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
□fèip52下
注解:兩壁耕也。
壁當作辟。
辟是旁側之語。
莊卄一年左傳:鄭伯享王于阙西辟。
服□雲:西辟,西偏也。
□辟耕謂一田中兩牛耕,一從東往,一從西來也。
此耕字自人牛言之。
與木部六叉犂自器言之不同。
從牛非聲。
此形聲包會意,非從飛下翄取其相背。
非尾切。
十五部。
廣韻入去聲。
一曰覆耕穜也。
此别一義。
未聞。
讀若匪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tāo 注解:牛羊無子也。
從牛□聲。
讀若糗糧之糗。
糗糧見粊誓。
徒刀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抵dǐ 注解:觸也。
角部曰:觸,抵也。
亦作抵抵。
從牛氐聲。
都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wèi 注解:牛踶□也。
廣韻曰:踶□,牛展足。
按展足二字乃□字之誤。
□同跈。
足部曰:踶者,躛也。
□與〈衛下足〉互訓。
踶□猶踐蹋也。
從牛衛聲。
于歲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qiǎn 注解:牛很不從牽也。
從牛臤。
臤者,堅也。
故從牛臤。
會意。
臤亦聲。
吃善切。
古音在十二部。
一曰大皃。
别一義。
讀若賢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牼kēnɡ 注解:牛厀下骨也。
牛胫也。
胫者,骹也。
從牛巠聲。
口莖切。
十一部。
《春秋傳》:“宋司馬牼字牛。
”按《仲尼弟子列傳》:宋司馬耕字牛。
《左傳》□哀十四年,兩書司馬牛,不偁其名。
許雲:司馬牼,豈卽司馬耕與。
外此昭卄年、卄一年宋有華牼,孟子書有宋牼,皆不傳其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jìn 注解:牛舌病也。
廣韻作牛舌下病。
舌病則噤閉不成聲。
亦作□。
從牛今聲。
巨禁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犀xī 注解:徼外牛。
各本有南字,今依韻會。
楚語曰:巴浦之犀、牦、兕、象,其可盡乎。
後漢章帝紀:蠻夷獻生犀、白雉。
一角在鼻,一角在頂。
《爾雅》、《山海經》郭注、劉欣期交州記皆雲有三角,一在頂上,一在頟上,一在鼻上,鼻上角短小。
按晉語:角犀豐盈。
孟子注:頟角犀厥地。
戰國策:眉目準頞權衡,犀角偃月。
此皆謂人自鼻至頂豐滿。
如相書所雲伏犀貫頂也。
佀豕。
見釋獸。
劉欣期雲:其毛如豕,頭如馬。
郭璞雲:形似水牛,豬頭。
說各不同也。
從牛尾聲。
先稽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牣rènp53上 注解:牣,此複字□之未□者。
滿也。
見大雅毛傳。
從牛刃聲。
而震切。
古音在十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于牣魚躍。
”于如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物wù 注解:萬物也。
牛為大物。
牛為物之大者,故物從牛,與半同意。
天地之數,起于牽牛。
戴先生原象曰:周人以□、牽牛為紀首,命曰星紀。
自周而上,日月之行不起于□、牽牛也。
按許說物從牛之故,又廣其義如此。
故從牛。
勿聲。
文弗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犧xī 注解:宗廟之牲也。
魯頌:享以骍犧。
《毛傳》:犧,純也。
曲禮:天子以犧牛。
鄭雲:犧,純毛也。
牧人:祭祀□其犧牲。
鄭雲:犧牲,毛羽完具也。
僞孔注微子雲:色純曰犧,體完曰牷。
杜注左傳又雲:牷,純色完全也。
說犧皆與許異。
從牛羲聲。
許羁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賈侍中說他皆偁名,獨賈逵偁官者,尊其師也。
此非古字。
魯頌毛傳曰:犧尊有沙羽飾也。
明堂位注曰:犧尊以沙羽為畫飾。
鄭注,荅張逸曰:刻畫鳳皇之象于尊,其形娑娑然,故曰沙。
按沙、娑、羲古音三字同在十七部。
犧牲、犧尊,葢本隻假羲為之,漢人乃加牛旁。
故賈雲非古字。
許廁諸部末。
文四十五 锴四十四。
重一此部列字次第大緻井井可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牦límáo 注解:西南夷長髦牛也。
今四川雅州府淸溪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,産旄牛。
而淸溪縣南抵甯遠府,西抵打箭爐,古西南夷之地,皆産旄牛。
如郭樸注《山海經》所雲:背、厀及胡、尾皆有長毛者。
小角,其體純黑,土俗用為菜,其尾臘之可為拂子。
雲長髦者,謂背、厀、胡、尾皆有長毛。
下文牦字乃專謂尾也。
此牛名牦牛,音如狸。
楚語:巴浦之犀牦。
上林賦:□旄貘牦。
以其長髦也。
故《史記□西南夷傳》謂之髦牛,以其尾名牦也。
故周禮樂師注謂之牦牛,以牦可飾旄也。
故禮注、爾雅注、北山經、上林賦注、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。
牦、髦、旄三字音同,因之讀牦如毛,非也。
據上林賦則旄、牦異物。
中山經:荊山多牦牛。
郭曰:旄牛屬。
從牛□聲。
裡之切。
一部。
按牦切裡之,牦切莫交。
徐用唐韻不誤,而俗本誤易之。
壁當作辟。
辟是旁側之語。
莊卄一年左傳:鄭伯享王于阙西辟。
服□雲:西辟,西偏也。
□辟耕謂一田中兩牛耕,一從東往,一從西來也。
此耕字自人牛言之。
與木部六叉犂自器言之不同。
從牛非聲。
此形聲包會意,非從飛下翄取其相背。
非尾切。
十五部。
廣韻入去聲。
一曰覆耕穜也。
此别一義。
未聞。
讀若匪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tāo 注解:牛羊無子也。
從牛□聲。
讀若糗糧之糗。
糗糧見粊誓。
徒刀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抵dǐ 注解:觸也。
角部曰:觸,抵也。
亦作抵抵。
從牛氐聲。
都禮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wèi 注解:牛踶□也。
廣韻曰:踶□,牛展足。
按展足二字乃□字之誤。
□同跈。
足部曰:踶者,躛也。
□與〈衛下足〉互訓。
踶□猶踐蹋也。
從牛衛聲。
于歲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qiǎn 注解:牛很不從牽也。
從牛臤。
臤者,堅也。
故從牛臤。
會意。
臤亦聲。
吃善切。
古音在十二部。
一曰大皃。
别一義。
讀若賢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牼kēnɡ 注解:牛厀下骨也。
牛胫也。
胫者,骹也。
從牛巠聲。
口莖切。
十一部。
《春秋傳》:“宋司馬牼字牛。
”按《仲尼弟子列傳》:宋司馬耕字牛。
《左傳》□哀十四年,兩書司馬牛,不偁其名。
許雲:司馬牼,豈卽司馬耕與。
外此昭卄年、卄一年宋有華牼,孟子書有宋牼,皆不傳其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jìn 注解:牛舌病也。
廣韻作牛舌下病。
舌病則噤閉不成聲。
亦作□。
從牛今聲。
巨禁切。
七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犀xī 注解:徼外牛。
各本有南字,今依韻會。
楚語曰:巴浦之犀、牦、兕、象,其可盡乎。
後漢章帝紀:蠻夷獻生犀、白雉。
一角在鼻,一角在頂。
《爾雅》、《山海經》郭注、劉欣期交州記皆雲有三角,一在頂上,一在頟上,一在鼻上,鼻上角短小。
按晉語:角犀豐盈。
孟子注:頟角犀厥地。
戰國策:眉目準頞權衡,犀角偃月。
此皆謂人自鼻至頂豐滿。
如相書所雲伏犀貫頂也。
佀豕。
見釋獸。
劉欣期雲:其毛如豕,頭如馬。
郭璞雲:形似水牛,豬頭。
說各不同也。
從牛尾聲。
先稽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牣rènp53上 注解:牣,此複字□之未□者。
滿也。
見大雅毛傳。
從牛刃聲。
而震切。
古音在十三部。
《詩》曰:“于牣魚躍。
”于如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物wù 注解:萬物也。
牛為大物。
牛為物之大者,故物從牛,與半同意。
天地之數,起于牽牛。
戴先生原象曰:周人以□、牽牛為紀首,命曰星紀。
自周而上,日月之行不起于□、牽牛也。
按許說物從牛之故,又廣其義如此。
故從牛。
勿聲。
文弗切。
十五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犧xī 注解:宗廟之牲也。
魯頌:享以骍犧。
《毛傳》:犧,純也。
曲禮:天子以犧牛。
鄭雲:犧,純毛也。
牧人:祭祀□其犧牲。
鄭雲:犧牲,毛羽完具也。
僞孔注微子雲:色純曰犧,體完曰牷。
杜注左傳又雲:牷,純色完全也。
說犧皆與許異。
從牛羲聲。
許羁切。
古音在十七部。
賈侍中說他皆偁名,獨賈逵偁官者,尊其師也。
此非古字。
魯頌毛傳曰:犧尊有沙羽飾也。
明堂位注曰:犧尊以沙羽為畫飾。
鄭注,荅張逸曰:刻畫鳳皇之象于尊,其形娑娑然,故曰沙。
按沙、娑、羲古音三字同在十七部。
犧牲、犧尊,葢本隻假羲為之,漢人乃加牛旁。
故賈雲非古字。
許廁諸部末。
文四十五 锴四十四。
重一此部列字次第大緻井井可玩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牦límáo 注解:西南夷長髦牛也。
今四川雅州府淸溪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,産旄牛。
而淸溪縣南抵甯遠府,西抵打箭爐,古西南夷之地,皆産旄牛。
如郭樸注《山海經》所雲:背、厀及胡、尾皆有長毛者。
小角,其體純黑,土俗用為菜,其尾臘之可為拂子。
雲長髦者,謂背、厀、胡、尾皆有長毛。
下文牦字乃專謂尾也。
此牛名牦牛,音如狸。
楚語:巴浦之犀牦。
上林賦:□旄貘牦。
以其長髦也。
故《史記□西南夷傳》謂之髦牛,以其尾名牦也。
故周禮樂師注謂之牦牛,以牦可飾旄也。
故禮注、爾雅注、北山經、上林賦注、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。
牦、髦、旄三字音同,因之讀牦如毛,非也。
據上林賦則旄、牦異物。
中山經:荊山多牦牛。
郭曰:旄牛屬。
從牛□聲。
裡之切。
一部。
按牦切裡之,牦切莫交。
徐用唐韻不誤,而俗本誤易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