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明矣。
玉篇曰:□,□聲也,七盍切。
廣韻曰:□,□聲也,倉雜切。
皆卽其字。
缶者,去之訛。
去聲古或入侵部也。
然皆□之誤字耳。
今□之解說既更正。
則□篆可□。
文十 重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豈qǐ 注解:還師振旅樂也。
公羊傳曰:出曰祠兵,入曰振旅。
周禮大司樂曰:王師大獻,則令奏恺樂。
注曰:大獻,獻捷于祖。
恺樂,獻功之樂。
鄭司農說以春秋晉文公敗楚于城濮,傳曰:振旅恺以入于晉。
按經傳豈皆作恺。
一曰欲登也。
各本作欲也,登也。
多也字,今□正。
欲登者,欲引而上也。
凡言豈者皆庶幾之□,言幾至于此也,故曰欲登。
曾子問:周公曰:豈不可。
注:言是豈于禮不可。
按此謂于禮近于不可也。
漢書丙吉傳:豈宜褒顯。
猶言葢庶幾宜褒顯也。
周漢文字用豈同此者甚多,舉二事足以明矣。
欠部有□字,幸也。
文王世子注、孔廟禮器碑有□字,意皆與豈相近,□卽豈之變也。
豈本重難之□,故引伸以為疑□,如召南傳曰豈不言有是也。
後人文字言豈者,其意若今俚語之難道。
是與曾子問、丙吉傳二豈字似若相反,然其徘徊審顧之意一也。
從豆,豆當作壴省二字。
豈為獻功之樂。
壴者陳樂也。
□省聲。
□,各本作微,誤,今依铉本□下注語正。
墟豨切。
十五部。
按铉豨作喜,誤。
凡豈之屬皆從豈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豈部 恺kǎip207上 注解:康也。
恺康雙聲。
釋诂曰:康,安也。
毛傳釋豈弟曰:豈,樂也。
弟,易也。
按奏豈,經傳多作恺。
恺樂,毛詩亦作豈。
是二字互相假借也。
恺不入心部而入此者,重以豈會意也。
詩又作凱,俗字也。
邶風傳曰:凱風謂之南風,樂夏之長養。
凱亦訓樂,卽恺字也。
從豈心,豈亦聲。
苦亥切。
古音在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豈部 □qí 注解:汔也,汔,各本作□,無此字,今正。
釋诂曰:□,汔也。
孫炎曰:汔,近也。
民勞箋雲:汔,幾也。
幾與□同,汔與訖同。
汔,水涸也。
水涸則近于□矣,故引為凡近之□。
木部杚,平也。
亦摩近之義也。
□部曰:幾,微也,殆也。
然則見幾、研幾,字當作幾。
庶幾、幾近,字當作□。
幾行而□廢矣。
訖事之樂也。
從豈,說從豈之意也。
終事之樂。
五角切。
如賓出奏陔,公入奏骜是也。
終事之樂。
盧各切。
如言可與樂成是也。
其意一也,故從豈。
訖與汔通。
幾聲。
按當雲:從豈幾,幾亦聲。
渠稀切。
十五部。
〖注〗臣铉等曰:說文無□字,從幾從氣,義無所取。
當是訖字之誤爾。
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豈部 豆dòu 注解:古食肉器也。
考工記曰:食一豆肉,中人之食也。
左傳曰:四□為豆。
周禮醢人:掌四豆之食。
從口,音圍。
象器之容也。
象形上一象幎也。
特牲:笾巾以绤纁裡。
士昏:酰醢醬二豆,菹醢四豆,兼巾之。
士喪:笾豆用布巾。
是也。
下一象丌也。
祭統注曰:镫豆下跗。
是也。
丷象骹也。
祭統曰:夫人薦豆執校。
校者,骹之假借字。
注雲:豆中央直者。
是也。
豆柄一而已,□之者,望之則□也,畫繪之法也。
考工記曰:豆中縣。
注:縣繩正豆之柄。
是也。
豆柄直立,故豎、侸、豈字皆從豆。
待□切。
四部。
凡豆之屬皆從豆。
□,古文豆。
锴本如此作。
玉篇亦曰□,古文。
當近是。
〖注〗□、□,亦古文豆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梪dòup207下 注解:木豆謂之梪。
釋器曰:木豆謂之梪,竹豆謂之笾,瓦豆謂之登。
毛傳亦曰:木曰豆,所以薦菹醢也。
瓦曰登,所以薦大羹也。
毛詩梪當作梪,瓬人豆中縣。
豆本瓦器,故木為之則異其字。
韓□碑:爵鹿柤梪。
僞古文武成有梪。
從木豆。
豆亦聲。
徒□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jǐn 注解:蠡也。
瓠部曰:瓢,蠡也。
然則□,瓢也。
蠡,說文三見。
□部曰:斡,蠡柄也。
并此及瓠部凡三見也。
蠡之言離。
方言曰:劙,解也。
一瓠離為二,故曰蠡。
鄭注鬯人雲:瓢謂瓢蠡也。
漢書:以蠡測海。
張晏曰:蠡,瓠瓢也。
字皆借蠡。
九歎:瓟瓥蠹于筐簏。
急就篇:瓥□參□半巵觛。
方言:瓥或謂之瓢,或為箪,或謂之□。
則字皆從瓜。
王伯厚注急就雲:皇象碑本作盠,李本作蠡。
廣韻齊、荠韻皆有盠。
士昏禮:四爵合□。
注雲:合□,破匏也。
昏羲亦作□,正義雲:以一瓠分為□瓢。
□者,□之假借字。
□從丞聲,□從□聲,故同音假借。
從豆,此非豆而從豆者,謂瓠可盛飮食,略同豆。
蒸省聲。
艹部蒸或省火作□。
不雲□聲者,葢□字後出也。
古音在六部,今音居隠切。
劉昌宗、呂忱反語已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juàn 注解:豆屬。
此本艹經之大豆黃卷也,味甘平,主濕痹筋攣厀痛。
唐本注雲:以大豆為芽櫱,生便幹之,名為黃卷。
靈樞曰:腎病者宜食。
廣韻阮韻雲:□,黃豆也。
從豆,許言尗,豆也。
象豆生之形也。
荅,小豆也。
萁,豆莖也。
藿,尗之少也。
□,配鹽幽尗也。
然則尗與古食肉器同名,故□□二字入豆部。
按豆卽尗,一語之轉。
周人之文皆言尗,少言豆者。
惟戰國策張儀雲:韓地五榖所生,非麥而豆。
史記作菽。
吳氏師道雲:古語隻稱菽,漢以後方呼豆。
若然,則□□字葢出漢制乎。
□聲。
居願切。
廣韻求晚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wān 注解:豆饴也。
饴,米糱煎也。
糱,芽米也。
然則豆饴者,芽豆煎為饴也。
黑部□下曰:讀若饴□之□。
方言饴謂之□,□謂之□。
郭注以豆□雜饧也。
□卽□字。
從豆夗聲。
一丸切。
按篇、韻皆于月切。
一丸非也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dēnɡp208上 注解:禮器也。
生民曰:于豆于登。
釋器、毛傳皆曰:瓦豆謂之登。
毛雲:登薦大羮。
公食大夫禮:大羮湆不和實于镫。
登、镫皆假借字。
劉氏台拱曰:詩、爾雅皆作登。
釋文、唐石經、篇、韻皆無豋字。
玉篇有□字。
俗制豋字改經,非也。
從廾持肉在豆上。
會意。
讀若镫同。
都縢切。
六部。
文六 重一按□篆當次豆篆之下、梪篆之上,說解當雲豆也,乃合。
豆本陶瓬為之,故不雲瓦豆也。
今非其次,疑許本無此篆,淺人妄增之。
籒文登作□,又或益之肉成此字。
雲從廾持肉在豆上,亦非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豊lǐ 注解:行禮之器也。
□、禮□韻。
從豆,象形。
上象其形也。
林罕字源雲:上從□??。
郭氏忠恕非之。
按說文之例,成字者則曰從某。
假令上作□??,則不曰象形。
盧啟切。
十五部。
凡豐之屬皆從豊。
讀與禮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豊部 豑zhì 注解:爵之次弟也。
爵者,行禮之器,故從豐。
有次弟,故從弟。
爵之次弟,若士虞禮主人廢爵,主婦足爵,賓長繶爵,祭統玉爵獻鄉,瑤爵獻大夫,散爵獻士及羣有司是也。
凡酒器皆曰爵,如禮運雲宗廟之爵,貴者獻以爵,賤者獻以散,尊者舉觯,□者舉角,梓人雲獻以爵而酬以觯是也。
從豐弟。
直質切。
按因堯典作平秩,故為此音耳。
當是弟亦聲也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虞當作唐。
“乎豑東作。
”堯典文。
今尙書作平秩,史記作便程,周禮鄭注引書作辨秩,許作平
玉篇曰:□,□聲也,七盍切。
廣韻曰:□,□聲也,倉雜切。
皆卽其字。
缶者,去之訛。
去聲古或入侵部也。
然皆□之誤字耳。
今□之解說既更正。
則□篆可□。
文十 重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豈qǐ 注解:還師振旅樂也。
公羊傳曰:出曰祠兵,入曰振旅。
周禮大司樂曰:王師大獻,則令奏恺樂。
注曰:大獻,獻捷于祖。
恺樂,獻功之樂。
鄭司農說以春秋晉文公敗楚于城濮,傳曰:振旅恺以入于晉。
按經傳豈皆作恺。
一曰欲登也。
各本作欲也,登也。
多也字,今□正。
欲登者,欲引而上也。
凡言豈者皆庶幾之□,言幾至于此也,故曰欲登。
曾子問:周公曰:豈不可。
注:言是豈于禮不可。
按此謂于禮近于不可也。
漢書丙吉傳:豈宜褒顯。
猶言葢庶幾宜褒顯也。
周漢文字用豈同此者甚多,舉二事足以明矣。
欠部有□字,幸也。
文王世子注、孔廟禮器碑有□字,意皆與豈相近,□卽豈之變也。
豈本重難之□,故引伸以為疑□,如召南傳曰豈不言有是也。
後人文字言豈者,其意若今俚語之難道。
是與曾子問、丙吉傳二豈字似若相反,然其徘徊審顧之意一也。
從豆,豆當作壴省二字。
豈為獻功之樂。
壴者陳樂也。
□省聲。
□,各本作微,誤,今依铉本□下注語正。
墟豨切。
十五部。
按铉豨作喜,誤。
凡豈之屬皆從豈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豈部 恺kǎip207上 注解:康也。
恺康雙聲。
釋诂曰:康,安也。
毛傳釋豈弟曰:豈,樂也。
弟,易也。
按奏豈,經傳多作恺。
恺樂,毛詩亦作豈。
是二字互相假借也。
恺不入心部而入此者,重以豈會意也。
詩又作凱,俗字也。
邶風傳曰:凱風謂之南風,樂夏之長養。
凱亦訓樂,卽恺字也。
從豈心,豈亦聲。
苦亥切。
古音在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豈部 □qí 注解:汔也,汔,各本作□,無此字,今正。
釋诂曰:□,汔也。
孫炎曰:汔,近也。
民勞箋雲:汔,幾也。
幾與□同,汔與訖同。
汔,水涸也。
水涸則近于□矣,故引為凡近之□。
木部杚,平也。
亦摩近之義也。
□部曰:幾,微也,殆也。
然則見幾、研幾,字當作幾。
庶幾、幾近,字當作□。
幾行而□廢矣。
訖事之樂也。
從豈,說從豈之意也。
終事之樂。
五角切。
如賓出奏陔,公入奏骜是也。
終事之樂。
盧各切。
如言可與樂成是也。
其意一也,故從豈。
訖與汔通。
幾聲。
按當雲:從豈幾,幾亦聲。
渠稀切。
十五部。
〖注〗臣铉等曰:說文無□字,從幾從氣,義無所取。
當是訖字之誤爾。
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豈部 豆dòu 注解:古食肉器也。
考工記曰:食一豆肉,中人之食也。
左傳曰:四□為豆。
周禮醢人:掌四豆之食。
從口,音圍。
象器之容也。
象形上一象幎也。
特牲:笾巾以绤纁裡。
士昏:酰醢醬二豆,菹醢四豆,兼巾之。
士喪:笾豆用布巾。
是也。
下一象丌也。
祭統注曰:镫豆下跗。
是也。
丷象骹也。
祭統曰:夫人薦豆執校。
校者,骹之假借字。
注雲:豆中央直者。
是也。
豆柄一而已,□之者,望之則□也,畫繪之法也。
考工記曰:豆中縣。
注:縣繩正豆之柄。
是也。
豆柄直立,故豎、侸、豈字皆從豆。
待□切。
四部。
凡豆之屬皆從豆。
□,古文豆。
锴本如此作。
玉篇亦曰□,古文。
當近是。
〖注〗□、□,亦古文豆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梪dòup207下 注解:木豆謂之梪。
釋器曰:木豆謂之梪,竹豆謂之笾,瓦豆謂之登。
毛傳亦曰:木曰豆,所以薦菹醢也。
瓦曰登,所以薦大羹也。
毛詩梪當作梪,瓬人豆中縣。
豆本瓦器,故木為之則異其字。
韓□碑:爵鹿柤梪。
僞古文武成有梪。
從木豆。
豆亦聲。
徒□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jǐn 注解:蠡也。
瓠部曰:瓢,蠡也。
然則□,瓢也。
蠡,說文三見。
□部曰:斡,蠡柄也。
并此及瓠部凡三見也。
蠡之言離。
方言曰:劙,解也。
一瓠離為二,故曰蠡。
鄭注鬯人雲:瓢謂瓢蠡也。
漢書:以蠡測海。
張晏曰:蠡,瓠瓢也。
字皆借蠡。
九歎:瓟瓥蠹于筐簏。
急就篇:瓥□參□半巵觛。
方言:瓥或謂之瓢,或為箪,或謂之□。
則字皆從瓜。
王伯厚注急就雲:皇象碑本作盠,李本作蠡。
廣韻齊、荠韻皆有盠。
士昏禮:四爵合□。
注雲:合□,破匏也。
昏羲亦作□,正義雲:以一瓠分為□瓢。
□者,□之假借字。
□從丞聲,□從□聲,故同音假借。
從豆,此非豆而從豆者,謂瓠可盛飮食,略同豆。
蒸省聲。
艹部蒸或省火作□。
不雲□聲者,葢□字後出也。
古音在六部,今音居隠切。
劉昌宗、呂忱反語已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juàn 注解:豆屬。
此本艹經之大豆黃卷也,味甘平,主濕痹筋攣厀痛。
唐本注雲:以大豆為芽櫱,生便幹之,名為黃卷。
靈樞曰:腎病者宜食。
廣韻阮韻雲:□,黃豆也。
從豆,許言尗,豆也。
象豆生之形也。
荅,小豆也。
萁,豆莖也。
藿,尗之少也。
□,配鹽幽尗也。
然則尗與古食肉器同名,故□□二字入豆部。
按豆卽尗,一語之轉。
周人之文皆言尗,少言豆者。
惟戰國策張儀雲:韓地五榖所生,非麥而豆。
史記作菽。
吳氏師道雲:古語隻稱菽,漢以後方呼豆。
若然,則□□字葢出漢制乎。
□聲。
居願切。
廣韻求晚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wān 注解:豆饴也。
饴,米糱煎也。
糱,芽米也。
然則豆饴者,芽豆煎為饴也。
黑部□下曰:讀若饴□之□。
方言饴謂之□,□謂之□。
郭注以豆□雜饧也。
□卽□字。
從豆夗聲。
一丸切。
按篇、韻皆于月切。
一丸非也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□dēnɡp208上 注解:禮器也。
生民曰:于豆于登。
釋器、毛傳皆曰:瓦豆謂之登。
毛雲:登薦大羮。
公食大夫禮:大羮湆不和實于镫。
登、镫皆假借字。
劉氏台拱曰:詩、爾雅皆作登。
釋文、唐石經、篇、韻皆無豋字。
玉篇有□字。
俗制豋字改經,非也。
從廾持肉在豆上。
會意。
讀若镫同。
都縢切。
六部。
文六 重一按□篆當次豆篆之下、梪篆之上,說解當雲豆也,乃合。
豆本陶瓬為之,故不雲瓦豆也。
今非其次,疑許本無此篆,淺人妄增之。
籒文登作□,又或益之肉成此字。
雲從廾持肉在豆上,亦非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豆部 豊lǐ 注解:行禮之器也。
□、禮□韻。
從豆,象形。
上象其形也。
林罕字源雲:上從□??。
郭氏忠恕非之。
按說文之例,成字者則曰從某。
假令上作□??,則不曰象形。
盧啟切。
十五部。
凡豐之屬皆從豊。
讀與禮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豊部 豑zhì 注解:爵之次弟也。
爵者,行禮之器,故從豐。
有次弟,故從弟。
爵之次弟,若士虞禮主人廢爵,主婦足爵,賓長繶爵,祭統玉爵獻鄉,瑤爵獻大夫,散爵獻士及羣有司是也。
凡酒器皆曰爵,如禮運雲宗廟之爵,貴者獻以爵,賤者獻以散,尊者舉觯,□者舉角,梓人雲獻以爵而酬以觯是也。
從豐弟。
直質切。
按因堯典作平秩,故為此音耳。
當是弟亦聲也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虞當作唐。
“乎豑東作。
”堯典文。
今尙書作平秩,史記作便程,周禮鄭注引書作辨秩,許作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