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□。
或說規模字。
從大。
□,數之積也。
林者,木之多也。
□與庶同意。
《商書》曰:“庶草繁無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□yún 注解:除苗閑穢也。
穢,當作薉。
艹部薉,蕪也。
無穢字。
小雅毛傳曰:耘,除草也。
耔,雝本也。
食貨志雲:播種于畎中,苗生三葉以上,稍耨壟草,因□其土以附苗根,比成壟□而根深,能風與旱,故薿薿而盛也。
按此古者□、耔為一事也,謂苗初生之始也。
旣成已後仍有莠及童蓈生乎其閑,蓐下所雲陳艹複生也,則又以□薅之。
薅者,披田艹也,亦謂之□。
呂覽雲:其耨六寸,所以閑稼也。
注雲:耨所以耘苗,刃廣六寸,所以入苗閑。
〇又按呂覽雲:六寸之耜,所以成畞也。
謂六寸為步,步百為畞,卽車人為耒,所謂弦其内與步相中也。
又雲:其博八寸,所以成畎也。
八寸者,周之一尺,見夫部、尺部,卽匠人所謂一耦之伐廣尺也。
又雲:耨柄尺。
此其度也,謂耨柄之尺寸,以耒六尺為度也。
又雲:其耨六寸,所以閑稼也。
此謂耨頭之金廣六寸,入于苗閑,所謂立苗欲疏也。
高注:古者以耜耕,六尺為步,步百為畞,廣尺為甽。
今本舛誤不可讀從耒員聲。
員,物數也,謂艹之多也。
此形聲包會意。
羽文切。
十三部。
□,□或從芸。
按當雲或從耒艹,雲聲。
今字省艹作耘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鋤chúp184下 注解:殷人七十而鋤。
孟子滕文篇文。
今孟子作助,周禮注引作莇。
鋤,耤稅也。
孟子曰:夏後氏五十而貢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畞而徹,其實皆十一也。
徹者,徹也。
助者,藉也。
趙曰:徹者,猶人徹取物也。
藉者,借也,猶人相借力助之也。
按耤、鋤二篆皆偁古成語,而後釋其字義,鋤卽以耤釋之。
耤稅者,借民力以食稅也。
從耒助聲。
床倨切。
五部。
《周禮》曰:“□興鋤利萌。
”遂人職文。
今萌作甿,俗改也。
注曰:變民言萌。
異外内也。
萌猶懵懵無知貌也。
鄭本作萌,淺人一改為氓,再改為甿。
注又雲:鄭大夫讀鋤為藉。
杜子春讀鋤為助,謂起民人令相佐助。
按鄭意鋤者,合耦相助。
以歲時合耦于鋤,謂于裡宰治處合耦,因謂裡宰治處為鋤也。
許意以周禮證七十而鋤,謂其義同。
文七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角jiǎo 注解:獸角也。
人體有偁角者,如日月角、角犀豐盈之類,要是假借之辭耳。
象形。
古嶽切。
三部。
按舊音如榖,亦如鹿。
角與刀、魚相佀。
其字形與刀魚相似也。
此龜頭似蛇頭,虎足似人足之例。
凡角之屬皆從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xuān 注解:揮角皃。
揮、□□聲。
從角雚聲。
況袁切。
十四部。
梁□縣有□亭,梁國□,地理志作傿。
應劭曰:鄭伯克段于傿是也。
郡國志作□。
今按□部無□,則從傿是矣。
又讀若□。
又者,蒙雚聲而言。
又讀若布名之□者,與十五部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觻lù 注解:角也。
按尋立文之例,角下當奪一字。
廣韻、集韻錫韻皆曰:觻,角鋒也。
從角樂聲。
盧谷切。
古音在二部。
張掖有觻得縣。
二志同。
廣韻德韻曰:觻□,縣名。
漢書作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sāi 注解:角中骨也。
骨,當作肉,字之誤也。
鄭注樂記角觡生曰:無□曰觡。
謂角中堅實無肉者,麋鹿是也。
許亦解觡為骨角,亦謂中無肉者也。
本艹經:牛角□下閉血,瘀血,瘀痛,女人帶下血。
此則謂角之中,角之本當中有肉之處,外有文理可觀。
故陳藏器曰:久在糞土爛白者佳。
玉部曰:□理自外可以知中。
引伸謂凡物之文理也。
從角思聲。
亼部曰:侖,思也。
龠部曰:侖,理也。
是思卽理也。
此雲思聲,包會意。
稣來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觠quán 注解:曲角也。
釋嘼曰:角三觠羷。
呂郭音權。
謝居轉反。
從角?聲。
巨員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觬ní 注解:角觬曲也。
篇、韻皆雲角不正。
從角兒聲。
研啟切。
十六部。
廣韻又五稽切。
西河有觬氏縣。
前志有,後志無,葢省并也。
前志氏作是。
按是、氏古多通用。
觐禮:大史是右。
古文是為氏。
曲禮:是職方。
是或為氏。
古文尚書曰:時五者來備。
今文作五是來備,見于宋微子世家。
後漢李雲上書作五氏來備。
漢書雲:造父後有非子,至□孫氏為莊公。
師古曰:氏與是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觢shì 注解:一角仰也。
一當作二。
釋嘼曰:角一俯一仰,觭。
皆踴,觢。
皆踴謂二角皆豎也,蒙上文一俯一仰故曰皆。
許一俯一仰之雲在下文,故雲二角。
俗訛為一,則與觭無異。
易音義引說文:以角一俯一仰系觢。
當時筆誤耳。
睽六三:其牛掣。
鄭作□,雲牛角皆踴曰□,與爾雅、說文同。
子夏作契,荀作觭,虞作掣,皆以一俯一仰為訓,與許、鄭不同也。
觢者,如有掣曳然。
角本當邪展而乃聳直也。
虞本當同荀作觭,李氏鼎祚正文作掣,遂比而同之耳。
從角□聲。
尺制切。
十五部。
《易》曰:“其牛觢。
”釋文曰:說文之世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zhì 注解:角傾也。
從角虒聲。
敕豕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觭qī 注解:角一俛一仰也。
荀易:其牛觭。
按子夏傳作契,雲一角仰也。
虞作掣,雲牛角一低一仰。
是子夏、虞皆作觭也。
觭者,奇也。
奇者,異也。
一曰不耦也,故其字從奇。
公羊傳:匹馬□輪無反者。
榖梁作倚輪,漢五行志作觭輪,此不耦之義之引伸也。
周禮觭夢,杜子春讀為奇偉,此異義之引伸也。
從角奇聲。
去奇切。
又音羁。
又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觓qiúp185下 注解:角皃。
周頌:有捄其角。
傳雲:社稷之牛角尺。
箋雲:捄,角皃。
捄者,觓之假借字也。
小雅桑扈:兕觥其觓。
俗作觩。
從角丩聲。
渠幽切。
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有觓其角。
”〖注〗《小雅□桑扈》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wēi 注解:角曲中也。
考工記曰:夫角之中,□當弓之畏。
畏也者必桡。
杜子春讀畏為威,威謂弓淵。
鄭讀畏如秦師入隈之隈。
按大射儀弓淵字作隈,鄭讀從之也。
弓之中曰畏,角之中曰□,皆其曲處。
而弓人必以□傅于畏,故記曰□當。
從角畏聲。
烏賄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zhuó 注解:角長皃。
按此字見于經史者,皆訛為觕,從牛角。
公羊傳曰:觕者曰侵,精者曰伐。
何曰觕,麤也。
公羊隐元年注曰:用心尚麤觕。
漢藝文志曰:庶得麤觕。
以麤、觕連文,則觕非麤字也。
麤觕若今人曰粗糙,雙聲字也。
□從丬聲,古葢讀如倉,轉寫訛其形作觕。
其音讀才古反,又或讀七奴反矣。
其義則本訓角長,引伸之為鹵莽之意,因之觕與精為對文。
月令:其器高以粗。
呂覽粗作觕。
從角,廣韻:觕,徂古切,牛角直下也。
于本義近。
丬聲。
集韻曰:獸角長曰□,或作觕。
鋤庚切。
于本音近。
讀若粗□。
觕,衍字。
讀若粗則徂古切。
經典釋文所由才古反也。
今字别觕、□為二,□音士角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jué 注解:角有所觸發也。
廠部曰:厥,發石也。
此字從角厥,謂獸以角有所觸發。
西都賦曰:竆虎奔突,狂兕觸蹷。
蹷者,□之假借。
孟子曰:厥角稽首。
趙曰:叩頭以頟角犀撅地也。
按厥角二字皆假借之言。
從角厥聲。
形聲包會意也。
居月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
或說規模字。
從大。
□,數之積也。
林者,木之多也。
□與庶同意。
《商書》曰:“庶草繁無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□yún 注解:除苗閑穢也。
穢,當作薉。
艹部薉,蕪也。
無穢字。
小雅毛傳曰:耘,除草也。
耔,雝本也。
食貨志雲:播種于畎中,苗生三葉以上,稍耨壟草,因□其土以附苗根,比成壟□而根深,能風與旱,故薿薿而盛也。
按此古者□、耔為一事也,謂苗初生之始也。
旣成已後仍有莠及童蓈生乎其閑,蓐下所雲陳艹複生也,則又以□薅之。
薅者,披田艹也,亦謂之□。
呂覽雲:其耨六寸,所以閑稼也。
注雲:耨所以耘苗,刃廣六寸,所以入苗閑。
〇又按呂覽雲:六寸之耜,所以成畞也。
謂六寸為步,步百為畞,卽車人為耒,所謂弦其内與步相中也。
又雲:其博八寸,所以成畎也。
八寸者,周之一尺,見夫部、尺部,卽匠人所謂一耦之伐廣尺也。
又雲:耨柄尺。
此其度也,謂耨柄之尺寸,以耒六尺為度也。
又雲:其耨六寸,所以閑稼也。
此謂耨頭之金廣六寸,入于苗閑,所謂立苗欲疏也。
高注:古者以耜耕,六尺為步,步百為畞,廣尺為甽。
今本舛誤不可讀從耒員聲。
員,物數也,謂艹之多也。
此形聲包會意。
羽文切。
十三部。
□,□或從芸。
按當雲或從耒艹,雲聲。
今字省艹作耘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鋤chúp184下 注解:殷人七十而鋤。
孟子滕文篇文。
今孟子作助,周禮注引作莇。
鋤,耤稅也。
孟子曰:夏後氏五十而貢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畞而徹,其實皆十一也。
徹者,徹也。
助者,藉也。
趙曰:徹者,猶人徹取物也。
藉者,借也,猶人相借力助之也。
按耤、鋤二篆皆偁古成語,而後釋其字義,鋤卽以耤釋之。
耤稅者,借民力以食稅也。
從耒助聲。
床倨切。
五部。
《周禮》曰:“□興鋤利萌。
”遂人職文。
今萌作甿,俗改也。
注曰:變民言萌。
異外内也。
萌猶懵懵無知貌也。
鄭本作萌,淺人一改為氓,再改為甿。
注又雲:鄭大夫讀鋤為藉。
杜子春讀鋤為助,謂起民人令相佐助。
按鄭意鋤者,合耦相助。
以歲時合耦于鋤,謂于裡宰治處合耦,因謂裡宰治處為鋤也。
許意以周禮證七十而鋤,謂其義同。
文七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角jiǎo 注解:獸角也。
人體有偁角者,如日月角、角犀豐盈之類,要是假借之辭耳。
象形。
古嶽切。
三部。
按舊音如榖,亦如鹿。
角與刀、魚相佀。
其字形與刀魚相似也。
此龜頭似蛇頭,虎足似人足之例。
凡角之屬皆從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xuān 注解:揮角皃。
揮、□□聲。
從角雚聲。
況袁切。
十四部。
梁□縣有□亭,梁國□,地理志作傿。
應劭曰:鄭伯克段于傿是也。
郡國志作□。
今按□部無□,則從傿是矣。
又讀若□。
又者,蒙雚聲而言。
又讀若布名之□者,與十五部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觻lù 注解:角也。
按尋立文之例,角下當奪一字。
廣韻、集韻錫韻皆曰:觻,角鋒也。
從角樂聲。
盧谷切。
古音在二部。
張掖有觻得縣。
二志同。
廣韻德韻曰:觻□,縣名。
漢書作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sāi 注解:角中骨也。
骨,當作肉,字之誤也。
鄭注樂記角觡生曰:無□曰觡。
謂角中堅實無肉者,麋鹿是也。
許亦解觡為骨角,亦謂中無肉者也。
本艹經:牛角□下閉血,瘀血,瘀痛,女人帶下血。
此則謂角之中,角之本當中有肉之處,外有文理可觀。
故陳藏器曰:久在糞土爛白者佳。
玉部曰:□理自外可以知中。
引伸謂凡物之文理也。
從角思聲。
亼部曰:侖,思也。
龠部曰:侖,理也。
是思卽理也。
此雲思聲,包會意。
稣來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觠quán 注解:曲角也。
釋嘼曰:角三觠羷。
呂郭音權。
謝居轉反。
從角?聲。
巨員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觬ní 注解:角觬曲也。
篇、韻皆雲角不正。
從角兒聲。
研啟切。
十六部。
廣韻又五稽切。
西河有觬氏縣。
前志有,後志無,葢省并也。
前志氏作是。
按是、氏古多通用。
觐禮:大史是右。
古文是為氏。
曲禮:是職方。
是或為氏。
古文尚書曰:時五者來備。
今文作五是來備,見于宋微子世家。
後漢李雲上書作五氏來備。
漢書雲:造父後有非子,至□孫氏為莊公。
師古曰:氏與是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觢shì 注解:一角仰也。
一當作二。
釋嘼曰:角一俯一仰,觭。
皆踴,觢。
皆踴謂二角皆豎也,蒙上文一俯一仰故曰皆。
許一俯一仰之雲在下文,故雲二角。
俗訛為一,則與觭無異。
易音義引說文:以角一俯一仰系觢。
當時筆誤耳。
睽六三:其牛掣。
鄭作□,雲牛角皆踴曰□,與爾雅、說文同。
子夏作契,荀作觭,虞作掣,皆以一俯一仰為訓,與許、鄭不同也。
觢者,如有掣曳然。
角本當邪展而乃聳直也。
虞本當同荀作觭,李氏鼎祚正文作掣,遂比而同之耳。
從角□聲。
尺制切。
十五部。
《易》曰:“其牛觢。
”釋文曰:說文之世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zhì 注解:角傾也。
從角虒聲。
敕豕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觭qī 注解:角一俛一仰也。
荀易:其牛觭。
按子夏傳作契,雲一角仰也。
虞作掣,雲牛角一低一仰。
是子夏、虞皆作觭也。
觭者,奇也。
奇者,異也。
一曰不耦也,故其字從奇。
公羊傳:匹馬□輪無反者。
榖梁作倚輪,漢五行志作觭輪,此不耦之義之引伸也。
周禮觭夢,杜子春讀為奇偉,此異義之引伸也。
從角奇聲。
去奇切。
又音羁。
又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觓qiúp185下 注解:角皃。
周頌:有捄其角。
傳雲:社稷之牛角尺。
箋雲:捄,角皃。
捄者,觓之假借字也。
小雅桑扈:兕觥其觓。
俗作觩。
從角丩聲。
渠幽切。
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有觓其角。
”〖注〗《小雅□桑扈》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wēi 注解:角曲中也。
考工記曰:夫角之中,□當弓之畏。
畏也者必桡。
杜子春讀畏為威,威謂弓淵。
鄭讀畏如秦師入隈之隈。
按大射儀弓淵字作隈,鄭讀從之也。
弓之中曰畏,角之中曰□,皆其曲處。
而弓人必以□傅于畏,故記曰□當。
從角畏聲。
烏賄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zhuó 注解:角長皃。
按此字見于經史者,皆訛為觕,從牛角。
公羊傳曰:觕者曰侵,精者曰伐。
何曰觕,麤也。
公羊隐元年注曰:用心尚麤觕。
漢藝文志曰:庶得麤觕。
以麤、觕連文,則觕非麤字也。
麤觕若今人曰粗糙,雙聲字也。
□從丬聲,古葢讀如倉,轉寫訛其形作觕。
其音讀才古反,又或讀七奴反矣。
其義則本訓角長,引伸之為鹵莽之意,因之觕與精為對文。
月令:其器高以粗。
呂覽粗作觕。
從角,廣韻:觕,徂古切,牛角直下也。
于本義近。
丬聲。
集韻曰:獸角長曰□,或作觕。
鋤庚切。
于本音近。
讀若粗□。
觕,衍字。
讀若粗則徂古切。
經典釋文所由才古反也。
今字别觕、□為二,□音士角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 □jué 注解:角有所觸發也。
廠部曰:厥,發石也。
此字從角厥,謂獸以角有所觸發。
西都賦曰:竆虎奔突,狂兕觸蹷。
蹷者,□之假借。
孟子曰:厥角稽首。
趙曰:叩頭以頟角犀撅地也。
按厥角二字皆假借之言。
從角厥聲。
形聲包會意也。
居月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角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