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部分

關燈
宜城,故鄢,惠帝三年更名。

    按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西南九裡故鄢城,亦謂之宜城廢縣是也。

    左傳昭十三年:王沿夏,将欲入鄢。

    杜曰:夏,漢别名。

    順流為沿。

    順漢水南至鄢也。

    秦昭襄王卄八年:白起攻楚取鄢鄧。

    二十九年: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。

    高誘曰:秦兵出武關則臨鄢,下黔中則臨郢也。

    從邑焉聲。

    于幹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按釋文于建反,又于晚反。

    又按春秋經傳鄭伯克段于鄢,晉及楚鄭戰于鄢陵,說者謂颍川郡地也。

    前志作傿陵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鄳ménɡ 注解:江夏縣。

    二志同。

    地當在南陽、江夏二郡之閑。

    今河南信陽州,湖北德安府應山縣之閑。

    縣葢以黾阨得名也。

    左傳定四年:楚司馬戌雲:塞大隧、直轅、冥阨,三者漢東之隘道,緫名曰城口。

    魏晉以後,義陽有三關之塞。

    三關者,一曰平靖關,亦名西關,卽左傳之冥阨也,今在信陽州東南九十裡,應山縣北六十五裡。

    一曰武陽關,亦名東關,卽左傳之大隧也,在信陽州東南一百五十裡,西南至應山縣一百三十裡。

    一曰黃岘關,卽左傳之直轅也,在信陽州南九十裡,南至應山縣亦九十裡。

    呂氏春秋、淮南鴻烈皆雲:天下九塞,冥阨其一。

    戰國策、史記二書或雲黾阨,或雲黾塞,或雲黾阨之塞,或雲鄳隘,或雲冥阨之塞,其實黾冥鄳一字,阨隘一字。

    而魏策無忌謂魏王作危隘之塞,危卽黾之字誤也。

    黾古音讀如忙,與冥字為陽庚之轉冣近。

    隋書地理志:義陽郡鐘山縣舊曰□。

    魏世家正義引水經注作□。

    □者鄳之變。

    宋書州郡志曰:晉太康地志屬義陽,作鄳。

    永初郡國志何并作□。

    (此字今正)廣韻、集韻皆雲:□在義陽。

    陽今訛昌。

    又通典申州羅山、鐘山二縣下皆曰:漢郢縣地。

    此處不當有郢地,二郢字皆鄳字之誤。

    從邑黾聲。

    莫杏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部。

    按庚韻音盲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邔qǐ 注解:南郡縣也。

    郡各本誤陽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南郡邔,二志同。

    後志俗本訛作印。

    水經曰:禹貢三澨沱。

    在南郡邔縣北。

    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北五十裡有故邔城。

    從邑己聲。

    居拟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○按邔篆舊廁□邾之閑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鄂è 注解:江夏縣。

    二志同。

    今湖北武昌府武縣縣西南二裡故鄂城是也。

    江夏有鄂縣,故南陽之縣曰西鄂。

    顧氏祖禹曰:史記熊渠當周夷王時與兵伐庸楊粵至于鄂,又封中子紅為鄂王。

    孔氏以為南陽之鄂,誤矣。

    時楚兵未能逾漢而北也。

    從邑□聲。

    五各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邾zhūp293下 注解:江夏縣。

    二志同。

    前志曰:衡山王吳芮者都。

    按芮都邾,見項羽本紀。

    今湖北黃州府城去故邾城二裡許是也。

    今大江東流徑黃州府城南,隔江相望者曰武昌縣。

    水經曰:又東過邾縣南鄂縣北是也。

    郦善長曰:楚宣王滅邾,徙居于此。

    王隐地道記、劉昭郡國志注皆有此說。

    但此事不見楚世家。

    時楚之強,未必滅此彈丸而尚以地居之。

    葢此地古名邾,魯附庸國古名邾婁。

    依許所說,本不相謀,無庸牽合。

    從邑朱聲。

    陟輸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鄖yún 注解:漢南之國。

    左傳桓十一年:鄖人軍于蒲騷。

    宣四年:若敖娶于鄖。

    字或作□。

    杜曰:鄖國在江夏雲杜縣東南有鄖城。

    按二志江夏皆有雲杜。

    今湖北德安府府城卽故鄖都也。

    漢水自西北而東南,德安在漢水北而雲漢南者,漢之下遊地勢處南也。

    春秋時楚滅鄖,故有鄖公辛。

    從邑員聲。

    羽文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漢中有鄖關。

    地理志曰:漢中郡長利有鄖關。

    史記貨殖傳曰:南陽西通武關、鄖關。

    按武關在今河南内鄉縣西百七十裡,鄖關在今湖北鄖陽府西。

    張守節注貨殖傳曰:鄖關當為洵關,在金州洵陽縣。

    玉裁按:葢卽今鄖陽府舊上津縣,唐室亂時用通貢道者。

    東南通今鄖陽府,西通今陜西興安府洵陽縣。

    謂郦商傳之旬關卽鄖關可也,其關隘延長,不當謂兩地。

    鄖關去鄖國甚遠,其字同耳,故别言之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墉yōnɡ 注解:南夷國。

    牧誓有庸蜀。

    左傳文十六年:庸人率羣蠻以叛楚,楚滅之。

    杜曰:庸今上庸縣,屬楚之小國。

    按二志漢中郡皆有上庸縣。

    今湖北鄖陽府竹山縣東四十裡有故上庸城。

    尚書庸地在漢水之南,南至江尚遠。

    僞傳雲在江南,非也。

    今字庸行而墉廢,于詩風之邶庸作墉,皆非也。

    又按南夷國當作漢南國。

    從邑庸聲。

    餘封切。

    九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郫pí 注解:蜀縣也。

    二志同。

    今四川成都府郫縣縣北故郫城是。

    從邑□聲。

    符支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chóu 注解:蜀江原地。

    蜀郡江原,二志同。

    故城當在今灌縣竟。

    華陽國志曰:縣在郡西,渡大江,濵文井江,去郡一百二十裡是也。

    鄭注梁州之沱曰:江原有□江,首出江南,至犍為武陽又入江,豈沱之類與。

    前志曰:□水首受江,南至武陽入江。

    水經注亦雲:江原縣,□江水出焉。

    葢有□地而以名江也。

    今則無□地、□江之偁矣。

    從邑壽聲。

    市流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jíp294上 注解:蜀地也。

    锴曰:按字書鄉名。

    在臨邛。

    從邑□聲。

    秦昔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wàn 注解:蜀廣漢鄉也。

    按蜀字衍。

    漢有蜀郡,有廣漢郡。

    此雲廣漢鄉,上文雲蜀地,皆不舉縣名者,未審也。

    從邑蔓聲。

    無販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今集韻、類篇又武粉切。

    卽此字面訛其體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邡fānɡ 注解:汁邡,廣漢縣也。

    汁各本作什,非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應劭注地理志曰:汁音十。

    如淳注功臣表曰:汁音什。

    漢王君平鄉道碑曰:汁邡王□。

    是則漢時此縣名作汁字。

    凡作什者,以其音改之也。

    廣漢郡汁邡,二志同。

    今四川成都府什邡縣是也。

    從邑方聲。

    府良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mà 注解:存□,犍為縣。

    宋本皆作存。

    或作□者,俗又或訛為郁矣。

    前志犍為郡存□。

    今本存作□。

    而師古不為音,知故作存。

    華陽國志、晉書尚作存。

    今四川叙州府府西南有□□廢縣,府西北百六十裡有□□灘。

    從邑馬聲。

    莫駕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鄨bì 注解:牂柯縣。

    二志同。

    前志曰:不狼山,鄨水所出,東入沅,過郡二,行七百三十裡。

    按犍為郡,武帝建元六年開。

    牂柯郡,武帝元鼎六年開。

    則□字、鄨字必其時所制。

    今貴州遵義府府城西有鄨縣故城是也。

    方輿紀要曰:雲南陸涼州州北有廢鄨縣。

    非是。

    從邑敝聲,讀若鷩雉之鷩。

    必袂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師古曰不列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bāo 注解:地名。

    按字廁于此,當是西南夷之地。

    從邑包聲。

    布交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nuó 注解:西夷國。

    其地當在今四川之西。

    史記:自筰以東北,君長以數,冄駹冣大,在蜀之西。

    又謂牂柯為南夷,邛筰為西夷。

    □葢卽冄駹之冄字,古今字也。

    按文王之子耼季。

    賈逵、韋昭皆雲:耼,國名。

    但其地阙。

    史記作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