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□jí
注解:急也。
雙聲。
此亦□郭、琴禁之例。
廣韻:□,皮鞭皃。
按□、鞭二字相屬,疑本作鞭急也,轉寫奪鞭。
從革亟聲。
紀力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鞭biān 注解:毆也。
毆,各本作驅,淺人改也,今正。
毆上仍當有所以二字。
尚書:鞭作官□。
周禮條狼氏:掌執鞭而趨辟。
凡誓,執鞭以趨于前,且命之。
司市,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。
左傳:誅屦于徒人費,弗得,鞭之見血。
又公怒,鞭師曹三百。
皆謂鞭所以毆人之物。
以之毆人亦曰鞭。
經典之鞭皆施于人,不謂施于馬。
曲禮:乗路馬,載鞭策。
左傳:左執鞭弭。
馬不出者,助之鞭之。
皆是假借施人之用為施馬之偁,非若今人竟謂以杖馬之物杖人也。
葢馬□曰策,所以擊馬曰□,以□擊馬曰敇,本皆有正名,不曰鞭也。
擊馬之□用竹,毆人之鞭用革,故其字亦從竹、從革不同。
自唐以下毆變為□,與驅同音。
謂鞭為捶馬之物,因改此毆為驅,不知絕非字義。
毆,捶擊物也。
驅,馬馳也。
從革□聲。
卑連切。
十四部。
□,古文鞭。
從亼攴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鞅yǎnɡ 注解:頸靼也。
釋名:鞅,嬰也。
喉下稱嬰,言嬰絡之也。
按劉與許合。
杜雲在腹曰鞅,恐未然也。
小雅鞅掌,毛曰:失容也。
從革央聲。
于兩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韄hù 注解:佩刀系也。
系,各本作絲,今正。
此葢纟部所謂缑也。
廣韻雲:佩刀飾。
莊子音義引三蒼雲:韄,佩刀靶韋也。
莊子外韄内韄,引伸之義也。
李雲:縛也。
從革蒦聲。
乙白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□tuóp111上 注解:馬尾□也。
方言:車纣,自關而東,周雒汝颍而東謂之□,或謂之曲绹,或謂之曲綸。
自關而西謂之纣。
纟部曰:緧,馬纣也。
纣,馬緧也。
考工記:必緧其牛。
後鄭雲:關東謂纣為緧。
按□、□語相似,□葢□之轉語。
從革它聲。
徒何切。
十七部。
今之般緧。
四字疑後人沾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□xié 注解:系牛胫也。
系當作系。
從革見聲。
按篇、韻皆呼結切,于見聲為近。
古音在十四部。
铉本作己彳切。
文五十九宋本九作七。
重十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鬲lì 注解:鼎屬也。
釋器曰:鼎款足者謂之鬲。
實五觳。
考工記:陶人為鬲,實五□,厚半寸,唇寸。
□二升曰觳。
大鄭雲:□受三豆。
後鄭雲:□受□二升。
按瓬人職雲:豆實三而成□。
大鄭本之。
今俗本訛為□受三□,誤甚。
許必言□所受者,角部□下無此義也。
魏三體石經以鬲為大诘嗣無疆大曆服之曆,同在十六部也。
象腹交文,三足。
上象其口,乂象腹交文,下象三足也。
考工記圖曰款足。
按款足,郭雲曲腳,漢郊祀志則雲鼎空足曰鬲,釋款為空。
郞激切。
十六部。
凡鬲之屬皆從鬲。
□,鬲或從瓦。
楚世家:楚武公曰:居三代之傳器,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。
小司馬曰:翮亦作□,同音曆。
三翮六翼謂九鼎,空足曰翮,翼卽耳,事見爾雅。
按翮者□之假借字,翼者釴之假借。
九鼎,款足者三,附耳于外者六也。
爾雅曰:鼎,款足謂之鬲,附耳外謂之釴。
□,漢令鬲,從瓦曆聲。
謂載于令甲令乙之鬲字也。
樂浪挈令織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yǐ 注解:三足鍑也。
鍑如□而大口。
廣雅:□,鬴也。
一曰滫米器也。
滫米猶浙米,浙之以得其泔也。
從鬲支聲。
魚绮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鬹ɡuī 注解:三足鬴也。
廣雅:鬹,鬴也。
有柄喙。
有柄可持,有喙可寫物,此其别于□者也。
讀若妫。
妫,漢人巳讀如規矣。
從鬲規聲。
居随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鬷zōnɡ 注解:鬴屬。
廣雅:鐈鬲鬷也。
陳風:越以鬷邁。
商頌:鬷假無言。
毛曰:鬷,數也。
又曰:鬷,緫也。
數讀如數罟之數。
數罟,豳風作緵罟,魚麗作緫罟。
然則二傳皆謂鬷者,緫之假借字也。
從鬲□聲。
子紅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ɡuō 注解:秦名土鬴曰□。
今俗作鍋。
土□者,出于匋也。
從鬲□聲。
夂部□,誇步也。
讀若過。
古禾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鬵qín 注解:大鬴也。
桧風:誰能亨魚,摡之□鬵。
毛曰:鬵,□屬。
按下文别一義。
一曰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。
釋器:鼎絕大謂之鼐,圜弇上謂之鼒,附耳外謂之釴,款足者謂之鬲,□謂之鬵。
鬵,鉹也。
按此六句皆說鼎,故許以鼎大上小下若甑,發明甑謂之鬵。
金部雲:鉹,鬵鼎。
亦所以發明鬵,鉹也。
釋爾雅者尟通此矣。
從鬲兓聲。
讀若岑。
才林切。
七部。
□,籒文鬵。
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zènɡ 注解:鬵屬。
從鬲曾聲。
按此篆淺人□增也。
瓦部:甑,甗也。
甗,甑也。
一穿。
□者,甑之或體耳。
爾雅音義雲:□本或作甑。
篇、韻皆雲甑、□同字。
可知古本說文不分入鬲、瓦二部,至集韻乃據徐铉之書截然為二字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鬴fǔ 注解:鍑屬也。
□四曰豆,豆四曰區,區四曰鬴。
從鬲甫聲。
扶雨切。
五部。
釜,鬴或從金父聲。
今經典多作□,惟周禮作鬴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鬳yàn 注解:鬲屬。
鬲,鼎屬也。
從鬲虍聲。
牛建切。
十四部。
按戴氏侗引唐本□省聲,似是。
然獻尊卽犧尊,車轙亦作钀。
歌元古通,魚歌古又
雙聲。
此亦□郭、琴禁之例。
廣韻:□,皮鞭皃。
按□、鞭二字相屬,疑本作鞭急也,轉寫奪鞭。
從革亟聲。
紀力切。
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鞭biān 注解:毆也。
毆,各本作驅,淺人改也,今正。
毆上仍當有所以二字。
尚書:鞭作官□。
周禮條狼氏:掌執鞭而趨辟。
凡誓,執鞭以趨于前,且命之。
司市,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。
左傳:誅屦于徒人費,弗得,鞭之見血。
又公怒,鞭師曹三百。
皆謂鞭所以毆人之物。
以之毆人亦曰鞭。
經典之鞭皆施于人,不謂施于馬。
曲禮:乗路馬,載鞭策。
左傳:左執鞭弭。
馬不出者,助之鞭之。
皆是假借施人之用為施馬之偁,非若今人竟謂以杖馬之物杖人也。
葢馬□曰策,所以擊馬曰□,以□擊馬曰敇,本皆有正名,不曰鞭也。
擊馬之□用竹,毆人之鞭用革,故其字亦從竹、從革不同。
自唐以下毆變為□,與驅同音。
謂鞭為捶馬之物,因改此毆為驅,不知絕非字義。
毆,捶擊物也。
驅,馬馳也。
從革□聲。
卑連切。
十四部。
□,古文鞭。
從亼攴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鞅yǎnɡ 注解:頸靼也。
釋名:鞅,嬰也。
喉下稱嬰,言嬰絡之也。
按劉與許合。
杜雲在腹曰鞅,恐未然也。
小雅鞅掌,毛曰:失容也。
從革央聲。
于兩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韄hù 注解:佩刀系也。
系,各本作絲,今正。
此葢纟部所謂缑也。
廣韻雲:佩刀飾。
莊子音義引三蒼雲:韄,佩刀靶韋也。
莊子外韄内韄,引伸之義也。
李雲:縛也。
從革蒦聲。
乙白切。
古音在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□tuóp111上 注解:馬尾□也。
方言:車纣,自關而東,周雒汝颍而東謂之□,或謂之曲绹,或謂之曲綸。
自關而西謂之纣。
纟部曰:緧,馬纣也。
纣,馬緧也。
考工記:必緧其牛。
後鄭雲:關東謂纣為緧。
按□、□語相似,□葢□之轉語。
從革它聲。
徒何切。
十七部。
今之般緧。
四字疑後人沾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□xié 注解:系牛胫也。
系當作系。
從革見聲。
按篇、韻皆呼結切,于見聲為近。
古音在十四部。
铉本作己彳切。
文五十九宋本九作七。
重十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革部 鬲lì 注解:鼎屬也。
釋器曰:鼎款足者謂之鬲。
實五觳。
考工記:陶人為鬲,實五□,厚半寸,唇寸。
□二升曰觳。
大鄭雲:□受三豆。
後鄭雲:□受□二升。
按瓬人職雲:豆實三而成□。
大鄭本之。
今俗本訛為□受三□,誤甚。
許必言□所受者,角部□下無此義也。
魏三體石經以鬲為大诘嗣無疆大曆服之曆,同在十六部也。
象腹交文,三足。
上象其口,乂象腹交文,下象三足也。
考工記圖曰款足。
按款足,郭雲曲腳,漢郊祀志則雲鼎空足曰鬲,釋款為空。
郞激切。
十六部。
凡鬲之屬皆從鬲。
□,鬲或從瓦。
楚世家:楚武公曰:居三代之傳器,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。
小司馬曰:翮亦作□,同音曆。
三翮六翼謂九鼎,空足曰翮,翼卽耳,事見爾雅。
按翮者□之假借字,翼者釴之假借。
九鼎,款足者三,附耳于外者六也。
爾雅曰:鼎,款足謂之鬲,附耳外謂之釴。
□,漢令鬲,從瓦曆聲。
謂載于令甲令乙之鬲字也。
樂浪挈令織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yǐ 注解:三足鍑也。
鍑如□而大口。
廣雅:□,鬴也。
一曰滫米器也。
滫米猶浙米,浙之以得其泔也。
從鬲支聲。
魚绮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鬹ɡuī 注解:三足鬴也。
廣雅:鬹,鬴也。
有柄喙。
有柄可持,有喙可寫物,此其别于□者也。
讀若妫。
妫,漢人巳讀如規矣。
從鬲規聲。
居随切。
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鬷zōnɡ 注解:鬴屬。
廣雅:鐈鬲鬷也。
陳風:越以鬷邁。
商頌:鬷假無言。
毛曰:鬷,數也。
又曰:鬷,緫也。
數讀如數罟之數。
數罟,豳風作緵罟,魚麗作緫罟。
然則二傳皆謂鬷者,緫之假借字也。
從鬲□聲。
子紅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ɡuō 注解:秦名土鬴曰□。
今俗作鍋。
土□者,出于匋也。
從鬲□聲。
夂部□,誇步也。
讀若過。
古禾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鬵qín 注解:大鬴也。
桧風:誰能亨魚,摡之□鬵。
毛曰:鬵,□屬。
按下文别一義。
一曰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。
釋器:鼎絕大謂之鼐,圜弇上謂之鼒,附耳外謂之釴,款足者謂之鬲,□謂之鬵。
鬵,鉹也。
按此六句皆說鼎,故許以鼎大上小下若甑,發明甑謂之鬵。
金部雲:鉹,鬵鼎。
亦所以發明鬵,鉹也。
釋爾雅者尟通此矣。
從鬲兓聲。
讀若岑。
才林切。
七部。
□,籒文鬵。
從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□zènɡ 注解:鬵屬。
從鬲曾聲。
按此篆淺人□增也。
瓦部:甑,甗也。
甗,甑也。
一穿。
□者,甑之或體耳。
爾雅音義雲:□本或作甑。
篇、韻皆雲甑、□同字。
可知古本說文不分入鬲、瓦二部,至集韻乃據徐铉之書截然為二字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鬴fǔ 注解:鍑屬也。
□四曰豆,豆四曰區,區四曰鬴。
從鬲甫聲。
扶雨切。
五部。
釜,鬴或從金父聲。
今經典多作□,惟周禮作鬴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鬲部 鬳yàn 注解:鬲屬。
鬲,鼎屬也。
從鬲虍聲。
牛建切。
十四部。
按戴氏侗引唐本□省聲,似是。
然獻尊卽犧尊,車轙亦作钀。
歌元古通,魚歌古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