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字也。
而岐山字地理志皆作岐。
是可證□岐之别。
□,古文□,從枝從山。
古文□當作古文岐,此亦淺人改山部之文入此部耳。
亦當□此入彼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邠bīnp285下 注解:周大王國。
在右扶風美陽。
從邑分聲。
補巾切。
十三部。
豳,美陽亭,卽豳也。
民俗□夜市,有豳山。
從山從豩。
阙。
按此二篆說解可疑。
豳者,公劉之國。
史記雲慶節所國,非大王國。
疑一。
漢地理志、毛詩箋、郡國志皆雲:豳在右扶風栒邑,不在美陽。
疑二。
地理、郡國二志皆雲:栒邑有豳鄉。
徐廣曰: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。
漢右扶風之漆與栒邑皆是豳域,不得美陽有豳亭。
疑三。
從山,豩聲,非有阙也。
而雲從豩,阙。
疑四。
假令許果以豳合邠,當雲或邠字,而不言及。
疑五。
葢古地名作邠,山名作豳,而地名因于山名,同音通用,如□岐之比。
是以周禮鑰師經文作豳,注作邠。
漢人于地名用邠不用豳。
許氏原書當是豳岐本在山部,而後人移之,倂古今字為一字。
抑或許書之變例有然,未能定也。
經典多作豳,惟孟子作邠。
唐開元十三年始改豳州為邠州。
見通典、元和郡縣志。
郭忠恕雲:因似幽而易誤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郿méip286上 注解:右扶風縣。
前後二志同。
大雅:申伯信邁,王餞于郿。
毛雲:郿地。
箋雲:時王葢省岐周,故于郿雲。
正義雲:申在鎬京之東南,自鎬适申,塗不經郿。
時宣王葢省視岐周,申伯從王至岐,自岐餞之。
按今鳳翔府郿縣縣東北十五裡渭水之北有故郿城。
從邑睂聲。
武悲切。
師古音媚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郁yù 注解:右扶風郁夷也。
見地理志。
班引詩:周道郁夷。
師古曰:毛詩周道倭遟,韓詩作郁夷字,言使臣乗馬行于此道。
按古假借為□字,如論語郁郁乎文哉是也。
□,有文章也。
其始借彧為□,其後又借郁為彧。
今陜西鳳翔府隴州州西五十裡有故郁夷城。
後漢建武二年,鄧禹遣兵擊赤眉于郁夷,在此處也。
從邑有聲。
于六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鄠hù 注解:右扶風縣也。
前後二志同。
今陜西西安府鄠縣縣北二裡有故鄠城,卽古扈國也。
從邑雩聲。
胡古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扈hù 注解:夏後同姓所封,戰于甘者。
尚書序曰: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,作甘誓。
馬融曰:有扈,姒姓之國,為無道。
又曰:甘,有扈南郊地名也。
左傳曰:夏有觀扈。
五觀與扈皆夏同姓也。
在鄠,謂夏之有扈在漢之鄠。
鄠卽扈,如斄卽邰,薊卽□,皆古今字。
姚察史記訓纂雲:戶扈鄠三字一也。
按扈為周字,鄠為秦字。
通典雲:至秦改為鄠。
有扈谷、甘亭。
此五字有脫誤。
當作有戶谷戶亭甘亭七字。
今漢書鄠下雲:古國,有扈谷亭。
語不完。
當依元和郡縣志所引雲:古扈國有戶谷、戶亭,又有甘亭。
史記正義所引志雲:古扈國,有戶亭。
疑正義尚脫戶谷二字。
許書當與漢志同。
戶扈同字。
姚察雲:戶扈鄠三字同。
是也。
從邑戶聲。
胡古切。
五部。
按左傳扈民無淫者也,同屈蕩戶之之戶,止也。
又離騷:扈江蓠于辟芷。
王雲:楚人名被為扈。
□,古文扈,從山□。
此未詳其右所從也。
锴曰:從辰巳之巳。
竊謂當從戶,而轉寫失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péi 注解:右扶風鄠鄉。
謂右扶風鄠縣有□鄉也。
下仿此。
漢□成矦周绁。
服虔音菅蒯之蒯。
蘇林音簿催反。
小顔、小司馬皆雲:字從崩從邑。
功臣表:剻成在長沙。
張守節引輿地志雲:□成縣,故陳倉縣之故鄉聚名也,周绁所封。
與漢表、說文皆乖異。
而穆天子傳天子西征至于□,又未詳其地。
從邑崩聲。
沛城父有□鄉,沛郡城父見地理志。
城父者,左傳襄元年昭九年之夷地,今安徽颍州府亳州州東南七十裡有故城父城是也。
史記索隐引三蒼雲:□鄉在城父縣。
音裴。
讀若陪。
許雲崩聲,則在第六部也。
讀若陪,則音轉在一部也。
□城,楚漢春秋作憑城。
師古雲□又音普肯反。
皆本音也。
今音薄回切,依讀若陪之雲而入灰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jūp286下 注解:右扶風鄠鄉。
從邑且聲。
子餘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郝hǎo 注解:右扶風鄠盩厔鄉。
铉本如此。
謂右扶風之鄠縣、盩庢縣皆有郝鄉也。
玉篇作右扶風盩庢鄉,無鄠字。
而锴本作右扶風鄠鄉盩庢縣,脫落不完。
汲古毛扆乃取以改舊本,可笑也。
前志曰:右扶風盩庢。
按在今陜西西安府盩庢縣。
從邑赤聲。
呼各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酆fēnɡ 注解:周文王所都。
詩書皆作豐。
左傳:酆,文之昭也。
字從邑。
前後二志亦作酆。
大雅曰:旣伐于崇,作邑于豐。
杜預曰:酆在鄠縣。
後志曰:酆在京兆杜陵西南。
在京兆杜陵西南。
京兆尹杜陵,二志同。
今陜西西安府府東南十五裡有故杜陵城。
從邑豐聲。
□戎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鄭zhènɡ 注解:京兆縣。
二志同。
今陜西同州府華州州城北有故鄭城。
周厲王子友所封。
前志曰:周宣王弟鄭桓公邑。
從邑奠聲。
直正切。
十一部。
宗周之滅,鄭徙潧洧之上,今新鄭是也。
桓公友之子武公與平王東遷,取虢郐鄢蔽補丹依疇曆華十邑之地,右雒左濟,前華後河,食溱洧焉。
從其故名曰鄭。
至漢為河南郡新鄭。
二志同。
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西有故鄭城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合hé 注解:左馮翊合陽縣。
二志同。
應邵曰:在邰水之陽也。
按今陜西同州府合陽縣卽其地。
從邑合聲。
矦合切。
七部。
《詩》曰:“在合之陽。
”大雅文。
今詩合作洽。
水經注引亦作合。
按魏世家:文矦時西攻秦,築雒陰合陽。
字作合,葢合者水名。
毛詩本作在合之陽,故許引以說會意。
秦漢間乃制合字耳。
今詩作洽者,後人意加水旁。
許引詩作合者,後人所改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kǒu 注解:京兆藍田鄉。
二志皆雲:京兆尹藍田。
今陜西西安府藍田縣縣治西十一裡有藍田故城。
□者,鄉名。
今人叩擊字從卩,不當作□。
從邑口聲。
苦後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fán 注解:京兆杜陵鄉。
水經注渭水篇:泬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。
其地卽杜之樊鄉也。
漢祖至栎陽,以将軍樊哙灌廢□最,賜邑于此鄉。
按樊鄉見史漢樊哙傳。
索隐引三秦記曰:長安正南,山名秦嶺,谷名子午,一名樊川,一名禦宿。
樊鄉卽樊川也。
宋敏求長安志曰:樊川在萬年縣南三十五裡。
引十道志雲:其地卽杜陵之樊鄉。
凡言樊鄉,卽許之□鄉也,在今西安府南三十裡之樊川。
周語:樊仲山父谏。
韋曰:仲山父王□士,食采于樊。
毛傳曰:仲山甫,樊矦也。
按周襄王賜晉文公陽樊之田。
陽樊,一名樊,一名陽。
國語:陽人不服,而曰陽有樊仲之官守焉。
然則仲山甫之樊非此□也。
陽樊,方輿紀要雲:或曰在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。
從邑樊聲。
附袁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fūp287上 注解:左馮翊縣。
見地下志。
按封禅書秦文公作鄜畤。
今陜西鄜州洛川縣縣東南七十裡有鄜城廢縣。
從邑麃聲。
甫無切。
按票聲麃聲當在二部。
而孟康鄜音□者,凡漢志地名皆随其地語言為音故也。
□省作鄜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tú 注解:左馮翊合陽亭。
謂左馮翊合陽有□亭也。
各本作□陽亭,誤。
今依集韻、類篇、王伯厚詩地理考,正。
伯厚困學紀聞亦作□陽亭,則宋時本固是,非錯出也。
大雅韓奕:出宿于屠。
毛曰:屠,地名。
宋潏水李氏謂地在同州□谷,是也。
按屠□古今字。
顧氏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作荼谷渡,
而岐山字地理志皆作岐。
是可證□岐之别。
□,古文□,從枝從山。
古文□當作古文岐,此亦淺人改山部之文入此部耳。
亦當□此入彼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邠bīnp285下 注解:周大王國。
在右扶風美陽。
從邑分聲。
補巾切。
十三部。
豳,美陽亭,卽豳也。
民俗□夜市,有豳山。
從山從豩。
阙。
按此二篆說解可疑。
豳者,公劉之國。
史記雲慶節所國,非大王國。
疑一。
漢地理志、毛詩箋、郡國志皆雲:豳在右扶風栒邑,不在美陽。
疑二。
地理、郡國二志皆雲:栒邑有豳鄉。
徐廣曰: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。
漢右扶風之漆與栒邑皆是豳域,不得美陽有豳亭。
疑三。
從山,豩聲,非有阙也。
而雲從豩,阙。
疑四。
假令許果以豳合邠,當雲或邠字,而不言及。
疑五。
葢古地名作邠,山名作豳,而地名因于山名,同音通用,如□岐之比。
是以周禮鑰師經文作豳,注作邠。
漢人于地名用邠不用豳。
許氏原書當是豳岐本在山部,而後人移之,倂古今字為一字。
抑或許書之變例有然,未能定也。
經典多作豳,惟孟子作邠。
唐開元十三年始改豳州為邠州。
見通典、元和郡縣志。
郭忠恕雲:因似幽而易誤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郿méip286上 注解:右扶風縣。
前後二志同。
大雅:申伯信邁,王餞于郿。
毛雲:郿地。
箋雲:時王葢省岐周,故于郿雲。
正義雲:申在鎬京之東南,自鎬适申,塗不經郿。
時宣王葢省視岐周,申伯從王至岐,自岐餞之。
按今鳳翔府郿縣縣東北十五裡渭水之北有故郿城。
從邑睂聲。
武悲切。
師古音媚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郁yù 注解:右扶風郁夷也。
見地理志。
班引詩:周道郁夷。
師古曰:毛詩周道倭遟,韓詩作郁夷字,言使臣乗馬行于此道。
按古假借為□字,如論語郁郁乎文哉是也。
□,有文章也。
其始借彧為□,其後又借郁為彧。
今陜西鳳翔府隴州州西五十裡有故郁夷城。
後漢建武二年,鄧禹遣兵擊赤眉于郁夷,在此處也。
從邑有聲。
于六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鄠hù 注解:右扶風縣也。
前後二志同。
今陜西西安府鄠縣縣北二裡有故鄠城,卽古扈國也。
從邑雩聲。
胡古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扈hù 注解:夏後同姓所封,戰于甘者。
尚書序曰: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,作甘誓。
馬融曰:有扈,姒姓之國,為無道。
又曰:甘,有扈南郊地名也。
左傳曰:夏有觀扈。
五觀與扈皆夏同姓也。
在鄠,謂夏之有扈在漢之鄠。
鄠卽扈,如斄卽邰,薊卽□,皆古今字。
姚察史記訓纂雲:戶扈鄠三字一也。
按扈為周字,鄠為秦字。
通典雲:至秦改為鄠。
有扈谷、甘亭。
此五字有脫誤。
當作有戶谷戶亭甘亭七字。
今漢書鄠下雲:古國,有扈谷亭。
語不完。
當依元和郡縣志所引雲:古扈國有戶谷、戶亭,又有甘亭。
史記正義所引志雲:古扈國,有戶亭。
疑正義尚脫戶谷二字。
許書當與漢志同。
戶扈同字。
姚察雲:戶扈鄠三字同。
是也。
從邑戶聲。
胡古切。
五部。
按左傳扈民無淫者也,同屈蕩戶之之戶,止也。
又離騷:扈江蓠于辟芷。
王雲:楚人名被為扈。
□,古文扈,從山□。
此未詳其右所從也。
锴曰:從辰巳之巳。
竊謂當從戶,而轉寫失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péi 注解:右扶風鄠鄉。
謂右扶風鄠縣有□鄉也。
下仿此。
漢□成矦周绁。
服虔音菅蒯之蒯。
蘇林音簿催反。
小顔、小司馬皆雲:字從崩從邑。
功臣表:剻成在長沙。
張守節引輿地志雲:□成縣,故陳倉縣之故鄉聚名也,周绁所封。
與漢表、說文皆乖異。
而穆天子傳天子西征至于□,又未詳其地。
從邑崩聲。
沛城父有□鄉,沛郡城父見地理志。
城父者,左傳襄元年昭九年之夷地,今安徽颍州府亳州州東南七十裡有故城父城是也。
史記索隐引三蒼雲:□鄉在城父縣。
音裴。
讀若陪。
許雲崩聲,則在第六部也。
讀若陪,則音轉在一部也。
□城,楚漢春秋作憑城。
師古雲□又音普肯反。
皆本音也。
今音薄回切,依讀若陪之雲而入灰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jūp286下 注解:右扶風鄠鄉。
從邑且聲。
子餘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郝hǎo 注解:右扶風鄠盩厔鄉。
铉本如此。
謂右扶風之鄠縣、盩庢縣皆有郝鄉也。
玉篇作右扶風盩庢鄉,無鄠字。
而锴本作右扶風鄠鄉盩庢縣,脫落不完。
汲古毛扆乃取以改舊本,可笑也。
前志曰:右扶風盩庢。
按在今陜西西安府盩庢縣。
從邑赤聲。
呼各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酆fēnɡ 注解:周文王所都。
詩書皆作豐。
左傳:酆,文之昭也。
字從邑。
前後二志亦作酆。
大雅曰:旣伐于崇,作邑于豐。
杜預曰:酆在鄠縣。
後志曰:酆在京兆杜陵西南。
在京兆杜陵西南。
京兆尹杜陵,二志同。
今陜西西安府府東南十五裡有故杜陵城。
從邑豐聲。
□戎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鄭zhènɡ 注解:京兆縣。
二志同。
今陜西同州府華州州城北有故鄭城。
周厲王子友所封。
前志曰:周宣王弟鄭桓公邑。
從邑奠聲。
直正切。
十一部。
宗周之滅,鄭徙潧洧之上,今新鄭是也。
桓公友之子武公與平王東遷,取虢郐鄢蔽補丹依疇曆華十邑之地,右雒左濟,前華後河,食溱洧焉。
從其故名曰鄭。
至漢為河南郡新鄭。
二志同。
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西有故鄭城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合hé 注解:左馮翊合陽縣。
二志同。
應邵曰:在邰水之陽也。
按今陜西同州府合陽縣卽其地。
從邑合聲。
矦合切。
七部。
《詩》曰:“在合之陽。
”大雅文。
今詩合作洽。
水經注引亦作合。
按魏世家:文矦時西攻秦,築雒陰合陽。
字作合,葢合者水名。
毛詩本作在合之陽,故許引以說會意。
秦漢間乃制合字耳。
今詩作洽者,後人意加水旁。
許引詩作合者,後人所改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kǒu 注解:京兆藍田鄉。
二志皆雲:京兆尹藍田。
今陜西西安府藍田縣縣治西十一裡有藍田故城。
□者,鄉名。
今人叩擊字從卩,不當作□。
從邑口聲。
苦後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fán 注解:京兆杜陵鄉。
水經注渭水篇:泬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。
其地卽杜之樊鄉也。
漢祖至栎陽,以将軍樊哙灌廢□最,賜邑于此鄉。
按樊鄉見史漢樊哙傳。
索隐引三秦記曰:長安正南,山名秦嶺,谷名子午,一名樊川,一名禦宿。
樊鄉卽樊川也。
宋敏求長安志曰:樊川在萬年縣南三十五裡。
引十道志雲:其地卽杜陵之樊鄉。
凡言樊鄉,卽許之□鄉也,在今西安府南三十裡之樊川。
周語:樊仲山父谏。
韋曰:仲山父王□士,食采于樊。
毛傳曰:仲山甫,樊矦也。
按周襄王賜晉文公陽樊之田。
陽樊,一名樊,一名陽。
國語:陽人不服,而曰陽有樊仲之官守焉。
然則仲山甫之樊非此□也。
陽樊,方輿紀要雲:或曰在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。
從邑樊聲。
附袁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fūp287上 注解:左馮翊縣。
見地下志。
按封禅書秦文公作鄜畤。
今陜西鄜州洛川縣縣東南七十裡有鄜城廢縣。
從邑麃聲。
甫無切。
按票聲麃聲當在二部。
而孟康鄜音□者,凡漢志地名皆随其地語言為音故也。
□省作鄜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tú 注解:左馮翊合陽亭。
謂左馮翊合陽有□亭也。
各本作□陽亭,誤。
今依集韻、類篇、王伯厚詩地理考,正。
伯厚困學紀聞亦作□陽亭,則宋時本固是,非錯出也。
大雅韓奕:出宿于屠。
毛曰:屠,地名。
宋潏水李氏謂地在同州□谷,是也。
按屠□古今字。
顧氏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作荼谷渡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