大木,置石其上,發以機,以槌敵。

    從□會聲。

    春秋傳曰旝動而□,詩曰其旝如林,此非許書之舊。

    今依韻會所據小徐本,乃許書之舊也。

    前一說旝為旌旗,故廁于旗旞旃三篆閑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旃zhān 注解:旗曲柄也。

    漢田蚡傳曰:前堂羅锺□,列曲旃。

    蘇林雲:禮,大夫立曲旃。

    曲旃,柄上曲也。

    按蘇林所據禮正與周禮司常孤卿建旜、大司馬帥都載旜合。

    帥都,遂大夫也。

    左傳曰:昔我先君之田也,旃以大夫。

    正謂大夫用旃也。

    唐風傳曰:幹旄,大夫之旃。

    子虛賦:靡魚須之桡旃。

    張揖曰:以魚段為柄。

    師古曰:桡旃卽曲旃也。

    所□旃表士衆。

    旃當為展,以疊韻為訓。

    聘禮曰:使者載旜。

    注雲:載之者,所以表識其事也。

    及竟張旜一誓。

    注雲:張旜,明事在此國也。

    此與仲秋治兵載旜皆展表士衆之義。

    從□丹聲。

    諸延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叚借為語助,如尙慎旃哉。

    傳曰:旃,之也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曰:“通帛為旃。

    ”司常職文。

    注雲:通帛謂大赤,從周正色,無飾。

    爾雅:因章曰旃。

    郭雲:因绛帛之文章,不複畫之。

    旜,或從亶。

    亶聲也。

    周禮、禮經皆如此作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□yóup311上 注解:旌旗之流也。

    宋刊本皆作流,作旒者俗。

    從□攸聲。

    以周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篇、韻皆餘昭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□yǎo 注解:旗屬。

    從□要聲。

    烏皎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