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則喘息。
一曰喜也。
樂記:其樂心感者,其聲啴以緩。
注:啴,寛綽皃。
從口單聲。
他幹切。
十四部。
《詩》曰:“啴啴駱馬。
”證前一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唾tuò 注解:口液也。
曲禮:讓食不唾。
内則:不敢唾洟。
從口□聲。
湯卧切。
十七部。
涶,唾或從水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咦yí 注解:南陽謂大呼曰咦。
呼,外息也。
大呼,大息也。
從口夷聲。
以之切。
古音在六脂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呬xì 注解:東夷謂息為呬。
方言:呬,息也。
東齊曰呬。
釋诂郭注亦雲:今東齊謂息為呬。
疑許襲方言。
東夷當作東齊,字之誤也。
從口四聲。
虛器切。
十五部。
按大雅:民之攸墍,毛曰:墍,息也。
墍不訓息。
此正謂墍卽呬之假借。
《爾雅》:呬,息也。
某氏引詩:民之攸呬。
葢三家詩作呬,毛詩作墍。
說文□部有□字,鼻部有齂字,皆卧息也。
亦皆虛器切。
凡古休息與鼻息同義。
《詩》曰:犬夷呬矣。
《大雅》:混夷駾矣,維其喙矣。
合二句為一句,舉日部引東方昌矣相似。
混作犬,喙作呬,葢亦用三家詩。
馬部引昆夷駾矣,則毛詩也。
毛雲:喙,困也。
方言:□、喙、呬,息也。
按人之安甯與困極皆驗諸息。
故假樂、綿之呬,不嫌異義同偁。
喙與呬,不嫌異字同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喘chuǎn 注解:疾息也。
此分别言之。
息下曰:喘也。
渾言之也。
從口端聲。
昌沇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呼hū 注解:外息也。
外息,出其息也。
從口乎聲。
荒烏切。
五部。
今人用此為号嘑、□召字,非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吸xī 注解:内息也。
内息,納其息也。
從口及聲。
許及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噓xū 注解:吹也。
從口虛聲。
朽居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吹chuī 注解:噓也。
從口欠。
口欠則氣出。
會意。
昌垂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喟kuì 注解:大息也。
《論語》:□雲喟然歎曰:謂大息而吟歎也。
何晏雲:喟然,歎聲也。
殊非是。
從口胃聲。
丘貴切。
十五部。
嘳,喟或從貴。
胃貴聲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啍tūn 注解:口氣也。
從口□聲。
他昆切。
十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大車啍啍。
”王風。
毛雲:啍啍,重遟之皃。
按啍言口氣之緩,故引伸以為重遟之皃。
〖注〗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嚏tìp56下 注解:悟解氣也。
悟解氣者,欠字下雲張口氣悟是也。
悟,覺也。
解,散也。
通俗文曰:張口運氣謂之欠□。
鄭注《周易》百果艹木皆甲坼曰:皆,讀為人倦解之解。
郭注方言蛤解曰:解,讀解悟聲之解。
皆是許意。
嚏與欠異音同義。
玉裁按:許說嚏義非是,不必曲侚。
嚏之見于月令、内則者各一。
鄭氏終風箋曰:疐讀當為不敢嚏咳之嚏。
今俗人嚏雲人道我,此古之遺語也。
月令:民多鼽嚏。
謂鼻塞而妨嚏。
說文噴下一曰□鼻,而釋嚏為欠,直以其字從口不從鼻故耳。
殊不思内則旣雲不敢嚏。
又雲不敢欠,其為二事憭然。
素問說五氣所病,腎為欠為嚏,亦分二事。
倘雲嚏卽是欠,則内則、素問皆不可通矣。
故嚏解當改雲歕鼻也為安。
口與鼻同時氣出,此字之所以從口也。
至若詩願言則疐,毛傳雲:疐,跲也。
釋文疐作疌,跲作劫,自是古字通叚。
觀狼跋傳疐,跲也,而其疐本又作疌。
可證。
崔靈恩集注乃改劫為□。
訓以今俗人體倦則伸,志倦則□,音丘據反。
是葢以附合許之嚏解,而不知許自解嚏,非解毛之疐也。
改疐為嚏,自鄭君始。
許在鄭前,安得從鄭易毛。
各本有詩曰願言則嚏六字,休甯汪氏龍以為後人妄增者,是也。
今□。
學者可以知毛、許于詩本無□說。
唐石經作嚏者,乃從鄭,非從毛。
從口疐聲。
都計切。
古音在十二部。
《詩》曰:“願言則嚏。
”都計切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□zhì 注解:野人之言。
《論語》曰:質勝文則野。
此字會意兼形聲。
從口質聲。
之日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唫jìn 注解:口急也。
從口金聲。
巨錦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噤jìn 注解:口閉也。
史淮陰矦傳:雖有舜禹之智,吟而不言。
此假吟為噤也,吟噤義相似。
從口禁聲。
巨禁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名mínɡ 注解:自命也。
祭統曰:夫鼎有銘。
銘者,
一曰喜也。
樂記:其樂心感者,其聲啴以緩。
注:啴,寛綽皃。
從口單聲。
他幹切。
十四部。
《詩》曰:“啴啴駱馬。
”證前一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唾tuò 注解:口液也。
曲禮:讓食不唾。
内則:不敢唾洟。
從口□聲。
湯卧切。
十七部。
涶,唾或從水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咦yí 注解:南陽謂大呼曰咦。
呼,外息也。
大呼,大息也。
從口夷聲。
以之切。
古音在六脂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呬xì 注解:東夷謂息為呬。
方言:呬,息也。
東齊曰呬。
釋诂郭注亦雲:今東齊謂息為呬。
疑許襲方言。
東夷當作東齊,字之誤也。
從口四聲。
虛器切。
十五部。
按大雅:民之攸墍,毛曰:墍,息也。
墍不訓息。
此正謂墍卽呬之假借。
《爾雅》:呬,息也。
某氏引詩:民之攸呬。
葢三家詩作呬,毛詩作墍。
說文□部有□字,鼻部有齂字,皆卧息也。
亦皆虛器切。
凡古休息與鼻息同義。
《詩》曰:犬夷呬矣。
《大雅》:混夷駾矣,維其喙矣。
合二句為一句,舉日部引東方昌矣相似。
混作犬,喙作呬,葢亦用三家詩。
馬部引昆夷駾矣,則毛詩也。
毛雲:喙,困也。
方言:□、喙、呬,息也。
按人之安甯與困極皆驗諸息。
故假樂、綿之呬,不嫌異義同偁。
喙與呬,不嫌異字同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喘chuǎn 注解:疾息也。
此分别言之。
息下曰:喘也。
渾言之也。
從口端聲。
昌沇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呼hū 注解:外息也。
外息,出其息也。
從口乎聲。
荒烏切。
五部。
今人用此為号嘑、□召字,非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吸xī 注解:内息也。
内息,納其息也。
從口及聲。
許及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噓xū 注解:吹也。
從口虛聲。
朽居切。
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吹chuī 注解:噓也。
從口欠。
口欠則氣出。
會意。
昌垂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喟kuì 注解:大息也。
《論語》:□雲喟然歎曰:謂大息而吟歎也。
何晏雲:喟然,歎聲也。
殊非是。
從口胃聲。
丘貴切。
十五部。
嘳,喟或從貴。
胃貴聲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啍tūn 注解:口氣也。
從口□聲。
他昆切。
十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大車啍啍。
”王風。
毛雲:啍啍,重遟之皃。
按啍言口氣之緩,故引伸以為重遟之皃。
〖注〗□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嚏tìp56下 注解:悟解氣也。
悟解氣者,欠字下雲張口氣悟是也。
悟,覺也。
解,散也。
通俗文曰:張口運氣謂之欠□。
鄭注《周易》百果艹木皆甲坼曰:皆,讀為人倦解之解。
郭注方言蛤解曰:解,讀解悟聲之解。
皆是許意。
嚏與欠異音同義。
玉裁按:許說嚏義非是,不必曲侚。
嚏之見于月令、内則者各一。
鄭氏終風箋曰:疐讀當為不敢嚏咳之嚏。
今俗人嚏雲人道我,此古之遺語也。
月令:民多鼽嚏。
謂鼻塞而妨嚏。
說文噴下一曰□鼻,而釋嚏為欠,直以其字從口不從鼻故耳。
殊不思内則旣雲不敢嚏。
又雲不敢欠,其為二事憭然。
素問說五氣所病,腎為欠為嚏,亦分二事。
倘雲嚏卽是欠,則内則、素問皆不可通矣。
故嚏解當改雲歕鼻也為安。
口與鼻同時氣出,此字之所以從口也。
至若詩願言則疐,毛傳雲:疐,跲也。
釋文疐作疌,跲作劫,自是古字通叚。
觀狼跋傳疐,跲也,而其疐本又作疌。
可證。
崔靈恩集注乃改劫為□。
訓以今俗人體倦則伸,志倦則□,音丘據反。
是葢以附合許之嚏解,而不知許自解嚏,非解毛之疐也。
改疐為嚏,自鄭君始。
許在鄭前,安得從鄭易毛。
各本有詩曰願言則嚏六字,休甯汪氏龍以為後人妄增者,是也。
今□。
學者可以知毛、許于詩本無□說。
唐石經作嚏者,乃從鄭,非從毛。
從口疐聲。
都計切。
古音在十二部。
《詩》曰:“願言則嚏。
”都計切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□zhì 注解:野人之言。
《論語》曰:質勝文則野。
此字會意兼形聲。
從口質聲。
之日切。
十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唫jìn 注解:口急也。
從口金聲。
巨錦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噤jìn 注解:口閉也。
史淮陰矦傳:雖有舜禹之智,吟而不言。
此假吟為噤也,吟噤義相似。
從口禁聲。
巨禁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名mínɡ 注解:自命也。
祭統曰:夫鼎有銘。
銘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