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又古通用,又者手也,此說從寸之意。
尌而複持之則固矣。
壴亦聲。
讀若駐。
常句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□qìp205下 注解:夜戒守□也。
周禮□人軍旅夜□鼜注同此。
镈師:凡軍之夜三鼜皆□之,守鼜亦如之。
注曰:守鼜,備守□也。
□之以鼖□。
從壴,□必有□。
從壴者,□之省。
蚤聲。
今周禮作鼜。
《禮》:此當雲禮記。
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,藝文志以入禮家。
昏□四通為大□,四者陰數。
唐李靖雲:□三百三十三槌為一通。
未知古法然不。
大□,當依周禮注作大□,大□謂大行夜也。
夜半三通為戒晨,戒晨,周禮注作晨戒。
旦五通為發明。
旦,铉本作旦明,周禮注亦作旦明。
發朙,周禮注作發昫。
日部曰:昫,日出溫也。
已上據□人注,乃司馬法之文也。
讀若戚。
戚,古音如促。
尗聲與蚤聲同在三部。
視瞭注雲:杜子春讀鼜為憂戚之戚,擊□聲疾數故曰戚。
許意同也。
杜以他經傳無□字,故或讀為造次之造,或易為戚。
許則謂但讀如戚而已。
今音倉曆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彭pénɡ 注解:□聲也。
詩之言□聲者,惟鼍□逢逢。
毛曰:逢逢,和也。
逢逢□蒼,廣雅作韸韸。
高注淮南呂覽、郭注山海經引詩皆作韸韸。
許無韸字,彭卽韸也,東、陽合韻也。
毛詩:出車彭彭,又四牡彭彭,又驷騵彭彭,又以車彭彭。
凡言彭彭皆謂馬,卽鄭風驷介??旁旁之異文。
彭旁皆假借,其正字則馬部之騯也。
言馬而假□聲之字者,其壯盛相似也。
齊風:行人彭彭。
傳曰:多皃。
亦盛意。
從壴,□省。
從彡。
從彡各本作彡聲,今正。
從彡猶從三也,指之列多略不過三,故毛飾畫文之字作彡。
彭亦從彡也。
大司馬冬狩言三□者四,言□三阕者一。
左傳曹刿亦言三□。
雖未知每□若幹聲,而從彡之意可見矣。
薄庚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同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嘉jiā 注解:美也。
見釋诂。
又曰:嘉,善也。
周禮:以嘉禮親萬民。
鄭曰:嘉,善也。
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為之制。
按誩部曰:譱,吉也。
羊部曰:美與善同意。
經有借假為嘉者,如大雅、周頌毛傳皆曰“假,嘉也”是也。
有借賀為嘉者,觐禮古文餘一人嘉之,今文嘉作賀是也。
從壴,壴者,陳樂也。
故嘉從壴。
加聲。
古牙切。
十七部。
0762文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□(鼓)ɡǔp206上 注解:郭也。
城□字俗作郭。
凡外障内曰郭,自内盛滿出外亦曰郭。
郭、廓正俗字。
□、郭□韻。
春分之音,萬物郭皮甲而出,故曰□。
風俗通全用此說。
從壴,□必有□也。
從屮又。
屮象□飾,又象其手擊之也。
各本篆文作鼓,此十四字作:從支,支象其手擊之也。
今正。
弓部弢下雲:從弓,從屮又,屮垂飾。
與□同意,則□之從屮憭然矣。
弢、□皆從屮以象飾,一象弓衣之飾,一象□□之飾也。
皆從又,一象手執之,一象手擊之也。
夢英所書,郭氏佩觿皆作□。
是也。
凡作□,作皷,作鼔者,皆誤也。
從屮從又,非從□滑之□。
後人訛□。
弓衣之飾如紛绶是也,□□之飾如崇牙樹羽是也。
工戶切。
五部。
《周禮》六□:靁□八面,靈□六面,路□四面,鼖□、臯□、晉□皆□面。
六□見周禮□人。
六面、四面、□面,鄭與此同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□,籒文□,從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鼛ɡāo 注解:大□也。
周禮作皐,古音同在三部也。
□人:以皐□□役事。
韗人:為皐□,長尋有四尺,倨句磬折。
毛傳:鼛,大□也,長一丈二尺。
從□咎聲。
古勞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鼛□不勝。
”不,二俆同。
汲古閣作弗,非也。
今類篇、集韻、宋刻說文皆作不。
大雅文,今詩不作弗。
〖注〗《大雅□綿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鼖fén 注解:大□謂之鼖。
凡贲聲字多訓大,如毛傳雲:墳,大防也。
頒,大首皃。
汾,大也。
皆是。
卉聲與贲聲一也。
鼖八尺而□面,韗人:□長八尺,□四尺,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□。
鄭曰:大□謂之鼖。
□□軍事。
見□人。
從□卉聲。
铉本改作贲省聲,非也。
贲從貝卉聲。
微與文合韻冣近。
符分切。
十三部。
□,鼖或從革,贲聲。
铉本改作贲不省,非是。
大司馬職作贲□,卽□之省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鼙pí 注解:騎□也。
戴先生曰:儀禮有朔鼙、應鼙。
鼙者小□,與大□為節。
魯□薛□之圖:圜者擊,方者擊□。
後世不别設鼙,以擊□側當之。
作堂下之樂,先擊朔鼙,應鼙應之。
朔者,始也,所以引樂。
故又謂之朄。
朄之言引也。
朔鼙在西,置□北。
應鼙在東,置□南。
東方諸縣西鄉,西方諸縣東鄉故也。
按大司馬雲:師帥執提,旅帥執鼙。
大鄭曰:提謂馬上□,有曲木提持□立馬髦上者。
然則騎□謂提,非謂鼙也。
許與大鄭異。
從□卑聲。
部迷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lónɡp206下 注解:□聲也。
此當雲□□□聲也。
篇、韻良弓切。
其作冬,讀徒東、徒冬二切者,卽□□之變也。
從□隆聲。
徒冬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鼘yuān 注解:鼘鼘,□聲也。
各本無鼘鼘二字,今依韻會。
詩小雅、商頌作淵淵,魯頌作咽咽,皆假借字也。
魯頌音義曰:本又作鼝,訛字也。
小雅傳曰:淵淵,□聲也。
魯頌傳曰:咽咽,□節也。
從□□聲。
烏□切。
十二部。
《詩》曰:“鼗□鼘鼘。
”今商頌作鼗□淵淵。
〖注〗《商頌□那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鼞tānɡ 注解:□聲也。
周禮注曰:司馬法雲:□聲不過阊,鼙聲不過阘,铎聲不過琅。
音義曰:阊,吐剛反。
然則阊卽鼞也。
投壷音義曰:囗,鄭呼為□,其聲高,其音镗镗然。
镗音吐郞反,是則镗亦鼞也。
上林賦:金□疊起,铿鎗闛鞈。
顔曰:铿鎗,金聲。
闛鞈,□音。
闛亦鼞也。
楊雄賦闛□卽阊□,堂聲昌聲古通用耳。
從□堂聲。
土郞切。
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擊□其鼞。
”邶風文,今詩作镗。
金部曰:镗,□鐘聲也。
□鐘謂擊鐘也。
字從金,故曰鐘聲,于□言镗為假借。
按今金部镗下作鐘□之聲,葢誤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tà 注解:鼙聲也。
鼙,各本誤作□,今正。
司馬法曰:鼞聲不過阘。
音義曰:阘,吐臘反。
劉湯荅反。
臘,(今誤從犬。
)阘卽□字也。
投壷音義曰:○鄭呼為鼙也。
其聲下,其音榻榻然。
榻音吐臘反。
榻亦卽□也。
史記上林賦:铿鎗镗□。
漢書、文選作闛鞈。
郭璞曰:闛鞈,□音也。
此渾言之耳。
鼙亦□也。
淮南兵略訓:若聲之與響,若镗之與鞈。
高注:鞺鞈,□鼙聲。
此謂镗,□聲。
鞈,鼙聲也。
從□合聲。
徒合切。
七部。
按當依釋文吐臘反。
鞈,古文□,從革。
按革部字有此字,别為訓。
後人誤移此增彼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qì 注解:□無聲也。
上文皆言聲,故以□無聲廁于後。
從□咠聲。
他葉切。
七部。
字又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tà 注解:□鼙聲。
從□缶聲。
土盍切。
按缶聲不得土盍切
尌而複持之則固矣。
壴亦聲。
讀若駐。
常句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□qìp205下 注解:夜戒守□也。
周禮□人軍旅夜□鼜注同此。
镈師:凡軍之夜三鼜皆□之,守鼜亦如之。
注曰:守鼜,備守□也。
□之以鼖□。
從壴,□必有□。
從壴者,□之省。
蚤聲。
今周禮作鼜。
《禮》:此當雲禮記。
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,藝文志以入禮家。
昏□四通為大□,四者陰數。
唐李靖雲:□三百三十三槌為一通。
未知古法然不。
大□,當依周禮注作大□,大□謂大行夜也。
夜半三通為戒晨,戒晨,周禮注作晨戒。
旦五通為發明。
旦,铉本作旦明,周禮注亦作旦明。
發朙,周禮注作發昫。
日部曰:昫,日出溫也。
已上據□人注,乃司馬法之文也。
讀若戚。
戚,古音如促。
尗聲與蚤聲同在三部。
視瞭注雲:杜子春讀鼜為憂戚之戚,擊□聲疾數故曰戚。
許意同也。
杜以他經傳無□字,故或讀為造次之造,或易為戚。
許則謂但讀如戚而已。
今音倉曆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彭pénɡ 注解:□聲也。
詩之言□聲者,惟鼍□逢逢。
毛曰:逢逢,和也。
逢逢□蒼,廣雅作韸韸。
高注淮南呂覽、郭注山海經引詩皆作韸韸。
許無韸字,彭卽韸也,東、陽合韻也。
毛詩:出車彭彭,又四牡彭彭,又驷騵彭彭,又以車彭彭。
凡言彭彭皆謂馬,卽鄭風驷介??旁旁之異文。
彭旁皆假借,其正字則馬部之騯也。
言馬而假□聲之字者,其壯盛相似也。
齊風:行人彭彭。
傳曰:多皃。
亦盛意。
從壴,□省。
從彡。
從彡各本作彡聲,今正。
從彡猶從三也,指之列多略不過三,故毛飾畫文之字作彡。
彭亦從彡也。
大司馬冬狩言三□者四,言□三阕者一。
左傳曹刿亦言三□。
雖未知每□若幹聲,而從彡之意可見矣。
薄庚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同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嘉jiā 注解:美也。
見釋诂。
又曰:嘉,善也。
周禮:以嘉禮親萬民。
鄭曰:嘉,善也。
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為之制。
按誩部曰:譱,吉也。
羊部曰:美與善同意。
經有借假為嘉者,如大雅、周頌毛傳皆曰“假,嘉也”是也。
有借賀為嘉者,觐禮古文餘一人嘉之,今文嘉作賀是也。
從壴,壴者,陳樂也。
故嘉從壴。
加聲。
古牙切。
十七部。
0762文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壴部 □(鼓)ɡǔp206上 注解:郭也。
城□字俗作郭。
凡外障内曰郭,自内盛滿出外亦曰郭。
郭、廓正俗字。
□、郭□韻。
春分之音,萬物郭皮甲而出,故曰□。
風俗通全用此說。
從壴,□必有□也。
從屮又。
屮象□飾,又象其手擊之也。
各本篆文作鼓,此十四字作:從支,支象其手擊之也。
今正。
弓部弢下雲:從弓,從屮又,屮垂飾。
與□同意,則□之從屮憭然矣。
弢、□皆從屮以象飾,一象弓衣之飾,一象□□之飾也。
皆從又,一象手執之,一象手擊之也。
夢英所書,郭氏佩觿皆作□。
是也。
凡作□,作皷,作鼔者,皆誤也。
從屮從又,非從□滑之□。
後人訛□。
弓衣之飾如紛绶是也,□□之飾如崇牙樹羽是也。
工戶切。
五部。
《周禮》六□:靁□八面,靈□六面,路□四面,鼖□、臯□、晉□皆□面。
六□見周禮□人。
六面、四面、□面,鄭與此同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□,籒文□,從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鼛ɡāo 注解:大□也。
周禮作皐,古音同在三部也。
□人:以皐□□役事。
韗人:為皐□,長尋有四尺,倨句磬折。
毛傳:鼛,大□也,長一丈二尺。
從□咎聲。
古勞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鼛□不勝。
”不,二俆同。
汲古閣作弗,非也。
今類篇、集韻、宋刻說文皆作不。
大雅文,今詩不作弗。
〖注〗《大雅□綿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鼖fén 注解:大□謂之鼖。
凡贲聲字多訓大,如毛傳雲:墳,大防也。
頒,大首皃。
汾,大也。
皆是。
卉聲與贲聲一也。
鼖八尺而□面,韗人:□長八尺,□四尺,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□。
鄭曰:大□謂之鼖。
□□軍事。
見□人。
從□卉聲。
铉本改作贲省聲,非也。
贲從貝卉聲。
微與文合韻冣近。
符分切。
十三部。
□,鼖或從革,贲聲。
铉本改作贲不省,非是。
大司馬職作贲□,卽□之省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鼙pí 注解:騎□也。
戴先生曰:儀禮有朔鼙、應鼙。
鼙者小□,與大□為節。
魯□薛□之圖:圜者擊,方者擊□。
後世不别設鼙,以擊□側當之。
作堂下之樂,先擊朔鼙,應鼙應之。
朔者,始也,所以引樂。
故又謂之朄。
朄之言引也。
朔鼙在西,置□北。
應鼙在東,置□南。
東方諸縣西鄉,西方諸縣東鄉故也。
按大司馬雲:師帥執提,旅帥執鼙。
大鄭曰:提謂馬上□,有曲木提持□立馬髦上者。
然則騎□謂提,非謂鼙也。
許與大鄭異。
從□卑聲。
部迷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lónɡp206下 注解:□聲也。
此當雲□□□聲也。
篇、韻良弓切。
其作冬,讀徒東、徒冬二切者,卽□□之變也。
從□隆聲。
徒冬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鼘yuān 注解:鼘鼘,□聲也。
各本無鼘鼘二字,今依韻會。
詩小雅、商頌作淵淵,魯頌作咽咽,皆假借字也。
魯頌音義曰:本又作鼝,訛字也。
小雅傳曰:淵淵,□聲也。
魯頌傳曰:咽咽,□節也。
從□□聲。
烏□切。
十二部。
《詩》曰:“鼗□鼘鼘。
”今商頌作鼗□淵淵。
〖注〗《商頌□那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鼞tānɡ 注解:□聲也。
周禮注曰:司馬法雲:□聲不過阊,鼙聲不過阘,铎聲不過琅。
音義曰:阊,吐剛反。
然則阊卽鼞也。
投壷音義曰:囗,鄭呼為□,其聲高,其音镗镗然。
镗音吐郞反,是則镗亦鼞也。
上林賦:金□疊起,铿鎗闛鞈。
顔曰:铿鎗,金聲。
闛鞈,□音。
闛亦鼞也。
楊雄賦闛□卽阊□,堂聲昌聲古通用耳。
從□堂聲。
土郞切。
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擊□其鼞。
”邶風文,今詩作镗。
金部曰:镗,□鐘聲也。
□鐘謂擊鐘也。
字從金,故曰鐘聲,于□言镗為假借。
按今金部镗下作鐘□之聲,葢誤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tà 注解:鼙聲也。
鼙,各本誤作□,今正。
司馬法曰:鼞聲不過阘。
音義曰:阘,吐臘反。
劉湯荅反。
臘,(今誤從犬。
)阘卽□字也。
投壷音義曰:○鄭呼為鼙也。
其聲下,其音榻榻然。
榻音吐臘反。
榻亦卽□也。
史記上林賦:铿鎗镗□。
漢書、文選作闛鞈。
郭璞曰:闛鞈,□音也。
此渾言之耳。
鼙亦□也。
淮南兵略訓:若聲之與響,若镗之與鞈。
高注:鞺鞈,□鼙聲。
此謂镗,□聲。
鞈,鼙聲也。
從□合聲。
徒合切。
七部。
按當依釋文吐臘反。
鞈,古文□,從革。
按革部字有此字,别為訓。
後人誤移此增彼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qì 注解:□無聲也。
上文皆言聲,故以□無聲廁于後。
從□咠聲。
他葉切。
七部。
字又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□部 □tà 注解:□鼙聲。
從□缶聲。
土盍切。
按缶聲不得土盍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