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九部分

關燈
ravep308上 注解:日狎習相嫚也。

    嫚者,悔易也。

    小雅:曾我暬禦。

    傳雲:暬禦,侍禦也。

    楚語:居寝有暬禦之箴。

    韋雲:暬,近也。

    暬與亵音同義異,今則亵行而暬廢矣。

    從日□聲。

    各本篆作暬,埶聲作執聲,五經文字亦誤,今正。

    私列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日部 □mì 注解:不見也。

    從日,否省聲。

    此字古籍中未見。

    其訓雲不見也,則于從日無涉。

    其音雲否省聲,則與自來相傳密音不合。

    且何不雲不聲也,以理求之,當為不日也,從不日。

    王風曰:不日不月。

    謂不知其旋反之何日何月,卽上章之不知其期也。

    大雅:不日成之。

    箋雲:不設期日。

    今俗謂不遠而不定何日亦曰不日。

    卽形卽義許書有此例,如止戈為武、日見為晛是也。

    其音美畢切者,葢謂遠不可期則讀如蔑,近不可期則讀如密也。

    自讀許書者不解,而妄改其字,或改作□。

    廣韻改作□,意欲與□之俗字作覓者比附為一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日部 昆kūn 注解:同也。

    夏小正:昆,小蟲。

    傳曰:昆者,衆也。

    由□,(由同猶)□也者,動也,小蟲動也。

    王制:昆蟲未蟄。

    鄭曰:昆,明也。

    明蟲者得陽而生,得陰而藏。

    以上數說兼之而義乃僃,惟明斯動,動斯衆,衆斯同,同而或先或後,是以昆義或為先,如昆弟是也。

    或為後,如昆命元龜、釋言昆後是也。

    羽獵賦:噍噍昆鳴。

    從日從比。

    從日者,明之義也,亦同之義也。

    從比者,同之義。

    今俗謂合同曰渾,其實用昆,用□。

    古渾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日部 晐ɡāi 注解:兼晐也。

    吳語:一介嫡女,執箕帚以晐姓于王宮。

    韋雲:晐,僃也。

    姓,庶姓。

    引曲禮納女于天子曰備百姓。

    廣雅:晐,皆鹹也。

    按此晐僃正字,今字則該赅行而晐廢矣。

    莊子、淮南作赅,今多作該。

    從日,日者,天下所大同也,故從之。

    亥聲。

    古哀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日部 普pǔ 注解:日無色也。

    此義古籍少用。

    衣部袢下曰:無色也,讀若暜。

    □無色同讀。

    是則暜之本義實訓日無色,今字借為溥大字耳。

    今詩溥天之下,孟子及漢人引詩皆作普天。

    趙岐曰:普,徧也。

    從日并聲。

    小徐本如此。

    韻會同。

    并古音同傍。

    暜從并聲,又轉入虞模部。

    袢讀若暜,知暜古音亦讀若伴,以雙聲為用也。

    滂古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日部 旦dànp308下 注解:朙也。

    明當作朝。

    下文雲:朝者,旦也。

    二字互訓。

    大雅闆毛傳曰:旦,明也。

    此引伸之義,非其本義。

    衛風:信誓旦旦。

    傳曰:信誓旦旦然,謂明明然也。

    從日見一上。

    一,地也。

    易曰:明出地上□。

    得案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凡旦之屬皆從旦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旦部 暨jì 注解:日頗見也。

    頗,頭偏也。

    頭偏則不能全見其面,故謂事之略然者曰頗。

    日頗見者,見而不全也。

    釋言曰:暨,不及也。

    此其引伸之義。

    乑部曰:□者,衆與詞也。

    引唐書□咎繇。

    □之叚借多作洎,作暨。

    公羊傳曰:會及暨,皆與也。

    暨猶暨暨也。

    按暨暨猶幾幾,爾雅所謂不及也。

    從旦旣聲。

    其冀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旣,小食也。

    日不全見,故取其意,亦舉形聲包會意。

    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旦部 倝ɡàn 注解:日始出,始,式吏切。

    光倝倝也。

    從旦□聲。

    古案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凡倝之屬皆從倝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倝部 □ɡàn 注解:阙且。

    從三日在□中。

    按此葢倝籒文也。

    汗□朝作□*,翰作□*,亦可證矣。

    阙且二字當作籒文二字。

    從三日在□中,則篆體晶*下不當有一也。

    〖注〗□*、□*二字原從□,不從倝作。

    晶*字從三日,作昍下日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倝部 朝zhāo 注解:旦也。

    旦者,朝也。

    以形聲會意分别。

    庸風:崇朝其雨。

    傳雲:崇,終也。

    從旦至食時為終朝。

    此謂至食時乃終其朝。

    其實朝之義主謂日出地時也。

    周禮:春見曰朝。

    注曰:朝猶朝也,欲其來之早。

    毛詩叚輖為朝。

    周南:惄如輖饑。

    傳雲:輖,朝也。

    此謂叚借也。

    從倝舟聲。

    陟遙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按舟聲在三部,而與二部合音冣近。

    毛詩以周聲之調輖為朝,則朝非不可讀如舟也。

    文三當雲文二。

    重一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倝部 □yǎn 注解:旌旗之遊,□蹇之皃。

    旌旗者,旗之通偁。

    旌有羽者,其未有羽者,各舉其一以該九旗也。

    王逸九歌注雲:偃蹇,舞皃。

    大人賦說旌旗曰:掉拮挢以偃蹇。

    張揖曰:偃蹇,高皃。

    從屮曲而□下□相出入也。

    此十一字當作從屮,曲而下□者遊,從入,遊相出入也十五字。

    從屮者,與豈□屵同意,謂杠首之上見者。

    曲而下垂者象遊。

    遊相出入者,謂從風往複如一出一入然,故從入。

    大徐雲:此字從屮下垂當隻作□,相承多一畫。

    玉裁謂:從屮謂竿首,下垂謂遊也,鼎臣殊誤會。

    讀若偃。

    于幰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古人名□字子遊。

    晉有籍偃、荀偃,鄭有公子偃、驷偃,孔子弟子有言偃,皆字遊。

    今之經傳皆變作偃,偃行而□廢矣。

    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
    □,古文□字,象旌旗之遊及□之形。

    此小徐本也,大徐作象形及象旌旗之遊,皆不可通。

    其篆形各本古文與上小篆文皆不可分别,惟小徐本牽連其上端略異,與古文四聲韻及汗□合。

    此等不能強為之說,或曰當是□古文以為偃字七字之誤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旗qíp309上 注解:熊旗五遊,□象伐星,五,鄭本考工記作六。

    熊旗六遊,以象伐也。

    司常職曰:熊虎為旗。

    注曰:畫熊虎者,鄉遂出軍賦,象其守猛莫敢犯也。

    伐屬白虎宿,與參連體而六星。

    按記不言虎者,舉熊以包虎。

    士卒□為期。

    期旗疊韻。

    釋名曰:熊虎為旗,軍将所建,象其猛如虎,與衆期之于下也。

    從□其聲。

    渠之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曰:率都建旗。

    ”司常職文。

    今周禮率作師,師者帥之誤。

    樂師注曰:故書帥為率。

    然則許作率都者故書,鄭作帥都者今書也。

    聘禮注曰:古文帥皆作率。

    毛詩率時農夫,韓詩作帥,見文□注。

    大司馬職:仲秋敎治兵,軍吏載旗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旐zhào 注解:龜蛇四遊,□象營室,考工記文也。

    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龜蛇為旐。

    鄭雲“:畫龜蛇者象其扞難避害也。

    爾雅曰:缁廣充幅長□曰旐。

    是則九旗之帛皆用绛,惟旐用缁。

    考工記注曰:營室,玄武宿,與東辟連體而四星,故旐四遊。

    營室一名水。

    左傳雲:水昏正而栽是,一名定。

    詩:定之方中是也。

    攸攸而長也。

    小徐作悠悠,今正。

    古悠長字皆作攸。

    攸攸而長,故謂之旐。

    攸旐音近,以疊韻釋之也。

    旐何以着其長,以有繼旐之旆故也。

    孫炎雲:帛續旐末亦長□。

    二□則長丈六尺,故獨長也。

    從□兆聲。

    治小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曰:“縣鄙建旐。

    ”司常職文。

    大司馬職:仲秋敎治兵,郊野載旐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七卷□部 旆pèi 注解:繼旐之旗也,旗者,旌旗之總名。

    下文雲旗有衆鈴,旗曲柄,旗旖施皆是。

    爾雅:繼旐曰旆。

    郭雲:帛續旐末為燕尾者。

    何休注公羊雲:繼旐如燕尾曰旆。

    釋名雲:旆,以帛繼旐末也。

    小雅:帛旆央央。

    毛曰:帛旆,繼旐者也。

    按帛葢用绛。

    沛然而□。

    沛旆疊韻,引伸為凡垂之偁。

    出車傳曰:旆旆,旒垂皃。

    左傳昭十三年曰:八月辛未,治兵,建而不旆。

    壬申,複旆之。

    杜雲:建立旌旗,不曳其旆。

    旆,遊也。

    按不旆者,卷而不垂。

    旆之者,垂之也。

    定四年:晉人假羽旌于鄭,鄭人與之。

    明日,或旆以會。

    亦是垂旒之義。

    大雅:荏菽旆旆。

    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