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部分
關燈
小
中
大
為圍繞無端之義,古隻用還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璜huáng 注解:半璧也。
鄭注周禮、高注淮南同。
按大戴禮佩玉下有雙璜,皆半規,似璜而小。
古者天子辟廱,築土雝水之外圜如璧。
諸矦泮宮,泮之言半也,葢東西門以南通水,北無也。
鄭箋詩雲爾。
然則辟廱似璧,泮宮似璜,此黉字之所由制欤。
從王黃聲。
戸光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琮cóng 注解:瑞玉,大八寸,似車釭。
鄭注周禮曰:琮,八方象地。
玉人曰:大琮尺二寸,射四寸。
○射,其外鉏牙。
疏雲:角各出二寸,兩相并,四寸也。
玉裁按:除去射四寸,則大琮八方之徑八寸。
許雲瑞玉大八寸者,謂大琮也,其它琮不言射,惟瑑琮大八寸。
如車釭者,葢車毂空中不正圜,為八觚形,琮似之。
琮、釭疊韻。
從王宗聲。
藏宗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琥hǔ 注解:發兵瑞玉。
周禮:牙璋以起軍旅,以治兵守。
不以琥也。
漢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,銅虎符從第一至第五。
國家當發兵,遣使者至郡國合符,符合乃聽受之,葢以代牙璋也。
許所雲未聞。
為虎文。
瑑虎為文也。
鄭注周禮:琥猛象秋嚴。
從王虎聲。
呼古切。
五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賜子家子雙琥。
”是。
昭公卅二年左傳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珑lóngp12下 注解:禱旱玉也。
未聞。
為龍文。
瑑龍為文也。
左傳:昭公使公衍獻龍輔于齊矦。
正義引說文為說。
從王龍聲。
力锺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琬wǎn 注解:圭有琬者。
此當作圭首宛宛者,轉冩訛脫也。
琬、宛疊韻。
先鄭雲:琬圭無鋒□,故以治德結好。
後鄭雲:琬猶圜也,王使之瑞節也。
戴先生曰:凡圭剡上寸半,直剡之,倨句中矩,琬圭穹隆而起,宛然上見。
玉裁謂:圜剡之,故曰圭首宛宛者,與□上有□為宛□同義。
爾雅又雲:宛中、宛□。
此與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□,釋名□宛宛如偃器正同,謂窊其中宛宛然也。
二義相反,俱得雲宛。
爾雅兼采異說。
郭說宛中,失之。
。
從王宛聲。
于阮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璋zhāng 注解:剡上為圭,聘禮記曰:圭剡上寸半。
雜記曰:剡上左右各半寸。
半圭為璋。
見詩毛傳及公羊傳注、周禮注。
從王章聲。
諸良切。
十部。
《禮》:六币:圭以馬,璋以皮,璧以帛,琮以錦,琥以繡,璜以黼。
見周禮小行人注。
六币,所以享也。
享天子用璧,享後用琮,皆有庭實。
以馬若皮,皮,虎豹皮也。
用圭璋者,二王之後也。
二王後尊,故享用圭璋而特之。
其于諸矦亦用璧琮耳。
子男于諸矦則享用琥璜,下其瑞也。
按六玉皆見上文,圭見璋字下,故引禮總言其所用之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琰yǎn 注解:璧上起美色也。
璧當為圭,也當為者。
周禮注雲:凡圭剡上寸半,琰圭剡半以上,又半為瑑飾。
許雲起美色,葢與鄭意同。
或當作圭剡上起美飾者,若高注淮南、顔注司馬相如傳皆雲:琬琰,美玉名。
此當合二字為一名,别是一物。
尚書玉五重,琬琰亦是一物,非周禮之二圭也。
從王炎聲。
以冄切。
古音第八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玠jiè 注解:大圭也。
考工記:天子鎭圭,諸矦命圭。
戴先生曰:二者皆謂之介圭。
爾雅:圭大尺二寸為玠。
據鎭圭言也。
詩:錫爾介圭,以作爾寶。
據命圭言也。
介者,大也。
禮器:大圭不瑑,以素為貴。
亦謂此也。
從王介聲。
古拜切。
十五部。
《周書》曰:“稱奉介圭。
顧命曰:大保承介圭。
又曰:賓稱奉圭兼币。
葢許君偶誤合二為一,如或簸或舀,竷竷舞我之類。
韻會引介圭作玠玉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玚chàng 注解:圭尺二寸,有瓒,以祠宗廟者也。
玉人曰:祼圭尺有二寸,有瓒,以祀廟。
祼圭謂之玚圭,玚讀如暢,魯語謂之鬯圭,用以灌鬯者也。
祠,玉篇作祀。
從王昜聲。
醜亮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瓛huánp13上 注解:桓圭,公所執。
大宗伯曰:公執桓圭。
〖汪〗公,二王之後及王之上公。
雙植謂之桓。
桓,宮室之象,所以安其上。
桓圭葢亦以桓為瑑節。
玉裁按:锴本作三公,韻會引亦無三。
從王獻聲。
胡官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珽tǐng 注解:大圭,長三尺,抒上,終葵首。
見玉人。
注曰:王所搢大圭也,或謂之珽。
終葵,椎也。
為椎于其杼上,明無所屈也。
杼,殺也。
按玉藻謂之珽。
注雲:此亦笏也,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。
典瑞曰王晉大圭以朝日,魯語曰天子大采朝日,管子曰天子執玉笏以朝日皆謂此。
司馬相如賦有晁采。
晁,古朝字。
朝采卽朝日之大采也,長三尺,博三寸,葢自其中已上殺之,其殺六分而去一,至其首則仍博三寸而方之。
鄭去:方如椎頭是也。
珽,玉逸引相玉書作珵。
抒,今周禮作杼,玉藻注同,杼是也。
從王廷聲。
他鼎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瑁mào 注解:諸矦執圭朝天子,天子執玉以冒之,似犂冠。
《周禮》曰:“天子執瑁四寸。
”玉人曰: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矦。
○名玉曰冒者,言德能覆葢天下也。
四寸者方,以尊接卑,以小為貴。
尚書大傳曰:古者圭必有冒,不敢專達也。
天子執冒以朝諸矦,見則覆之,故冒圭者,天子所與諸矦為瑞也。
諸矦執所受圭以朝于天子。
瑞也者,屬也。
□冠,爾雅注作犂錧,謂耜也。
周禮匠人:耜廣五寸,二耜之伐廣尺,耜刃方,瑁上下方似之。
從王冒,冒亦聲。
莫報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考工記以冒為瑁。
□,古文從冃。
各本篆作□,雲古文從目,惟玉篇不誤,此葢壁中顧命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瑞ruì 注解:以玉為信也。
典瑞,掌玉瑞玉器之藏。
注雲:人執以見曰瑞,禮神曰器。
又雲:瑞,節信也。
說文卪下雲:瑞信也。
是瑞、卪二字為轉注。
禮神之器亦瑞也。
瑞為圭璧璋琮之總偁,自璧至瑁十五字皆瑞也,故總言之。
引伸為祥瑞者,亦謂感召若符節也。
從王端聲。
端聲在十四部,而瑞揣圌字音轉入十五部。
唐韻是僞切,又入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璬jiǎo 注解:玉佩。
璬珩玦三字,铉本在□下瑞上,锴本則珩玦又綴于部末,皆非舊次。
凡一書内舊次可考者訂正之,此自璬至瑵九篆皆飾之類。
古者雜佩謂之佩玉,見周禮玉府、大戴禮保傳篇、禮記玉藻。
亦謂之玉佩,見詩秦風。
璬之言皦也,玉石之白曰皦。
從王敫聲。
古了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珩héngp13下 注解:佩上玉也。
詩毛傳曰:雜佩者,珩璜琚瑀沖牙之類。
韓傳曰:佩玉上有蔥衡,下有雙璜、沖牙,蠙珠以納其閑。
按衡卽珩字。
晉語白玉之珩六雙注:珩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璜huáng 注解:半璧也。
鄭注周禮、高注淮南同。
按大戴禮佩玉下有雙璜,皆半規,似璜而小。
古者天子辟廱,築土雝水之外圜如璧。
諸矦泮宮,泮之言半也,葢東西門以南通水,北無也。
鄭箋詩雲爾。
然則辟廱似璧,泮宮似璜,此黉字之所由制欤。
從王黃聲。
戸光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琮cóng 注解:瑞玉,大八寸,似車釭。
鄭注周禮曰:琮,八方象地。
玉人曰:大琮尺二寸,射四寸。
○射,其外鉏牙。
疏雲:角各出二寸,兩相并,四寸也。
玉裁按:除去射四寸,則大琮八方之徑八寸。
許雲瑞玉大八寸者,謂大琮也,其它琮不言射,惟瑑琮大八寸。
如車釭者,葢車毂空中不正圜,為八觚形,琮似之。
琮、釭疊韻。
從王宗聲。
藏宗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琥hǔ 注解:發兵瑞玉。
周禮:牙璋以起軍旅,以治兵守。
不以琥也。
漢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,銅虎符從第一至第五。
國家當發兵,遣使者至郡國合符,符合乃聽受之,葢以代牙璋也。
許所雲未聞。
為虎文。
瑑虎為文也。
鄭注周禮:琥猛象秋嚴。
從王虎聲。
呼古切。
五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“賜子家子雙琥。
”是。
昭公卅二年左傳文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珑lóngp12下 注解:禱旱玉也。
未聞。
為龍文。
瑑龍為文也。
左傳:昭公使公衍獻龍輔于齊矦。
正義引說文為說。
從王龍聲。
力锺切。
九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琬wǎn 注解:圭有琬者。
此當作圭首宛宛者,轉冩訛脫也。
琬、宛疊韻。
先鄭雲:琬圭無鋒□,故以治德結好。
後鄭雲:琬猶圜也,王使之瑞節也。
戴先生曰:凡圭剡上寸半,直剡之,倨句中矩,琬圭穹隆而起,宛然上見。
玉裁謂:圜剡之,故曰圭首宛宛者,與□上有□為宛□同義。
爾雅又雲:宛中、宛□。
此與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□,釋名□宛宛如偃器正同,謂窊其中宛宛然也。
二義相反,俱得雲宛。
爾雅兼采異說。
郭說宛中,失之。
。
從王宛聲。
于阮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璋zhāng 注解:剡上為圭,聘禮記曰:圭剡上寸半。
雜記曰:剡上左右各半寸。
半圭為璋。
見詩毛傳及公羊傳注、周禮注。
從王章聲。
諸良切。
十部。
《禮》:六币:圭以馬,璋以皮,璧以帛,琮以錦,琥以繡,璜以黼。
見周禮小行人注。
六币,所以享也。
享天子用璧,享後用琮,皆有庭實。
以馬若皮,皮,虎豹皮也。
用圭璋者,二王之後也。
二王後尊,故享用圭璋而特之。
其于諸矦亦用璧琮耳。
子男于諸矦則享用琥璜,下其瑞也。
按六玉皆見上文,圭見璋字下,故引禮總言其所用之币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琰yǎn 注解:璧上起美色也。
璧當為圭,也當為者。
周禮注雲:凡圭剡上寸半,琰圭剡半以上,又半為瑑飾。
許雲起美色,葢與鄭意同。
或當作圭剡上起美飾者,若高注淮南、顔注司馬相如傳皆雲:琬琰,美玉名。
此當合二字為一名,别是一物。
尚書玉五重,琬琰亦是一物,非周禮之二圭也。
從王炎聲。
以冄切。
古音第八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玠jiè 注解:大圭也。
考工記:天子鎭圭,諸矦命圭。
戴先生曰:二者皆謂之介圭。
爾雅:圭大尺二寸為玠。
據鎭圭言也。
詩:錫爾介圭,以作爾寶。
據命圭言也。
介者,大也。
禮器:大圭不瑑,以素為貴。
亦謂此也。
從王介聲。
古拜切。
十五部。
《周書》曰:“稱奉介圭。
顧命曰:大保承介圭。
又曰:賓稱奉圭兼币。
葢許君偶誤合二為一,如或簸或舀,竷竷舞我之類。
韻會引介圭作玠玉。
” 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玚chàng 注解:圭尺二寸,有瓒,以祠宗廟者也。
玉人曰:祼圭尺有二寸,有瓒,以祀廟。
祼圭謂之玚圭,玚讀如暢,魯語謂之鬯圭,用以灌鬯者也。
祠,玉篇作祀。
從王昜聲。
醜亮切。
十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瓛huánp13上 注解:桓圭,公所執。
大宗伯曰:公執桓圭。
〖汪〗公,二王之後及王之上公。
雙植謂之桓。
桓,宮室之象,所以安其上。
桓圭葢亦以桓為瑑節。
玉裁按:锴本作三公,韻會引亦無三。
從王獻聲。
胡官切。
十四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珽tǐng 注解:大圭,長三尺,抒上,終葵首。
見玉人。
注曰:王所搢大圭也,或謂之珽。
終葵,椎也。
為椎于其杼上,明無所屈也。
杼,殺也。
按玉藻謂之珽。
注雲:此亦笏也,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。
典瑞曰王晉大圭以朝日,魯語曰天子大采朝日,管子曰天子執玉笏以朝日皆謂此。
司馬相如賦有晁采。
晁,古朝字。
朝采卽朝日之大采也,長三尺,博三寸,葢自其中已上殺之,其殺六分而去一,至其首則仍博三寸而方之。
鄭去:方如椎頭是也。
珽,玉逸引相玉書作珵。
抒,今周禮作杼,玉藻注同,杼是也。
從王廷聲。
他鼎切。
十一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瑁mào 注解:諸矦執圭朝天子,天子執玉以冒之,似犂冠。
《周禮》曰:“天子執瑁四寸。
”玉人曰: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矦。
○名玉曰冒者,言德能覆葢天下也。
四寸者方,以尊接卑,以小為貴。
尚書大傳曰:古者圭必有冒,不敢專達也。
天子執冒以朝諸矦,見則覆之,故冒圭者,天子所與諸矦為瑞也。
諸矦執所受圭以朝于天子。
瑞也者,屬也。
□冠,爾雅注作犂錧,謂耜也。
周禮匠人:耜廣五寸,二耜之伐廣尺,耜刃方,瑁上下方似之。
從王冒,冒亦聲。
莫報切。
古音在三部。
考工記以冒為瑁。
□,古文從冃。
各本篆作□,雲古文從目,惟玉篇不誤,此葢壁中顧命字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瑞ruì 注解:以玉為信也。
典瑞,掌玉瑞玉器之藏。
注雲:人執以見曰瑞,禮神曰器。
又雲:瑞,節信也。
說文卪下雲:瑞信也。
是瑞、卪二字為轉注。
禮神之器亦瑞也。
瑞為圭璧璋琮之總偁,自璧至瑁十五字皆瑞也,故總言之。
引伸為祥瑞者,亦謂感召若符節也。
從王端聲。
端聲在十四部,而瑞揣圌字音轉入十五部。
唐韻是僞切,又入十六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璬jiǎo 注解:玉佩。
璬珩玦三字,铉本在□下瑞上,锴本則珩玦又綴于部末,皆非舊次。
凡一書内舊次可考者訂正之,此自璬至瑵九篆皆飾之類。
古者雜佩謂之佩玉,見周禮玉府、大戴禮保傳篇、禮記玉藻。
亦謂之玉佩,見詩秦風。
璬之言皦也,玉石之白曰皦。
從王敫聲。
古了切。
二部。
路徑:段注說文□第一卷□玉部 珩héngp13下 注解:佩上玉也。
詩毛傳曰:雜佩者,珩璜琚瑀沖牙之類。
韓傳曰:佩玉上有蔥衡,下有雙璜、沖牙,蠙珠以納其閑。
按衡卽珩字。
晉語白玉之珩六雙注:珩