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部分

關燈
戴規、姚察、李吉甫、今錢氏大昕皆雲在沛。

    在沛說是也。

    始封于□,高後乃封之南陽之酇,與築陽。

    文帝至莽之酇矦皆在南陽,故地理志于南陽雲酇矦國,而沛郡酇下不雲矦國,為在沛者不久也。

    諸家所傳班固作泗水亭高祖碑雲:文昌四友,漢有蕭何。

    序功第一,受封于□。

    以韻求之,可以不惑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鄙bǐ 注解:五酇為鄙。

    見遂人。

    五百家也。

    又周禮都鄙:王子弟公□大夫采地,其畍曰都。

    鄙,所居也。

    按大司徒以邦國、都鄙對言。

    鄭注以邦之所居曰國,都之所居曰鄙對言。

    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為邊者,葢周禮都鄙歫國五百裡,在王畿之邊,故鄙可釋為邊。

    又引伸為輕薄之偁。

    而鄙夫字故作啚。

    冣目雲俗儒啚夫翫其所習,可證也。

    今則鄙行而啚廢矣。

    從邑啚聲。

    兵美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一部。

    故鄙否通叚用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郊jiāo 注解:歫國百裡為郊。

    杜子春注周禮曰:五十裡為近郊,百裡為遠郊。

    玉藻說郊祭曰:于郊,故謂之郊。

    從邑交聲。

    古肴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按周禮故書作蒿,假借字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邸dǐ 注解:屬國舍也。

    文帝紀曰:入代邸。

    顔注曰: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。

    邸,至也。

    言所歸至也。

    按今俗謂旅舍為邸。

    經典假借邸為柢,如典瑞四圭有邸是也。

    釋器:邸謂之柢。

    當作柢謂之邸。

    釋言曰:柢,本也。

    鄭司農引作邸本也可證。

    爾雅皆釋經之辭。

    從邑氐聲。

    都禮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郛fú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□各本作郭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公羊傳入其郛注:郛,恢郭也。

    城外大郭也。

    從邑孚聲。

    甫無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郵yóu 注解:竟上行書舍。

    孟子:德之流行,速于置郵而傳命。

    釋言:郵,過也。

    按經過與過失,古不分平去。

    故經過曰郵,過失亦曰郵。

    為尤訧之假借字。

    從邑□。

    會意。

    羽求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一部。

    □,邊也。

    說從垂之意。

    在境上,故從垂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shàop284下 注解:國甸,大夫稍。

    稍,所食邑。

    載師注曰:故書稍或作削。

    按削當是□之誤。

    許所據正故書或本也。

    太宰家削之賦當作家□。

    釋文曰:家削本又作□是也。

    按國甸之下疑有奪文。

    大宰曰:三曰邦甸之賦,四曰家□之賦。

    載師曰:以公邑之田任甸地,以家邑之田任□地。

    此雲國甸,卽經之邦甸也。

    邦甸去國二百裡,家□三百裡。

    此當雲國甸之外曰家□。

    大夫稍。

    稍,所食邑。

    鄭曰:家邑,大夫之采地也。

    稍與□疊韻。

    從邑肖聲。

    所敎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曰:“任□地。

    ”在天子三百裡之内。

    鄭說同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鄯shàn 注解:鄯善,西胡國也。

    許書三言西胡,皆謂西域也。

    言西胡以别于匈奴為北胡也。

    漢西域傳雲:鄯善國本名樓蘭,王治扜泥城。

    去陽關千六百裡,去長安六千一百裡。

    元鳳四年,傅介子誅其王,更名其國為鄯善,為刻印章。

    是則此時初制鄯字也。

    漢鄯善國城在今哈密衛東南。

    中國山川,維首在隴蜀。

    紀地者必始于西,故起西域而雍州。

    從邑善,善亦聲。

    時戰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qiónɡ 注解:夏後時諸侯夷羿國也。

    弓部曰:□,帝喾□官,夏少康滅之。

    羽部曰:□,羽之□風,亦古諸矦也。

    按□□古通用。

    雲帝喾射官而夏少康滅之,則夏之夷羿卽帝喾□官之後裔明矣。

    夷羿見左傳虞箴。

    左傳:魏绛雲:夏訓有之曰:有竆後羿,昔有夏方衰,後羿自鉏遷于窮石,因夏民以代夏政。

    寒浞殺羿,靡滅浞,立少康,有窮由是遂亡。

    今左傳作窮。

    許所據作□。

    今古字也。

    左氏之□石,杜不言其地所在,葢非山海經、離騷、淮南子所雲弱水所出之窮石也。

    地理志,說文皆雲弱水出張掖山丹,則山海經、離騷、淮南子所雲竆石當在山丹。

    漢山丹今為甘州府山丹縣,歫夏都安邑甚遠。

    然許鄯善之下卽出□字,固謂西北邊地。

    從邑,窮省聲。

    渠弓切。

    九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jì 注解:周封黃帝之後于□也。

    樂記曰: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于薊。

    按□薊古今字也,薊行而□廢矣。

    漢地理志、郡國志皆作薊,則其字假借久矣。

    陸德明曰:薊,今涿郡薊縣是也,卽燕國之都也。

    孔安國、司馬遷及鄭皆雲:燕召公與周同姓。

    案黃帝姓姬,君奭葢其後也。

    或黃帝之後封薊者滅絕,而更封燕召公乎。

    疑不能明也。

    而皇甫谧以召公為文王之庶子,記傳更無所出。

    又左傳富辰言文王之昭亦無燕。

    玉裁按:地理志曰:廣陽國薊,燕召公所封。

    然則班意謂封黃帝之後卽召公也。

    而周本紀以封堯後于薊,封召公奭于燕并言。

    張守節疑薊為燕所幷,未知其審。

    從邑契聲,讀若薊。

    古詣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上谷有□縣。

    地理志廣陽國下曰:高帝燕國,昭帝元鳳元年為廣陽郡,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。

    郡國志廣陽郡注曰:世祖省廣陽郡,幷上谷,永平八年複。

    按許雲上谷有薊縣,依光武省幷而言也。

    今京師順天府附郭大興縣治卽古燕都。

    許說漢制作□,則知漢時故作□矣。

    但不解今之漢志何以作薊也。

    ○又按此五字,當如下文邰下□下之例,作今上谷薊縣是也七字。

    漢時字巳作薊,如邰巳作斄,□巳作穰。

    古今字不同,故箸之以言其合。

    假令漢時字本作□,則其立文當雲上谷縣也周時黃帝之後所封。

    如鄒下雲魯縣古邾國,帝颛顼之後所封之例矣。

    然則□者,許所見古字也。

    薊者,漢時字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邰táip285上 注解:炎帝之後,姜姓所封,周棄外家國。

    大雅:有邰家室。

    毛傳曰:邰,姜嫄之國也。

    堯見天因邰而生後稷,故國後稷于邰,使事天以顯神,順天命。

    是則邰本後稷外家之國名,炎帝之後姜姓所封也。

    國後稷于邰時,葢國姜姓于他處矣。

    至武王克殷,興滅國,繼絕世,乃封神農之後于焦。

    從邑台聲。

    土來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右扶風斄縣是也。

    見地理志。

    周人作邰,漢人作斄,古今語小異,故古今字不同。

    郡國志無斄縣。

    郿下曰:有邰亭。

    葢斄縣倂入郿也。

    邰亭,杜預謂之厘鄉,徐廣謂之斄鄉,今陜西幹州武功縣縣西南二十二裡故斄城是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“有邰家室。

    ”今生民詩有卽字。

    考高誘注呂覽辨士引:實穎實栗,有邰家室。

    亦無卽。

    ○宋本說文無卽。

    與九經字□所引合。

    一本有者非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qí 注解:周文王所封。

    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。

    經典有岐無□。

    惟漢地理志曰:大王徙□,文王作酆。

    匈奴傳曰:秦襄公伐戎至□。

    師古曰:□,古岐字。

    岐專行而□廢矣。

    許所見豳岐作□,猶所見薊作□也。

    地理志曰:右扶風美陽,禹貢岐山在西北。

    中水鄉,周大王所邑。

    魯頌箋曰:大王自豳徙居岐山之陽。

    按此雲文王所封,要其終而言。

    皇矣詩曰:度其鮮原,居岐之陽。

    箋雲:乃始謀居善原廣平之地,亦在岐山之南也。

    文王自□遷酆,非文王始國□也。

    下雲酆,周文王所都。

    則此當雲大王矣。

    戴先生曰:美陽今為陜西鳳翔府岐山、扶風二縣。

    漢志:美陽、岐山在西北。

    今岐山縣東七十裡岐山是。

    從邑支聲。

    巨支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岐,□或從山支聲。

    因岐山□名之也。

    □或者、岐之或字。

    謂岐卽□邑之或體也。

    又雲因岐山□名之,則又□邑岐山畫為二字矣。

    考岐山見于夏書、雅頌、漢志。

    □邑因岐山以名,□邑可作岐,岐山不可作□。

    薛綜注西京賦引說文:岐山在長安西美陽縣畍,山有兩岐,因以名焉。

    此說文山部原文也。

    山有兩岐,當作山有兩枝。

    山有兩枝,故名曰岐山。

    疑後人移入于此而□改之。

    學者讀此可以□邑部之岐專入山部矣。

    ○按漢書地理志曰大王徙□。

    曰襄公将兵救周有功,賜受□酆之地。

    郊祀志曰大王建國于□梁。

    匈奴傳曰秦襄公伐戎至□。

    皆作□。

    □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