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部分

關燈
竹□之也。

    禦覽引樂書雲:以竹尺擊之,如擊琴然。

    今審定其文,當雲築曲以竹□弦之樂也。

    高雲二十一弦,樂書雲十三弦,築弦數未審。

    古者筝五弦,說文殆築下□弦與筝下五弦互訛耳。

    筝下雲築身,則築下不必雲似筝,□李善亦昧于築曲而改之。

    從□竹。

    持而擊之也。

    □,持之也。

    樂書曰:項細肩圓,□法以左手扼項,右手以竹尺擊之。

    史雲:善擊築者高漸離。

    竹亦聲。

    張六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筝zhēnɡ 注解:五弦築身樂也。

    各本作□弦竹身,不可通,今依太平禦覽正。

    風俗曰:筝,謹按樂記五弦築身也。

    今幷梁二州筝形如瑟,不知誰所改作也。

    或曰秦蒙恬所造。

    據此知古筝五弦,恬乃改十二弦,變形如瑟耳。

    魏晉以後,筝皆如瑟十二弦,唐至今十三弦。

    築似筝,細項。

    古築與筝相似,不同瑟也。

    言築身者,以見形如瑟者之非古也。

    言五弦築身者,以見筝弦少于築也。

    宋書樂志改築身為瑟身,誤矣。

    從竹,築本竹聲,故從竹,卽從築省也。

    築、筝皆木為之。

    争聲。

    側莖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箛ɡū 注解:吹鞭也。

    風俗通曰:漢書舊注:箛者,吹鞭也。

    急就篇曰:箛篍起居課後先。

    師古曰:箛,吹鞭也。

    篍,吹筩也。

    起居謂晨起夜卧及休食時,督作之司以此二者為之節度。

    宋書樂志晉先蠶注:吹小箛大箛。

    按雲鞭者,如長笛賦雲裁以當簻便易持也。

    從竹孤聲。

    古乎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篍qiū 注解:吹筩也。

    吹鞭葢葭為之,吹筩葢竹為之。

    風俗通曰:漢書注:篍,筩也。

    言其聲音篍篍。

    名自定也。

    從竹秌聲。

    七肖切。

    按廣韻七遙切。

    又音秋,古音在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籌chóu 注解:壺矢也。

    禮記投壺篇曰:籌,室中五扶,堂上七扶,庭中九扶。

    注曰:籌,矢也。

    按引伸為泛偁。

    又謂計筭為籌度。

    從竹壽聲。

    直由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簺sài 注解:行棊相塞謂之簺。

    格五,見吾丘壽王傳。

    劉德曰:格五棊行塞法曰:簺自乗五,至五格不得行,故雲格五。

    莊子作博塞。

    從竹塞,塞亦聲。

    先代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簙bóp198下 注解:局戲也。

    六箸十二棊也。

    古戲,今不得其實。

    箸,韓非所謂博箭。

    招□注雲:箟簬作箸。

    故其字從竹。

    從竹博聲。

    補各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經傳多假博字。

    古者烏曹作簙。

    曹字依韻會。

    各本作胄,非。

    廣韻曰:出世本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筚bì 注解:藩落也。

    藩落猶俗雲籬落也。

    筚之言蔽也。

    從竹畢聲。

    □吉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《春秋傳》曰:“筚門圭窬。

    ”見襄十年左傳。

    杜曰:筚門,柴門。

    廣韻曰:織荊門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□ài 注解:蔽不見也。

    爾雅:薆,隠也。

    方言:揜、翳,薆也。

    其字皆當從竹,竹善蔽。

    九歌曰: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是也。

    大雅:愛莫助之。

    毛曰:愛,隐也。

    假借字也。

    邶風:愛而不見。

    郭注方言作薆而。

    從竹□聲。

    烏代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□yán 注解:隿射者所蔽者也。

    依晉灼補上者字。

    此卽射雉之翳也,亦謂之廪。

    廣雅廪作箖。

    從竹嚴聲。

    語杴切。

    八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篽yǔ 注解:禁苑也。

    宣帝紀:诏池籞未禦幸者,假與貧民。

    蘇林曰:折竹以繩綿連禁禦,使人不得往來。

    律名為籞。

    應劭曰:籞者,禁苑也。

    按蘇、應說與許合。

    元帝紀:诏罷嚴籞池田,假與貧民。

    西京賦雲:洪池清籞。

    清籞猶漢書雲嚴篽也。

    晉灼釋嚴籞為射苑,故引許□字之解,謂嚴與□同,可以訓射,亦迂曲矣。

    從竹禦聲。

    魚舉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《春秋傳》曰:“澤之自篽。

    ”自當作舟。

    昭二十年左傳曰:澤之萑蒲,舟鲛守之。

    鲛當是□誤。

    許所據竟作舟篽耳。

    魯語有舟虞,同也。

    □,篽或作□。

    從又從魚。

    從又者,取扞衛之意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筭suàn 注解:長六寸。

    所□計曆數者。

    所□二字今補。

    漢志雲:筭法用竹徑一分,長六寸。

    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,為一握。

    此謂筭籌,與算數字各用。

    計之所謂算也,古書多不别。

    從竹弄。

    稣貫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言常弄乃不誤也。

    說從弄之意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算suàn 注解:數也。

    論語:何足算也。

    鄭曰:算,數也。

    古假選為算,如邶風不可選也,車攻序因田獵而選車徒,選皆訓數是也。

    又假撰為算,如大司馬羣吏撰車徒。

    鄭曰:撰讀曰算,謂數擇之也是也。

    筭為算之器,算為筭之用,二字音同而義别。

    從竹具。

    從竹者,謂必用筭以計也。

    從具者,具數也。

    讀若筭。

    蘇管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□xiào 注解:喜也。

    從竹從犬。

    徐鼎臣說孫愐唐韻引說文雲:□,喜也。

    從竹,從犬。

    而不述其義。

    考孫愐唐韻序雲:仍篆□石經勒存正體,幸不譏煩。

    葢唐韻每字皆勒說文篆體,此字之從竹犬,孫親見其然,是以唐人無不從犬作者。

    《幹祿字書》雲:咲通,□正。

    五經文字力尊說文者也,亦作□喜也,從竹下犬。

    玉篇竹部亦作□。

    廣韻因唐韻之舊亦作□。

    此本無可疑者。

    自唐□度九經字□始先笑後□,引楊承慶字統異說雲從竹從夭。

    竹為樂器,君子樂然後笑。

    字統每與說文乖異,見□應書。

    葢楊氏求從犬之故不得,是用改夭形聲,唐氏從之,李陽冰遂雲竹得風,其體夭屈如人之笑。

    自後徐楚金缺此篆,鼎臣竟改說文□作笑,而集韻、類篇乃有笑無□,宋以後經籍無□字矣。

    今□顧野王、孫愐、顔元孫、張參為據,複其正始。

    或問曰:從犬可得其說乎。

    曰從竹之義且不敢□言,況從犬乎。

    聞疑載疑可也。

    假雲必不宐從犬,則哭又何以從犬乎。

    哭之獄省聲乃亦強作解事者為之也,詳哭下。

    私妙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又按宋初說文本無□,铉增之,十九文之一也。

    孫偭但從竹從犬,其本在竹部,抑在犬部。

    铉不能知,姑綴于竹末。

    今依之,恐有未協。

    凖哭從犬求之,□或本在犬部,而從竹部之字之省聲,未可知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第dìp199上 注解:次也。

    從竹第。

    此見毛詩正義卷一之一引說文。

    其在弟部,抑竹部,今不可知,要孔沖遠所據有此篆無疑,俗省弟作第耳。

    特計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文百四十四 今補第則百四十五。

    重十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箕jī 注解:所□簸者也。

    所□者三字今補。

    全書中所□字為淺人□者多矣。

    小雅曰:維南有箕,不可以簸揚。

    廣韻引世本曰:箕帚,少康作。

    按簸揚與受□皆用箕。

    從竹□。

    象形,丌其下也。

    四字依韻會本。

    今各本丌下互訛。

    居之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凡箕之屬皆從箕。

    □,古文箕。

    象形不用足。

    今之箕多不用足者。

    □,亦古文箕。

    下象竦手。

    □,亦古文箕。

    此象箕之哆口。

    □,籒文箕。

    依大徐作籒。

    按經籍通用此字為語詞。

    渠之切,或居之切。

    □,籒文箕。

    從匚。

    會意。

    匚部曰:□,籒文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