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部分

關燈
此于雙聲求之。

    莫故切,又慕各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〖注〗□,□,□,古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茻部 莽mǎng 注解:南昌謂犬善逐兔艹中為莽。

    從犬茻,此字犬在茻中,故偁南昌方言,說其會意之恉也。

    引伸為鹵莽。

    茻亦聲。

    謀朗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古音讀如模上聲。

    在五部。

    取諸雙聲也。

    〖注〗逐兔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茻部 葬zàng 注解:臧也。

    見檀弓。

    從死在茻中。

    一,其中所□薦之。

    薦各本作薦,今正。

    薦,艹席也,有藉義,故凡藉于下者用此字。

    《易》曰:“古者葬,厚衣之以薪。

    ”此引易□辭,說從死在茻中之意也。

    上古厚衣以薪,故其字上下皆艹。

    茻亦聲。

    此于疊韻得之。

    則浪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〖注〗□,□,□,□,□古文。

     文四此部不與五十三文同類者,彼小篆從艹,此小篆有從茻也。

     十四部  文六百七十二  重八十  凡萬六百三十九字此第一篇部文、重文、解說字之都數也,每篇末識之,以得十四篇數,識于叙目之後雲。

    此十四篇、五百四十部、九千三百五十三文、重一千一百六十三、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是也。

    自二徐每篇分上下,乃移之冠篇首,非是。

    小徐書轉寫尤舛誤,今複其舊雲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茻部 小xiǎop48下 注解:物之微也。

    從八,丨見而分之。

    八,别也。

    象分别之形,故解從八為分之。

    丨才見而辄分之,會意也。

    凡□物分之則小。

    私兆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凡小之屬皆從小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小部 少shǎo 注解:不多也。

    不多則小,故古少小互訓通用。

    從小丿聲。

    丿,右戾也。

    房密、匹蔑二切。

    又于小切。

    按:上二切近是。

    少之形聲,葢于古雙聲求之。

    書沼切。

    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小部 尐jié 注解:少也。

    方言曰:尐,杪,小也。

    孟子:力不能勝一尐雛。

    趙注尐為小,與方言同。

    孫宣公音義得之。

    作匹者,非。

    髟部曰:□,束髪尐小也。

    廣韻十六□曰:□尐,小也。

    方言懱爵,注言懱□也。

    懱□卽□尐。

    從小乀聲。

    乀,左戾也。

    讀若辍。

    子結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今俗語說小,往往言子結切之音。

    文三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小部 八bā 注解:别也。

    此以雙聲□韻說其義。

    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,與人則分别矣。

    象分别相背之形。

    凡八之屬皆從八。

    博拔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十一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八部 分fēn 注解:别也。

    從八刀。

    會意。

    刀□分别物也。

    此釋從刀之意也。

    甫文切。

    十三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八部 尒ěr 注解:□之必然也。

    □,今作詞。

    說文字體本作□。

    尒之言如此也。

    後世多以爾字為之。

    凡曰果爾、不爾、雲爾、莞爾、铿爾、卓爾、鼎鼎爾、猶猶爾、聊複爾耳、故人心尙爾皆訓如此。

    亦有單訓此者,如公羊焉爾之為于此,孟子然而無乎爾,則亦有乎爾是也。

    語助有用耳者,與爾絶殊,三國志雲生女耳是也。

    耳之言而已也。

    近人爾耳不分,如論語女得人焉爾乎,唐石經訛為焉耳。

    詩陳風箋梅之樹善惡自爾,宋本訛為善惡自耳。

    皆是也。

    古書尒字,淺人多改為爾。

    如手部引《論語》铿尒,考工記揱尒,小徐本不誤,是也。

    從丨八,八象氣之分散。

    從丨八,與小同異。

    入聲。

    今本無此二字。

    上文作從入丨八,此依韻會所引小徐本訂正。

    入聲在七部,而尒在十一、十六部閑者,于雙聲求之也。

    兒氏切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八部 曾zēnɡp49上 注解:□之舒也。

    曰部曰:朁,曾也。

    詩:朁不畏明,胡朁莫懲。

    毛鄭皆曰:朁,曾也。

    按曾之言乃也。

    詩曾是不意,曾是在位,曾是在服,曾是莫聽,論語曾是以為孝乎,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,孟子爾何曾比予于管仲,皆訓為乃則合語氣。

    趙注孟子曰:何曾猶何乃也。

    是也。

    是以朁訓為曾。

    朁不畏明者,乃不畏明也。

    皇侃論語疏曰:曾猶嘗也。

    嘗是以為孝乎,絕非語氣。

    葢曾字古訓乃,子登切。

    後世用為曾經之義,讀才登切。

    此今義今音,非古義古音也。

    至如曾祖、曾孫,取益層絫之意,則曾層皆可讀矣。

    從八,從曰。

    從八者,亦象氣之分散。

    □聲。

    □者,囪古文。

    囪在九部,此合韻之理也。

    昨棱切。

    六部。

    昨當為作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二卷□八部 尚sh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