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尉雙聲。
從言夗聲。
于願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诇xiònɡ 注解:知處吿言之。
史、漢淮南傳:王愛陵,多予金錢,為中诇長安。
孟康曰:诇音偵。
西方人以反閑為偵,王使其女為偵于中也。
服□亦雲:偵伺之也。
如淳曰:诇音朽政反。
按說文無偵字,則從服、孟說诇卽偵,是也。
從言冋聲。
朽正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□juàn 注解:流言也。
從言夐聲。
火縣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诋dǐ 注解:诃也。
铉本苛也,一曰诃也,從言氐聲。
锴本荷也,從言氐聲,一曰诃。
今按二本皆誤。
漢人诃多假荷為之,如周禮宮正比長注:荷皆呼何反。
宋椠周禮及釋文可證。
淺人改為苛,此亦其比也。
不得其說,乃诃、荷并存矣。
今依韻會□正。
從言氐聲。
都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誰shuíp101上 注解:誰何也。
三字為句。
各本少誰字,誤□之也。
敦字下雲:一曰誰何也。
可證。
李善引有謂責問之也五字,葢注家語。
六韬:令我壘上,誰何不絕。
賈誼書:陳厲兵而誰何。
史記衛绾傳:歲餘不誰何绾。
漢書作不孰何。
韋注國語:彉弩注矢以誰何。
有單雲誰者,如五行志:大誰卒。
易林:無敢誰者。
楊雄箴:閻樂矯搜,戟者不誰。
耤田賦:靡誰督而常勤。
有單雲何者,如廣雅:何問也。
賈誼傳:大譴大何。
從言隹聲。
示隹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諽ɡé 注解:饬也。
作飾誤。
諽與悈音義同。
從言革聲。
讀若戒。
古核切。
一部。
一曰更也。
諽與革音義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讕lán 注解:抵讕也。
抵,各本作诋,誤。
文三王傳:王陽病,抵讕置辭。
師古曰:抵,距也。
讕,誣諱也。
文帝紀韋注曰:謾,抵讕也。
按抵讕猶今俗語雲抵賴也。
從言闌聲。
洛千切。
十四部。
譋,讕或從閑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診zhěn 注解:視也。
倉公傳:診脈,視脈也。
從言者,醫家先問而後切也。
從言□聲。
直刃切。
又之刃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□xī 注解:悲聲也。
斯,析也。
澌,水索也。
凡同聲多同義。
锴曰:今謂馬悲鳴為嘶。
從言,斯省聲。
先稽切十六部。
按釋诂鮮善也。
釋文曰:本或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訧yóu 注解:罪也。
邶風毛傳:訧,過也,亦作郵。
釋言:郵,過也,亦作尤。
孟子引詩:畜君何尤。
從言尤聲。
羽求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《周書》曰:“報□庶訧。
”呂□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誅zhū 注解:讨也。
凡殺戮、糾責皆是。
從言朱聲。
陟輸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讨tǎo 注解:治也。
發其紛糾而治之曰讨。
秦風傳曰:蒙讨羽也。
箋雲:蒙,尨也。
讨,雜也。
畫雜羽之文于伐,故曰尨伐。
據鄭所言,則讨者,亂也。
治讨曰讨,猶治亂曰亂也。
論語:世叔讨論之。
馬曰:讨,治也。
學記:古之學者,比物醜類。
醜或作讨。
凡言讨論、探讨,皆謂理其不齊者而齊之也。
從言寸。
寸,法也。
或曰:從肘省聲。
他晧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谙ān 注解:悉也。
此與宷義同音近。
從言音聲。
烏含切。
七部。
□應書卷卄一雲:說文谙,于禁切,大聲也。
豈所據本異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讄lěi 注解:禱也。
絫功德□求福也。
讄、絫雙聲。
按讄施于生者以求福,诔施于死者以作谥。
論語之讄曰,字當從畾。
毛傳曰:桑紀能诔。
字當從耒。
周禮六辭,鄭司農注二字已不分矣。
《論語》雲:“讄曰:‘禱爾于上下神祇。
’”述而篇文。
從言畾聲。
按本書無畾字。
靁,從雨,象形作此。
凡曰從畾聲者,皆從靁省聲也。
力軌切。
十五部。
□,讄或從累。
論語、釋文或雲作□*。
〖注〗□*字原從言從櫐作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谥(谥)shìp101下 注解:行之迹也。
周書谥法解、檀弓樂記表記注皆雲:谥者,行之迹也。
谥、迹疊韻。
從言益聲。
按各本作從言兮皿阙,此後人妄改也。
考□應書引說文:谥,行之迹也,從言益聲。
五經文字曰:谥,說文也。
谥,字林也。
字林以谥為□聲,音呼益反。
廣韻曰:谥,說文作谥。
六書故曰:唐本說文無谥,但有谥,行之迹也。
據此四者,說文從言益無疑矣。
自呂忱改為□,唐宋之閑又或改為谥,遂有改說文而依字林,羼入谥笑皃于部末者。
然唐開成石經、宋一代書版皆作谥不作谥,知徐铉之書不能
從言夗聲。
于願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诇xiònɡ 注解:知處吿言之。
史、漢淮南傳:王愛陵,多予金錢,為中诇長安。
孟康曰:诇音偵。
西方人以反閑為偵,王使其女為偵于中也。
服□亦雲:偵伺之也。
如淳曰:诇音朽政反。
按說文無偵字,則從服、孟說诇卽偵,是也。
從言冋聲。
朽正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□juàn 注解:流言也。
從言夐聲。
火縣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诋dǐ 注解:诃也。
铉本苛也,一曰诃也,從言氐聲。
锴本荷也,從言氐聲,一曰诃。
今按二本皆誤。
漢人诃多假荷為之,如周禮宮正比長注:荷皆呼何反。
宋椠周禮及釋文可證。
淺人改為苛,此亦其比也。
不得其說,乃诃、荷并存矣。
今依韻會□正。
從言氐聲。
都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誰shuíp101上 注解:誰何也。
三字為句。
各本少誰字,誤□之也。
敦字下雲:一曰誰何也。
可證。
李善引有謂責問之也五字,葢注家語。
六韬:令我壘上,誰何不絕。
賈誼書:陳厲兵而誰何。
史記衛绾傳:歲餘不誰何绾。
漢書作不孰何。
韋注國語:彉弩注矢以誰何。
有單雲誰者,如五行志:大誰卒。
易林:無敢誰者。
楊雄箴:閻樂矯搜,戟者不誰。
耤田賦:靡誰督而常勤。
有單雲何者,如廣雅:何問也。
賈誼傳:大譴大何。
從言隹聲。
示隹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諽ɡé 注解:饬也。
作飾誤。
諽與悈音義同。
從言革聲。
讀若戒。
古核切。
一部。
一曰更也。
諽與革音義同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讕lán 注解:抵讕也。
抵,各本作诋,誤。
文三王傳:王陽病,抵讕置辭。
師古曰:抵,距也。
讕,誣諱也。
文帝紀韋注曰:謾,抵讕也。
按抵讕猶今俗語雲抵賴也。
從言闌聲。
洛千切。
十四部。
譋,讕或從閑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診zhěn 注解:視也。
倉公傳:診脈,視脈也。
從言者,醫家先問而後切也。
從言□聲。
直刃切。
又之刃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□xī 注解:悲聲也。
斯,析也。
澌,水索也。
凡同聲多同義。
锴曰:今謂馬悲鳴為嘶。
從言,斯省聲。
先稽切十六部。
按釋诂鮮善也。
釋文曰:本或作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訧yóu 注解:罪也。
邶風毛傳:訧,過也,亦作郵。
釋言:郵,過也,亦作尤。
孟子引詩:畜君何尤。
從言尤聲。
羽求切。
古音在一部。
《周書》曰:“報□庶訧。
”呂□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誅zhū 注解:讨也。
凡殺戮、糾責皆是。
從言朱聲。
陟輸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讨tǎo 注解:治也。
發其紛糾而治之曰讨。
秦風傳曰:蒙讨羽也。
箋雲:蒙,尨也。
讨,雜也。
畫雜羽之文于伐,故曰尨伐。
據鄭所言,則讨者,亂也。
治讨曰讨,猶治亂曰亂也。
論語:世叔讨論之。
馬曰:讨,治也。
學記:古之學者,比物醜類。
醜或作讨。
凡言讨論、探讨,皆謂理其不齊者而齊之也。
從言寸。
寸,法也。
或曰:從肘省聲。
他晧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谙ān 注解:悉也。
此與宷義同音近。
從言音聲。
烏含切。
七部。
□應書卷卄一雲:說文谙,于禁切,大聲也。
豈所據本異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讄lěi 注解:禱也。
絫功德□求福也。
讄、絫雙聲。
按讄施于生者以求福,诔施于死者以作谥。
論語之讄曰,字當從畾。
毛傳曰:桑紀能诔。
字當從耒。
周禮六辭,鄭司農注二字已不分矣。
《論語》雲:“讄曰:‘禱爾于上下神祇。
’”述而篇文。
從言畾聲。
按本書無畾字。
靁,從雨,象形作此。
凡曰從畾聲者,皆從靁省聲也。
力軌切。
十五部。
□,讄或從累。
論語、釋文或雲作□*。
〖注〗□*字原從言從櫐作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谥(谥)shìp101下 注解:行之迹也。
周書谥法解、檀弓樂記表記注皆雲:谥者,行之迹也。
谥、迹疊韻。
從言益聲。
按各本作從言兮皿阙,此後人妄改也。
考□應書引說文:谥,行之迹也,從言益聲。
五經文字曰:谥,說文也。
谥,字林也。
字林以谥為□聲,音呼益反。
廣韻曰:谥,說文作谥。
六書故曰:唐本說文無谥,但有谥,行之迹也。
據此四者,說文從言益無疑矣。
自呂忱改為□,唐宋之閑又或改為谥,遂有改說文而依字林,羼入谥笑皃于部末者。
然唐開成石經、宋一代書版皆作谥不作谥,知徐铉之書不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