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凡牦之屬皆從牦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牦部 牦máop53下 注解:牦牛尾也。
凡經雲幹旄、建旄,設旄、右秉白旄,羽旄、齒革幹戚羽旄,今字或有誤作毛者,古注皆雲旄牛尾也。
旄牛卽牦牛。
牦牛之尾名牦。
以牦為幢曰旄,因之呼牦為旄。
凡雲注旄幹首者是也。
呼牦牛為旄牛。
凡雲旄牛尾者是也。
從牦省,從毛。
莫交切。
二部。
按周禮樂師音義:牦,舊音毛。
但許不言毛亦聲。
而左傳晏牦,外傳作晏萊。
後漢書魏郡輿人歌:岑煕狗吠不驚,足下生牦。
與災時茲三字韻,則是牦省亦聲,在弟一部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牦部 斄lái 注解:強曲毛也。
也依廣韻補。
可□箸起衣。
箸同褚,裝衣也。
《王莽傳》:以牦裝衣。
師古曰:毛之強曲者曰牦,以裝褚衣,今其張起也。
按此牦皆斄之誤。
劉屈牦亦當本作屈斄,屈斄謂強曲毛也。
從牦省,來聲。
洛哀切。
舊音力之切。
一部。
□,古文斄省。
文三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牦部 吿ɡào 注解:牛觸人,角箸橫木,所□吿人也。
從口從牛。
如許說則吿卽楅衡也,于牛之角寓人之口為會意。
然牛與人口非一體,牛口為文,未見吿義,且字形中無木,則吿意未□。
且如所雲是未嘗用口,是吿可不用口也,何以為一切吿字見義哉。
愚謂此許因童牛之吿而曲為之說,非字意,故木部楅下不與此為轉注。
此字當入口部。
從口牛聲。
牛可入聲讀玉也。
廣韻:吿上曰吿,發下曰诰。
古沃切。
三部。
音轉古到切。
又汪氏龍曰:此因喾字,故立吿部。
愚謂誠然,喾從吿斆亦教也,教之故急急吿之,吿亦聲。
然則當立斆部,喾屬焉,不當有吿部。
《易》曰:“僮牛之吿。
”大畜爻辭。
僮牛,僮昏之牛也。
吿,九家同,王弼作牿。
凡吿之屬皆從吿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吿部 喾kù 注解:急吿之甚也。
急吿猶吿急也。
吿急之甚,謂急而又急也。
釋□應說喾與酷音義皆同。
按白虎通雲:謂之帝喾者何也。
喾者,極也,教令竆極也。
竆極,卽急吿引伸之義。
從吿,學省聲。
苦沃切。
三部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吿部 口kǒup54上 注解:人所□言食也。
言語、飮食者,口之□大端。
舌下亦曰:口,所以言、别味也。
《頣象傳》曰:君子以愼言語,節飮食。
象形。
苦厚切。
四部。
凡口之屬皆從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噭jiào 注解:口也。
口俗本訛吼。
今正。
史、漢貨殖傳皆雲:馬蹄噭千。
徐廣曰:噭,馬八髎也。
小顔雲:噭,口也。
蹄與口□千則為馬二百也。
按以口釋噭,此必本說文。
說文以口建首,下噭、噣、喙、吻字皆與口字轉注相接,此全書之例也。
通俗文、□倉皆曰:尻骨謂之八髎,惟《史記》噭字從口,故徐以八髎釋之。
尻亦得謂之口也。
各本史記作躈,乃誤字耳。
噭與竅音義相同,俗本說文作吼者,葢或識孔字于口字之旁,因誤并為一字。
從口敫聲。
徐廣苦吊反。
小顔江吊、口釣二反。
唐韻古吊切。
二部。
一曰噭,呼也。
此别一義,呼當作嘑,字之誤也。
嘑,号也。
曲禮毋噭應。
鄭曰:噭,号呼之聲也。
呼亦當作嘑,俗寫通用耳。
昭卄五年公羊傳曰:昭公于是噭然而哭。
注:噭然,哭聲皃。
釋文皆古吊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噣zhòu 注解:喙也。
曹風:不濡其咮。
毛曰:咮,喙也。
玉篇引不濡其噣。
咮、噣二同,朱聲、蜀聲同部也。
亦假借作注,爾雅咮星,《史記》、《考工記》注作注是也。
亦作啄,詩韓奕傳:厄,烏噣也。
厄同轭。
烏噣,釋名、小爾雅作烏啄。
從口蜀聲。
陟救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喙huì 注解:口也。
說卦傳:為黔喙。
左傳:□目而豭喙。
叚借為困極之義。
廣韻引昆夷□矣,今詩作喙矣。
郭注方言引外傳餘病□矣,今外傳作餘病喙。
郭雲:江東呼極為□,亦作□。
從口彖聲。
許穢切。
十五部。
彖聲在十四部,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吻wěn 注解:口邊也。
曲禮注雲:口旁曰咡。
《廣雅》雲:咡謂之吻。
考工記:銳喙,決吻。
鄭曰:吻,口腃也。
釋名曰:吻,免也。
抆也,卷也。
從口勿聲。
武粉切。
十三部。
勿聲在十五部,合韻也。
□,吻或從肉從昏。
昏聲也。
凡昏,皆從氏,不從民。
字亦作□,作脗,皆□之俗也。
凡言脗,合當用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嚨lónɡ 注解:喉也。
釋鳥曰:亢,鳥嚨。
郭曰:謂喉嚨。
從口龍聲。
盧紅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□hóu 注解:咽也。
從口矦聲。
乎鈎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牦部 牦máop53下 注解:牦牛尾也。
凡經雲幹旄、建旄,設旄、右秉白旄,羽旄、齒革幹戚羽旄,今字或有誤作毛者,古注皆雲旄牛尾也。
旄牛卽牦牛。
牦牛之尾名牦。
以牦為幢曰旄,因之呼牦為旄。
凡雲注旄幹首者是也。
呼牦牛為旄牛。
凡雲旄牛尾者是也。
從牦省,從毛。
莫交切。
二部。
按周禮樂師音義:牦,舊音毛。
但許不言毛亦聲。
而左傳晏牦,外傳作晏萊。
後漢書魏郡輿人歌:岑煕狗吠不驚,足下生牦。
與災時茲三字韻,則是牦省亦聲,在弟一部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牦部 斄lái 注解:強曲毛也。
也依廣韻補。
可□箸起衣。
箸同褚,裝衣也。
《王莽傳》:以牦裝衣。
師古曰:毛之強曲者曰牦,以裝褚衣,今其張起也。
按此牦皆斄之誤。
劉屈牦亦當本作屈斄,屈斄謂強曲毛也。
從牦省,來聲。
洛哀切。
舊音力之切。
一部。
□,古文斄省。
文三 重一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牦部 吿ɡào 注解:牛觸人,角箸橫木,所□吿人也。
從口從牛。
如許說則吿卽楅衡也,于牛之角寓人之口為會意。
然牛與人口非一體,牛口為文,未見吿義,且字形中無木,則吿意未□。
且如所雲是未嘗用口,是吿可不用口也,何以為一切吿字見義哉。
愚謂此許因童牛之吿而曲為之說,非字意,故木部楅下不與此為轉注。
此字當入口部。
從口牛聲。
牛可入聲讀玉也。
廣韻:吿上曰吿,發下曰诰。
古沃切。
三部。
音轉古到切。
又汪氏龍曰:此因喾字,故立吿部。
愚謂誠然,喾從吿斆亦教也,教之故急急吿之,吿亦聲。
然則當立斆部,喾屬焉,不當有吿部。
《易》曰:“僮牛之吿。
”大畜爻辭。
僮牛,僮昏之牛也。
吿,九家同,王弼作牿。
凡吿之屬皆從吿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吿部 喾kù 注解:急吿之甚也。
急吿猶吿急也。
吿急之甚,謂急而又急也。
釋□應說喾與酷音義皆同。
按白虎通雲:謂之帝喾者何也。
喾者,極也,教令竆極也。
竆極,卽急吿引伸之義。
從吿,學省聲。
苦沃切。
三部。
文二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吿部 口kǒup54上 注解:人所□言食也。
言語、飮食者,口之□大端。
舌下亦曰:口,所以言、别味也。
《頣象傳》曰:君子以愼言語,節飮食。
象形。
苦厚切。
四部。
凡口之屬皆從口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噭jiào 注解:口也。
口俗本訛吼。
今正。
史、漢貨殖傳皆雲:馬蹄噭千。
徐廣曰:噭,馬八髎也。
小顔雲:噭,口也。
蹄與口□千則為馬二百也。
按以口釋噭,此必本說文。
說文以口建首,下噭、噣、喙、吻字皆與口字轉注相接,此全書之例也。
通俗文、□倉皆曰:尻骨謂之八髎,惟《史記》噭字從口,故徐以八髎釋之。
尻亦得謂之口也。
各本史記作躈,乃誤字耳。
噭與竅音義相同,俗本說文作吼者,葢或識孔字于口字之旁,因誤并為一字。
從口敫聲。
徐廣苦吊反。
小顔江吊、口釣二反。
唐韻古吊切。
二部。
一曰噭,呼也。
此别一義,呼當作嘑,字之誤也。
嘑,号也。
曲禮毋噭應。
鄭曰:噭,号呼之聲也。
呼亦當作嘑,俗寫通用耳。
昭卄五年公羊傳曰:昭公于是噭然而哭。
注:噭然,哭聲皃。
釋文皆古吊反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噣zhòu 注解:喙也。
曹風:不濡其咮。
毛曰:咮,喙也。
玉篇引不濡其噣。
咮、噣二同,朱聲、蜀聲同部也。
亦假借作注,爾雅咮星,《史記》、《考工記》注作注是也。
亦作啄,詩韓奕傳:厄,烏噣也。
厄同轭。
烏噣,釋名、小爾雅作烏啄。
從口蜀聲。
陟救切。
三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喙huì 注解:口也。
說卦傳:為黔喙。
左傳:□目而豭喙。
叚借為困極之義。
廣韻引昆夷□矣,今詩作喙矣。
郭注方言引外傳餘病□矣,今外傳作餘病喙。
郭雲:江東呼極為□,亦作□。
從口彖聲。
許穢切。
十五部。
彖聲在十四部,合韻也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吻wěn 注解:口邊也。
曲禮注雲:口旁曰咡。
《廣雅》雲:咡謂之吻。
考工記:銳喙,決吻。
鄭曰:吻,口腃也。
釋名曰:吻,免也。
抆也,卷也。
從口勿聲。
武粉切。
十三部。
勿聲在十五部,合韻也。
□,吻或從肉從昏。
昏聲也。
凡昏,皆從氏,不從民。
字亦作□,作脗,皆□之俗也。
凡言脗,合當用此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嚨lónɡ 注解:喉也。
釋鳥曰:亢,鳥嚨。
郭曰:謂喉嚨。
從口龍聲。
盧紅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 □hóu 注解:咽也。
從口矦聲。
乎鈎切。
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口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