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者。
從□甲。
古者尊又而卑?,故從?在甲下。
甲象人頭。
補移切。
十六部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史shǐ 注解:記事者也。
玉藻: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。
不雲記言者,以記事包之也。
從又持中。
中,正也。
君舉必書,良史書法不隐。
疏士切。
一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史部 事shì 注解:職也。
疊韻。
職,記微也。
古假借為士字。
鄭風曰:子不我思,豈無他事。
毛曰:事,士也。
今本依傳改經,又依經改傳,而此傳不可通矣。
從史,□省聲。
鉏史切。
一部。
□,古文事。
锴曰:此則之不省。
〖注〗《玉篇》:叓,古文事字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史部 支zhīp117上 注解:去竹之枝也。
從手持半竹。
此于字形得其義也。
章移切。
十六部。
凡支之屬皆從支。
□,古文支。
上下各分竹之半,手在其中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支部 攲jī 注解:持去也。
支有持義,故持去之攲從支。
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。
按此攲當作□。
危部曰:□,□也。
竹部箸訓飯攲,此攲亦當作□。
箸必邪用之,故曰飯□。
廣韻:□,不正也。
玉篇曰:攲,今作不正之□。
從支奇聲。
去奇切。
按廣韻曰:說文居宜切。
此本音隠,葢後人借為□字,從危讀去奇切也。
攲,奇聲,古在十七部。
□支聲,古在十六部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支部 □niè 注解:手之疌巧也。
從又持巾。
尼辄切。
八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□yì 注解:習也。
從□□聲。
羊至切。
十五部。
〈彖□〉,籒文□。
此依小徐。
右從□,左從籒文□也。
□,篆文□。
按此條先以古文,亦上部之例也。
必先古文者,古文從□,篆不從□也。
各本篆文右從□,則何不以篆文居首哉。
肆從隸而隸作肆,肄亦同也。
類篇不誤。
今正。
□,古文矢字,□、疑二字從之。
此亦從□聲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肅sù 注解:持事振敬也。
廣韻:恭也,敬也,戒也,進也,疾也。
按訓進者,羞之假借。
訓疾者,速之假借。
皆見禮。
從□在□上,會意。
戰戰兢兢也。
引詩說從□之意也。
息逐切。
三部。
□,古文肅從心卪。
聖□節,次守節,下失節,故從卪。
〖注〗□、□,亦古文肅。
文三 重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聿yù 注解:所□書也。
以,用也。
聿者,所用書之物也。
凡言所以者視此。
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
一語而聲字各異也。
釋器曰:不律謂之筆。
郭雲:蜀人呼筆為不律也。
語之變轉。
按郭雲蜀語與許異。
郭注爾雅、方言皆不偁說文。
弗同拂拭之拂。
從□一。
各本作一聲,今正。
此從聿而象所書之牍也。
餘律切。
十五部。
凡聿之屬皆從聿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筆bǐp117下 注解:秦謂之筆。
從聿竹。
鄙密切。
古音在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□jīn 注解:聿飾也。
飾,今之拭字。
□下詳之矣。
彡下曰:毛飾畫文也。
象形。
謂以毛拭畫成文,彡象其文形也。
□者,筆之所拭文成彡形,故從聿從彡。
楚金以妝飾解之,缪矣。
從聿從彡。
會意。
俗語□書好為□。
此别一義。
今人所謂津津亹亹者葢出此,歎羨其好則口流□液,音義皆與□通。
讀若□也。
将鄰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書shū 注解:箸也。
此琴禁、□郭之例,以疊韻釋之也。
叙目曰:箸于竹帛謂之書。
書者,如也。
箸于竹帛,非筆末由矣。
從聿者聲。
商魚切。
五部。
0477文四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畫huà 注解:介也。
介,各本作畍,此不識字義者所改,今正。
八部曰:介,畫也。
從八從人。
人各有介。
從聿。
二字今補。
象田四介。
田之外橫者二,直者二。
今篆體省一橫,非也。
聿,所□畫之。
說從聿之意。
引伸為繪畫之字。
胡麥切。
十六部。
凡畫之屬皆從畫。
□,古文畫。
古文從聿田。
此依锴本。
□,亦古文畫。
依锴本。
按刀部有劃字。
〖注〗□,同□,古文畫。
錐刀曰劃。
又□,《玉篇》古文劃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畫部 晝zhòu 注解:日之出入,與夜為介。
從畫省,從日。
按今篆體葢亦少一橫。
陟救切。
四部。
□,籒文晝。
按省下一橫者,至夜則日在下,未嘗息也。
〖注〗□。
0481文二 重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畫部 隸dài 注解:及也。
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。
逮專行而隸廢矣。
從又□省。
又,持□者從後及之也。
徒耐切。
古音在十五部。
凡隸之屬皆從隸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隸部 □dài 注解:及也。
釋言、毛傳、方言皆曰:迨,及也。
此與歺部殆音義皆同。
殆,危也。
危猶及也。
從隸枲聲。
徒耐切。
一部。
《詩》曰:“□天之未陰雨。
”豳風文。
今詩作迨,俗字也。
〖注〗《豳風□鸱鸮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隸部 隸lìp118上
從□甲。
古者尊又而卑?,故從?在甲下。
甲象人頭。
補移切。
十六部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史shǐ 注解:記事者也。
玉藻: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。
不雲記言者,以記事包之也。
從又持中。
中,正也。
君舉必書,良史書法不隐。
疏士切。
一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史部 事shì 注解:職也。
疊韻。
職,記微也。
古假借為士字。
鄭風曰:子不我思,豈無他事。
毛曰:事,士也。
今本依傳改經,又依經改傳,而此傳不可通矣。
從史,□省聲。
鉏史切。
一部。
□,古文事。
锴曰:此則之不省。
〖注〗《玉篇》:叓,古文事字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史部 支zhīp117上 注解:去竹之枝也。
從手持半竹。
此于字形得其義也。
章移切。
十六部。
凡支之屬皆從支。
□,古文支。
上下各分竹之半,手在其中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支部 攲jī 注解:持去也。
支有持義,故持去之攲從支。
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。
按此攲當作□。
危部曰:□,□也。
竹部箸訓飯攲,此攲亦當作□。
箸必邪用之,故曰飯□。
廣韻:□,不正也。
玉篇曰:攲,今作不正之□。
從支奇聲。
去奇切。
按廣韻曰:說文居宜切。
此本音隠,葢後人借為□字,從危讀去奇切也。
攲,奇聲,古在十七部。
□支聲,古在十六部。
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支部 □niè 注解:手之疌巧也。
從又持巾。
尼辄切。
八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□yì 注解:習也。
從□□聲。
羊至切。
十五部。
〈彖□〉,籒文□。
此依小徐。
右從□,左從籒文□也。
□,篆文□。
按此條先以古文,亦上部之例也。
必先古文者,古文從□,篆不從□也。
各本篆文右從□,則何不以篆文居首哉。
肆從隸而隸作肆,肄亦同也。
類篇不誤。
今正。
□,古文矢字,□、疑二字從之。
此亦從□聲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肅sù 注解:持事振敬也。
廣韻:恭也,敬也,戒也,進也,疾也。
按訓進者,羞之假借。
訓疾者,速之假借。
皆見禮。
從□在□上,會意。
戰戰兢兢也。
引詩說從□之意也。
息逐切。
三部。
□,古文肅從心卪。
聖□節,次守節,下失節,故從卪。
〖注〗□、□,亦古文肅。
文三 重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聿yù 注解:所□書也。
以,用也。
聿者,所用書之物也。
凡言所以者視此。
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
一語而聲字各異也。
釋器曰:不律謂之筆。
郭雲:蜀人呼筆為不律也。
語之變轉。
按郭雲蜀語與許異。
郭注爾雅、方言皆不偁說文。
弗同拂拭之拂。
從□一。
各本作一聲,今正。
此從聿而象所書之牍也。
餘律切。
十五部。
凡聿之屬皆從聿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筆bǐp117下 注解:秦謂之筆。
從聿竹。
鄙密切。
古音在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□jīn 注解:聿飾也。
飾,今之拭字。
□下詳之矣。
彡下曰:毛飾畫文也。
象形。
謂以毛拭畫成文,彡象其文形也。
□者,筆之所拭文成彡形,故從聿從彡。
楚金以妝飾解之,缪矣。
從聿從彡。
會意。
俗語□書好為□。
此别一義。
今人所謂津津亹亹者葢出此,歎羨其好則口流□液,音義皆與□通。
讀若□也。
将鄰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書shū 注解:箸也。
此琴禁、□郭之例,以疊韻釋之也。
叙目曰:箸于竹帛謂之書。
書者,如也。
箸于竹帛,非筆末由矣。
從聿者聲。
商魚切。
五部。
0477文四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聿部 畫huà 注解:介也。
介,各本作畍,此不識字義者所改,今正。
八部曰:介,畫也。
從八從人。
人各有介。
從聿。
二字今補。
象田四介。
田之外橫者二,直者二。
今篆體省一橫,非也。
聿,所□畫之。
說從聿之意。
引伸為繪畫之字。
胡麥切。
十六部。
凡畫之屬皆從畫。
□,古文畫。
古文從聿田。
此依锴本。
□,亦古文畫。
依锴本。
按刀部有劃字。
〖注〗□,同□,古文畫。
錐刀曰劃。
又□,《玉篇》古文劃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畫部 晝zhòu 注解:日之出入,與夜為介。
從畫省,從日。
按今篆體葢亦少一橫。
陟救切。
四部。
□,籒文晝。
按省下一橫者,至夜則日在下,未嘗息也。
〖注〗□。
0481文二 重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畫部 隸dài 注解:及也。
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。
逮專行而隸廢矣。
從又□省。
又,持□者從後及之也。
徒耐切。
古音在十五部。
凡隸之屬皆從隸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隸部 □dài 注解:及也。
釋言、毛傳、方言皆曰:迨,及也。
此與歺部殆音義皆同。
殆,危也。
危猶及也。
從隸枲聲。
徒耐切。
一部。
《詩》曰:“□天之未陰雨。
”豳風文。
今詩作迨,俗字也。
〖注〗《豳風□鸱鸮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隸部 隸lìp118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