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部分

關燈
e 注解:三十年為一世。

    論語: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

    孔曰:三十年曰世。

    按父子相繼曰世,其引伸之義也。

    從□而曳長之。

    曳長之,謂末筆也。

    亦取其聲。

    末筆曳長,卽為十二篇之乁,從反□,亦是抴引之義。

    世合□乁會意,亦取乁聲為聲,讀如曳也。

    許書言取其聲者二:秃取粟聲,世取曳聲也。

    曳從?聲,?乁一也。

    舒制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毛詩世在十五部,而枼葉以為聲,又可證八部與十五部合韻之理矣。

    0326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□部 言yán 注解:直言曰言,論難曰語。

    大雅毛傳曰:直言曰言,論難曰語。

    論,正義作荅。

    鄭注大司樂曰:發端曰言,荅難曰語。

    注雜記曰:言,言已事。

    為人說為語。

    按三注大略相同。

    下文語,論也。

    論,議也。

    議,語也。

    則詩傳當從定本、集注矣。

    爾雅、毛傳:言,我也。

    此于雙聲得之,本方俗語言也。

    從口□聲。

    語軒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凡言之屬皆從言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譻yīnɡ 注解:聲也。

    思□賦:鳴玉鸾之譻譻。

    原注:譻譻,聲也。

    按篆下當有譻譻二字,淺人□之。

    從言賏聲。

    烏莖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〖注〗嘤,鳥鳴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謦qǐnɡ 注解:欬也。

    欬屰氣也。

    通俗文曰:利喉謂之謦欬。

    按謦欬見莊子徐無鬼。

    從言殸聲。

    去挺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殸,籒文磬字。

    見石部。

    〖注〗咳。

    《列子□黃帝篇》:宋康王蹀足,謦欬疾言。

    《莊子□徐無鬼》: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。

    又:久矣夫,莫以眞人之言,謦欬吾君之側乎。

    《北史□崔悛傳》謦欬,為洪鐘響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語yǔ 注解:論也。

    此卽毛鄭說也。

    語者,禦也。

    如毛說,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。

    如鄭說,與人相荅問辯難謂之語。

    從言吾聲。

    魚舉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談tán 注解:語也。

    談者,淡也。

    平淡之語。

    從言炎聲。

    徒甘切。

    八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謂wèi 注解:報也。

    □部曰:報,當罪人也。

    葢□與罪相當謂之報。

    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。

    謂者,論人論事得其實也。

    如論語謂韶,謂武子,謂子賤子,謂仲弓,其斯之謂與大學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是也。

    亦有借為曰字者,如左傳王謂叔父,卽魯頌之王曰叔父也。

    亦有訓為勤者,亦以合音冣近也。

    從言胃聲。

    于貴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諒liànɡ 注解:信也。

    方言:衆信曰諒。

    周南、召南、衛之語也,經傳或假亮為諒。

    從言京聲。

    力讓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〖注〗《孟子》君子不亮,惡乎執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诜shēnp90上 注解:緻言也。

    從言先,所謂先容也。

    先亦聲。

    所臻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“螽斯羽诜诜兮。

    ”此引周南說假借也。

    毛曰:诜诜,衆多也。

    按以衆多釋诜诜,謂卽□□之假借。

    陸氏詩音義雲:诜诜,說文作□。

    陸所據多部有□字,引詩螽斯羽□□兮,葢三家詩。

    此引毛詩。

    或作駪駪、莘莘、侁侁,皆同。

    〖注〗《周南□螽斯》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請qǐnɡ 注解:谒也。

    周禮:春朝秋觐。

    漢改為春朝秋請。

    ○《周禮□春官》諸侯見王六禮: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,秋見曰觐,冬見曰遇,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

    從言靑聲。

    七井切。

    又才性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谒yè 注解:白也。

    廣韻曰:白,吿也。

    按谒者,若後人書刺自言爵裡姓名并列所白事。

    從言曷聲。

    于歇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許xǔ 注解:聽言也。

    聴從之言也。

    耳與聲相入曰□。

    引伸之凡順從曰□。

    許,或假為所,或假為禦。

    下武傳:許,進也。

    卽禦,進也。

    東平王蒼正作昭茲來禦。

    又為鄦之叚借字。

    ○《詩□大雅》昭茲來許。

    從言午聲。

    虛呂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諾nuò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□者,應之俗字。

    說解中有此字,或偶爾從俗,或後人妄改,疑不能明也。

    大徐于此部增□字,誤矣。

    口部曰:唯,諾也。

    唯諾有急緩之别,統言之則皆□也。

    從言若聲。

    奴各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三卷□言部 雠chóu 注解:猶□也。

    心部曰:應,當也。

    雠者,以言對之。

    詩雲無言不雠是也。

    引伸之為物價之雠。

    詩(《邶風》):賈用不雠。

    高祖飲酒雠數倍是也。

    又引伸之為雠怨,詩不我能慉,反以我為雠,周禮父之雠,兄弟之雠是也。

    人部曰:仇,雠也。

    仇雠本皆兼善惡言之,後乃專謂怨為雠矣。

    凡漢人作注雲猶者皆義隔而通之,如公谷皆雲孫猶孫也,謂此子孫字同孫遁之孫。

    鄭風傳漂猶吹也,謂漂本訓浮,因吹而浮,故同首章之吹。

    凡鄭君、高誘等每言猶者皆同此。

    許造說文不比注經傳,故徑說字義不言猶,惟□字下雲:□猶齊也。

    此因□之本義極巧視之,于□從□義隔,故通之曰猶齊。

    此以應釋雠甚明,不當曰猶應,葢淺人但知雠為怨□,以為不切,故加之耳。

    然則爾字下雲麗爾猶靡麗也,此猶亦可□與。

    曰此則通古今之語示人。

    麗爾古語,靡麗今語。

    魏風傳糾糾猶缭缭,摻摻猶纖纖之例也。

    ○物價之雠,後人妄易其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