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部分

關燈
簽qiān 注解:驗也。

    驗當作譣。

    占譣然不也。

    小徐曰:簽出其處為驗也。

    一曰銳也,貫也。

    □、貫二義相成,與占譣意相足。

    從竹韱聲。

    七廉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□tún 注解:榜也。

    木部曰:榜所以輔弓弩也。

    檢柙弓弩必考擊之,故廣雅曰:榜,擊也。

    引伸之義也。

    史、漢多言榜笞、榜棰。

    從竹殿聲。

    殳部曰:殿,擊也。

    此形聲包會意。

    徒□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箴zhēn 注解:綴衣箴也。

    綴衣,聯綴之也,謂簽之使不散。

    若用以縫則從金之針也。

    尚書贅衣卽綴衣也。

    引伸之義為箴規。

    古箴、針通用。

    風俗通曰:衛大夫箴莊子。

    今左傳作針莊子。

    從竹鹹聲。

    職□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箾shuò 注解:□竿擊人也。

    西京賦曰:飛□潚箾。

    薛曰:潚箾,□形也。

    按□者,網之以竿為柄者也。

    左傳:舞象箾南鑰。

    杜曰:象箾,舞所執。

    南鑰,以鑰舞也。

    箾不知何等器,豈以竿舞與。

    從竹削聲。

    所角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虞舜樂曰箾韶。

    按音部引書箫韶九成,知臯陶谟字作箫。

    此雲箾韶,葢據左傳。

    左雲見舞韶箾者,此作箾韶,見書,與左一也。

    孔疏雲:箾卽箫字。

    釋文箾音箫,與上文象箾音朔異。

    今按同為樂名,不當異義異音。

    疏引賈逵釋象箾雲:箾舞曲名,言天下樂削去無道。

    于箾韶又不引賈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竽yú 注解:管三十六簧也。

    管下當有樂字。

    凡竹為者皆曰管樂。

    周禮笙師:掌教龡竽。

    大鄭曰:竿三十六簧。

    按據廣雅竽三十六管,然則管皆有簧也。

    通卦驗、風俗通皆雲長四尺二寸。

    竽與笙之管皆列于匏。

    宋書樂志曰:竽今亡。

    從竹虧聲。

    羽俱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笙shēnɡp197上 注解:十三簧。

    蒙上管樂而言,故不雲管樂也。

    大鄭周禮注曰:笙十三簧。

    按廣雅雲笙十三管,亦每管有簧也。

    象鳳之身也。

    笙,正月之音。

    物生,故謂之笙。

    白虎通曰:八音,匏曰笙。

    匏之為言施也,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牙。

    笙者,大蔟之氣,象萬物之生,故曰笙。

    釋名曰笙,生也,象物貫地而生也。

    按禮經:東方鐘磬謂之笙鐘、笙磬。

    笙猶生也。

    東為陽中,萬物以生,是以東方鐘磬謂之笙也。

    初生之物必細,故方言雲:笙,細也。

    竽,大笙也。

    故竽可訓大。

    大者謂之巢,小者謂之和。

    見釋樂。

    孫雲:巢高大,和小笙。

    鄉射記曰:三笙一和而成聲。

    三笙謂大者,一和謂小者也。

    從竹生。

    列管故從竹,正月之音故從生,舉會意包形聲也。

    韻會本無聲字為長。

    所庚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古者随作笙。

    通典曰:出世本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簧huánɡ 注解:笙中簧也。

    小雅:吹笙□簧。

    傳曰:簧,笙簧也。

    吹笙則簧□矣。

    按經有單言簧者,謂笙也。

    王風左執簧傳曰:簧,笙也是也。

    從竹黃聲。

    戶光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古者女娲作簧。

    葢出世本作篇。

    明堂位曰:女娲之笙簧。

    按笙與簧同器,不嫌二人作者,簧之用廣,或先作簧而後施于笙竽,未可知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□shí 注解:簧屬。

    今之鎖,簧以張之,□以斂之,則啟矣。

    其用與笙中簧同也。

    從竹是聲。

    是支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箫xiāo 注解:參差管樂。

    言管樂之列管參差者,竽笙列管雖多而不參差也。

    周禮小師注:箫,編小竹管如今賣饴饧所吹者。

    周頌箋同。

    廣雅雲:大者二十三管,小者十六管。

    王逸注楚辭雲:參差洞箫也。

    象鳳之翼。

    排其管相對如翼。

    從竹肅聲。

    釋名:箫,肅也。

    其聲肅肅而清也。

    稣雕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筒dònɡ 注解:通箫也。

    所謂洞箫也。

    廣雅雲:大者二十三管無底是也。

    漢章帝紀:吹洞箫。

    如淳曰:洞者,通也。

    箫之無底者也。

    從竹同聲。

    徒弄切。

    九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籁lài 注解:三孔龠也。

    龠部曰:龠,管樂,六孔,以和衆聲。

    按毛詩傳曰:龠六孔。

    許龠下從之。

    此雲三孔龠者,謂龠之三孔者則名籁也。

    鄭注笙師、少儀、明堂位皆雲:鑰如笛,三孔。

    鄭專謂籁耳。

    今本說文龠下為淺人所亂,然于此可以正彼。

    莊子人籁、地籁、天籁,引伸義也。

    大者謂之笙,笙,釋樂作産。

    其中謂之籁,釋樂作謂之仲,葢誤。

    小者謂之箹。

    三句見釋樂。

    大者葢六孔者也。

    中者三孔。

    從竹賴聲。

    洛帶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箹yuèp197下 注解:小籁也。

    從竹約聲。

    于角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管ɡuǎn 注解:如篪,六孔。

    篪有七孔,見大鄭笙師注。

    管之異于篪者,孔六耳。

    賈逵、大鄭、許君、應劭風俗通、蔡邕月令章句、張揖廣雅皆雲如篪六孔,惟後鄭周禮注、詩箋雲如□而小,并□而吹之。

    今大予樂官有焉。

    十二月之音。

    物開地牙,故謂之管。

    風俗通曰:管,漆竹,長一尺,六孔,十二月之音也。

    物貫地而牙,故謂之管。

    物開地牙四字有脫誤,當作物貫地而牙。

    貫、管同音,牙、芽古今字。

    古書多雲十一月物萌,十二月物牙,正月物見也。

    從竹官聲。

    古滿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管,古者管□玉。

    此句今正。

    舜之時,西王母來獻其白管。

    見大戴禮、尚書大傳。

    前零陵文學姓奚,于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管。

    見風俗通。

    孟康漢書注、宋書樂志皆雲:漢章帝時,零陵文學奚景,于泠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管。

    惟孟注無笙字。

    盧注大戴作明帝時,亦無笙字。

    夫□玉作音,故神人□和,鳳皇來儀也。

    風俗通同。

    從王官聲。

    按此疑出後人用風俗通沾綴。

    許書祇當雲古者管以玉,或從玉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篎miǎo 注解:小管謂之篎。

    釋樂:大管謂之簥,其中謂之篞,小者謂之篎。

    許無簥篞字者,許所據不從竹。

    從竹眇聲。

    亡沼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笛dí 注解:七孔筩也。

    文選李注引說文:笛七孔,長一尺四寸,今人長笛是也。

    此葢以注家語益之。

    風俗通亦雲:長尺四寸,七孔。

    周禮笙師字作篴,大鄭雲:杜子春讀篴如蕩滌,今人所吹五空竹笛。

    按篴、笛古今字,大鄭注上作篴,下作笛,後人妄改一之。

    大鄭雲五孔,馬融賦亦雲:易京君明識音律,故本四孔加以一。

    君明所加孔後出,是謂商聲五音畢。

    然則漢時長笛五孔甚明。

    雲七孔者,禮家說古笛也。

    許與大鄭異。

    從竹由聲。

    由與逐皆三部聲也。

    古音如逐。

    今音徒曆切。

    羌笛三孔。

    言此以别于笛七孔也。

    馬曰:近世雙笛從羌起。

    謂長笛與羌笛皆出于羌。

    漢丘仲因羌人截竹而為之,知古篴漢初亡矣。

    李善曰:羌笛長于古笛,有三孔,大小異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築zhúp198上 注解:□竹曲五弦之樂也。

    以竹曲不可通。

    廣韻作以竹為,亦缪。

    惟吳都賦李注作似筝,五弦之樂也。

    近是。

    筝下雲五弦築身,然則築似筝也。

    但高注淮南曰:築曲二十一弦。

    可見此器絫呼之名築曲。

    釋名:築,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