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長曰質,短曰劑,質劑皆今之券書也。
按雲今之券書者,謂漢時名券書。
其實券字自古有之也。
大部曰:契,大約也。
引易□辭書契。
從刀□聲。
去願切。
十四部。
券别之書,□刀判栔其旁,栔,各本作契,今正。
判,分也。
栔,刻也。
兩家各一之書牍,分刻其旁,使可兩合以為信。
韓子曰:宋人得遺契而數其齒是也。
故曰書契。
書契,铉作契券,锴無書,皆非也,今正。
書契謂易□辭、周禮小宰所雲書契也。
書而栔之是曰書契,栔、契音同。
此三句說從刀之意。
刺cì 注解:君殺大夫曰刺。
刺,直傷也。
刺篆疑非舊次。
刺,直傷也,當為正義。
君殺大夫曰刺,當為别一義。
辭之先後今又倒亂矣。
上文剽砭刺也,刲刺也皆直傷之義,然則刺篆當廁剽刲二篆下,禮經雲刺草,大雅之刺訓責,史稱刺六經作王制,官稱刺史,針黹曰刺繡,用□曰刺船,盜取國家密事為刺探尚書事,皆其引伸之義也。
一曰君殺大夫曰刺者,春秋僖二十八年:公子買戍衛,不卒戍,刺之。
成十六年:刺公子偃。
公羊傳曰:刺之者何?殺之也。
内諱殺大夫,謂之刺之也。
考諸周禮司刺:掌三刺之法,壹刺曰訊羣臣,再刺曰訊羣吏,三刺曰訊萬民。
注:刺,殺也。
訊而有罪則殺之。
然則春秋于他國書殺其大夫,于魯國則兩書刺,諱魯之專殺而謂之刺。
謂其當罪合于周禮,公羊内諱之說是矣。
此雲君殺大夫曰刺,春秋于他國不雲爾也。
從刀朿,朿亦聲。
七賜切。
十六部。
按又七迹切。
古不分去入。
文六十四舊有剔篆在末,大徐所增十九文之一也,今□,說在髟部□下。
得六十三。
重十十誤,實得九字。
小徐作重七。
自首至剝割剺皆謂刀及刀之用者也。
自劑刷至券皆非必用刀,而拟乎刀之用者也。
其刵□□刭四字則司□之□,用刀者也。
不與凡用刀之字為伍者,因上文言罰而系聮之也。
《段注說文》-第四-刃部 刃rènp183上 注解:刀鑒也。
鑒,各本作堅,今正。
刀部曰:□,刀劍刃也。
金部曰:鑒,□也。
郭璞三倉解诂曰:焠作刀鑒也。
象刀有刃之形。
而振切。
十三部。
凡刃之屬皆從刃。
刅chuānɡ 注解:傷也。
凡殺傷必以刃。
從刃從一。
按铉本篆作刅,锴本篆作刄,今按當是從刃從一。
一者,傷之象,□之所入也。
刅省則作刄。
小徐本井部刱,米部粱皆從刄。
考桐廟碑梁字、羊窦道碑粱字、五經文字及唐石經梁皆不作刅,今人作□書梁、粱皆從刅,非古法,不可從也。
楚良切。
十部。
創,刅或從倉。
從刀倉聲也。
凡刀創及創瘍字皆作此,俗變作□、作瘡。
多用創為□字。
劍jiàn 注解:人所帶兵也。
桃氏為劍:有上制,有中制,有下制。
注雲:此今之匕首也,人各以其形皃大小帶之。
從刃佥聲。
居欠切。
八部。
劍,籒文劍從刀。
文三重二 《段注說文》-第四-□部 □qià 注解:巧□也。
巧□葢漢人語。
從刀丯聲。
恪八切。
十五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□jiáp183下 注解:齘□,疊韻。
刮也。
刮者,掊杷也。
從□夬聲。
古黠切。
十五部。
一曰□,畫堅也。
畫當作劃。
劃堅曰□。
栔qì 注解:刻也。
釋诂:契滅殄絕也。
唐韻引作栔。
郭雲:今江東呼刻□物為栔□。
按古經多作契,假借字也。
大雅:爰契我龜。
毛曰:契,開也。
周禮亦作契。
左傳:□借邑人之車,契其軸。
爾雅音義所引如是。
今左傳、荀子作锲,漢書注引綿詩作挈,大戴禮:楔而舍之,朽木不折。
皆假借字也。
晉虞溥傳作□,俗字也。
從□木。
刻之用于木多,故從木。
苦計切。
十五部。
按又苦結切。
文三 丯jiè 注解:艹蔡也。
艹部曰。
蔡,艹丯也。
疊韻互訓。
孟子曰:君之視臣如土芥。
趙雲:芥,草芥也。
左傳:以民為土芥。
杜注同。
方言:蘇、芥,草也。
江淮南楚之閑曰蘇。
自□而西或曰草,或曰芥。
南楚江湘之閑謂之莽。
按凡言艹芥皆丯之假借也,芥行而丯廢矣。
象艹生之散亂也。
散當作□。
外傳曰:道茀不可行。
中直象道,彡象茀。
凡丯之屬皆從丯。
讀若介。
古拜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丯部 □ɡé 注解:枝□也。
枝□者,遮禦之意。
玉篇曰:□,枝柯也。
釋名:戟,格也。
旁有枝格也。
庾信賦:草樹溷淆,枝格相交。
格行而□廢矣。
從丯各聲。
古百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丯部 耒lěi 注解:耕曲木也。
各本耕上有手,今依廣韻隊韻、周易音義正。
下文雲:耕,犁也。
謂犁之曲木也。
禮記音義引字林亦雲耕曲木。
考工記:車人為耒,庛長尺有一寸,中直者三尺有三寸,上句者二尺有二寸。
自其庛緣其外,以至于首,以弦其内,六尺有六寸。
注雲:庛讀為棘刺之刺。
刺耒下前曲接耜,緣外六尺有六寸,内弦六尺,應一步之尺數。
按經多雲耒耜,據鄭說耒以木,耜以金,沓于耒刺。
京房雲:耜,耒下耓也。
耒,耜上句木也。
許木部耜作枱,耒端也,耕犁也。
許說與京同,與鄭異。
鄭本匠人,謂犁為耜,統言之也。
許分别金謂之犁,木謂枱,析言之也。
從木推丯。
考工記曰:直庛則利推。
從木推丯會意。
盧對切。
十五部。
古者□作耒枱。
枱,見木部,今之耜字也。
各本作□,誤。
□,臿也。
□振民也。
此出世本,世本有作篇。
振,舉救也。
凡耒之屬皆從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耕ɡēnɡp184上 注解:□也。
牛部曰:□,耕也。
人用以發土。
亦謂之耕。
從耒丼。
會意包形聲。
古莖切。
十一部。
一曰古者井田,故從井。
此說從井之意也。
已上十字依韻會所據锴本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耦ǒu 注解:耕廣五寸為伐,二伐為耦。
耕,各本作耒,今依太平禦覽正。
匠人:耜廣五寸,二耜為耦,一耦之伐。
廣尺深尺,謂之□。
注:古者耜一金兩人并發之,其壟中曰□,□土曰伐。
伐之言發也。
□,畎也。
今之耜岐頭兩金,象古之耦也。
許與記文辭異義同。
耕卽耜,謂犂之金其廣五寸也。
不曰枱廣五寸者,許意枱乃耒本之端,耕錔于枱,故必析言之。
“長沮、桀溺耦而耕”,此兩人并發之證。
引伸為凡人耦之偁。
俗借偶。
從耒禺聲。
五口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耤jí 注解:帝耤千畞也。
帝耤見月令。
周禮甸師: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。
以時入之,以共齍盛。
禮記曰:天子為藉千畞,冕而朱纮,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。
古者使民如借,故謂之藉。
鄭注周禮、詩序雲:藉之言借也。
借民力治之,故謂之藉田。
韋注周語雲:藉,借也。
借民力以為之。
按鄭、韋與許同。
應劭雲帝王典藉之常,臣瓒曰蹈藉也,皆非也。
親耕不能終事,故借民力而謂之藉田。
言藉者,歉然于當親事而未能親事也。
臣瓒、師古之言尢為剌缪。
從耒□聲。
秦昔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按今經典多作藉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□ɡuī 注解:卌□,可□劃麥,河内用之。
卌,今刻大徐本作□。
锴本及集韻皆作卌,集韻所據铉本未誤也。
冊當是卌之訛,今定作卌。
卌者,數之積也,見□下。
漢石經以為四十字。
□,铉作叉,锴作又,今定作□。
□者,手甲也。
今字作爪。
卌□可以劃麥,卽今俗用麥杷也。
木部曰:杷,收麥器也。
謂之卌□者,言其多爪可掊杷也。
廣韻曰:卌,先立切。
字統雲:插糞杷。
說文雲數名。
此卌字之證。
插糞者,抺摋糞除之言。
據廣韻則十部當有卌篆。
方言曰:杷,宋魏之閑謂之渠挐。
或謂之渠疏。
釋名曰:齊魯閑謂四齒杷為欋,然則河内謂之□也。
從耒圭聲。
古攜切。
十六部。
〖注〗《說文》□,豐也。
從林
按雲今之券書者,謂漢時名券書。
其實券字自古有之也。
大部曰:契,大約也。
引易□辭書契。
從刀□聲。
去願切。
十四部。
券别之書,□刀判栔其旁,栔,各本作契,今正。
判,分也。
栔,刻也。
兩家各一之書牍,分刻其旁,使可兩合以為信。
韓子曰:宋人得遺契而數其齒是也。
故曰書契。
書契,铉作契券,锴無書,皆非也,今正。
書契謂易□辭、周禮小宰所雲書契也。
書而栔之是曰書契,栔、契音同。
此三句說從刀之意。
刺cì 注解:君殺大夫曰刺。
刺,直傷也。
刺篆疑非舊次。
刺,直傷也,當為正義。
君殺大夫曰刺,當為别一義。
辭之先後今又倒亂矣。
上文剽砭刺也,刲刺也皆直傷之義,然則刺篆當廁剽刲二篆下,禮經雲刺草,大雅之刺訓責,史稱刺六經作王制,官稱刺史,針黹曰刺繡,用□曰刺船,盜取國家密事為刺探尚書事,皆其引伸之義也。
一曰君殺大夫曰刺者,春秋僖二十八年:公子買戍衛,不卒戍,刺之。
成十六年:刺公子偃。
公羊傳曰:刺之者何?殺之也。
内諱殺大夫,謂之刺之也。
考諸周禮司刺:掌三刺之法,壹刺曰訊羣臣,再刺曰訊羣吏,三刺曰訊萬民。
注:刺,殺也。
訊而有罪則殺之。
然則春秋于他國書殺其大夫,于魯國則兩書刺,諱魯之專殺而謂之刺。
謂其當罪合于周禮,公羊内諱之說是矣。
此雲君殺大夫曰刺,春秋于他國不雲爾也。
從刀朿,朿亦聲。
七賜切。
十六部。
按又七迹切。
古不分去入。
文六十四舊有剔篆在末,大徐所增十九文之一也,今□,說在髟部□下。
得六十三。
重十十誤,實得九字。
小徐作重七。
自首至剝割剺皆謂刀及刀之用者也。
自劑刷至券皆非必用刀,而拟乎刀之用者也。
其刵□□刭四字則司□之□,用刀者也。
不與凡用刀之字為伍者,因上文言罰而系聮之也。
《段注說文》-第四-刃部 刃rènp183上 注解:刀鑒也。
鑒,各本作堅,今正。
刀部曰:□,刀劍刃也。
金部曰:鑒,□也。
郭璞三倉解诂曰:焠作刀鑒也。
象刀有刃之形。
而振切。
十三部。
凡刃之屬皆從刃。
刅chuānɡ 注解:傷也。
凡殺傷必以刃。
從刃從一。
按铉本篆作刅,锴本篆作刄,今按當是從刃從一。
一者,傷之象,□之所入也。
刅省則作刄。
小徐本井部刱,米部粱皆從刄。
考桐廟碑梁字、羊窦道碑粱字、五經文字及唐石經梁皆不作刅,今人作□書梁、粱皆從刅,非古法,不可從也。
楚良切。
十部。
創,刅或從倉。
從刀倉聲也。
凡刀創及創瘍字皆作此,俗變作□、作瘡。
多用創為□字。
劍jiàn 注解:人所帶兵也。
桃氏為劍:有上制,有中制,有下制。
注雲:此今之匕首也,人各以其形皃大小帶之。
從刃佥聲。
居欠切。
八部。
劍,籒文劍從刀。
文三重二 《段注說文》-第四-□部 □qià 注解:巧□也。
巧□葢漢人語。
從刀丯聲。
恪八切。
十五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□jiáp183下 注解:齘□,疊韻。
刮也。
刮者,掊杷也。
從□夬聲。
古黠切。
十五部。
一曰□,畫堅也。
畫當作劃。
劃堅曰□。
栔qì 注解:刻也。
釋诂:契滅殄絕也。
唐韻引作栔。
郭雲:今江東呼刻□物為栔□。
按古經多作契,假借字也。
大雅:爰契我龜。
毛曰:契,開也。
周禮亦作契。
左傳:□借邑人之車,契其軸。
爾雅音義所引如是。
今左傳、荀子作锲,漢書注引綿詩作挈,大戴禮:楔而舍之,朽木不折。
皆假借字也。
晉虞溥傳作□,俗字也。
從□木。
刻之用于木多,故從木。
苦計切。
十五部。
按又苦結切。
文三 丯jiè 注解:艹蔡也。
艹部曰。
蔡,艹丯也。
疊韻互訓。
孟子曰:君之視臣如土芥。
趙雲:芥,草芥也。
左傳:以民為土芥。
杜注同。
方言:蘇、芥,草也。
江淮南楚之閑曰蘇。
自□而西或曰草,或曰芥。
南楚江湘之閑謂之莽。
按凡言艹芥皆丯之假借也,芥行而丯廢矣。
象艹生之散亂也。
散當作□。
外傳曰:道茀不可行。
中直象道,彡象茀。
凡丯之屬皆從丯。
讀若介。
古拜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丯部 □ɡé 注解:枝□也。
枝□者,遮禦之意。
玉篇曰:□,枝柯也。
釋名:戟,格也。
旁有枝格也。
庾信賦:草樹溷淆,枝格相交。
格行而□廢矣。
從丯各聲。
古百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丯部 耒lěi 注解:耕曲木也。
各本耕上有手,今依廣韻隊韻、周易音義正。
下文雲:耕,犁也。
謂犁之曲木也。
禮記音義引字林亦雲耕曲木。
考工記:車人為耒,庛長尺有一寸,中直者三尺有三寸,上句者二尺有二寸。
自其庛緣其外,以至于首,以弦其内,六尺有六寸。
注雲:庛讀為棘刺之刺。
刺耒下前曲接耜,緣外六尺有六寸,内弦六尺,應一步之尺數。
按經多雲耒耜,據鄭說耒以木,耜以金,沓于耒刺。
京房雲:耜,耒下耓也。
耒,耜上句木也。
許木部耜作枱,耒端也,耕犁也。
許說與京同,與鄭異。
鄭本匠人,謂犁為耜,統言之也。
許分别金謂之犁,木謂枱,析言之也。
從木推丯。
考工記曰:直庛則利推。
從木推丯會意。
盧對切。
十五部。
古者□作耒枱。
枱,見木部,今之耜字也。
各本作□,誤。
□,臿也。
□振民也。
此出世本,世本有作篇。
振,舉救也。
凡耒之屬皆從耒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耕ɡēnɡp184上 注解:□也。
牛部曰:□,耕也。
人用以發土。
亦謂之耕。
從耒丼。
會意包形聲。
古莖切。
十一部。
一曰古者井田,故從井。
此說從井之意也。
已上十字依韻會所據锴本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耦ǒu 注解:耕廣五寸為伐,二伐為耦。
耕,各本作耒,今依太平禦覽正。
匠人:耜廣五寸,二耜為耦,一耦之伐。
廣尺深尺,謂之□。
注:古者耜一金兩人并發之,其壟中曰□,□土曰伐。
伐之言發也。
□,畎也。
今之耜岐頭兩金,象古之耦也。
許與記文辭異義同。
耕卽耜,謂犂之金其廣五寸也。
不曰枱廣五寸者,許意枱乃耒本之端,耕錔于枱,故必析言之。
“長沮、桀溺耦而耕”,此兩人并發之證。
引伸為凡人耦之偁。
俗借偶。
從耒禺聲。
五口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耤jí 注解:帝耤千畞也。
帝耤見月令。
周禮甸師: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。
以時入之,以共齍盛。
禮記曰:天子為藉千畞,冕而朱纮,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。
古者使民如借,故謂之藉。
鄭注周禮、詩序雲:藉之言借也。
借民力治之,故謂之藉田。
韋注周語雲:藉,借也。
借民力以為之。
按鄭、韋與許同。
應劭雲帝王典藉之常,臣瓒曰蹈藉也,皆非也。
親耕不能終事,故借民力而謂之藉田。
言藉者,歉然于當親事而未能親事也。
臣瓒、師古之言尢為剌缪。
從耒□聲。
秦昔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按今經典多作藉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耒部 □ɡuī 注解:卌□,可□劃麥,河内用之。
卌,今刻大徐本作□。
锴本及集韻皆作卌,集韻所據铉本未誤也。
冊當是卌之訛,今定作卌。
卌者,數之積也,見□下。
漢石經以為四十字。
□,铉作叉,锴作又,今定作□。
□者,手甲也。
今字作爪。
卌□可以劃麥,卽今俗用麥杷也。
木部曰:杷,收麥器也。
謂之卌□者,言其多爪可掊杷也。
廣韻曰:卌,先立切。
字統雲:插糞杷。
說文雲數名。
此卌字之證。
插糞者,抺摋糞除之言。
據廣韻則十部當有卌篆。
方言曰:杷,宋魏之閑謂之渠挐。
或謂之渠疏。
釋名曰:齊魯閑謂四齒杷為欋,然則河内謂之□也。
從耒圭聲。
古攜切。
十六部。
〖注〗《說文》□,豐也。
從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