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部分

關燈
自名也。

    此許所本也。

    周禮小祝故書作銘,今書或作名。

    士喪禮古文作銘,今文皆為名。

    按死者之銘,以缁長半幅,緽末長終幅,廣三寸,書名于末曰:某氏某之柩。

    此正所謂自名。

    其作器刻銘,亦謂稱先祖之德,着己名于下,皆隻雲名已足,不必加金旁。

    故許君于金部不□銘字,從周官今書、禮今文也。

    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。

    鄭君注經乃釋銘為刻。

    劉煕乃雲:銘,名也。

    記名其功也。

    呂忱乃雲:銘,題勒也。

    不用許說。

    從口夕。

    夕者,冥也。

    冥不相見,冥,幽也。

    故□口自名。

    故從夕口會意。

    武并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吾wú 注解:我自偁也。

    偁各本作稱,誤。

    釋诂曰:吾,我也。

    從口五聲。

    五乎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哲zhép57上 注解:知也。

    釋言曰:哲,智也。

    《方言》曰:哲,知也。

    古智知通用。

    從口□聲。

    按凡從折之字皆當作斤□艹。

    各本篆文皆作手旁,用□改篆也,今悉正之。

    陟列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悊,哲或從心。

    韻會引說文古以此為哲字。

    按心部雲:悊,敬也。

    疑敬是本義,以為哲是假借。

    嚞,古文哲從三吉。

    或省之作喆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君jūn 注解:尊也。

    此羊祥也,門聞也,戶護也,發拔也之例。

    從尹口,尹,治也。

    口□發号。

    此依韻會,又補一口字。

    尹亦聲。

    舉雲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□,古文象君坐形。

    小徐本作?〖注〗□,亦古文君字。

    □,唐武後所制君字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命mìnɡ 注解:使也。

    從口令。

    令者,發号也,君事也。

    非君而口使之,是亦令也。

    故曰:命者,天之令也。

    眉病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二部。

    令亦聲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咨zī 注解:謀事曰咨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曰:訪問于善為咨。

    毛傳同。

    從口次聲。

    卽夷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召zhào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言部曰:□,召也。

    從口刀聲。

    直少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問wèn 注解:訊也。

    言部曰:訊,問也。

    引伸為禮之聘問。

    從口門聲。

    亾運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唯wěi 注解:諾也。

    此渾言之。

    玉藻曰:父命呼,唯而不諾。

    析言之也。

    從口隹聲。

    以水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唱chànɡ 注解:導也。

    鄭風曰:唱予和女。

    從口昌聲。

    尺亮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古多以倡字為之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和hè 注解:相應也。

    從口禾聲。

    古唱和字不讀去聲。

    戶戈切。

    十七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咥xì 注解:大□也。

    衛風毛傳曰:咥咥然□。

    《周易》:履虎尾,不咥人。

    馬雲:龁也。

    此别一義。

    從口至聲。

    許旣切。

    又直結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二部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“咥其□矣。

    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啞è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馬融曰:啞啞,□聲。

    鄭雲:樂也。

    從口亞聲。

    于革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五部。

    按字林雲:谥□聲。

    呼益反。

    此由□言啞啞字音形皆變而雲然。

    啞俗訓為瘖。

    幺下切。

    《易》曰:“□言啞啞。

    ”震卦辭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噱jué 注解:大□也。

    從口豦聲。

    其虐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唏xī 注解:□也。

    廣雅:唏唏,□也。

    從口□聲。

    依韻會訂。

    虛豈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一曰哀痛不泣曰唏,《方言》:唏,痛也。

    凡哀而不泣曰唏。

    于方則楚言哀曰唏。

    十二諸矦年表曰:纣為象箸而箕子唏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聽yǐn 注解:□皃也。

    司馬相如賦:亾是公聽然而□。

    從口斤聲。

    宜引切。

    古音十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呭yìp57下 注解:多言也。

    《孟子》、《毛傳》皆曰:洩洩猶沓沓也。

    曰部雲:沓,語多沓沓也。

    言部又雲:詍,多言也。

    引詩無然詍詍。

    從口世聲。

    餘制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“無然呭呭。

    ”大雅今作洩洩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□jiāo 注解:聲□□也。

    周禮大祝注:祈□也。

    謂為有災變,号呼吿神以求福。

    □,陸音叫。

    從口□聲。

    古堯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按玉篇有□無□,□,古吊反。

    聲也。

    此以倒□之□為聲,卽□字也。

    廣韻引漢刑法志□首,今志作□首。

    地理志巨鹿郻縣,今說文作鄡縣。

    鄡與□疑皆淺人改作,非許書本字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