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一部分

關燈
曰:簁,籮也。

    皆韻曰:□,□籮。

    古以玉為柱,故字從玉,今俗作簁。

    此皆用簁為籭,古今字變,非許意也。

    小顔注急就篇誤。

    從竹徙聲。

    所绮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箄bǐ 注解:簁箄也。

    絫呼曰簁□,單呼曰□。

    方言:□簍籅□□也。

    □小者,自關而西秦晉之閑謂之箄。

    郭雲:今江東呼小籠為箄。

    按許意簁箄與□各物。

    從竹卑聲。

    并弭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按考工記注:鄭司農雲:绠讀為關東言餅之餅,謂輪箄也。

    □謂輪雖箄爪牙必正也。

    箄,劉昌宗薄曆反,李軌方四反。

    箄謂偏僻,漢人語也,與箅字絕異。

    江氏愼修改為甑箅字,亦千慮之一失也。

    果是從畀,則不得反以薄曆矣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篿tuán 注解:圜竹器也。

    盛物之器而圜者。

    篿與圑音同也。

    離騷王注曰:楚人名結草折竹蔔曰篿。

    别一義也。

    從竹專聲。

    度官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箸zhù 注解:飯□也。

    □,各本作敧。

    支部敧,持去也。

    危部□,□也。

    □者傾側意,箸必傾側用之,故曰飯□。

    宗廟宥座之器曰敧器,古亦當作□器也。

    箸,曲禮謂之梜,假借為箸落,為箸明。

    古無去入之别,字亦不從艹也。

    從竹者聲。

    陟慮切。

    又遟倨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簍lǒu 注解:竹籠也。

    方言:簍,□也。

    □小者,南楚謂之簍。

    從竹婁聲。

    洛矦切。

    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筤lánɡ 注解:籃也。

    廣雅:筤謂之□。

    廣韻曰:筤,車籃。

    一名□。

    □音替。

    按許不言車籃,泛言籠下之器耳。

    從竹良聲。

    盧當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籃lán 注解:大篝也。

    今俗謂熏篝曰烘籃是也。

    從竹監聲。

    魯甘切。

    八部。

    □,古文籃如此。

    未詳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篝ɡōu 注解:笿也。

    可熏衣。

    按也字衍文。

    當雲笿可熏衣者。

    廣韻曰:熏籠。

    從竹冓聲。

    古矦切。

    四部。

    宋楚謂竹篝牆居也。

    各本牆居之閑誤衍以字。

    方言曰:篝,陳楚宋魏之閑謂之牆居。

    廣雅:篝,籠也。

    熏篝謂之牆居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笿luò 注解:桮笿也。

    方言:桮□,陳楚宋衛之閑謂之桮□,又謂之豆筥。

    自關東西謂之桮□。

    郭雲:盛桮器籠也。

    按引伸為籠絡字,今人作絡,古當作笿,亦作落。

    從竹各聲。

    盧各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□ɡònɡp193下 注解:桮笿也。

    廣雅曰:□,桮落也。

    從竹夅聲。

    古送切。

    九部。

    或曰盛箸籠。

    箸筩曰□,亦曰□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奁lián 注解:鏡奁也。

    玉篇引列女傳曰:置鏡奁中。

    别作奁,俗作奁。

    廣韻雲:盛香器也。

    從竹斂聲。

    力鹽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籫zuǎn 注解:竹器也。

    廣雅、方言注皆曰:籫,箸筩。

    從竹贊聲,讀若纂。

    作管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一曰叢也。

    木部攢下曰:一曰叢木。

    籫音同義近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籯yínɡ 注解:笭也。

    笭字下曰:一曰籯也。

    漢書:遺子黃金滿籯,不如教子一經。

    竹籠也。

    廣雅曰:籯,箸筩也。

    從竹赢聲。

    以成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□sān 注解:竹器也。

    玉篇曰:似箱而麤。

    從竹□聲。

    稣旰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五卷□竹部 簋ɡuǐ 注解:黍稷方器也。

    周禮舍人注曰:方曰簠,圓曰簋,盛黍稷稻粱也。

    掌客注曰:簠,稻粱器也。

    簋,黍稷器也。

    秦風傳曰:四簋,黍稷稻粱也。

    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,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别所盛也。

    許雲簋方簠圜,鄭則雲簋圜簠方,不同者,師傳各異也。

    周易:二簋可用享。

    鄭注雲:離為日,日體圓。

    巽為木,木器圓。

    簋象。

    聘禮竹簋方注雲:竹簋方者,器名。

    以竹為之,狀如簋而方。

    賈疏雲:凡簋皆用木而圓,此則用竹而方,故雲如簋而方。

    宋刻單行疏内簋字凡四見,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,非也。

    已上可證鄭确謂簋為圓器。

    周禮疏雲:孝經陳其簋簠注雲:内圓外方受□二□者,直據簠而言。

    若簋則内方外圓。

    孝經鄭注,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,賈所引文亦不完,則無用□求矣。

    而秦風釋文有内圓外方曰簠,内方外圓曰簋之文,葢本孝經注。

    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,自相乖剌。

    聶崇義曰:舊圖雲内方外圜曰簋,外方内圜曰簠。

    與秦風音義合。

    廣韻曰:内圓外方曰簋。

    歐陽氏集古□曰:簋外方内圓。

    與聘禮音義合。

    考圜器之内為之方,方器之内為之圜,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為之,他器少如是者。

    恐孝經注不可信,許鄭皆所不言也。

    鄭注禮曰:飾葢象龜。

    葢者,意拟之詞,注禮器雲:大夫刻為龜形可證也。

    聶氏、陳氏禮圖皆于葢頂作一小龜,誤解一葢字耳。

    見考工記圖。

    從竹皿皀。

    合三字會意。

    按簋古文或從匸,或從木,葢本以木為之。

    大夫刻其文為龜形,諸矦刻龜而飾以象齒,天子刻龜而飾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