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部分

關燈
注解:牛徐行也。

    俗謂舒遟曰□□。

    從牛。

    □聲。

    讀若滔。

    土刀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按舀聲字,周時在尤幽部,漢時已讀入蕭豪部,故許雲□讀若滔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犫chōu 注解:牛息聲。

    心部曰:息,喘也。

    從牛雠聲。

    赤周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按今本皆作犨,雔聲。

    而經典釋文,唐石經作犫玉篇韻皆作犫,雲:犨同。

    五經文字且雲:犫作犨,訛。

    葢唐以前所據說文無不從言者。

    凡形聲多兼會意。

    雠從言。

    故牛息聲之字從之。

    锴、铉本皆誤也。

    今正。

    一曰:牛名。

    此别一義。

    廣韻,手鑒皆雲白色牛。

    晉大夫卻犫,不知取何義也。

    初學記名作鳴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牟móu 注解:牛鳴也。

    從牛。

    厶象其聲氣從口出。

    此合體象形。

    與□同意。

    韓愈詩曰:“椎肥牛呼牟。

    ”桺宗元賦曰:牟然而鳴,黃锺滿脰。

    莫浮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chǎn 注解:畜□,畜牲也。

    依廣韻、手鑒訂。

    左傳、内則皆雲:名子不以畜牲。

    從牛産聲。

    所簡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牲shēnɡ 注解:牛完全也。

    引伸為凡畜之偁。

    周禮庖人注:始養之曰畜,将用之曰牲。

    按如鼷鼠食郊牛角,則非完全。

    從牛生聲。

    所庚切。

    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牷quán 注解:牛純色。

    牧人注:鄭司農曰:牷,純也。

    按凡時事之牲用牷物,凡外祭毀事用尨。

    以尨與牷對舉,則牷為純色可知也。

    大鄭注釋牷為純也,為許所本。

    後鄭則訓犧為純毛,牷為體完具,與許異。

    禮。

    上脫周字。

    祭祀牷牲。

    此是引牧人祭祀之牲牷,依韻會補。

    從牛全聲。

    疾緣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牽qiānp52上 注解:引而前也。

    牽、引□韻。

    引伸之,挽牛之具曰牽,牛人牽彷是也。

    牲,腥曰饩,生曰牽。

    又凡聮貫之□曰牽。

    從牛,冂象引牛之縻也。

    玄聲。

    苦堅切。

    十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牿ɡù 注解:牛馬牢也。

    從牛吿聲。

    古屋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《周書》曰:“今惟牿牛馬。

    ”粊誓。

    今惟淫舍牿牛馬。

    大小徐本皆無淫舍二字,今刊本□增之。

    此許偶遺二字,非必許所據尙書少二字也。

    惟大放牿牢之牛馬,故令無以擭穽傷牛馬。

    若牛馬在牢中,擭穽安得傷之。

    周易:僮牛之牿。

    許及九家作吿。

    鄭作梏。

    劉陸作角,不訓牢也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牢láo 注解:閑也。

    也字今補。

    養牛馬圈也。

    充人注曰:牢,閑也。

    必有閑者,防禽獸觸齧。

    牲繋于牢,故牲謂之牢,如粊誓呼牛馬為牿,禮呼牲為牽也。

    從牛,冬省。

    取其四周帀。

    從古文冬省也。

    冬取完固之意,亦取四周象形。

    引伸之為牢不可破。

    魯刀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犓chú 注解:□刍莝養圈牛也。

    今本莝誤□,脫圈字,依文□注訂。

    莝,斬刍也。

    趙岐注孟子曰:艹生曰刍,谷餋曰豢。

    韋注國語曰:艹食曰刍,榖食曰豢。

    孟子正義引說文:牛馬曰刍,犬豕曰豢。

    今說文無此語。

    經傳犓豢字,今皆作刍豢。

    從牛刍,刍亦聲。

    測愚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四部。

    《春秋國語》曰:“犓豢幾何。

    ”見楚語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rǎo 注解:牛柔謹也。

    玉篇曰:尙書□而毅字如此。

    按凡馴擾字當作此。

    □作□,廣雅:□,柔也,善也。

    從牛夒聲。

    而沼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三部。

    按此以貪獸之夒為聲。

    爾雅注犪牛,以有角之夔為聲。

    陸德明誤為一字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bèi 注解:《易》曰:“犕牛乘馬。

    ”此葢與革部之鞁同義。

    鞁,車駕具也。

    故玉篇雲:犕,服也,以鞍裝馬也。

    從牛,□聲。

    □辭今作服。

    古音□聲、□聲同在第一部,故服犕皆扶逼反。

    以車駕牛馬之字當作犕,作服者假借耳。

    左傳:王使伯服如鄭請滑,史記:鄭世家作伯犕。

    後漢書皇甫嵩傳:義眞犕未乎。

    北史魏收嘲陽休之,義眞服未。

    正作服字。

    此皆通用之證也。

    今韻犕,平秘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牛部 □lí 注解:耕也。

    《山海經》曰:後稷之孫曰叔均,是始作牛耕。

    郭傳:始用牛犂也。

    按耒部耕訓□,是□耕二字互訓,皆謂田器。

    今人分别,誤也。

    仲尼弟子列傳:冉耕,字伯牛。

    司馬耕,字子牛。

    《論語》:司馬牛。

    孔注曰:宋司馬犂也。

    此可證司馬牛名耕,一名犂也。

    葢其始人耕者謂之耕,牛耕者謂之犂。

    其後互名之。

    從牛黎聲。

    郞奚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俗省作犂。

    《論語》:犂牛之子。

    皇注:犂音狸狸,雜文也。

    張參曰:犂,洛西反。

    《論語》借以為力之反,張謂借犂為狸文也。

    犂狸異部而相借,如《爾雅》釋騋牝為骊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