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通,虍聲卽魚歌之合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融rónɡ 注解:炊氣上出也。
釋诂、毛傳、方言皆曰:融,長也。
此其引伸之義也。
通作□。
思□賦:展洩洩以□。
廣成頌:豐□薱蔚。
從鬲,蟲省聲。
以戎切。
九部。
□,籒文融不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xiāo 注解:炊氣皃。
□部曰:嚣,聲也。
氣出頭上,從□頁。
炊氣亦上出,故從嚣。
從鬲嚣聲。
舉形聲包會意。
許嬌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shānɡ 注解:□也。
□亦作鬺,亦作□。
韓詩:于以鬺之,惟锜及□。
封禅書: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,皆嘗亨鬺上帝鬼神。
亨鬺,郊祀志作鬺亨。
亨,許兩切,謂煑而獻之上帝鬼神也。
毛詩假湘為之。
毛曰:湘,烹也。
從鬲羊聲。
式羊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fèi 注解:涫也。
水部曰:涫,□也。
今俗字涫作滾,□作沸,非也。
上林賦曰:湁潗鼎□。
嚴夫子哀時命曰:氣涫□其若波。
從鬲沸聲。
芳未切。
十五部。
按此當雲從水鬲,弗聲,非畢沸字也。
文十三 重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lìp112上 注解:□也。
二字淺人□增。
此雲古文亦鬲字,卽介籒文大改古文之例。
何取以漢令鬲為訓釋乎。
古文亦鬲字。
鬲、□皆古文也。
象孰饪五味氣上出也。
謂弜也。
鬲、□本一字,鬲專象器形,故其屬多謂器。
□兼象孰餁之氣,故其屬皆謂孰餁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zhān 注解:鬻也。
從□侃聲。
諸延切。
十四部。
按此當去□切。
□或作餰,猶愆作諐也。
淺人謂卽饘字不分,故同切諸延耳。
餰,□或從食衍聲。
荀卿書:酒醴餰鬻。
内則曰:取稻米舉糔溲之。
小切狼臅膏,以與稻米為酏。
注:此周禮酏食也。
此酏當從□。
周禮醢人酏食注曰:酏,□也。
引内則取稻米雲雲,正作□字。
按雜問志曰:内則□次糁,周禮酏次糁。
酏在六飲中,不合在豆,且内則有□無酏,周禮有酏無□,明酏、□是一也,故破酏從□也。
據此則内則本作□字。
注中此酏當從□,謂周禮此酏字當從内則作□字。
言此酏者,以别于六飲之酏也。
今本内則作酏,淺人所改。
飦,□或從食幹聲。
孟子曰:飦粥之食。
趙曰:飦,□粥也。
□同糜。
□,□或從食建聲。
韻會引左傳注:□于是,鬻于是。
今未詳所據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鬻zhōu 注解:□也。
從□米。
會意。
之六切。
三部。
按一音餘六切,是以賣鬻字作此,賣之假借也。
铉本作米聲,武悲切。
此因誤衍聲字而為之切音,非眞唐韻有武悲切也。
爾雅猶如麂之猶。
舍人本作鬻。
異文同部,是可以定其非形聲矣。
廣韻、集韻、篆韻□脂韻内皆無鬻。
玉篇雲:說文又音糜。
廣韻雲說文本音麋者,乃陳彭年輩誤用铉本也。
玉篇糜字又麋之誤,類篇□皮切之誤本此。
鬻作粥者,俗字也。
作□者,樂記假鬻為育而轉寫緻訛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hú 注解:□也。
釋言:餬,饘也。
當作此字。
今江蘇俗粉米麥為粥曰餬。
從□古聲。
戸吳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ɡēnɡ 注解:五味盉□也。
皿部曰:盉,調味也。
内則注曰:凡羹齊宜五味之和,米□之糁。
晏子曰:和如羹焉。
水火酰醢鹽梅以亨魚肉,宰夫和之,齊之以味,濟其不及,以洩其過。
凡魚肉必用菜,菜謂之芼。
儀禮:□芼牛藿羊苦豕薇。
芼及酰醢鹽梅,是之謂五味之和也。
實于□謂之□羹。
肉汁不和五味謂之大羹。
從□從羔。
會意。
凡從羔者,羔猶美也。
古行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亦有和□。
”商頌文。
锴本□作羹。
□,□或省。
□,或從美,□省。
羔下從美。
今各本作兩羔,非也。
羹,小篆從羔,從美。
此是小篆,則知上三字古文、籒文也。
不先小篆者,此亦丄部之例。
〖注〗《商頌□烈祖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sùp112下 注解:鼎實。
惟葦及蒲。
此有奪,當雲鼎實也。
詩雲:其□維何,維筍及蒲。
或曰:筍作葦者,三家詩也。
爾雅:其萌虇。
今蘆筍可食者也。
按詩其殽維何,炰鼈鮮魚,此謂鼎中肉也。
其蔌維何,維筍及蒲,此謂鼎中菜也。
菜謂之芼。
釋器曰:肉謂之羹,菜謂之蔌。
毛曰:蔌,菜殽也。
菜殽對肉而言。
凡禮經之藿苦薇,昏義之蘋藻,二南之□,皆是。
周易覆公餗,鄭曰:餗,菜也。
凡肉謂之醢,菜謂之菹,皆主謂生物實于豆者。
肉謂之羹,菜謂之芼,皆主謂孰物實于鼎者。
說詳戴先生毛鄭詩考正。
陳留謂□為□。
周易馬注:餗,□也。
按鼎中有肉有菜有米,以米和羹曰糜。
糜者,□之類。
故古訓或舉菜為言,或舉米為言。
正考父鼎銘:饘于是,鬻于是,以餬餘口。
亦單舉米言也。
許不以陳留語為别一義。
□至□共七文皆謂鬻也,分别之,則有米和肉菜之鬻,有不和肉菜之鬻。
從□速聲。
桑谷切。
三部。
餗,□或從食束。
束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yù 注解:鬻也。
疊韻。
從□毓聲。
餘六切。
三部。
按此切餘六,鬻切之六,本分别不同。
後人以□之切為鬻之切,而混誤日甚。
□,□或省從米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miè 注解:涼州謂鬻為□。
按此鬻,锴本作糜為長,糜、□雙聲故也。
從□□聲。
莫結切。
十五部。
粖,□或省從末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ěr 注解:粉餅也。
周禮:糗餌粉餈。
食部曰:餈,稻餅也。
此曰□,粉餅也。
葢謂餈者,不粉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融rónɡ 注解:炊氣上出也。
釋诂、毛傳、方言皆曰:融,長也。
此其引伸之義也。
通作□。
思□賦:展洩洩以□。
廣成頌:豐□薱蔚。
從鬲,蟲省聲。
以戎切。
九部。
□,籒文融不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xiāo 注解:炊氣皃。
□部曰:嚣,聲也。
氣出頭上,從□頁。
炊氣亦上出,故從嚣。
從鬲嚣聲。
舉形聲包會意。
許嬌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shānɡ 注解:□也。
□亦作鬺,亦作□。
韓詩:于以鬺之,惟锜及□。
封禅書: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,皆嘗亨鬺上帝鬼神。
亨鬺,郊祀志作鬺亨。
亨,許兩切,謂煑而獻之上帝鬼神也。
毛詩假湘為之。
毛曰:湘,烹也。
從鬲羊聲。
式羊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fèi 注解:涫也。
水部曰:涫,□也。
今俗字涫作滾,□作沸,非也。
上林賦曰:湁潗鼎□。
嚴夫子哀時命曰:氣涫□其若波。
從鬲沸聲。
芳未切。
十五部。
按此當雲從水鬲,弗聲,非畢沸字也。
文十三 重五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lìp112上 注解:□也。
二字淺人□增。
此雲古文亦鬲字,卽介籒文大改古文之例。
何取以漢令鬲為訓釋乎。
古文亦鬲字。
鬲、□皆古文也。
象孰饪五味氣上出也。
謂弜也。
鬲、□本一字,鬲專象器形,故其屬多謂器。
□兼象孰餁之氣,故其屬皆謂孰餁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zhān 注解:鬻也。
從□侃聲。
諸延切。
十四部。
按此當去□切。
□或作餰,猶愆作諐也。
淺人謂卽饘字不分,故同切諸延耳。
餰,□或從食衍聲。
荀卿書:酒醴餰鬻。
内則曰:取稻米舉糔溲之。
小切狼臅膏,以與稻米為酏。
注:此周禮酏食也。
此酏當從□。
周禮醢人酏食注曰:酏,□也。
引内則取稻米雲雲,正作□字。
按雜問志曰:内則□次糁,周禮酏次糁。
酏在六飲中,不合在豆,且内則有□無酏,周禮有酏無□,明酏、□是一也,故破酏從□也。
據此則内則本作□字。
注中此酏當從□,謂周禮此酏字當從内則作□字。
言此酏者,以别于六飲之酏也。
今本内則作酏,淺人所改。
飦,□或從食幹聲。
孟子曰:飦粥之食。
趙曰:飦,□粥也。
□同糜。
□,□或從食建聲。
韻會引左傳注:□于是,鬻于是。
今未詳所據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鬻zhōu 注解:□也。
從□米。
會意。
之六切。
三部。
按一音餘六切,是以賣鬻字作此,賣之假借也。
铉本作米聲,武悲切。
此因誤衍聲字而為之切音,非眞唐韻有武悲切也。
爾雅猶如麂之猶。
舍人本作鬻。
異文同部,是可以定其非形聲矣。
廣韻、集韻、篆韻□脂韻内皆無鬻。
玉篇雲:說文又音糜。
廣韻雲說文本音麋者,乃陳彭年輩誤用铉本也。
玉篇糜字又麋之誤,類篇□皮切之誤本此。
鬻作粥者,俗字也。
作□者,樂記假鬻為育而轉寫緻訛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hú 注解:□也。
釋言:餬,饘也。
當作此字。
今江蘇俗粉米麥為粥曰餬。
從□古聲。
戸吳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ɡēnɡ 注解:五味盉□也。
皿部曰:盉,調味也。
内則注曰:凡羹齊宜五味之和,米□之糁。
晏子曰:和如羹焉。
水火酰醢鹽梅以亨魚肉,宰夫和之,齊之以味,濟其不及,以洩其過。
凡魚肉必用菜,菜謂之芼。
儀禮:□芼牛藿羊苦豕薇。
芼及酰醢鹽梅,是之謂五味之和也。
實于□謂之□羹。
肉汁不和五味謂之大羹。
從□從羔。
會意。
凡從羔者,羔猶美也。
古行切。
古音在十部。
《詩》曰:“亦有和□。
”商頌文。
锴本□作羹。
□,□或省。
□,或從美,□省。
羔下從美。
今各本作兩羔,非也。
羹,小篆從羔,從美。
此是小篆,則知上三字古文、籒文也。
不先小篆者,此亦丄部之例。
〖注〗《商頌□烈祖》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sùp112下 注解:鼎實。
惟葦及蒲。
此有奪,當雲鼎實也。
詩雲:其□維何,維筍及蒲。
或曰:筍作葦者,三家詩也。
爾雅:其萌虇。
今蘆筍可食者也。
按詩其殽維何,炰鼈鮮魚,此謂鼎中肉也。
其蔌維何,維筍及蒲,此謂鼎中菜也。
菜謂之芼。
釋器曰:肉謂之羹,菜謂之蔌。
毛曰:蔌,菜殽也。
菜殽對肉而言。
凡禮經之藿苦薇,昏義之蘋藻,二南之□,皆是。
周易覆公餗,鄭曰:餗,菜也。
凡肉謂之醢,菜謂之菹,皆主謂生物實于豆者。
肉謂之羹,菜謂之芼,皆主謂孰物實于鼎者。
說詳戴先生毛鄭詩考正。
陳留謂□為□。
周易馬注:餗,□也。
按鼎中有肉有菜有米,以米和羹曰糜。
糜者,□之類。
故古訓或舉菜為言,或舉米為言。
正考父鼎銘:饘于是,鬻于是,以餬餘口。
亦單舉米言也。
許不以陳留語為别一義。
□至□共七文皆謂鬻也,分别之,則有米和肉菜之鬻,有不和肉菜之鬻。
從□速聲。
桑谷切。
三部。
餗,□或從食束。
束聲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yù 注解:鬻也。
疊韻。
從□毓聲。
餘六切。
三部。
按此切餘六,鬻切之六,本分别不同。
後人以□之切為鬻之切,而混誤日甚。
□,□或省從米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miè 注解:涼州謂鬻為□。
按此鬻,锴本作糜為長,糜、□雙聲故也。
從□□聲。
莫結切。
十五部。
粖,□或省從末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部 □ěr 注解:粉餅也。
周禮:糗餌粉餈。
食部曰:餈,稻餅也。
此曰□,粉餅也。
葢謂餈者,不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