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鄲dān
注解:邯鄲也。
依張晏古字本作單,後人加邑耳。
從邑單聲。
都寒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郇xún 注解:周武王子所封國,文各本作武,誤。
今依篇韻正。
左傳:富辰曰:郇,文之昭也。
毛傳曰:郇伯,郇矦也。
左傳曰軍于郇,曰盟于郇,曰必居郇瑕氏之地,皆是也。
郇國為晉所幷。
在晉地。
在二志之河東解縣。
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十五裡有故郇城。
從邑旬聲,相倫切。
十二部。
讀若泓。
此合韻也。
疑當作淵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鄃shū 注解:清河縣。
前志淸河郡鄃,後志淸河國鄃。
史記河渠書曰:田蚡奉邑食鄃。
又呂嬰、栾布皆封俞矦。
俞卽鄃。
今山東臨淸州夏津縣東北三十裡有故鄃縣城。
從邑俞聲。
式朱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鄗hào 注解:常山縣也。
從邑高聲。
呼各切。
音在二部。
世祖所即位,今為高邑。
前志曰:常山郡鄗,世祖卽位更名高邑。
後志曰:常山國高邑,故鄗,光武更名。
按今直□趙州栢鄉縣之縣北二十裡有故鄗城是也。
春秋時晉邑。
左傳哀四年:齊國夏伐晉取鄗。
杜曰:鄗卽高邑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鄡qiāo 注解:巨鹿縣也。
二志同。
前志作郻,県與枭一字。
但前志巨鹿郻縣,豫章鄡陽縣。
玉篇、廣韻皆郻與鄡陽二縣字别。
然則許書此字作鄡及後志二縣字皆作鄡,非是。
許書當是淺人改之,如□首之改為枭首也。
盧氏文弨雲:仲尼弟子列傳鄡單,鄡當作郻。
郻單葢卽檀弓縣亶。
縣乃字之誤。
按漢巨鹿縣城卽今直□順德府平鄉縣城。
唐通典曰:漢鄡城在深州鹿城縣東。
從邑枭聲。
枭當作□。
篆文當作郻。
牽遙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鄚mòp290下 注解:涿郡縣。
見前志。
後志曰:河閑郡鄚,故屬涿。
史記曰:扁鵲者,勃海郡鄭人。
徐廣雲:鄭當為鄚。
按司馬以鄚系勃海者,境相際也。
扁鵲,漢以前人,不當核以漢制耳。
今直□河閑府任□縣縣北十三裡有莫州城,往來孔道也。
唐開元十三年改鄚為莫。
見通典、舊唐書。
從邑莫聲。
慕各切。
五部。
今俗語如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郅zhì 注解:北地郁郅縣。
見前志。
漢北地郡。
今甘肅慶陽府北至甯夏衛是其境。
慶陽府附郭安化縣府城東有故郁郅城。
水經注謂之尉李城,聲之誤也。
從邑至聲。
之日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sōu 注解:北方長狄國也。
春秋文公十一年左傳:鄋瞞侵齊,遂伐我。
叔孫得臣獲長狄僑如。
谷梁傳曰:身橫九畞。
在夏為防風氏,在殷為汪茫氏。
芒或作茫,作汒,皆誤。
魯語:仲尼曰:昔禹緻羣神于會稽山,防風氏後至,禹殺而戮之,其骨節專車。
防風,汪芒氏之君也,守封嵎之山者也。
為漆姓。
在虞夏商為汪芒氏,在周為長翟,今為大人。
按國語本作在虞夏為防風氏,在商為汪芒氏。
為說苑、說文、王肅家語所本。
今國語及史記孔子世家皆誤奪數字耳。
韋注雲:防風,汪芒氏之國名。
汪芒,長翟之國名。
謂汪芒之國在夏為防風氏之國,長翟之國在商為汪芒氏之國,此依孔子防風汪芒之君也而言之。
今韋注訛為汪芒氏之君名,則不可解矣。
韋注雲:封嵎二山在今吳郡永安縣,周世其國北遷為長翟也。
吳之永安縣在今浙江湖州府武康縣。
顧氏祖禹曰:鄋瞞,在山東濟南府北境。
或雲今靑州府高苑縣有廢臨濟城,古狄邑,卽長狄所居。
按許以此篆廁涿郡北地之下,則許意謂其地在西北方,非在今山東也。
從邑叜聲。
所鸠切。
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□瞞侵齊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鄦xǔ 注解:炎帝太嶽之胤,甫侯所封,炎帝神農氏之裔子為大嶽。
詳呂部下。
大嶽封于呂,其裔子甫矦又封于鄦。
鄦許古今字。
前志曰:颍川郡,許故國,姜姓,四嶽後。
大叔所封。
大叔,左傳隐十一年正義作文叔。
說文叙目雲:呂叔作藩,俾矦于許。
然則封鄦者文叔,非甫矦也。
鄭注呂□曰:呂矦受王命入為三公。
引尚書□德放雲:周穆王以呂矦為相。
古文尚書呂□,今文尚書作甫□。
且據國語、毛傳、史記、潛夫論諸書,呂甫許皆姜姓封國。
詩王風申甫許三國并言。
武王旣封文叔于許矣,豈待穆王封甫矦于許。
叔重言甫矦所封者,甫矦卽謂呂叔,呂叔卽謂文叔,無二人也。
在颍川。
謂鄦在颍川許縣也。
颍川郡許,二志同。
漢字作許,周時字作□。
史記鄭世家:鄦公惡鄭于楚。
葢周字之存者。
今春秋經、傳不作鄦者,或後人改之,或周時巳假借。
未可定也。
不曰在颍川許縣者,其字異形同音,其地古今一也。
今河南許州州東三十裡有故許昌城。
從邑□聲,讀若許。
虛呂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邟kànɡp291上 注解:颍川縣。
見前志。
今地理志雲:颍川郡,周承休矦國,元帝置。
元始二年更名鄭公。
考後漢書黃□傳封邟鄉矦,注引前書周承休矦國,元始二年更名曰邟,與顔本絕異。
今按李本、顔本皆非事實。
志文當是邟字大書,周承休矦國五字小書注于下。
此矦國不與他矦國同,故不以縣名為國名也。
元始二年更名曰鄭公。
二年當依平帝紀、外戚恩澤矦表作四年,字之誤也。
郡國志無邟縣者,幷省也。
幷省之,故有邟鄉矣。
漢封殷周之後可考者。
武帝紀:元鼎四年巡省豫州,封周□子嘉為周子南君。
此史記封禅書所謂以三十裡封周後,外戚恩澤矦表所謂初得周後,複加爵邑也。
元帝紀: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矦。
此地理志所謂周承休矦國,元帝時置也。
成帝紀:綏和元年二月封孔吉為殷紹嘉矦,三月進爵為公,及周承休矦皆為公。
此後漢書光武紀注所謂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,是也。
平帝紀: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曰宋公,周承休公曰鄭公。
是則成帝先進周承休矦為公,平帝乃改周承休公為鄭公,地理志特約言之耳。
後漢書光武帝紀: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,四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。
葢亂後失其封故也。
建武十三年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,周承休公姬常為衛公。
則又易其地而因易其國名也。
地理志:東郡觀。
應劭雲:世祖更名衛國以封周後。
又汝南新郪。
應劭曰:章帝封殷後,更為宋。
郡國志曰:東郡,衛公國,本觀,光武更名。
汝南郡,宋公國,周名郪□,漢改為新郪,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。
雲徙宋公,則光武時宋公不在新郪,未審在何地。
而成帝之殷紹嘉,平帝之宋公,地理志不載其封地。
據恩澤矦表及水經注,則綏和元年始封于沛也。
前漢之周子南君,據恩澤矦表在長社,周承休在邟。
後漢光武紀注曰: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。
通典曰:汝州梁縣,光武封姬常為周承休公。
故城在今縣東。
方輿紀要曰:承休廢縣在今汝州州治子城東。
光武封姬常于東郡觀縣曰衛公,以邟縣廢入陽城。
然則始在邟縣,後徙于觀,為衛公,則非邟縣地矣。
○按東郡縣二十三。
畔,觀二縣也。
今本漢書訛舛。
舉正于此。
從邑亢聲。
苦浪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郾yǎnp291下 注解:颍川縣。
二志同。
前志曰:南陽郡雉衡山,澧水所出,東至郾入汝。
郾今本訛作□。
全氏祖望勘以水經正之。
今河南許州郾城縣是其地。
從邑匽聲。
于建切。
十四部。
依張晏古字本作單,後人加邑耳。
從邑單聲。
都寒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郇xún 注解:周武王子所封國,文各本作武,誤。
今依篇韻正。
左傳:富辰曰:郇,文之昭也。
毛傳曰:郇伯,郇矦也。
左傳曰軍于郇,曰盟于郇,曰必居郇瑕氏之地,皆是也。
郇國為晉所幷。
在晉地。
在二志之河東解縣。
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十五裡有故郇城。
從邑旬聲,相倫切。
十二部。
讀若泓。
此合韻也。
疑當作淵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鄃shū 注解:清河縣。
前志淸河郡鄃,後志淸河國鄃。
史記河渠書曰:田蚡奉邑食鄃。
又呂嬰、栾布皆封俞矦。
俞卽鄃。
今山東臨淸州夏津縣東北三十裡有故鄃縣城。
從邑俞聲。
式朱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鄗hào 注解:常山縣也。
從邑高聲。
呼各切。
音在二部。
世祖所即位,今為高邑。
前志曰:常山郡鄗,世祖卽位更名高邑。
後志曰:常山國高邑,故鄗,光武更名。
按今直□趙州栢鄉縣之縣北二十裡有故鄗城是也。
春秋時晉邑。
左傳哀四年:齊國夏伐晉取鄗。
杜曰:鄗卽高邑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鄡qiāo 注解:巨鹿縣也。
二志同。
前志作郻,県與枭一字。
但前志巨鹿郻縣,豫章鄡陽縣。
玉篇、廣韻皆郻與鄡陽二縣字别。
然則許書此字作鄡及後志二縣字皆作鄡,非是。
許書當是淺人改之,如□首之改為枭首也。
盧氏文弨雲:仲尼弟子列傳鄡單,鄡當作郻。
郻單葢卽檀弓縣亶。
縣乃字之誤。
按漢巨鹿縣城卽今直□順德府平鄉縣城。
唐通典曰:漢鄡城在深州鹿城縣東。
從邑枭聲。
枭當作□。
篆文當作郻。
牽遙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鄚mòp290下 注解:涿郡縣。
見前志。
後志曰:河閑郡鄚,故屬涿。
史記曰:扁鵲者,勃海郡鄭人。
徐廣雲:鄭當為鄚。
按司馬以鄚系勃海者,境相際也。
扁鵲,漢以前人,不當核以漢制耳。
今直□河閑府任□縣縣北十三裡有莫州城,往來孔道也。
唐開元十三年改鄚為莫。
見通典、舊唐書。
從邑莫聲。
慕各切。
五部。
今俗語如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郅zhì 注解:北地郁郅縣。
見前志。
漢北地郡。
今甘肅慶陽府北至甯夏衛是其境。
慶陽府附郭安化縣府城東有故郁郅城。
水經注謂之尉李城,聲之誤也。
從邑至聲。
之日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sōu 注解:北方長狄國也。
春秋文公十一年左傳:鄋瞞侵齊,遂伐我。
叔孫得臣獲長狄僑如。
谷梁傳曰:身橫九畞。
在夏為防風氏,在殷為汪茫氏。
芒或作茫,作汒,皆誤。
魯語:仲尼曰:昔禹緻羣神于會稽山,防風氏後至,禹殺而戮之,其骨節專車。
防風,汪芒氏之君也,守封嵎之山者也。
為漆姓。
在虞夏商為汪芒氏,在周為長翟,今為大人。
按國語本作在虞夏為防風氏,在商為汪芒氏。
為說苑、說文、王肅家語所本。
今國語及史記孔子世家皆誤奪數字耳。
韋注雲:防風,汪芒氏之國名。
汪芒,長翟之國名。
謂汪芒之國在夏為防風氏之國,長翟之國在商為汪芒氏之國,此依孔子防風汪芒之君也而言之。
今韋注訛為汪芒氏之君名,則不可解矣。
韋注雲:封嵎二山在今吳郡永安縣,周世其國北遷為長翟也。
吳之永安縣在今浙江湖州府武康縣。
顧氏祖禹曰:鄋瞞,在山東濟南府北境。
或雲今靑州府高苑縣有廢臨濟城,古狄邑,卽長狄所居。
按許以此篆廁涿郡北地之下,則許意謂其地在西北方,非在今山東也。
從邑叜聲。
所鸠切。
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□瞞侵齊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鄦xǔ 注解:炎帝太嶽之胤,甫侯所封,炎帝神農氏之裔子為大嶽。
詳呂部下。
大嶽封于呂,其裔子甫矦又封于鄦。
鄦許古今字。
前志曰:颍川郡,許故國,姜姓,四嶽後。
大叔所封。
大叔,左傳隐十一年正義作文叔。
說文叙目雲:呂叔作藩,俾矦于許。
然則封鄦者文叔,非甫矦也。
鄭注呂□曰:呂矦受王命入為三公。
引尚書□德放雲:周穆王以呂矦為相。
古文尚書呂□,今文尚書作甫□。
且據國語、毛傳、史記、潛夫論諸書,呂甫許皆姜姓封國。
詩王風申甫許三國并言。
武王旣封文叔于許矣,豈待穆王封甫矦于許。
叔重言甫矦所封者,甫矦卽謂呂叔,呂叔卽謂文叔,無二人也。
在颍川。
謂鄦在颍川許縣也。
颍川郡許,二志同。
漢字作許,周時字作□。
史記鄭世家:鄦公惡鄭于楚。
葢周字之存者。
今春秋經、傳不作鄦者,或後人改之,或周時巳假借。
未可定也。
不曰在颍川許縣者,其字異形同音,其地古今一也。
今河南許州州東三十裡有故許昌城。
從邑□聲,讀若許。
虛呂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邟kànɡp291上 注解:颍川縣。
見前志。
今地理志雲:颍川郡,周承休矦國,元帝置。
元始二年更名鄭公。
考後漢書黃□傳封邟鄉矦,注引前書周承休矦國,元始二年更名曰邟,與顔本絕異。
今按李本、顔本皆非事實。
志文當是邟字大書,周承休矦國五字小書注于下。
此矦國不與他矦國同,故不以縣名為國名也。
元始二年更名曰鄭公。
二年當依平帝紀、外戚恩澤矦表作四年,字之誤也。
郡國志無邟縣者,幷省也。
幷省之,故有邟鄉矣。
漢封殷周之後可考者。
武帝紀:元鼎四年巡省豫州,封周□子嘉為周子南君。
此史記封禅書所謂以三十裡封周後,外戚恩澤矦表所謂初得周後,複加爵邑也。
元帝紀: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矦。
此地理志所謂周承休矦國,元帝時置也。
成帝紀:綏和元年二月封孔吉為殷紹嘉矦,三月進爵為公,及周承休矦皆為公。
此後漢書光武紀注所謂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,是也。
平帝紀: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曰宋公,周承休公曰鄭公。
是則成帝先進周承休矦為公,平帝乃改周承休公為鄭公,地理志特約言之耳。
後漢書光武帝紀: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,四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。
葢亂後失其封故也。
建武十三年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,周承休公姬常為衛公。
則又易其地而因易其國名也。
地理志:東郡觀。
應劭雲:世祖更名衛國以封周後。
又汝南新郪。
應劭曰:章帝封殷後,更為宋。
郡國志曰:東郡,衛公國,本觀,光武更名。
汝南郡,宋公國,周名郪□,漢改為新郪,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。
雲徙宋公,則光武時宋公不在新郪,未審在何地。
而成帝之殷紹嘉,平帝之宋公,地理志不載其封地。
據恩澤矦表及水經注,則綏和元年始封于沛也。
前漢之周子南君,據恩澤矦表在長社,周承休在邟。
後漢光武紀注曰: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。
通典曰:汝州梁縣,光武封姬常為周承休公。
故城在今縣東。
方輿紀要曰:承休廢縣在今汝州州治子城東。
光武封姬常于東郡觀縣曰衛公,以邟縣廢入陽城。
然則始在邟縣,後徙于觀,為衛公,則非邟縣地矣。
○按東郡縣二十三。
畔,觀二縣也。
今本漢書訛舛。
舉正于此。
從邑亢聲。
苦浪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郾yǎnp291下 注解:颍川縣。
二志同。
前志曰:南陽郡雉衡山,澧水所出,東至郾入汝。
郾今本訛作□。
全氏祖望勘以水經正之。
今河南許州郾城縣是其地。
從邑匽聲。
于建切。
十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