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雲在今陜西同州府合陽縣東河西故城南。
從邑屠聲。
同都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郵yóu 注解:左馮翊高陵亭。
各本無亭字。
今依廣韻尤韻及玉篇補。
錫韻又曰:郵,鄉名,在高陵。
按左馮翊高陵,二志同。
今陜西西安府高陵縣卽其地。
從邑由聲。
徒曆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nián 注解:左馮翊谷口鄉。
左馮翊谷口,見地理志。
今陜西西安府醴泉縣東北七十裡有故谷口城。
從邑年聲,讀若甯。
奴颠切。
十二部。
按廣韻奴丁切。
年聲而讀如甯,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邽ɡuī 注解:隴西上邽也。
見地理志。
郡國志曰:漢陽郡上邽故屬隴西。
胡氏三省雲:秦本紀:武公伐邽冀戎,初縣之。
上邽縣,故邽戎地也。
此為上邽,京兆有下邽。
今甘肅秦州州西六十裡有故上邽城。
從邑圭聲。
古畦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部bù 注解:天水狄部。
地理志水無狄部,未詳。
顧氏祖禹曰:漢天水郡,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。
從邑否聲。
蒲口切。
四部。
按廣韻曰:部,署也。
許冣目曰:分别部居,不相雜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郖dòup287下 注解:弘農縣庾地。
二志弘農郡首弘農縣。
郡縣同名,故言弘農縣也。
庾當作渡,字之誤也。
水經注河水篇曰:門水又北徑弘農縣故城東。
城卽故函谷關。
門水側城北流而注于河,河水于此有浢津。
以河北有浢水南入于河,故有浢津之名也。
穆天子傳: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陽,丁亥入于南鄭。
考其沿曆所踵,路直斯津,是知袁豹之徒窦津之說非矣。
按浢郖同字。
魏志杜畿傳:畿遂詭道從郖津渡。
陳壽用字合許書也。
宋元嘉二十九年,北魏将封禮自郖津南渡赴弘農,拒桺元景。
在今河南陜州靈寶縣西十裡。
從邑豆聲。
當矦切。
四部。
按矦當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鄏rǔ 注解:郏鄏,二字依韻會補。
河南縣直城門官陌地也。
官,趙抄宋本李仁甫本作宮。
今集韻作官,類篇作官,似官是。
官陌卽今雲官路也。
河南縣者,二志皆雲河南郡河南,郡縣同名,故但雲河南縣,以别于凡縣不雲縣也。
若漢魏時碑則雲河南矣。
漢雒陽縣,周之成周也。
漢河南縣,周之王城也。
今河南河南府府東北二十裡有雒陽故城,府城西北有河南故城,河南故城西有郏鄏陌,或謂之郏山,北二裡曰邙山。
從邑辱聲。
而蜀切。
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成王定鼎于郏鄏。
”宣三年左傳文。
按逸周書雲:周公作大邑成周于中土,南系于雒水,北因于郏山,以為天下之大溱。
地理志曰:河南郡河南,故郏鄏地,周武王遷九鼎,周公緻太平,營以為都,是為王城。
是則漢之河南縣,左傳之郏鄏也。
周時郏鄏為大名,漢時專□城外官陌為郏鄏陌,舊名之僅存者。
故皇甫谧、杜預皆雲:縣西有郏鄏陌也。
許君先舉漢陌,後舉周地,使文義相足。
别詳邙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鄻liǎn 注解:周邑也。
左傳昭卄九年:王子趙車入于鄻以叛。
杜雲:鄻,周邑。
從邑辇聲。
力展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zhài 注解:周邑也。
左傳曰:凡蔣邢茅胙祭,周公之胤也。
按春秋經、左傳、國語、史記、逸周書、竹書紀年,凡雲祭伯、祭公謀父,字皆作祭。
惟穆天子傳雲□父。
注雲:□父,□公謀父。
□者本字,祭者假借字。
韋注國語雲:祭畿内之國,周公之後也,為王□士,謀父字也。
是則□本西都畿内邑名。
至東周時,隐元年祭伯來。
莊卄三年祭叔來聘。
尚仍其西都舊偁。
許雲周邑,系諸河南河内之閑,其諸東都亦有□與,抑如鄭之仍舊偁與。
從邑祭聲。
側介切。
十五部。
禮記葉公之顧命,以周書祭公解正之。
葉乃祭之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邙mánɡp288上 注解:河南雒陽北。
雒各本作洛,誤。
今正。
河南雒陽,二志同。
芒山上邑。
芒,宋本或作亡,或作土。
玉篇、集韻、類篇作土。
今定作芒。
左傳昭卄二年杜注曰:北山,洛北芒也。
文□應休琏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曰:登芒濟河。
李注引說文:芒,洛北大阜也。
今說文雖無此語,然所據為唐以前書。
郡國志雒陽下亦引皇覽:縣北芒山,道西呂不韋冢。
水經注谷水篇曰:廣莫門北對芒阜。
是則山本名芒,山上之邑則作邙。
後人但雲北邙,尟知芒山矣。
亡者,訛字也。
土者,淺人肊改之也。
北芒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府北十裡,山連偃師、鞏、孟津三縣,綿□四百餘裡。
左傳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,卽此。
按周書所謂郏山者,北邙山也。
王城謂之郏者,以山名之。
桓七年王遷盟向之民于郏,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郏,周語晉文公旣定襄王于郏,皆謂王城也。
然則雲郏鄏者,謂郏山下肥漘之地。
郏古字容當作夾。
從邑亡聲。
亦從芒省。
會意。
莫郞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鄩xún 注解:周邑也。
左傳昭廿二年:郊鄩潰。
杜曰: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。
水經注洛水篇曰:鄩水于訾城西北東入洛水。
京相璠雲:有鄩城,葢周大夫鄩肸之邑也。
按鄩肸、鄩羅皆子朝之黨。
見左傳。
今河南河南府鞏縣縣西南五十八裡有故鄩城。
從邑尋聲。
徐林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郗chī 注解:周邑也。
在河内。
左傳隐十一年: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:溫原、絺樊、隰郕、攢茅、向、盟、州、陉、隤、懷。
杜曰:絺在野王縣西南。
按郗者本字,絺者古文假借字也。
前志河内郡波縣,孟康雲有絺城。
後志亦雲河内波有絺城。
按許但雲河内,不雲某縣者,有所未審也。
從邑□聲。
醜脂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郓yùn 注解:河内沁水鄉。
河内郡沁水,二志同。
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縣東北有故沁水城是也。
沁水縣有郓鄉。
從邑軍聲。
王問切。
十三部。
魯有郓地。
見左氏春秋經傳。
公羊作運。
文公十二年,成公九年,襄公十二年,昭公元年之郓。
杜雲:莒别邑,在城陽姑幕縣。
此在魯東者也。
成公十六年之郓。
杜雲:魯西邑,在東郡廪□。
此在魯西境者也。
東郓當在今山東靑州府諸城縣。
西郓在今山東曹州府郓城縣,有郓城故城。
按此與沛城父有□鄉,魯東有□戎為一例。
别于前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邶bèip288下 注解:故商邑。
商,畿内之地也。
邑,國也。
商頌曰:商邑翼翼。
自河内朝歌□北是也。
河内朝歌,二志同。
前志曰:朝歌,纣所都。
詩諩曰:邶庸衛者,商纣畿内方十裡之地。
武王伐纣以其京師封纣子武庚為殷後。
三分其地置三監。
使管叔,蔡叔霍叔尹而敎之。
自纣城而北謂之邶,南謂之庸,東謂之衛。
後三監導武庚叛,成王殺武庚,伐三監,更于此三國建諸矦。
封康叔于衛,使為之長。
後世子孫稍幷彼二國,混而名之,從其國本而異之,為邶庸衛之詩焉。
故邶城在今河南衛輝府府東北。
通典曰:故庸城在新鄉縣縣西南三十二裡。
從邑北聲。
補妹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邘yú 注解:周武王子所封。
左傳曰:邘,晉,應,韓,武之穆也。
在河内野王是也。
是也二字衍文。
河内野王,二志同。
前志孟康注曰:故邘國,今邘亭是也。
後志曰:野王有邘城。
尚書大傳曰:文王受命一年,□虞芮之訟,二年伐邘。
此商時之邘也,武王子所封。
徐廣曰:在野王縣西北。
按今河南懷慶府府西北十三裡有故邘城。
從邑虧聲。
況于切。
五部。
讀又若區。
于聲則讀如于矣。
又讀同區,與四部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lí 注解:殷諸侯國。
今商書西伯戡黎。
今文尚書作耆
從邑屠聲。
同都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郵yóu 注解:左馮翊高陵亭。
各本無亭字。
今依廣韻尤韻及玉篇補。
錫韻又曰:郵,鄉名,在高陵。
按左馮翊高陵,二志同。
今陜西西安府高陵縣卽其地。
從邑由聲。
徒曆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nián 注解:左馮翊谷口鄉。
左馮翊谷口,見地理志。
今陜西西安府醴泉縣東北七十裡有故谷口城。
從邑年聲,讀若甯。
奴颠切。
十二部。
按廣韻奴丁切。
年聲而讀如甯,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邽ɡuī 注解:隴西上邽也。
見地理志。
郡國志曰:漢陽郡上邽故屬隴西。
胡氏三省雲:秦本紀:武公伐邽冀戎,初縣之。
上邽縣,故邽戎地也。
此為上邽,京兆有下邽。
今甘肅秦州州西六十裡有故上邽城。
從邑圭聲。
古畦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部bù 注解:天水狄部。
地理志水無狄部,未詳。
顧氏祖禹曰:漢天水郡,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。
從邑否聲。
蒲口切。
四部。
按廣韻曰:部,署也。
許冣目曰:分别部居,不相雜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郖dòup287下 注解:弘農縣庾地。
二志弘農郡首弘農縣。
郡縣同名,故言弘農縣也。
庾當作渡,字之誤也。
水經注河水篇曰:門水又北徑弘農縣故城東。
城卽故函谷關。
門水側城北流而注于河,河水于此有浢津。
以河北有浢水南入于河,故有浢津之名也。
穆天子傳: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陽,丁亥入于南鄭。
考其沿曆所踵,路直斯津,是知袁豹之徒窦津之說非矣。
按浢郖同字。
魏志杜畿傳:畿遂詭道從郖津渡。
陳壽用字合許書也。
宋元嘉二十九年,北魏将封禮自郖津南渡赴弘農,拒桺元景。
在今河南陜州靈寶縣西十裡。
從邑豆聲。
當矦切。
四部。
按矦當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鄏rǔ 注解:郏鄏,二字依韻會補。
河南縣直城門官陌地也。
官,趙抄宋本李仁甫本作宮。
今集韻作官,類篇作官,似官是。
官陌卽今雲官路也。
河南縣者,二志皆雲河南郡河南,郡縣同名,故但雲河南縣,以别于凡縣不雲縣也。
若漢魏時碑則雲河南矣。
漢雒陽縣,周之成周也。
漢河南縣,周之王城也。
今河南河南府府東北二十裡有雒陽故城,府城西北有河南故城,河南故城西有郏鄏陌,或謂之郏山,北二裡曰邙山。
從邑辱聲。
而蜀切。
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成王定鼎于郏鄏。
”宣三年左傳文。
按逸周書雲:周公作大邑成周于中土,南系于雒水,北因于郏山,以為天下之大溱。
地理志曰:河南郡河南,故郏鄏地,周武王遷九鼎,周公緻太平,營以為都,是為王城。
是則漢之河南縣,左傳之郏鄏也。
周時郏鄏為大名,漢時專□城外官陌為郏鄏陌,舊名之僅存者。
故皇甫谧、杜預皆雲:縣西有郏鄏陌也。
許君先舉漢陌,後舉周地,使文義相足。
别詳邙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鄻liǎn 注解:周邑也。
左傳昭卄九年:王子趙車入于鄻以叛。
杜雲:鄻,周邑。
從邑辇聲。
力展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zhài 注解:周邑也。
左傳曰:凡蔣邢茅胙祭,周公之胤也。
按春秋經、左傳、國語、史記、逸周書、竹書紀年,凡雲祭伯、祭公謀父,字皆作祭。
惟穆天子傳雲□父。
注雲:□父,□公謀父。
□者本字,祭者假借字。
韋注國語雲:祭畿内之國,周公之後也,為王□士,謀父字也。
是則□本西都畿内邑名。
至東周時,隐元年祭伯來。
莊卄三年祭叔來聘。
尚仍其西都舊偁。
許雲周邑,系諸河南河内之閑,其諸東都亦有□與,抑如鄭之仍舊偁與。
從邑祭聲。
側介切。
十五部。
禮記葉公之顧命,以周書祭公解正之。
葉乃祭之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邙mánɡp288上 注解:河南雒陽北。
雒各本作洛,誤。
今正。
河南雒陽,二志同。
芒山上邑。
芒,宋本或作亡,或作土。
玉篇、集韻、類篇作土。
今定作芒。
左傳昭卄二年杜注曰:北山,洛北芒也。
文□應休琏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曰:登芒濟河。
李注引說文:芒,洛北大阜也。
今說文雖無此語,然所據為唐以前書。
郡國志雒陽下亦引皇覽:縣北芒山,道西呂不韋冢。
水經注谷水篇曰:廣莫門北對芒阜。
是則山本名芒,山上之邑則作邙。
後人但雲北邙,尟知芒山矣。
亡者,訛字也。
土者,淺人肊改之也。
北芒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府北十裡,山連偃師、鞏、孟津三縣,綿□四百餘裡。
左傳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,卽此。
按周書所謂郏山者,北邙山也。
王城謂之郏者,以山名之。
桓七年王遷盟向之民于郏,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郏,周語晉文公旣定襄王于郏,皆謂王城也。
然則雲郏鄏者,謂郏山下肥漘之地。
郏古字容當作夾。
從邑亡聲。
亦從芒省。
會意。
莫郞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鄩xún 注解:周邑也。
左傳昭廿二年:郊鄩潰。
杜曰: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。
水經注洛水篇曰:鄩水于訾城西北東入洛水。
京相璠雲:有鄩城,葢周大夫鄩肸之邑也。
按鄩肸、鄩羅皆子朝之黨。
見左傳。
今河南河南府鞏縣縣西南五十八裡有故鄩城。
從邑尋聲。
徐林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郗chī 注解:周邑也。
在河内。
左傳隐十一年: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:溫原、絺樊、隰郕、攢茅、向、盟、州、陉、隤、懷。
杜曰:絺在野王縣西南。
按郗者本字,絺者古文假借字也。
前志河内郡波縣,孟康雲有絺城。
後志亦雲河内波有絺城。
按許但雲河内,不雲某縣者,有所未審也。
從邑□聲。
醜脂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郓yùn 注解:河内沁水鄉。
河内郡沁水,二志同。
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縣東北有故沁水城是也。
沁水縣有郓鄉。
從邑軍聲。
王問切。
十三部。
魯有郓地。
見左氏春秋經傳。
公羊作運。
文公十二年,成公九年,襄公十二年,昭公元年之郓。
杜雲:莒别邑,在城陽姑幕縣。
此在魯東者也。
成公十六年之郓。
杜雲:魯西邑,在東郡廪□。
此在魯西境者也。
東郓當在今山東靑州府諸城縣。
西郓在今山東曹州府郓城縣,有郓城故城。
按此與沛城父有□鄉,魯東有□戎為一例。
别于前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邶bèip288下 注解:故商邑。
商,畿内之地也。
邑,國也。
商頌曰:商邑翼翼。
自河内朝歌□北是也。
河内朝歌,二志同。
前志曰:朝歌,纣所都。
詩諩曰:邶庸衛者,商纣畿内方十裡之地。
武王伐纣以其京師封纣子武庚為殷後。
三分其地置三監。
使管叔,蔡叔霍叔尹而敎之。
自纣城而北謂之邶,南謂之庸,東謂之衛。
後三監導武庚叛,成王殺武庚,伐三監,更于此三國建諸矦。
封康叔于衛,使為之長。
後世子孫稍幷彼二國,混而名之,從其國本而異之,為邶庸衛之詩焉。
故邶城在今河南衛輝府府東北。
通典曰:故庸城在新鄉縣縣西南三十二裡。
從邑北聲。
補妹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邘yú 注解:周武王子所封。
左傳曰:邘,晉,應,韓,武之穆也。
在河内野王是也。
是也二字衍文。
河内野王,二志同。
前志孟康注曰:故邘國,今邘亭是也。
後志曰:野王有邘城。
尚書大傳曰:文王受命一年,□虞芮之訟,二年伐邘。
此商時之邘也,武王子所封。
徐廣曰:在野王縣西北。
按今河南懷慶府府西北十三裡有故邘城。
從邑虧聲。
況于切。
五部。
讀又若區。
于聲則讀如于矣。
又讀同區,與四部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六卷□邑部 □lí 注解:殷諸侯國。
今商書西伯戡黎。
今文尚書作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