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篇引月令:其器□以達。
今月令作疏。
諸書枎疏字,太□作枎□。
太□又有□首,轉寫訛作□。
從爻疋,爻者,刻文相交也。
疋亦聲。
所菹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疋部 文三 品pǐn 注解:衆庶也。
從三口。
人三為衆,故從三口。
會意。
丕飮切。
七部。
凡品之屬皆從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品部 岩niè 注解:多言也。
此與言部讘音義皆同。
從品相連。
會意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次于岩北。
”僖元年左傳文,今左作聶。
聶北,邢地。
杜氏說。
讀與聶同。
音同也。
尼辄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品部 喿zào 注解:鳥羣鳴也。
此與雧同意,俗作噪。
方言假喿為鍬臿字。
從品在木上。
稣到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品部 文三 龠yuè 注解:樂之竹管,此與竹部鑰異義。
今經傳多用鑰字,非也。
三孔,孔同空。
按周禮笙師禮記少儀明堂位鄭注、爾雅郭注、應氏風俗通皆雲三孔,惟毛傳雲六孔,廣雅雲七孔。
□和衆聲也。
和衆聲,謂奏樂時也。
萬舞時隻用龠以節舞,無他聲。
從品侖。
惟以和衆聲,故從品。
侖,理也。
亼部曰:侖,思也。
按思猶□,□理一也。
大雅:于論□錘。
毛傳曰:論,思也。
鄭曰:論之言倫也。
毛鄭意一也。
從侖,謂得其倫理也。
以灼切。
二部。
凡龠之屬皆從龠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□chuīp85下 注解:□音律管埙之樂也。
八字一句。
音律者,如王者行師,大師吹律合音是也。
竽笙鑰箫篪篴管皆竹屬,獨言管者,舉一以該六也。
土屬則惟埙可吹。
小師言□,瞽蒙言播,笙師言龡者,各因其文也。
以人氣作音曰吹。
從龠炊聲。
昌垂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□chí 注解:管樂也。
管猶筩也,故龠□箫皆曰管樂。
鄭司農注周禮雲:篪七空。
廣雅雲八孔,賈公彥引禮圖雲九孔,其言多轉寫錯亂,疑不能明也。
世本雲:暴辛公作□,蘇成公作篪。
谯周雲:二人善□善篪,記者因以為作,謬矣。
按許于埙□下皆不引世本,于鐘磬笙簧琴瑟則引之,其匡謬不在允南之前乎。
從龠虒聲。
直離切。
十六部。
篪,□或從竹。
樂記又作竾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龢hé 注解:調也。
言部曰:調,龢也。
此與口部和音同義别。
經傳多假和為龢。
從龠禾聲。
讀與咊同。
禾各本作和,今正。
此言其音同而已。
戶戈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龤xié 注解:樂龢也。
龤訓龢,龢訓調,調訓龢,三字為轉注。
龤龢作諧和者皆古今字變,許說其未變之義。
今本龤下調下作和也,則與龢下調也,不為轉注。
龤與言部諧音同義異。
各書多用諧為龤。
從龠皆聲。
戶皆切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虞書當作唐書。
“八音克龤。
”堯典文.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文五 重一 □cè 注解:符命也。
諸侯進受于王者也。
者字依韻會補。
尙書王命周公後作□逸诰、左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矦為矦伯、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及三王世家策文皆是也。
後人多假策為之。
象其劄一長一短,謂五直有長短。
中有二編謂二橫。
之形。
蔡邕獨□曰:策,□也。
其制:長者一尺,短者半之。
其次一長一短,兩編下附。
劄,牒也,亦曰□。
編,次□也。
次□者,竹□長短相閑排比之,以繩橫聯之,上下各一道。
一□容字無多,故必比次編之,乃容多字。
聘禮記雲百名以上書于策是也。
一□可容書于□,每□一行而已。
不及百名書于方,則合若幹行書之。
百名以上書于策,方卽牍也。
牍,書版也。
□□,竹為之。
牍,木為之。
一□不容則絫□為之,國史□書葢如是。
鄭注禮雲:策,□也。
此渾言之,不分别耳。
□字五直,象一長一短,象其意而已,□之若幹未可肊定也。
蔡氏雲:長者一尺,短者半之。
此漢法如是。
鄭引鈎命決雲: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。
孝經謙半之,一尺二寸。
論語策八寸。
尺二寸者三分居二,又謙焉,此古制也。
見于聘禮、左傳序正義者乖異不同,今訂之如是,未知然否。
鄭注尙書雲:三十字一□之文。
服注左氏雲:古文篆書一□八字。
漢志:劉向以中古文挍今文尙書。
古文□有二十五字者,有二十二字者,是□之長短不同而字數不同也。
楚革切。
十六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□,古文□。
從竹。
左傳:僃物典筴。
釋文:筴本又作□,亦作策,或作□。
按筴者,策之
今月令作疏。
諸書枎疏字,太□作枎□。
太□又有□首,轉寫訛作□。
從爻疋,爻者,刻文相交也。
疋亦聲。
所菹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疋部 文三 品pǐn 注解:衆庶也。
從三口。
人三為衆,故從三口。
會意。
丕飮切。
七部。
凡品之屬皆從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品部 岩niè 注解:多言也。
此與言部讘音義皆同。
從品相連。
會意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次于岩北。
”僖元年左傳文,今左作聶。
聶北,邢地。
杜氏說。
讀與聶同。
音同也。
尼辄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品部 喿zào 注解:鳥羣鳴也。
此與雧同意,俗作噪。
方言假喿為鍬臿字。
從品在木上。
稣到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品部 文三 龠yuè 注解:樂之竹管,此與竹部鑰異義。
今經傳多用鑰字,非也。
三孔,孔同空。
按周禮笙師禮記少儀明堂位鄭注、爾雅郭注、應氏風俗通皆雲三孔,惟毛傳雲六孔,廣雅雲七孔。
□和衆聲也。
和衆聲,謂奏樂時也。
萬舞時隻用龠以節舞,無他聲。
從品侖。
惟以和衆聲,故從品。
侖,理也。
亼部曰:侖,思也。
按思猶□,□理一也。
大雅:于論□錘。
毛傳曰:論,思也。
鄭曰:論之言倫也。
毛鄭意一也。
從侖,謂得其倫理也。
以灼切。
二部。
凡龠之屬皆從龠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□chuīp85下 注解:□音律管埙之樂也。
八字一句。
音律者,如王者行師,大師吹律合音是也。
竽笙鑰箫篪篴管皆竹屬,獨言管者,舉一以該六也。
土屬則惟埙可吹。
小師言□,瞽蒙言播,笙師言龡者,各因其文也。
以人氣作音曰吹。
從龠炊聲。
昌垂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□chí 注解:管樂也。
管猶筩也,故龠□箫皆曰管樂。
鄭司農注周禮雲:篪七空。
廣雅雲八孔,賈公彥引禮圖雲九孔,其言多轉寫錯亂,疑不能明也。
世本雲:暴辛公作□,蘇成公作篪。
谯周雲:二人善□善篪,記者因以為作,謬矣。
按許于埙□下皆不引世本,于鐘磬笙簧琴瑟則引之,其匡謬不在允南之前乎。
從龠虒聲。
直離切。
十六部。
篪,□或從竹。
樂記又作竾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龢hé 注解:調也。
言部曰:調,龢也。
此與口部和音同義别。
經傳多假和為龢。
從龠禾聲。
讀與咊同。
禾各本作和,今正。
此言其音同而已。
戶戈切。
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龤xié 注解:樂龢也。
龤訓龢,龢訓調,調訓龢,三字為轉注。
龤龢作諧和者皆古今字變,許說其未變之義。
今本龤下調下作和也,則與龢下調也,不為轉注。
龤與言部諧音同義異。
各書多用諧為龤。
從龠皆聲。
戶皆切。
十五部。
《虞書》曰:虞書當作唐書。
“八音克龤。
”堯典文.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龠部 文五 重一 □cè 注解:符命也。
諸侯進受于王者也。
者字依韻會補。
尙書王命周公後作□逸诰、左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矦為矦伯、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及三王世家策文皆是也。
後人多假策為之。
象其劄一長一短,謂五直有長短。
中有二編謂二橫。
之形。
蔡邕獨□曰:策,□也。
其制:長者一尺,短者半之。
其次一長一短,兩編下附。
劄,牒也,亦曰□。
編,次□也。
次□者,竹□長短相閑排比之,以繩橫聯之,上下各一道。
一□容字無多,故必比次編之,乃容多字。
聘禮記雲百名以上書于策是也。
一□可容書于□,每□一行而已。
不及百名書于方,則合若幹行書之。
百名以上書于策,方卽牍也。
牍,書版也。
□□,竹為之。
牍,木為之。
一□不容則絫□為之,國史□書葢如是。
鄭注禮雲:策,□也。
此渾言之,不分别耳。
□字五直,象一長一短,象其意而已,□之若幹未可肊定也。
蔡氏雲:長者一尺,短者半之。
此漢法如是。
鄭引鈎命決雲: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。
孝經謙半之,一尺二寸。
論語策八寸。
尺二寸者三分居二,又謙焉,此古制也。
見于聘禮、左傳序正義者乖異不同,今訂之如是,未知然否。
鄭注尙書雲:三十字一□之文。
服注左氏雲:古文篆書一□八字。
漢志:劉向以中古文挍今文尙書。
古文□有二十五字者,有二十二字者,是□之長短不同而字數不同也。
楚革切。
十六部。
凡□之屬皆從□。
□,古文□。
從竹。
左傳:僃物典筴。
釋文:筴本又作□,亦作策,或作□。
按筴者,策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