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,左傳曰敬仲之曾孫者。
古人立文,後裔統雲曾孫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邱qiū 注解:地名。
從邑丠聲。
去鸠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今制,諱孔子名之字曰邱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rú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如聲。
人諸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niǔ 注解:地名。
從邑醜聲。
女九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jǐ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幾聲。
居履切。
十五部。
按西伯□□。
周本紀作耆。
徐廣曰:一作□。
□葢卽□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xì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翕聲。
希立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qiú 注解:地名。
玉篇曰:□鄉在陳留。
從邑求聲。
巨鸠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īn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嬰聲。
于郢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□dǎnɡ 注解:地名。
廣韻曰:□,地名。
說文作□。
從邑尚聲。
多朗切。
十部。
今俗以為鄉黨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郱pín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幷聲。
薄經切。
十一部。
前志:齊郡臨朐。
應劭雲:有伯氏騈邑。
後志:齊國臨朐,有古郱邑。
按春秋莊元年:齊師遷紀郱、鄑、郚。
杜雲:郱在東莞臨朐縣東南,齊取其地。
然則伯氏騈邑卽此地。
騈卽郱字。
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東南有郱城是也,未知許意然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hǔ 注解:地名。
玉篇雲:魯地名。
從邑虖聲。
呼古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邩huǒ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火聲。
呼果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鄝liǎo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翏聲。
盧鳥切。
三部。
左傳文公五年:楚滅蓼。
釋文雲:字或作鄝。
榖梁宣八年經:楚人滅舒鄝。
釋文雲:本又作蓼。
小雅:漸漸之石。
詩序注雲:舒,舒鸠舒鄝舒庸之屬。
釋文雲:鄝又作蓼。
按坊記陽矦缪矦卽淮南汜論訓之陽矦蓼矦。
缪者,字誤耳。
前志六安國,後志廬江郡,皆作蓼。
許不謂此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鄬ɡuīp300上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為聲。
居為切。
十七部。
春秋經襄七年:公會晉矦、宋公、陳矦、衛矦、曹伯、莒子、邾子于鄬。
杜雲:鄬,鄭地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邨cū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屯聲。
此尊切。
十二部。
按本音豚。
屯聚之意也。
俗讀此尊切。
又變字為村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shū 注解:地名。
從邑舍聲。
式車切。
五部。
按玉篇引春秋:徐人取□。
杜預雲:今廬江舒縣。
按僖三年三經皆作舒。
魯頌亦作舒。
二志廬江舒縣,亦皆作舒。
未審希,馮所據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hé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盇聲。
胡蠟切。
八部。
二志泰山郡皆有葢縣。
孟子有葢大夫。
廣韻蓋姓。
字書作□。
古盍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ɡā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幹聲。
古寒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í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□聲,讀若淫。
力荏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邖shā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山聲。
所閑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興聲。
铉無,锴有。
今按廣韻蒸韻、集韻證韻皆引說文,則有者是也。
虛陵切。
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tán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□聲。
徒郞切。
十部。
玉篇□□二同。
引續漢書雲:廣陵□邑也。
按續漢書謂司馬彪郡國志也。
今志作堂邑。
雲故屬臨淮,春秋時曰堂。
考左傳襄十四年楚子囊師于棠以伐吳。
昭二十年棠君五尚。
字皆從木。
而廣韻引風俗通:堂,楚邑,大夫五尚為之,其後氏焉。
字從土。
葢今左傳從木,或誤。
堂邑今江蘇江甯府六合縣是也。
許但雲地名,未知謂此地與否。
□,古文堂字。
文字各本奪。
今補。
見土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fénɡ 注解:姬姓之國。
廣韻曰:馮,姓也,畢公高之後,食采于馮城,因而命氏。
左傳雲:畢者文之昭。
王肅注尚書雲:畢毛,文王庶子。
然則□為姬姓國,其後以國氏,省作馮也。
師古雲馮歸姓,恐非。
字廁于此者,許不審□地所在。
從邑馮聲。
房戎切。
古音在六部。
○按許旣知為姬姓國,則當知其地所在。
葢古本據其次第可推,今本葢寫者奪之。
補綴于此。
切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kuài 注解:汝南安陽鄉。
汝南郡安陽,二志同。
今河南汝甯府眞陽縣縣東故安陽城是也。
有鄉名□。
從邑,□省聲。
□,宋版及小徐皆不從艹。
艹部□,耳部□,皆□聲。
則固有□字矣。
苦怪切。
十五部。
漢書□成矦周绁。
服虔音菅□之□,則服作□成矦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郙fǔp300下 注解:汝南上蔡亭。
汝南郡上蔡,二志同。
今河南汝甯府上蔡縣縣西南十裡故蔡城是也。
有亭名郙。
從邑甫聲。
方矩切。
五部。
○按□郙二篆當與郪鄎郋□郹等篆為伍,寫者奪之。
補綴于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郦lì 注解:南陽縣。
南陽郡郦,二志同。
秦二世二年,沛公攻析郦皆下之。
則是秦所置縣。
今河南南陽府内鄉縣縣東北有故郦縣城。
從邑麗聲。
郞擊切。
十六部。
按蘇林、如淳皆音擲。
小顔漢書注:郦,姓。
音曆。
縣名音同蘇,如。
○按郦篆當與□鄛□□□六篆為伍,寫者奪之。
而補綴于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qiā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□聲。
七然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ì 注解:從反邑。
□字從此。
阙。
阙謂其音阙也。
文一百八十一一,宋本作四。
今依锴補□。
則一百八十二。
重六邑部自邦至□,皆國邑殊名及國邑所有之地也。
自鄯以下則皆地名。
自西而東。
鄯□,西北之冣遠者也。
□則近東北矣。
自邰至□,漢之三輔,屬司□。
邽部二文,隴西天水郡也,在三輔之西,屬涼州。
自郖至郉,弘農河南河内河東四郡也,在三輔之
古人立文,後裔統雲曾孫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邱qiū 注解:地名。
從邑丠聲。
去鸠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今制,諱孔子名之字曰邱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rú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如聲。
人諸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niǔ 注解:地名。
從邑醜聲。
女九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jǐ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幾聲。
居履切。
十五部。
按西伯□□。
周本紀作耆。
徐廣曰:一作□。
□葢卽□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xì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翕聲。
希立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qiú 注解:地名。
玉篇曰:□鄉在陳留。
從邑求聲。
巨鸠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īn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嬰聲。
于郢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□dǎnɡ 注解:地名。
廣韻曰:□,地名。
說文作□。
從邑尚聲。
多朗切。
十部。
今俗以為鄉黨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郱pín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幷聲。
薄經切。
十一部。
前志:齊郡臨朐。
應劭雲:有伯氏騈邑。
後志:齊國臨朐,有古郱邑。
按春秋莊元年:齊師遷紀郱、鄑、郚。
杜雲:郱在東莞臨朐縣東南,齊取其地。
然則伯氏騈邑卽此地。
騈卽郱字。
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東南有郱城是也,未知許意然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hǔ 注解:地名。
玉篇雲:魯地名。
從邑虖聲。
呼古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邩huǒ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火聲。
呼果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鄝liǎo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翏聲。
盧鳥切。
三部。
左傳文公五年:楚滅蓼。
釋文雲:字或作鄝。
榖梁宣八年經:楚人滅舒鄝。
釋文雲:本又作蓼。
小雅:漸漸之石。
詩序注雲:舒,舒鸠舒鄝舒庸之屬。
釋文雲:鄝又作蓼。
按坊記陽矦缪矦卽淮南汜論訓之陽矦蓼矦。
缪者,字誤耳。
前志六安國,後志廬江郡,皆作蓼。
許不謂此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鄬ɡuīp300上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為聲。
居為切。
十七部。
春秋經襄七年:公會晉矦、宋公、陳矦、衛矦、曹伯、莒子、邾子于鄬。
杜雲:鄬,鄭地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邨cū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屯聲。
此尊切。
十二部。
按本音豚。
屯聚之意也。
俗讀此尊切。
又變字為村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shū 注解:地名。
從邑舍聲。
式車切。
五部。
按玉篇引春秋:徐人取□。
杜預雲:今廬江舒縣。
按僖三年三經皆作舒。
魯頌亦作舒。
二志廬江舒縣,亦皆作舒。
未審希,馮所據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hé 注解:地名。
從邑盇聲。
胡蠟切。
八部。
二志泰山郡皆有葢縣。
孟子有葢大夫。
廣韻蓋姓。
字書作□。
古盍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ɡā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幹聲。
古寒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í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□聲,讀若淫。
力荏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邖shā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山聲。
所閑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興聲。
铉無,锴有。
今按廣韻蒸韻、集韻證韻皆引說文,則有者是也。
虛陵切。
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tánɡ 注解:地名。
從邑□聲。
徒郞切。
十部。
玉篇□□二同。
引續漢書雲:廣陵□邑也。
按續漢書謂司馬彪郡國志也。
今志作堂邑。
雲故屬臨淮,春秋時曰堂。
考左傳襄十四年楚子囊師于棠以伐吳。
昭二十年棠君五尚。
字皆從木。
而廣韻引風俗通:堂,楚邑,大夫五尚為之,其後氏焉。
字從土。
葢今左傳從木,或誤。
堂邑今江蘇江甯府六合縣是也。
許但雲地名,未知謂此地與否。
□,古文堂字。
文字各本奪。
今補。
見土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fénɡ 注解:姬姓之國。
廣韻曰:馮,姓也,畢公高之後,食采于馮城,因而命氏。
左傳雲:畢者文之昭。
王肅注尚書雲:畢毛,文王庶子。
然則□為姬姓國,其後以國氏,省作馮也。
師古雲馮歸姓,恐非。
字廁于此者,許不審□地所在。
從邑馮聲。
房戎切。
古音在六部。
○按許旣知為姬姓國,則當知其地所在。
葢古本據其次第可推,今本葢寫者奪之。
補綴于此。
切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kuài 注解:汝南安陽鄉。
汝南郡安陽,二志同。
今河南汝甯府眞陽縣縣東故安陽城是也。
有鄉名□。
從邑,□省聲。
□,宋版及小徐皆不從艹。
艹部□,耳部□,皆□聲。
則固有□字矣。
苦怪切。
十五部。
漢書□成矦周绁。
服虔音菅□之□,則服作□成矦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郙fǔp300下 注解:汝南上蔡亭。
汝南郡上蔡,二志同。
今河南汝甯府上蔡縣縣西南十裡故蔡城是也。
有亭名郙。
從邑甫聲。
方矩切。
五部。
○按□郙二篆當與郪鄎郋□郹等篆為伍,寫者奪之。
補綴于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郦lì 注解:南陽縣。
南陽郡郦,二志同。
秦二世二年,沛公攻析郦皆下之。
則是秦所置縣。
今河南南陽府内鄉縣縣東北有故郦縣城。
從邑麗聲。
郞擊切。
十六部。
按蘇林、如淳皆音擲。
小顔漢書注:郦,姓。
音曆。
縣名音同蘇,如。
○按郦篆當與□鄛□□□六篆為伍,寫者奪之。
而補綴于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qiān 注解:地名。
從邑□聲。
七然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ì 注解:從反邑。
□字從此。
阙。
阙謂其音阙也。
文一百八十一一,宋本作四。
今依锴補□。
則一百八十二。
重六邑部自邦至□,皆國邑殊名及國邑所有之地也。
自鄯以下則皆地名。
自西而東。
鄯□,西北之冣遠者也。
□則近東北矣。
自邰至□,漢之三輔,屬司□。
邽部二文,隴西天水郡也,在三輔之西,屬涼州。
自郖至郉,弘農河南河内河東四郡也,在三輔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