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部分

關燈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箕部 簸bǒ 注解:揚米去□也。

    與播布之義相近。

    從箕皮聲。

    布火切。

    十七部。

    文二 重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箕部 丌jīp199下 注解:下基也。

    字亦作六,古多用為今渠之切之其。

    墨子書其字多作六。

    六與丌同也。

    薦物之丌。

    象形。

    平而有足,可以薦物。

    凡丌之屬皆從丌。

    讀若箕同。

    居之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丌部 □jì 注解:古之遒人□木铎記詩言。

    左傳襄十四年師曠引夏書曰:遒人以木铎徇于路,官師相規,工執藝事以谏。

    正月孟春,于是乎有之。

    杜雲:木铎徇于路,采歌謠之言也。

    何注公羊曰:五榖畢入,民皆居宅,男女同巷,相從夜績,從十月□,正月止。

    男女有所怨恨,相從而歌。

    饑者歌其食,勞者歌其事。

    男年六十、女年五十無子者,官衣食之,使之民閑求詩。

    □移于邑,邑移于國,國以閑于天子。

    故王者不出牖戶,□知天下。

    食貨志曰:孟春之月,行人振木铎徇于路,□采詩獻之大師。

    比其音律,以聞于天子。

    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。

    遒人卽班之行人,以木铎巡于路,使民閑出男女歌詠,記之□牍,遞薦于天子,故其字從辵丌。

    辵者,行也。

    丌者,薦也。

    記與丌□韻也。

    僞尙書襲左傳,而不言振木铎者何所事。

    ○按劉歆與楊雄書雲:三代周秦,軒車使者、逌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,□代語僮謠歌戲。

    □荅劉書雲:嘗聞先代輶軒之使奏籍之書皆藏于周秦之室。

    又雲:翁孺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。

    二書皆卽遒人之事也。

    逌、輶、遒三字同音,逌人卽遒人。

    楊、劉皆謂使者采集絕代語釋别國方言,故許檃栝之曰詩言,班、何則但雲采詩也。

    劉雲求代語僮謠歌戲,則詩在其中矣。

    周禮大行人:屬象胥谕言語、協辭命,屬瞽史谕書名、聽聲音。

    豈非楊劉所謂使者,班所謂行人與。

    說者雖殊,可略見古者考文之事,為政之不外正名矣。

    ○乃部雲:□,氣行皃。

    逌訓行,故逌人卽行人也。

    遒葢逌之假借字。

    從辵丌,丌亦聲,讀與記同。

    居吏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大雅:往□王舅。

    假借為語詞也。

    王風:彼其之子。

    箋雲:其,或作記,或作己。

    讀聲相似。

    鄭風箋雲:忌讀為彼己之子之己。

    崧高傳曰:□,己也。

    箋申之曰:己,辭也。

    讀如彼己之子之己。

    是則己、忌、記、其、□五字通用,一部也。

    大雅作近者,誤。

    近,十三部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丌部 典diǎnp200上 注解:五帝之書也。

    三墳五典見左傳。

    從冊在丌上,尊閣之也。

    閣猶架也,以丌庪閣之也。

    多殄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三部。

    莊都說:典,大冊也。

    此字形之别說也。

    莊都者,博訪通人之一也。

    謂典字上從□,下從大。

    以大□會意,與□在丌上說異。

    不别為篆者,許意下本不從大,故存其說而已。

    □,古文典,從竹。

    古文□作□,此從古文□也。

    漢碑多有從竹、從艹者。

    〖注〗又□,漢羊窦道碑;□,漢祝睦碑;□,漢費鳳碑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丌部 畀bì 注解:相付與之約在閣上也。

    與舊作與。

    勺部曰:與與予同。

    予,推予也。

    與,黨與也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約當作物,古者物相與必有籍,籍卽閣也,故其字從丌。

    疑此有奪文,當雲:相付與也,付與之物在閣上從丌。

    祭統曰:夫祭有畀輝胞翟阍者,惠下之道也。

    畀之為言與也,能以其餘畀其下者也。

    此謂上之與下,庋閣而命取之。

    從丌甶聲。

    甶,敷勿切,鬼頭也。

    必至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丌部 巺xùn 注解:具也。

    孔子說易曰:巺,入也。

    巺乃愻之假借字。

    愻,順也。

    順故善入。

    許雲具也者,巺之本義也。

    巺今作巽。

    從丌□聲。

    形聲包會意。

    卪部曰:□,二卪也。

    巺從此。

    按二卪者,具意也。

    蘇困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四部。

    □,古文巺。

    從□從幵。

    巽,篆文巺。

    汗□、古文四聲韻載此體各乖異,未詳宜何從也。

    竊疑此篆字當作籒,字之誤也。

    古文下從幵,幵亦具意也。

    籒文緐重,則從□從幵而又從丌。

    古文四聲韻作□,葢不誤。

    小篆則省幵作巺。

    後人□字則從籒變之作巽。

    說文仿□為之,非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丌部 顨xùn 注解:巺也。

    具也。

    從丌從□。

    頁部曰:□,選具也。

    按選具者,選而供置之也。

    此《易》顨卦“為長女,為風”者。

    今周易巺卦作巺。

    許于巺下雲具也,不雲卦名,谡顨為易卦名之字。

    葢二字皆訓具也,其義同,其音同。

    伏羲、文王作顨,孔子則作□、□,而小篆乃作巺矣。

    顨為卦名,巺為卦德。

    孔子彖傳但言健順、動止、巺陷、麗說,皆卦德也。

    其言重巺以申命,巺以行權,震,動也。

    巺,入也。

    巺為雞,巺為股,巺為木、為風、為長女,皆當舉卦名而不作顨,但雲巺以德為名者,于伏羲文王為古今字也。

    是可以知字有古今之理矣。

    許于此特言之者,存周易冣初之古文也。

    此說本之江氏聲。

    愚又謂許所見易惟此為木為風為長女之字作顨,猶今易惟雜卦傳之姤作遘也。

    各本此篆在畀篆之上,今正之次此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丌部 奠diànp200下 注解:置祭也。

    置祭者,置酒食而祭也,故從酋丌。

    丌者,所置物之質也。

    如置于席則席為丌。

    引伸為凡置之偁。

    又引伸為奠高山大川之奠,定也。

    大□天地□位,假□字為之。

    從酋。

    酋,酒也。

    見酋下。

    置之物多矣。

    言酒者,舉其一端也。

    丌其下也。

    丌下各本互訛,今依箕篆下正。

    堂練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一部。

    《禮》有奠祭。

    各本下有者字,韻會無。

    說文禮有刷巾,禮有柶,禮有缙緣,句法皆同,無者是也。

    禮謂禮經也。

    士喪禮、旣夕禮祭皆謂之奠,葬乃以虞易奠。

    又文王世子篇:釋奠于其先師。

    注雲:釋奠,薦馔酌奠而已,無迎屍以下之事。

    召南:于以奠之。

    毛雲:奠,置也。

    箋雲:謂教成之祭也。

    昏義注雲:此吿事耳,非正祭也。

    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丌部 文七 重三 左zuǒ 注解:?手相左也。

    各本俱誤,今正。

    左者,今之佐字。

    說文無佐也。

    ?者,今之左字。

    ?部曰:左手也。

    謂左助之手也。

    以手助手是曰左,以口助手是曰右。

    從□工。

    工者,左助之意。

    則個切。

    十七部。

    凡左之屬皆從左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左部 差chā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左不相值也。

    □,各本作貳。

    左,各本作差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□者,□之假借字。

    心部曰:□,失當也。

    失當卽所謂不相值也。

    釋言曰:□,差也。

    □,忒也。

    □與□葢本一字。

    尙書二衍忒,宋世家作貣。

    易四時不忒,京房作貣。

    管子全書皆以貣為忒。

    貣與貳形易相誤。

    月令宿離不貸。

    釋文貸,他得切。

    徐音二。

    無有差貸。

    釋文貸,音二,又他得反。

    缁衣其儀不忒。

    釋文忒,他得反。

    又作貳,音二。

    漢費鳳碑貸與則德韻,□氏釋作貳。

    皆貣之誤為貳者也。

    貳與貣忒音旣脂之迥别,義則貳訓副也。

    副貳之解,何得同于差□乎。

    左氏傳其蔔貳圉。

    杜注貳,代也。

    按外傳作以代圉,謂用世次當立之圉。

    左傳作貳圉,謂副貳之圉。

    坊記注引之。

    此則當各依文為釋。

    杜注左雲:貳,代也。

    似為牽合。

    此雲□也者,用漢人常用字,故不作□也。

    雲左不相值也者,左之而不相當則□矣,今俗語所謂左也。

    故其字從左從□。

    □者,乖也。

    從左□。

    韻會作□省聲。

    疑是傘省聲之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