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部分

關燈


    謂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。

    前志曰:琅邪郡,秦置,屬徐州。

    後志曰:琅邪國,屬徐州刺史部。

    許從前漢之制,故曰郡。

    前志:郡領東武等五十一縣。

    今山東兖州府東境,沂州府及靑州府南境,莒州、萊州府南境,膠州一帶皆是其地。

    今兖州府諸城縣縣東南百四十裡有故琅邪城,古齊琅邪邑也。

    其地有琅邪山。

    管子:齊桓公将東遊,南至琅邪。

    孟子:齊景公欲遵海而南,放于琅邪。

    蘇秦說齊宣王曰:齊南有泰山,東有琅邪。

    史記:秦始皇屢并海至琅邪。

    子虛賦曰:齊東陼巨海,南有琅邪。

    皆謂今諸城縣。

    山海經雲琅邪台在渤海郡閑,非也。

    趙岐曰:琅邪,齊東南境上邑。

    越絕書:句踐卽滅吳,欲霸中國,徙都琅邪,立觀台于山上,周七裡,以望東海。

    始皇立琅邪郡,為三十六郡之一,而漢因之。

    尋周時琅邪之名未知何解。

    許君以其字從邑,傅合郡名為釋耳。

    九經字□曰:郞邪,郡名。

    郞,良也。

    邪,道也。

    以地居鄒魯,人有善道,故為郡名。

    今經典玉旁作良者訛,未知其說所出。

    古書絕無作郞者,且琅邪齊地,非鄒魯地。

    邪,古書用為衺正字,又用為辭助,如乾坤其易之門邪,乾坤其易之缊邪,是也。

    今人文字,邪為疑辭,也為決辭,古書則多不分别。

    如子張問十世可知也,當作邪是也。

    又邪也二字古多兩句并用者。

    如龔遂傳:今欲使臣勝之邪,将安之也。

    韓愈文:其眞無馬邪,其眞不知馬也。

    皆也與邪同。

    從邑牙聲。

    以遮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五部。

    按漢碑琅邪字或加玉旁,俗字也。

    近人隸書從耳作耶,由牙耳相似,臧三牙或作臧三耳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邞fūp298下 注解:琅邪縣也。

    前志:琅邪郡,邞。

    後志無。

    幷省也。

    漢孝文元年,封呂平為矦國。

    一名純德。

    前志曰:莽曰純德。

    從邑夫聲。

    甫無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qī 注解:齊地也。

    從邑桼聲。

    親吉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郭ɡuō 注解:齊之郭氏虛。

    謂此篆乃齊郭氏虛之字也。

    郭本國名。

    虛墟古今字。

    郭國旣亡謂之郭氏虛,如左傳言少昊之虛,昆吾之虛,大曍之虛,祝融之虛也。

    郭氏虛在齊境内。

    善善不能進,惡惡不能退,是□亡國也。

    郭何以為虛,職是故也。

    事見韓詩外傳。

    新序、風俗通皆同。

    亦有取此說春秋者。

    按莊二十四年經雲:赤歸于曹、郭公。

    公羊傳曰:赤者何。

    曹無赤者,葢郭公也。

    郭公者何。

    失地之君也。

    谷梁傳曰:赤葢郭公也。

    何為名也。

    禮,諸矦無外歸之義。

    外歸,非正也。

    左無傳。

    郭今以為城□字,又以為恢郭字。

    又左傳虢國字,公羊作郭。

    從邑□聲。

    古博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郳 í 注解:齊地。

    從邑兒聲。

    五雞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《春秋傳》曰:“齊高厚定郳田。

    ”左傳襄六年:齊矦滅萊,遷萊于郳。

    高厚,崔杼定其田。

    杜雲:遷萊子于郳國。

    正義雲:郳卽小邾。

    小邾附屬于齊,故滅萊國而遷其君于小邾。

    按世本雲:邾顔居邾,肥徙郳。

    宋仲子注:邾顔别封小子肥于郳,為小邾子。

    左傳曰:魯擊柝聞于邾。

    小邾者,邾所别封。

    則其地亦在邾魯,不當為齊地。

    今鄒縣有故邾城,滕縣東南有郳城,皆魯地。

    且郳之偁小邾久矣,不應又忽□為郳也。

    許意郳是齊地,非小邾國。

    凡地名同實異者不可枚數,如許書邾非鄒國,是其例也。

    據傳雲遷萊于郳。

    高厚,崔杼定其田。

    葢定其與萊君之田,以郳田與之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郣bóp299上 注解:郣地。

    此從锴本。

    铉作郣海地,非是。

    郣是複舉字之未□者,地謂有地名郣也。

    今其地未聞。

    葢春秋時齊地也,若漢二志之勃海郡,今直隸河閑、天津二府地。

    其謂之勃海者。

    師古曰:在勃海之濵因以為名也。

    水部澥下曰:勃澥,海之别也。

    漢書子虛賦音義曰:勃澥,海别枝也。

    勃澥,史記河渠書謂之勃海。

    今靜海縣之海與山東遼東接境者,卽勃澥。

    司馬相如賦所以自琅邪觀成山,射之罘而浮勃澥。

    始皇所以并勃海以東,過黃腄,窮成山,登之罘,而南登琅邪也。

    齊都賦注曰:海旁曰勃,□水曰澥。

    勃與郣似可通。

    然勃海郡、勃澥,字皆不作郣。

    假令勃海郡字可作郣,則許當雲郣海郡也,而不曰地。

    從邑孛聲。

    蒲□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一曰地之起者曰郣。

    周禮草人:勃壤用狐。

    鄭雲:勃壤,粉解者。

    廣雅:□,塵也。

    今俗謂粉之細者曰勃。

    皆卽郣字。

    地之起者謂虛脆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tán 注解:國也。

    齊桓公之所滅。

    衛風曰:譚公維私。

    小雅曰:東國困于役而傷于讒,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。

    左傳莊十年曰:齊師滅譚,譚無禮也。

    譚子奔莒,同盟故也。

    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裡有故譚城。

    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。

    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裡。

    從邑□聲。

    徒含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七部。

    按詩、春秋、公、榖皆作譚。

    許書又無譚字,葢許所據從邑。

    齊世家訛作郯。

    可證司馬所據正作□。

    □譚古今字也。

    許書有譚長,不以古字廢今字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邭qú 注解:地名。

    左傳注多不言名,如毛傳雲水也,山也,地也,皆是。

    許君亦不言名,如郣地也,邭地也,以及邑也,國也,皆是。

    凡言名者,後人所改。

    從邑句聲。

    其俱切。

    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郂ɡāi 注解:陳留鄉。

    陳留郡,二志同。

    今河南開封府東至歸德府西皆是其境。

    陳留郡屬有陳留縣。

    此不雲陳留縣鄉,但雲陳留鄉,則是舉郡名不箸某縣也。

    曷為不箸,有未審也。

    郖下曰弘農縣,鄏下曰河南縣,是舉郡縣同名之例。

    從邑亥聲。

    古哀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zàip299下 注解:故國。

    在陳留。

    春秋經隐十年:宋人蔡人衛人伐載。

    三經皆作載。

    惟榖梁音義曰:載本或作戴。

    而前志作戴。

    古載戴同音通用耳。

    許作□。

    左氏音義引字林亦作□。

    呂本許。

    許所據從邑也。

    前志雲:梁國甾,故戴國。

    後志雲:陳留郡考城,故葘。

    注引陳留志雲:古戴國。

    今河南衛輝府考城縣縣東南五裡有考城故城,漢之甾縣,古之□國也。

    甾與□古音同。

    □古字,甾漢字。

    許雲在陳留者,章帝改名考城屬陳留也。

    水經注汳水篇曰:陳留風俗傳曰:秦之榖縣,後遭漢兵起,邑多災年,故改曰葘縣,王莽更名嘉榖。

    章帝東巡,诏曰:葘縣名不善,其改曰考城。

    按莽、章帝不達同音訛字之源委,故不能正為□字。

    而風俗傳雲秦之榖縣,則更無稽之言耳。

    從邑□聲。

    作代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酀yān 注解:地名。

    從邑燕聲。

    烏前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齊有高酀,卽高偃,高傒之□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