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部分

關燈
從金。

    按句之屬三字皆會意兼形聲,不入手竹金部者,會意合二字為一字,必以所重為主,三字皆重句,故入句部。

    古矦切。

    四部。

    0318文四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句部 丩jiūp88下 注解:相糾缭也。

    丩、糾疊韻,糾、缭亦疊韻字也。

    毛傳曰:糾糾猶缭缭也。

    缭,纏也。

    一曰瓜瓠結丩起。

    謂瓜瓠之縢緣物纏結而上。

    如詩言:南有樛木,甘瓠累之。

    象形。

    象交結之形。

    居虬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眞诰一卷為一□。

    □當卽是□字。

    一丩猶言一縛。

    丩、卷雙聲,故謂卷為丩也。

    凡丩之屬皆從丩。

    〖注〗□,《說文》糾字,借為卷帙之卷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丩部 □jiū 注解:艹之相丩者。

    艹相糾缭,故從茻丩,不專謂秦□也。

    從茻丩,丩亦聲。

    居虬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〖注〗秦□,藥名。

    本草又作秦糺,根作羅紋交糾者佳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丩部 糾jiū 注解:繩三合也。

    纟部曰:紉,單繩也。

    劉表易章句曰:□股曰纆。

    按李善引字林:糾,□合繩。

    纆,三合繩。

    與許不合。

    纟部綸下曰:糾靑絲繩也。

    凡交合之謂之糾,引伸為糾合諸矦之糾,又為糾責之糾。

    從纟丩。

    丩亦聲。

    丩亦二字今補。

    居黝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詩音義引說文己小反,音之轉也。

    出音隐。

    按丩之屬二字不入茻纟部者,說與句部同。

    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丩部 古ɡǔ 注解:故也。

    邶風、大雅毛傳曰:古,故也。

    攵部曰:故,使為之也。

    按故者,凡事之所以然。

    而所以然皆備于古,故曰古,故也。

    逸周書:天為古,地為久。

    鄭注尚書稽古為同天。

    從十口。

    識前言者也。

    識前言者,口也。

    至于十則展轉因襲,是為自古在昔矣。

    公戸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凡古之屬皆從古。

    □,古文古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古部 嘏jiǎ 注解:大遠也。

    釋诂、小雅大雅傳、少牢禮注皆曰:嘏,大也。

    少牢祝嘏于主人,謂予主人以大福。

    許獨兼遠言之者,大則必遠。

    故郊特牲曰:嘏,長也,大也。

    此許所本也。

    經傳嘏字多謂祭祀緻福,其本訓則謂大遠,爾雅、毛傳:假,大也。

    假葢卽嘏之假借。

    從古叚聲。

    古雅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五部。

    0320文二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古部 十shí 注解:數之具也。

    漢志:協于十。

    一為東西,丨為南北,則四方中央備矣。

    是執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凡十之屬皆從十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丈zhànɡp89上 注解:十尺也。

    從又持十。

    夫部曰:周制八寸為尺,十尺為丈。

    人長八尺,故曰丈夫。

    然則伸臂一尋,周之丈也。

    故從又持十。

    直□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千qiān 注解:十百也。

    從十人聲。

    此先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肸xì 注解:肸蠁,布也。

    李善注上林賦、甘泉賦皆引肸蠁布也,今據正。

    上林賦曰:肸蠁布寫。

    彪注曰:肸,過也。

    芬芳之過若蠁之布寫也。

    甘泉賦:芗呹肸以掍批。

    芗葢同蠁。

    按蟲部蠁,知聲蟲也。

    肸蠁者,葢如知聲之蟲一時雲集。

    蜀都賦翕響義同。

    春秋晉羊舌肸,字叔向。

    向,釋文許□切,卽蠁字。

    知肸蠁之語甚古。

    ○《揚雄□甘泉賦》芗呹肸以掍根兮。

    從十□聲。

    羲乙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卙jí 注解:卙卙,盛也。

    小徐曰:詩宜爾子孫蟄蟄兮。

    毛曰:蟄蟄,和集也。

    與卙卙義近。

    從十甚聲。

    子入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按廣韻昌入切。

    玉篇又充入切。

    汝南名蠶盛曰卙。

    此汝南方言也。

    今江蘇俗語多雲密卙。

    卙音如蟄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博bó 注解:大通也。

    凡取于人易為力曰博。

    陳風鄭箋:交博好也。

    從十博。

    會意。

    尃,布也。

    亦聲。

    補各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□lè 注解:材十人也。

    十倍于人也。

    十人為□,千人為俊。

    《王制》:祭用數之仂。

    注:仂,什一也。

    按一當十為□。

    故十取一亦為仂,葢仂本作□也。

    從十力。

    十人之材也。

    力亦聲。

    力亦二字今補。

    盧則切。

    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廿niàn 注解:二十幷也。

    古文省多。

    省多者,省作二十□字為一字也。

    考工記:桯長倍之,四尺者二。

    十分寸之一謂之枚。

    本于二字為句絶,故書十與上二合為廿,此可證周時凡言二十可作廿也。

    古文廿仍讀二十□字。

    秦碑小篆則維卄六年、維卄九年、卅有七年皆讀一字,以合四言。

    卄之讀如入,卅之讀如□,皆自反也。

    至唐石經二十皆作卄,三十皆作卅,則仍讀為二十,三十矣。

    人汁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□jí 注解:詞之集也。

    此依廣韻、玉篇訂。

    詞當作辭。

    此下當有詩曰辭之□矣六字。

    葢詩作□,許以集解之。

    今毛詩作輯,傳作輯,和也。

    許所偁葢三家詩。

    從十咠聲。

    秦入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按十部當終于二十幷之廿,□字或寫者奪之而綴于末。

    文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十部 □sàp89下 注解:三十幷也。

    古文省。

    此亦當雲省多,奪耳。

    古音當先立切。

    七部。

    今音蘇沓切。

    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世sh&igra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