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部分

關燈
則古作□。

     副pì 注解:判也。

    毛詩大雅曰:不坼不副。

    曲禮曰:為天子削瓜者副之。

    匡缪正俗曰:副貳之字本為褔,從衣畐聲,俗呼一襲為一褔衣是也。

    書史假借,遂以副字代之。

    副本音普力反,義訓剖劈。

    學者不知有褔字,以副貳為正體。

    詩不坼不副,乃以朱點發副字。

    按顔說未□然也。

    副之則一物成二,因仍謂之副。

    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謂之副。

    訓诂中如此者緻多,流俗語音如付,由一部入三部,故韻書在宥韻,俗語又轉入遇韻也,沿襲旣久,其義其音遂皆忘其本始。

    褔字雖見于龜策傳、東京賦,然恐此字因副而制耳。

    鄭仲師注周禮雲:貳,副也。

    貝部貳下因之。

    史記曰:藏之名山,副在京師。

    漢書曰:臧諸宗廟,副在有司。

    周人言貳,漢人言副,古今語也,豈容廢副用褔。

    從刀畐聲。

    芳逼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曰:“副辜祭。

    ”鄭注周禮作疈,雲疈,疈牲胷也,疈而磔之。

    謂磔讓禳及蠟祭。

    許所據作副,葢副者古文、小篆所同也。

    鄭所據用籒文。

    □,籒文副。

    從□。

    當雲重畐。

    重畐者,狀分祈之聲。

     剖pōu 注解:判也。

    史記曰:驺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。

    從刀□聲。

    浦後切。

    四部。

     辧biànp180上 注解:判也。

    小宰傳别,故書作傳辨。

    朝士判書,故書判為辨。

    大鄭辨讀為别。

    古辨、判、别三字義同也。

    辧從刀,俗作辨,為辨别字。

    符蹇切。

    别作從力之辦,為幹辦字,蒲苋切。

    古辧别、幹辧無二義,亦無二形二音也。

    從刀辡聲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 判pàn 注解:分也。

    媒氏掌萬民之判。

    注:判,半也,得耦為合,主合其半成夫婦也。

    朝士有判書以治則聽。

    注:判,半分而合者。

    從刀半聲。

    形聲包會意。

    普半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剫duó 注解:判也。

    釋器:木謂之剫。

    郭引左傳:山有木,工則剫之。

    從刀度聲。

    徒洛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刳kū 注解:判也。

    内則雲:刲之刳之。

    按刲謂刺殺之,刳謂空其腹。

    □辭刳木為舟,亦謂虛木之中。

    刳木一作挎木。

    鄉飲酒禮:相者二人,皆左何瑟,後首挎越内弦。

    賈公彥曰:瑟底有孔越,以指深入而持之也。

    手部無挎。

    從刀誇聲。

    苦孤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列liè 注解:分解也。

    列之本義為分解,故其字從刀。

    齒分骨之□從列。

    引伸為行列之義。

    古假借烈為列,如鄭風火烈具舉,毛曰烈,列也是也。

    羽獵賦:舉□烈火。

    烈亦與列同。

    從刀□聲。

    良嶭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刊kān 注解:剟也。

    柞氏:夏日至,令刊陽木而火之。

    注:刊謂斫去次地之皮也。

    按凡有所削去謂之刊,故刻石謂之刊石。

    此與木部栞音同義異,唐衛包乃改栞為刊,誤認為一字也。

    從刀幹聲。

    苦寒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剟zhuō 注解:刊也。

    商子曰:有敢剟定法令者死。

    賈誼傳曰:盜者剟寝戶之簾。

    從刀叕聲。

    陟劣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删shān 注解:剟也。

    凡言□剟者,有所去卽有所取。

    如史記司馬相如傳曰:故□要,歸正道而論之。

    □取猶節取也,謂去其侈靡過實,非義理所尚。

    取其天子芒然而思已下也。

    旣錄其全賦矣,謂之□取何也。

    言錄賦之意在此不在彼也。

    藝文志曰:今□其要以備篇籍。

    □其要謂取其要也,不然,豈劉歆七略之要孟堅□□去之乎。

    詳言之則如律曆志曰□其僞辭,取其義者箸于篇。

    約言之則如相如傳、藝文志。

    從刀□。

    □,書也。

    說從刀、□之意也。

    雲□書也者,謂凡□牍非必受于王之符命也。

    築氏為削。

    鄭雲今之書刀。

    凡艹□不定者,以削削之謂□。

    因之凡刊落不用者皆謂之□。

    所奸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劈pì 注解:破也。

    此字義與副近而不同,今字用劈為副。

    劈行而副廢矣。

    劈與副古經有相通者,大宗伯疈辜祭。

    疈在一部,故書疈為罷。

    大鄭釋為披磔牲以祭。

    罷披破同十七部,劈在十六部,此其音義相通之證也。

    考工記假薜為劈,注雲:薜,破裂也。

    又或假擘為之,張衡賦雲分肌擘理是也。

    從刀辟聲。

    普擊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 剝bōp180下 注解:裂也。

    衣部曰:裂,缯餘也。

    謂□破也。

    夏小正:二月剝鳝,以為□也。

    八月剝瓜,畜瓜之時也。

    剝棗。

    剝也者,取也。

    栗零。

    零也者,降也。

    零而後取之,故不言剝也。

    按剝鳝者,謂殘其皮:剝瓜棗者,謂殘其實,其用一也。

    皮部曰:剝取獸革。

    與剝鳝合。

    孔子易傳曰:緻飾,然後通則□矣,故受之以剝。

    剝者,剝也。

    物不可以終□,剝竆上反下,故受之以複也。

    按此是剝訓□,裂則将□矣。

    豳風假剝為攴:八月剝棗。

    毛曰:剝,擊也。

    音義雲:普蔔反。

    故知剝同攴也。

    小正傳雲取,毛傳雲擊,此後人訓诂必密于前人也。

    從刀彔。

    彔,刻也。

    說從彔之意。

    彔下雲:刻木彔彔也。

    破裂之意。

    彔亦聲。

    北角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一曰剝,割也。

    此别一義,與上義相通。

    按此篆解說,合二徐本及尚書泰誓正義宋刻本參定。

    □,剝或從蔔。

    蔔聲也。

     割ɡē 注解:剝也。

    蒙剝之弟二義互訓。

    割謂殘破之。

    釋言曰:葢割裂也。

    尚書多假借割為害,古二字音同也。

    釋言舍人本葢作害,明害與割同也。

    鄭注缁衣曰:割之言葢也。

    明葢與割同也。

    從刀害聲。

    古□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按古字亦從匄聲,故宋次道、王仲至家所傳古文尚書曰:□申勸甯王之德。

     剺lí 注解:剝也。

    方言:劙,解也。

    劙與剺雙聲義近。

    劃也。

    此别一義,當言一曰。

    按□應書引三蒼雲:剺,劃也。

    文部曰:□(□),微畫也。

    音同義近。

    從刀□聲。

    裡之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劃huá 注解:錐刀畫曰劃。

    畫字各本無,今補,謂錐刀之末所畫謂之劃也。

    上文雲刉、劃傷也,剺、劃也皆是也。

    從刀畫,畫亦聲。

    呼麥切。

    十六部。

    當依廣韻胡麥切。

     剈yuān 注解:挑取也。

    抉而取之也。

    挑,抉也,今俗雲剜,許書無剜字。

    從刀肙聲。

    烏□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一曰窐也。

    穴部曰:窐,空也。

    窐與剈音義通,如圭蠲之比。

     劀ɡuā 注解:□去惡創肉也。

    瘍醫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□瘍之祝藥,劀殺之齊。

    鄭雲:劀,□去膿血。

    殺謂以藥食其惡肉。

    與許異。

    □、劀為疊韻。

    從刀矞聲。

    古轄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曰:“劀殺之齊。

    ” 劑jìp181上 注解:齊也。

    釋言:劑,翦齊也。

    按周禮或言質劑,或言言約劑,鄭訓劑為券書。

    大鄭曰:質劑謂市中平價,今時月平是也。

    鄭雲長券曰質,短券曰劑,是劑所以齊物也。

    周禮又多用齊字,亨人注:齊多少之量。

    此與劑義不同。

    今人藥劑字乃周禮之齊字也。

    從刀,從刀者,齊之如用刀也。

    不必用刀而從刀,故不與前為伍。

    餘仿此。

    齊聲。

    形聲包會意。

    在詣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刷shuā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刷與□别。

    又部曰:□,飾也。

    巾部曰:飾,□也。

    飾今拭字,拭用手用巾,故從又巾。

    刷者,掊杷也,掊杷必用除穢之器如刀然,故字從刀。

    艹部曰:□刷也是也。

    從刀,□省聲。

    其義亦略相近。

    所劣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《禮》有“刷巾”。

    有铉訛布,黃氏公紹所據锴本不誤,而宋張次立依铉改為布。

    今系傳本乃張次立所更定。

    往往改之同铉。

    而佳處時存韻會也。

    禮謂禮經十七篇也,鄉飲酒禮、鄉射禮、燕禮、大射儀、公食大夫禮、有司徹皆言帨手。

    注:帨,拭也。

    帨手者于帨。

    帨,佩巾。

    據賈氏鄉飲、公食二疏,知經注皆作帨,絕無挩字也。

    帨之為巾見于士昏禮及内則。

    内則盥卒授巾注雲:巾以帨手。

    鄭卽用禮經帨手字也。

    此雲刷巾,刷當作□,葢漢時禮經挩手有作刷手者。

    假刷為□,說禮家所定字不同也。

    刷巾又見服氏左傳注。

    左傳藻率鞞鞛。

    服雲:藻為畫藻,率為刷巾。

    禮有刷巾。

    服語正與許同。

    巾部雲:帥,佩巾也。

    帨,帥或字。

    是帨與帥同字。

    樂師故書帥為率,聘禮古文帥皆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