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
郏jiá
注解:颍川縣。
見前志。
故楚郏邑也。
左傳昭元年: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城郏。
十九年:令尹子瑕城郏。
秦二世元年:陳勝将鄧竉将兵居郏。
在今河南汝州郏縣。
從邑夾聲。
工洽切。
八部。
按郏鄏之郏,山名,非此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郪qī 注解:新郪,汝南縣。
見前志。
後志曰:汝南郡宋公國,周名郪□,漢改為新郪,章帝建初四年,徙宋公于此。
按魏世家:安厘王十一年,秦拔我郪□是其地。
今安徽颍州府城東八裡有城,故新郪城也。
從邑妻聲。
七稽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鄎xī 注解:姬姓之國,在淮北。
左傳隐十一年:鄭息有違言。
杜曰:鄎國,汝南新息縣。
按此經作息,注作鄎國也。
釋文雲:鄎音息。
一本作息。
此為注作音也。
自墨書朱字不分,而學者惑矣。
左傳用古文假借字,杜解用說文本字,不與經同,此鄭氏注經之例也。
左正義引世本曰:息國,姬姓。
許雲姬姓之國,本世本也。
息矦伐鄭,君子謂其不親親,以其同姓也。
左傳雲息妫者,謂息所娶之陳妫也。
今河南光州息縣。
淮水在縣南五裡,故息城在縣北三十裡。
從邑息聲。
相卽切。
一部。
今汝南新息是也。
新息大徐作新鄎,誤。
汝南郡新息,二志同。
孟康、司馬彪皆曰:故息國。
按漢字作息,與左氏合。
地在今息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郋xí 注解:汝南召陵裡。
召各本作邵,誤。
今正。
汝南郡召陵,二志同。
阚骃曰:召者,高也。
左傳僖四年:楚屈完來盟于師,盟子召陵。
又見昭十四年、定四年傳。
杜曰:召陵,颍川縣也,晉改屬颍川也。
按今河南許州郾城縣縣東四十五裡有故召陵城。
郋者,召陵裡名。
召陵又有萬歲裡。
許君,召陵萬歲裡人也。
從邑自聲,讀若奚。
自聲在十五部,奚聲在十六部,合韻也。
許葢用其方言如是。
胡雞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pánɡp292上 注解:汝南鲖陽亭。
汝南郡鲖陽,二志同。
鲖,孟康音纣。
此方言如是。
或雲當作纣紅反者,非也。
今河南汝甯府新蔡縣縣北有鲖陽故城,又有鲖陽渠。
鲖者,水名。
水經注:葛陂東出為鲖水,俗謂之三丈陂是也。
□者,鲖陽亭名。
疑卽左傳襄四年、定四年之緐陽也。
從邑□聲。
步光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郹jú 注解:蔡邑也。
地理志:汝南郡有新蔡、上蔡二縣,沛郡有下蔡縣。
上蔡縣故蔡國,周武王弟叔度所封。
度放,成王封其子胡,十八世徙新蔡。
新蔡縣,蔡平矦自蔡徙此。
後二世徙下蔡。
下蔡縣,故州來國,為楚所滅,吳取之,至夫差遷昭矦于此。
後四世矦齊,竟為楚所滅。
按杜預說同。
上蔡、新蔡、下蔡,漢時用以名縣,非周時有此名也。
上蔡、新蔡,漢時同在汝南郡。
今二縣皆屬汝甯府,相歫不遠。
若下蔡則歫上蔡新蔡遠矣。
昭十九年左傳雲:楚子之在蔡也,郹陽封人之女奔之,生大子建。
平王為蔡公時,蔡方滅,尚未遷新蔡。
則郹陽當在上蔡矣。
左傳又雲:齊矦衛矦次于垂葭,實郹氏。
則衛地非蔡地也。
從邑狊聲。
古阒切。
十六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郹陽人女奔之。
”按許當雲郹陽,蔡邑也。
以别于衛之郹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鄧dènɡ 注解:曼姓之國。
左傳:楚武王夫人曰鄧曼。
則知鄧國曼姓也。
前志曰:鄧縣故國。
今屬南陽。
南陽郡鄧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是其地。
從邑登聲。
徒□切。
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鄾yōu 注解:鄧國地也。
左傳桓九年: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鄧,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币。
杜曰:鄾在今鄧縣南,沔水之北。
後志曰:鄧有鄾聚。
水經注曰:淯水又南徑鄧塞東,又徑鄾城東,古鄾子國也。
葢鄧之南鄙也。
從邑憂聲。
于求切。
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鄧南鄙鄾人攻之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háo 注解:南陽淯陽鄉。
淯二志作育。
南陽郡育陽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東育陽故城是也。
□者,漢時鄉名。
從邑号聲。
乎刀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鄛cháo 注解:南陽棘陽鄉。
棘各本作棗,誤。
今依後漢書宦者傳注及玉篇正。
南陽郡棘陽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新野縣東北七十裡有棘陽城是也,鄛其鄉名也。
從邑巢聲。
鉏交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ránɡp292下 注解:今南陽穰縣。
南陽穰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東南二裡穰縣故城是也。
本楚地,後為韓邑。
史記:韓襄王十一年,秦取我穰。
又秦武王封魏冄于此為穰矦。
□者古字,穰者漢字,如□薊、鄦許、鄎息、邰斄之例。
葢許所見古籍作□,漢時縣名字從禾也。
從邑襄聲。
汝羊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lú 注解:南陽穰鄉。
穰縣鄉名也。
從邑婁聲。
。
力朱切。
古音在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ɡé 注解:南陽陰鄉。
南陽郡陰,二志同。
師古曰:左傳所雲遷陰于下陰者也。
□者,其鄉名。
從邑葛聲。
古達切。
十五部。
○按此篆舊在鄳篆後。
今依玉篇廁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lǐ 注解:南陽西鄂亭。
南陽郡西鄂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北五十裡故西鄂城是也。
□者,漢時亭名。
從邑裡聲。
良止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ǔ 注解:南陽舞陰亭。
南陽郡舞陰,二志同。
水經曰: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,東過其縣南。
凡水之南為陰,當因水在縣西北,縣卽在水東南而名舞陰矣。
水作潕縣作舞者,漢時縣字作舞也。
水經注作潕陰者,依水改字也。
□者,漢時亭名。
庾信賦曰栩陽亭有離别之賦,漢藝文志之别栩陽賦也。
栩陽亭豈卽□亭與。
從邑羽聲。
王榘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郢yǐnɡ 注解:故楚都。
楚芈姓。
楚熊繹始居丹陽。
顧氏輿地志:秭歸縣東有丹陽城,周回八裡,熊繹始封也。
按今湖北宜昌府歸州州東七裡丹陽城是。
至文王熊赀始都郢。
在南郡江陵北十裡。
南郡江陵,二志同。
今湖北荊州府治江陵縣,府治卽故江陵城,府東北三裡有故郢城。
前志曰:江陵縣,故楚郢都。
楚文王自丹陽徙此,後九世平王城之,後十世秦拔我郢徙東。
按楚有二郢,所都曰郢,别邑曰郊郢。
左傳:鬥廉曰:君次于郊郢,以禦四邑。
杜曰:郊郢,楚地。
此必非郢都也。
故前志曰:江陵縣,故楚郢都。
又曰:郢縣,楚别邑故郢。
劃然二縣。
故郢二字正故郊郢之奪誤也。
許君于他邑不言歫今縣方向裡數,獨此雲在南郡江陵北十裡。
詳之者,以見非漢郢縣之郢也。
水經注:江水又東徑江陵縣故城南。
謂楚都也。
又東徑郢城南。
子囊遺言所城可知也,謂楚别邑也。
從邑呈聲。
以整切。
十一部。
按孟子:文王生于岐周,卒于異郢。
郢者,程字之假借也。
□,郢或省。
切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鄢yānp293上 注解:南郡縣。
孝惠三年改名宜城。
南郡宜城,二志同。
前志:
見前志。
故楚郏邑也。
左傳昭元年: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城郏。
十九年:令尹子瑕城郏。
秦二世元年:陳勝将鄧竉将兵居郏。
在今河南汝州郏縣。
從邑夾聲。
工洽切。
八部。
按郏鄏之郏,山名,非此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郪qī 注解:新郪,汝南縣。
見前志。
後志曰:汝南郡宋公國,周名郪□,漢改為新郪,章帝建初四年,徙宋公于此。
按魏世家:安厘王十一年,秦拔我郪□是其地。
今安徽颍州府城東八裡有城,故新郪城也。
從邑妻聲。
七稽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鄎xī 注解:姬姓之國,在淮北。
左傳隐十一年:鄭息有違言。
杜曰:鄎國,汝南新息縣。
按此經作息,注作鄎國也。
釋文雲:鄎音息。
一本作息。
此為注作音也。
自墨書朱字不分,而學者惑矣。
左傳用古文假借字,杜解用說文本字,不與經同,此鄭氏注經之例也。
左正義引世本曰:息國,姬姓。
許雲姬姓之國,本世本也。
息矦伐鄭,君子謂其不親親,以其同姓也。
左傳雲息妫者,謂息所娶之陳妫也。
今河南光州息縣。
淮水在縣南五裡,故息城在縣北三十裡。
從邑息聲。
相卽切。
一部。
今汝南新息是也。
新息大徐作新鄎,誤。
汝南郡新息,二志同。
孟康、司馬彪皆曰:故息國。
按漢字作息,與左氏合。
地在今息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郋xí 注解:汝南召陵裡。
召各本作邵,誤。
今正。
汝南郡召陵,二志同。
阚骃曰:召者,高也。
左傳僖四年:楚屈完來盟于師,盟子召陵。
又見昭十四年、定四年傳。
杜曰:召陵,颍川縣也,晉改屬颍川也。
按今河南許州郾城縣縣東四十五裡有故召陵城。
郋者,召陵裡名。
召陵又有萬歲裡。
許君,召陵萬歲裡人也。
從邑自聲,讀若奚。
自聲在十五部,奚聲在十六部,合韻也。
許葢用其方言如是。
胡雞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pánɡp292上 注解:汝南鲖陽亭。
汝南郡鲖陽,二志同。
鲖,孟康音纣。
此方言如是。
或雲當作纣紅反者,非也。
今河南汝甯府新蔡縣縣北有鲖陽故城,又有鲖陽渠。
鲖者,水名。
水經注:葛陂東出為鲖水,俗謂之三丈陂是也。
□者,鲖陽亭名。
疑卽左傳襄四年、定四年之緐陽也。
從邑□聲。
步光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郹jú 注解:蔡邑也。
地理志:汝南郡有新蔡、上蔡二縣,沛郡有下蔡縣。
上蔡縣故蔡國,周武王弟叔度所封。
度放,成王封其子胡,十八世徙新蔡。
新蔡縣,蔡平矦自蔡徙此。
後二世徙下蔡。
下蔡縣,故州來國,為楚所滅,吳取之,至夫差遷昭矦于此。
後四世矦齊,竟為楚所滅。
按杜預說同。
上蔡、新蔡、下蔡,漢時用以名縣,非周時有此名也。
上蔡、新蔡,漢時同在汝南郡。
今二縣皆屬汝甯府,相歫不遠。
若下蔡則歫上蔡新蔡遠矣。
昭十九年左傳雲:楚子之在蔡也,郹陽封人之女奔之,生大子建。
平王為蔡公時,蔡方滅,尚未遷新蔡。
則郹陽當在上蔡矣。
左傳又雲:齊矦衛矦次于垂葭,實郹氏。
則衛地非蔡地也。
從邑狊聲。
古阒切。
十六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郹陽人女奔之。
”按許當雲郹陽,蔡邑也。
以别于衛之郹氏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鄧dènɡ 注解:曼姓之國。
左傳:楚武王夫人曰鄧曼。
則知鄧國曼姓也。
前志曰:鄧縣故國。
今屬南陽。
南陽郡鄧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是其地。
從邑登聲。
徒□切。
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鄾yōu 注解:鄧國地也。
左傳桓九年: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鄧,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币。
杜曰:鄾在今鄧縣南,沔水之北。
後志曰:鄧有鄾聚。
水經注曰:淯水又南徑鄧塞東,又徑鄾城東,古鄾子國也。
葢鄧之南鄙也。
從邑憂聲。
于求切。
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鄧南鄙鄾人攻之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háo 注解:南陽淯陽鄉。
淯二志作育。
南陽郡育陽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東育陽故城是也。
□者,漢時鄉名。
從邑号聲。
乎刀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鄛cháo 注解:南陽棘陽鄉。
棘各本作棗,誤。
今依後漢書宦者傳注及玉篇正。
南陽郡棘陽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新野縣東北七十裡有棘陽城是也,鄛其鄉名也。
從邑巢聲。
鉏交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ránɡp292下 注解:今南陽穰縣。
南陽穰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東南二裡穰縣故城是也。
本楚地,後為韓邑。
史記:韓襄王十一年,秦取我穰。
又秦武王封魏冄于此為穰矦。
□者古字,穰者漢字,如□薊、鄦許、鄎息、邰斄之例。
葢許所見古籍作□,漢時縣名字從禾也。
從邑襄聲。
汝羊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lú 注解:南陽穰鄉。
穰縣鄉名也。
從邑婁聲。
。
力朱切。
古音在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ɡé 注解:南陽陰鄉。
南陽郡陰,二志同。
師古曰:左傳所雲遷陰于下陰者也。
□者,其鄉名。
從邑葛聲。
古達切。
十五部。
○按此篆舊在鄳篆後。
今依玉篇廁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lǐ 注解:南陽西鄂亭。
南陽郡西鄂,二志同。
今河南南陽府北五十裡故西鄂城是也。
□者,漢時亭名。
從邑裡聲。
良止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yǔ 注解:南陽舞陰亭。
南陽郡舞陰,二志同。
水經曰: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,東過其縣南。
凡水之南為陰,當因水在縣西北,縣卽在水東南而名舞陰矣。
水作潕縣作舞者,漢時縣字作舞也。
水經注作潕陰者,依水改字也。
□者,漢時亭名。
庾信賦曰栩陽亭有離别之賦,漢藝文志之别栩陽賦也。
栩陽亭豈卽□亭與。
從邑羽聲。
王榘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郢yǐnɡ 注解:故楚都。
楚芈姓。
楚熊繹始居丹陽。
顧氏輿地志:秭歸縣東有丹陽城,周回八裡,熊繹始封也。
按今湖北宜昌府歸州州東七裡丹陽城是。
至文王熊赀始都郢。
在南郡江陵北十裡。
南郡江陵,二志同。
今湖北荊州府治江陵縣,府治卽故江陵城,府東北三裡有故郢城。
前志曰:江陵縣,故楚郢都。
楚文王自丹陽徙此,後九世平王城之,後十世秦拔我郢徙東。
按楚有二郢,所都曰郢,别邑曰郊郢。
左傳:鬥廉曰:君次于郊郢,以禦四邑。
杜曰:郊郢,楚地。
此必非郢都也。
故前志曰:江陵縣,故楚郢都。
又曰:郢縣,楚别邑故郢。
劃然二縣。
故郢二字正故郊郢之奪誤也。
許君于他邑不言歫今縣方向裡數,獨此雲在南郡江陵北十裡。
詳之者,以見非漢郢縣之郢也。
水經注:江水又東徑江陵縣故城南。
謂楚都也。
又東徑郢城南。
子囊遺言所城可知也,謂楚别邑也。
從邑呈聲。
以整切。
十一部。
按孟子:文王生于岐周,卒于異郢。
郢者,程字之假借也。
□,郢或省。
切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鄢yānp293上 注解:南郡縣。
孝惠三年改名宜城。
南郡宜城,二志同。
前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