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六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,漢之斬趾是也。
□者癈不能行,跀者尚可箸踴而行。
踴者,跀足者之屦。
莊子:兀者叔山無趾,踵見仲尼。
崔□雲:無趾故以踵行。
是則跀輕于□也。
古文尚書呂□說夏□作剕。
周本紀、漢□法志、周禮司□注引尚書大傳皆作□。
周禮注雲:周改膑作刖。
而公羊疏引鄭駁異義雲:臯陶改膑為剕,呂□有剕,周改剕為刖。
與周禮注不合。
足部雲:□,跀也。
□卽剕字。
許謂□卽跀矣,鄭析□、跀為二,不知其制何以分别。
竊謂周禮注為長,駁異義則未定之論,許說亦非是也。
剕惟見于呂□,他經傳無言□、言剕者。
葢□者□之一名。
故周禮說周制作刖,呂□說夏制。
則今文尚書作膑,古文尚書作剕,實一事也。
周改□為跀,卽改□為跀也。
許釋□為跀,非。
鄭雲臯陶改□為□,亦非也。
□作□,如禹貢□作玭,商書纣作受,音轉字異,非有他也。
從骨賓聲。
毗忍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ɡuā 注解:骨端也。
骨當是骸之誤。
骨空論雲:膝解為骸關。
是也。
關、□雙聲。
□取機括之意。
從骨□聲。
古□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kuì 注解:厀胫間骨也。
骨空論雲:骸下為輔,輔上為腘,腘上為關。
是也。
膝解為骸關,言外也。
腘上為關,言内也。
從骨□聲。
丘媿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骹qiāo 注解:胫也。
胫,厀下也。
凡物之胫皆曰骹。
釋嘼:馬四骹皆白,驓。
薛注西京曰:靑骹,□靑胫者。
方言曰:矛骹細如鶴胫者,謂之鶴膝。
考工記說輻材曰:參分其股圍,去一以為骹圍。
大鄭雲:方言股以喻其豐,故言骹以喻其細。
禮多假校為之。
士喪禮記。
綴足用燕幾,校在南。
注:校,胫也。
祭統:夫人薦豆執校。
注:校,豆中央直者也。
此皆假校為骹也。
從骨交聲。
口交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骭ɡànp166上 注解:骹也。
呂覽注引孟子:拔骭一毛而利天下。
甯戚歌:短布單衣适至骭。
按骭之言幹也,幹者,本也。
人體之址也。
脅骨何以亦名幹也,曰脅幹見于左傳楄柎藉幹,公羊拹公幹而殺之。
古幹、翰通用,毛詩翰字多為幹之假借。
脅幹乃翰之假借,脅肋如鳥之羽翰分布也。
從骨幹聲。
古案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骸hái 注解:胫骨也。
上文言胫也、骹也,不言骨者,骹骭皆目其表也。
骨空論曰:膝解為骸關,俠膝之骨為連骸。
然則正謂胫骨為骸矣。
下文雲:連骸下為輔。
輔卽骸也。
膝解為其關,俠膝之骨連之也。
字從亥者,亥,荄也。
荄,根也。
公羊傳注:骸,人骨也。
則引伸為凡人骨之偁。
從骨亥聲。
戶皆切。
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suǐ 注解:骨中脂也。
從骨隓聲。
息委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□作髓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tì 注解:骨間黃汁也。
從骨易聲,讀若《易》曰“夕惕若厲”。
讀若二字小徐無,非也。
汗□、古文四聲韻皆雲:□出古周易。
正因說文奪讀若字,遂徑作夕□也。
夕惕若厲又見夕部及他古籍。
易惟費氏以古字号古文易。
鄭君傳費氏,亦雲惕,懼也。
且易惕字屢見,倘古文皆作□,諸家必有為之說者,而未見也。
他曆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體tǐ 注解:緫十二屬也。
十二屬許未詳言,今以人體及許書核之。
首之屬有三,曰頂,曰面,曰頤。
身之屬三,曰肩,曰脊,曰□。
手之屬三。
曰厷,曰臂,曰手。
足之屬三,曰股,曰胫,曰足。
合說文全書求之,以十二者統之,皆此十二者所分屬也。
從骨豊聲。
他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髍mó 注解:□病也。
□部曰:□,半枯也。
漢書叙傳曰:又況幺□不及數子。
鄭氏曰:□音麼,小也。
晉灼曰:此骨偏□之□也。
按二說皆是。
本骨偏□字借為幺麼,是以文□作幺麼。
且偏□是不全之病,不全則不大,故引伸為不長曰幺,細小曰麼之義。
許書無麼字,葢以髍包之。
不得以髍平麼上為疑也。
從骨麻聲。
莫鄱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鲠ɡěnɡ 注解:食骨留咽中也。
晉語:蔔籒曰:狹以銜骨。
韋曰:骨所以鲠刺人也。
忠言逆耳,如食骨在喉,故雲骨鲠之臣。
漢書已下皆作骨鲠,字從魚,謂留咽者魚骨挍多也。
依說文則鲠訓魚骨,骨留咽中當作鲠。
按自髑至體皆言人骨。
體者,緫上文言之也。
髍者,人骨之病也。
骼、骴二文,則禽獸之骨。
鲠者,人哽于物,骨主謂人,故其字非人骨而從骨,其次則先于骼骴也。
從骨□聲。
故杏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骼ɡép166下 注解:禽獸之骨曰骼。
按骨當作髋。
許據禮十七篇,故雲禽獸之髋曰骼也。
禽者走獸緫名。
儀禮多言肫骼,肫亦作膞,皆說文 之腨字也。
骼亦作胳,于人曰髋也。
髋者,髀上也。
牲前足體三,曰肩,曰臑,曰臂。
臑于人為厷,肩下臂上也。
後足體三,曰骼,曰髀,曰臑。
禮髀賤不升,故經多言肩臂臑膞骼。
臑在臂上,骼在肫上,而先言臂肫者,葢四胑以下為貴也。
骼是本字,至埤蒼乃作髂,廣雅、字林變作□,又或作□。
魚虞歌麻通轉之故也。
雲曰骼曰骴者,所以别人禽之異名。
肉部曰:臂,羊豕曰臑。
是其例也。
許據十七篇為言,故不敢謂骼為人骨也。
月令:孟春掩骼薶骴。
鄭雲:骨枯曰骼,肉腐曰骴。
蔡雲:露骨曰骼,有肉曰骴。
高注呂覽雲:白骨曰骼,有肉曰髊。
注淮南同。
皆不言骼骴為禽獸之骨也,則亦未嘗不可通用矣。
從骨各聲。
古核切。
廣韻古伯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骴cī 注解:鳥獸殘骨曰骴。
殘同□,餘也。
鳥獸,廣韻作鳥鼠。
曲禮曰:四足曰漬。
注:漬謂相瀸污而死也。
小雅:助我舉柴。
手部引作□。
毛、許皆雲□,積也。
鄭箋:雖不中。
必助中者舉積禽。
二經漬、□字音義皆同骴,故許知骴不謂人骨也。
周禮:蠟氏掌除骴。
故書骴作脊。
先鄭雲:脊讀為□,謂死人骨也。
月令:掩骼埋胔。
骨之尚有肉者也,及禽獸之骨皆是。
此先鄭兼人與禽獸言之。
而公羊傳:大災者何,大瘠也。
大瘠者何,□也。
漢食貨志:國亡捐瘠。
孟康曰:肉腐為瘠,捐骨不薶者。
公羊、漢志瘠卽骴字。
合之鄭注月令肉腐曰骴。
蔡氏、高氏雲有肉曰骴,又皆指人言之。
說雖不同,皆關王政仁民愛物之意。
其字正作骴,假借作漬,作□,作瘠,作脊,皆同音假借也。
漬又作□。
可惡也。
釋骴字音義也。
以其□薉可惡,人所不欲見,故從骨從此,此亦聲。
從骨此聲。
資四切。
十六部。
《明堂月
□者癈不能行,跀者尚可箸踴而行。
踴者,跀足者之屦。
莊子:兀者叔山無趾,踵見仲尼。
崔□雲:無趾故以踵行。
是則跀輕于□也。
古文尚書呂□說夏□作剕。
周本紀、漢□法志、周禮司□注引尚書大傳皆作□。
周禮注雲:周改膑作刖。
而公羊疏引鄭駁異義雲:臯陶改膑為剕,呂□有剕,周改剕為刖。
與周禮注不合。
足部雲:□,跀也。
□卽剕字。
許謂□卽跀矣,鄭析□、跀為二,不知其制何以分别。
竊謂周禮注為長,駁異義則未定之論,許說亦非是也。
剕惟見于呂□,他經傳無言□、言剕者。
葢□者□之一名。
故周禮說周制作刖,呂□說夏制。
則今文尚書作膑,古文尚書作剕,實一事也。
周改□為跀,卽改□為跀也。
許釋□為跀,非。
鄭雲臯陶改□為□,亦非也。
□作□,如禹貢□作玭,商書纣作受,音轉字異,非有他也。
從骨賓聲。
毗忍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ɡuā 注解:骨端也。
骨當是骸之誤。
骨空論雲:膝解為骸關。
是也。
關、□雙聲。
□取機括之意。
從骨□聲。
古□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kuì 注解:厀胫間骨也。
骨空論雲:骸下為輔,輔上為腘,腘上為關。
是也。
膝解為骸關,言外也。
腘上為關,言内也。
從骨□聲。
丘媿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骹qiāo 注解:胫也。
胫,厀下也。
凡物之胫皆曰骹。
釋嘼:馬四骹皆白,驓。
薛注西京曰:靑骹,□靑胫者。
方言曰:矛骹細如鶴胫者,謂之鶴膝。
考工記說輻材曰:參分其股圍,去一以為骹圍。
大鄭雲:方言股以喻其豐,故言骹以喻其細。
禮多假校為之。
士喪禮記。
綴足用燕幾,校在南。
注:校,胫也。
祭統:夫人薦豆執校。
注:校,豆中央直者也。
此皆假校為骹也。
從骨交聲。
口交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骭ɡànp166上 注解:骹也。
呂覽注引孟子:拔骭一毛而利天下。
甯戚歌:短布單衣适至骭。
按骭之言幹也,幹者,本也。
人體之址也。
脅骨何以亦名幹也,曰脅幹見于左傳楄柎藉幹,公羊拹公幹而殺之。
古幹、翰通用,毛詩翰字多為幹之假借。
脅幹乃翰之假借,脅肋如鳥之羽翰分布也。
從骨幹聲。
古案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骸hái 注解:胫骨也。
上文言胫也、骹也,不言骨者,骹骭皆目其表也。
骨空論曰:膝解為骸關,俠膝之骨為連骸。
然則正謂胫骨為骸矣。
下文雲:連骸下為輔。
輔卽骸也。
膝解為其關,俠膝之骨連之也。
字從亥者,亥,荄也。
荄,根也。
公羊傳注:骸,人骨也。
則引伸為凡人骨之偁。
從骨亥聲。
戶皆切。
音在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suǐ 注解:骨中脂也。
從骨隓聲。
息委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□作髓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□tì 注解:骨間黃汁也。
從骨易聲,讀若《易》曰“夕惕若厲”。
讀若二字小徐無,非也。
汗□、古文四聲韻皆雲:□出古周易。
正因說文奪讀若字,遂徑作夕□也。
夕惕若厲又見夕部及他古籍。
易惟費氏以古字号古文易。
鄭君傳費氏,亦雲惕,懼也。
且易惕字屢見,倘古文皆作□,諸家必有為之說者,而未見也。
他曆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體tǐ 注解:緫十二屬也。
十二屬許未詳言,今以人體及許書核之。
首之屬有三,曰頂,曰面,曰頤。
身之屬三,曰肩,曰脊,曰□。
手之屬三。
曰厷,曰臂,曰手。
足之屬三,曰股,曰胫,曰足。
合說文全書求之,以十二者統之,皆此十二者所分屬也。
從骨豊聲。
他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髍mó 注解:□病也。
□部曰:□,半枯也。
漢書叙傳曰:又況幺□不及數子。
鄭氏曰:□音麼,小也。
晉灼曰:此骨偏□之□也。
按二說皆是。
本骨偏□字借為幺麼,是以文□作幺麼。
且偏□是不全之病,不全則不大,故引伸為不長曰幺,細小曰麼之義。
許書無麼字,葢以髍包之。
不得以髍平麼上為疑也。
從骨麻聲。
莫鄱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鲠ɡěnɡ 注解:食骨留咽中也。
晉語:蔔籒曰:狹以銜骨。
韋曰:骨所以鲠刺人也。
忠言逆耳,如食骨在喉,故雲骨鲠之臣。
漢書已下皆作骨鲠,字從魚,謂留咽者魚骨挍多也。
依說文則鲠訓魚骨,骨留咽中當作鲠。
按自髑至體皆言人骨。
體者,緫上文言之也。
髍者,人骨之病也。
骼、骴二文,則禽獸之骨。
鲠者,人哽于物,骨主謂人,故其字非人骨而從骨,其次則先于骼骴也。
從骨□聲。
故杏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骼ɡép166下 注解:禽獸之骨曰骼。
按骨當作髋。
許據禮十七篇,故雲禽獸之髋曰骼也。
禽者走獸緫名。
儀禮多言肫骼,肫亦作膞,皆說文 之腨字也。
骼亦作胳,于人曰髋也。
髋者,髀上也。
牲前足體三,曰肩,曰臑,曰臂。
臑于人為厷,肩下臂上也。
後足體三,曰骼,曰髀,曰臑。
禮髀賤不升,故經多言肩臂臑膞骼。
臑在臂上,骼在肫上,而先言臂肫者,葢四胑以下為貴也。
骼是本字,至埤蒼乃作髂,廣雅、字林變作□,又或作□。
魚虞歌麻通轉之故也。
雲曰骼曰骴者,所以别人禽之異名。
肉部曰:臂,羊豕曰臑。
是其例也。
許據十七篇為言,故不敢謂骼為人骨也。
月令:孟春掩骼薶骴。
鄭雲:骨枯曰骼,肉腐曰骴。
蔡雲:露骨曰骼,有肉曰骴。
高注呂覽雲:白骨曰骼,有肉曰髊。
注淮南同。
皆不言骼骴為禽獸之骨也,則亦未嘗不可通用矣。
從骨各聲。
古核切。
廣韻古伯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四卷□骨部 骴cī 注解:鳥獸殘骨曰骴。
殘同□,餘也。
鳥獸,廣韻作鳥鼠。
曲禮曰:四足曰漬。
注:漬謂相瀸污而死也。
小雅:助我舉柴。
手部引作□。
毛、許皆雲□,積也。
鄭箋:雖不中。
必助中者舉積禽。
二經漬、□字音義皆同骴,故許知骴不謂人骨也。
周禮:蠟氏掌除骴。
故書骴作脊。
先鄭雲:脊讀為□,謂死人骨也。
月令:掩骼埋胔。
骨之尚有肉者也,及禽獸之骨皆是。
此先鄭兼人與禽獸言之。
而公羊傳:大災者何,大瘠也。
大瘠者何,□也。
漢食貨志:國亡捐瘠。
孟康曰:肉腐為瘠,捐骨不薶者。
公羊、漢志瘠卽骴字。
合之鄭注月令肉腐曰骴。
蔡氏、高氏雲有肉曰骴,又皆指人言之。
說雖不同,皆關王政仁民愛物之意。
其字正作骴,假借作漬,作□,作瘠,作脊,皆同音假借也。
漬又作□。
可惡也。
釋骴字音義也。
以其□薉可惡,人所不欲見,故從骨從此,此亦聲。
從骨此聲。
資四切。
十六部。
《明堂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