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部分

關燈
或體,與珉各部。

    從王文聲。

    二義古音皆讀如文,在十三部。

    今音則前義讀如枚,入十五部。

    後義讀如罠,入十二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瑰guī 注解:玟瑰也。

    從王鬼聲。

    公回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玟瑰本雙聲,後人讀為疊韻。

    一曰圜好。

    謂圜好曰瑰,此字義之别說也。

    衆經音義亦引圜好曰瑰。

    玉篇圜好上增珠字,誤。

    後義當音回。

    ○按詩秦風傳曰:瑰,石而次玉。

    疑許失載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玑jī 注解:珠不圜者。

    各本作也,今依尚書音義、後漢書注作者。

    凡經傳沂鄂謂之幾,門橜謂之機,故珠不圜之字從幾。

    從王幾聲。

    居衣切。

    十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琅láng 注解:琅玕,似珠者。

    尚書:璆琳琅玕。

    鄭注曰:琅玕,珠也。

    王充論衡曰:璆琳琅玕,土地所生,眞玉珠也。

    魚蚌之珠,與禹貢琅玕皆眞珠也。

    本艹經:靑琅玕。

    陶貞白謂卽蜀都賦之靑珠,而某氏注尚書、郭注爾雅、山海經皆曰:琅玕,石似珠。

    玉裁按:出于蚌者為珠,則出于地中者為似珠。

    似珠非人為之,故鄭、王謂之眞珠也。

    從王良聲。

    魯當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玕gān 注解:琅玕也。

    從王幹聲。

    古寒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《禹貢》:“雝州球琳琅玕。

    ”□,古文玕從王旱。

    葢壁中尚書如此作。

    幹聲、旱聲一也。

    賈誼新書:上有蔥珩,下有雙璜,捍珠以納其閑,琚瑀以雜之。

    捍必□之誤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珊shān 注解:珊瑚,色赤,生于海,廣韻引:生海中而色赤也。

    或生于山。

    廣雅珊瑚為珠類,故次于此。

    上林賦注曰:珊瑚生水底石邊,大者樹高三尺餘,枝格交錯,無有葉。

    石部曰:上摘山岩空靑珊瑚陊之。

    珊瑚有靑色者,或雲:赤為珊瑚,靑為琅玕。

    從王,删省聲。

    稣幹切。

    十四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瑚húp19上 注解:珊瑚也,從王胡聲。

    戸吳切。

    五部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□liú 注解:石之有光者,璧□也。

    者字依李善江賦注補。

    此當作璧□,石之有光者也,恐亦後人倒之。

    璧□,卽璧流離也。

    地理志曰:人海市明珠、璧流離。

    西域傳曰:罽賓國出璧流離。

    璧流離三字為名,胡語也,猶珣玗琪之為夷語。

    漢武梁祠當畫有璧流離,曰王者不隐過則至。

    吳國山碑紀符瑞亦有璧流離,梵書言吠璢璃,吠與璧音相近。

    西域傳注:孟康曰:璧流離靑色如玉。

    今本漢書注無璧字,讀者誤認正文璧與流離為二物矣。

    今人省言之曰流離,改其字為璢璃。

    古人省言之曰璧□,□與流璢音同。

    楊雄羽獵賦:椎夜光之流離。

    是古亦省作流離也。

    出西胡中。

    西胡,西域也。

    班固曰:西域三十六國皆在匈奴之西。

    故說文謂之西胡,凡三見。

    魏略雲: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靑緑缥绀紅紫十種流離。

    師古曰:此葢自然之物,采澤光潤,踰于衆玉,其色不恒。

    今俗所用,皆銷洽石汁,加以衆藥,灌而為之,尤虛脃不貞實。

    從王戼聲。

    廣韻引說文音留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玉裁按:古音卯丣二聲同在三部為疊韻,而留□□□駵□劉等字皆與丣又疊韻中雙聲,昴貿茆等字與卯□韻中雙聲。

    部分以疊韻為重,字音以雙聲為重。

    許君丣丣畫分,而從丣之字,俗多改為從卯,自漢已然。

    卯金刀為劉之說,緯書荒缪,正屈中、止句、馬頭人、人持十之類,許所不信也。

    凡俗字丣變卯者,今皆更定,學者勿持漢人缪字以疑之。

    〖注〗戼:卯,卵本字。

    瑠。

    琉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琀hán 注解:送死口中玉也。

    典瑞曰:大喪共飯玉、含玉。

    注:飯玉,碎玉以雜米也。

    含玉,柱左右顚及在口中者。

    雜記曰:含者執璧将命,則是璧形而小耳。

    榖梁傳曰:貝玉曰含。

    按琀,士用貝,見士喪禮:諸矦用璧。

    見雜記:天子用玉。

    從王含,含亦聲。

    胡绀切。

    古音在七部。

    經傳多用含,或作唅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□yǒu 注解:遺玉也。

    謂贈遺之玉也,蒙上送死言之。

    何休曰:知死者贈禭。

    禭猶遺也。

    大宰、典瑞皆言大喪贈玉。

    注雲:葢璧也。

    锴說以山海經遺玉,傥是玉名,則當廁于璙已下十六字閑。

    從王□聲。

    以周切。

    三部。

    此字葢在禮古經及記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璗dàng 注解:金之美者。

    釋器:黃金謂之璗,其美者謂之镠。

    許說小異。

    與玉同色。

    從王謂光色如玉之符采,故其字從玉。

    湯聲。

    徒郞切。

    十部。

    《禮記》曰:二字依韻會補。

    “佩刀,諸矦璗琫而璆珌。

    ”詩毛傳同。

    詩正義作璗琫而镠珌也。

    王莽傳:玚琫玚珌。

    玚卽璗字。

    孟康雲玉名,非。

    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□língp19下 注解:巫也。

    各本巫上有靈字,乃複舉篆文之未删者也。

    許君原書,篆文之下以□複寫其字,後人删之,時有未□,此因巫下脫也字,以靈巫為句,失之,今補也字。

    屈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